切换到宽版
  • 5798阅读
  • 71回复

糖尿病发病机制新论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细胞缺氧,与胰岛素抵抗毫不相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ayklub
 
发帖
65
啄木币
185
鲜花
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2-11
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细胞长期缺氧
朱承太
摘要:没有哪一个糖尿病人的血液流变性是正常的。从这个事实得到启发,本文总结了大量关于糖尿病的现成研究资料,经过归纳和总结,推测出糖尿病与组织缺氧紧密相关。并运用基本的生化知识推导出,缺氧时机体应该依靠大量葡萄糖供给代偿因缺氧导致的组织细胞的能量不足。内科学原理糖尿病章节[5]指出,向糖尿病演进的初期,肝糖原分解十分活跃,证明这种假说是成立的。最后,引用Biochem. J.的《乳酸对胰岛细胞的影响》[4]中的结论,即胰岛细胞排放乳酸的速度决定胰岛素分泌速度,证明胰岛细胞长期缺氧导致糖尿病。
以下链接有利于帮助医学人士进一步理解本文论点:
1. Hypoxia Acutely Induces Glucose Intolerance
http://www.taopanacea.com/Archives/HypoxiaAcutelyInducesGlucoseIntolerance.htm
2. Whole-blood viscosity and the insulin-resistance syndrome
http://www.TaoPanacea.com/Archives/BloodViscosity.htm
3. Anemia Common Among Diabetics
http://www.taopanacea.com/Archives/AnemiaCommonAmongDiabetics.htm
4. COPD A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http://www.taopanacea.com/Archives/COPDARiskFactorforType2Diabetes.htm
5. Effect of Experimental Diabetes Mellitus on Plasma Lactate
http://www.taopanacea.com/Archives/EffectofExperimentalDiabetesMellitusonPlasmaLactate.pdf
6. Effects of lactate on pancreatic islets
http://www.TaoPanacea.com/Archives/InsulinSecretion.pdf
关键词:血流变 胰岛细胞缺氧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乳酸
正文:
1. 前言:目前医学界对糖尿病的研究深而复杂,但是深刻的研究却不能够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以致糖尿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我们是否有必要怀疑:是不是目前的研究走入了错误的怪圈出不来了?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阐述依据两个概念: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敏感性。由于作者的特殊经历,在这里试图完全抛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敏感性去揭示糖尿病的机制。
2. 方法:总结现成资料,通过归纳和分析,最后推导出胰岛细胞长期缺氧必定导致糖尿病。
3. 分析:
1.    首先我们总结一下所有糖尿病人的共性:
1)    糖尿病患者无一例外地血流变(血粘稠)指标不正常;
——有人或许会说血脂指标可能更重要,可是一方面高血脂会间接地反映到血流变指标上,另一方面临床上偶尔可以看到血脂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这说明糖尿病与血流变指标密切相关,而血粘稠又必然会导致组织缺氧;
2)    糖尿病患者的乳酸产生的量大大高于健康人(见表1)。乳酸多说明糖尿病人的细胞经历大量的无氧酵解,因为乳酸是无氧酵解的直接产物。这直接说明糖尿病患者的组织严重缺氧;
3)    糖尿病人普遍感觉身上缺乏活力,即便把血糖控制到正常值以后仍表现出体弱倦怠,这说明细胞不能生产充足的能量。缺氧时会导致细胞生产不出足够的能量。
4)    饮酒时,糖尿病患者会有暂时性的和健康人一样的感觉,只不过第二天病情加剧。这种短暂的舒服感显然来自酒精的作用,酒精会导致血液循环加快,血流变性向好。这暗示只要氧气输送充足,机体有可能摆脱糖尿病症状;
5)    糖尿病人的胰高血糖素异常地高[4]。这暗示糖尿病人的高血糖可能是胰高血糖素分泌泛滥的结果。
6)    糖尿病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水平比健康人大约高10%[4];餐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缓慢升高;健康人的胰岛素水平会在90分钟内达到糖尿病患者的3倍左右。
上面的1、2、3、4条都指向细胞缺氧。那么糖尿病会不会和组织缺氧有直接关系呢?第5、6则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机制直接相关。
(相关数据请查阅http://www.TaoPanacea.com/Archives/Data1.htm)
讨论
氧气和能量产生效率
这里缺氧指的组织缺氧并非空气缺氧。血液在肺循环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氧气时,机体会动员一套代偿机制,如呼吸加快、心率加快、红细胞增多等。这在人们初到高原时最明显。贫血患者在患病的时候,也会触发类似的代偿机制。
组织缺氧能导致糖尿病吗?这需要研究葡萄糖的代谢机制。葡萄糖代谢有两种途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一个葡萄糖经过氧气彻底氧化可以贡献38个ATP,而无氧酵解则只贡献2个。假设某一时刻某个组织需要10个葡萄糖和60个氧气并生产380个ATP才可以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当氧气供应少了5%时,不难算出为了生理所需的能量,机体一共需要19个葡萄糖,即9.5个葡萄糖(产生361个ATP)参加有氧氧化、9.5个葡萄糖参加无氧酵解(产生19个ATP)。仅仅少了5%的氧气机体对葡萄糖的需求就增加了90%!那么组织缺氧时,机体怎样应变呢?无外乎3种:
a)调整血液和血管,使细胞获得更多的氧气——但血液粘稠时,这种调节不会导致实质意义;
b)向血液中投放更多的燃料,主要以葡萄糖为代表,这主要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实现;
c)帮助细胞更高效获得葡萄糖,这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实现。
——上述3项被命名为丹太效应。
丹太效应会在开始的时候导致高水平的胰岛素、高水平的胰高血糖素以及大体正常的血糖水平——显然这正是向糖尿病演进的最初现象[1]。现代医学把这一现象描述为“胰岛素抵抗增加,即机体依靠分泌更多的胰岛素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其实,这里所谓的抵抗是高水平的胰高血糖素引起的,即肝糖原的分解和肝糖原的合成在高位处于繁忙的动态平衡。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的平衡不能继续维持的时候,正常的血糖水平就无法维持下去。如果胰高血糖素的势力长期强于胰岛素的势力,就会导致糖尿病。
机体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丹太效应的呢?组织缺氧一定会导致糖尿病吗?
胰岛素分泌机制和胰高血糖素分泌机制
氧气是血液输送的,血液粘稠时,组织就会处于缺氧状态。高血栓患者和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变性不好,也就是说他们的组织也缺氧,但他们的血糖水平不一定高。为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澄清胰岛素分泌机制以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机制。
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部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老鼠的胰脏作的实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胰岛(β)细胞排放乳酸的速度决定胰岛素的分泌速度[2]。正常情况下血糖水平和胰岛细胞的乳酸排放速度成正比,所以在健康人身上,表面上似乎血糖水平决定胰岛素分泌——目前普遍被人接受的结论。但是“血糖水平决定胰岛素分泌”的说法无法解释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规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水平绝对高于正常人,而餐后90分钟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远远没有正常人那么剧烈(见表2)。医学界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的解释,所以糖尿病被归类于内分泌紊乱症。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却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结合胰岛细胞内乳酸的排放速度决定胰岛素分泌速度的原理,我们进行下面的分析:
    基础状态:糖尿病人的血流变性不好,所以胰岛细胞处于缺氧状态,与健康人相比较,糖尿病人的胰岛细胞会更快地产生和排放更多的乳酸。由于乳酸的排放速度决定胰岛素的分泌速度,2型糖尿病人在基础状态下的胰岛素水平就会高于健康人。
    餐后:健康人的胰岛细胞会比糖尿病患者更快地生产乳酸,而且会更快地排放乳酸。
    由于健康人的血液流变性好,与糖尿病人相比较,餐后他们的胰岛细胞会更快地获得更多的葡萄糖。这显然会导致健康人的胰岛细胞产生乳酸的增量变化大于糖尿病人的相应值。
    高水平的血糖对红细胞膜上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使膜表面带负电荷的唾液酸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静电斥力减少而易于聚集,这会直接导致红细胞聚集[5],并急剧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这就是为什么餐后普遍感觉困顿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本来血液就粘稠,血液的携氧能力差,餐后携氧能力的变化远没有正常人那么猛烈。所以,餐后短时间内正常人的胰岛细胞内乳酸的增加量会远远高于糖尿病患者;
    糖尿病人经历大量无氧酵解,胰岛细胞外周组织液的乳酸浓度必然大大高于正常人,这对胰岛细胞内的乳酸排放产生不利影响。
显然,从上面分析可以得出,餐后正常人的胰岛细胞排出乳酸的速度会远远高于糖尿病患者。而高速度的乳酸排放意味着高速的胰岛素分泌。这就是为什么正常人的胰岛素水平在餐后远远高于糖尿病患者的根本原因。
再说胰高血糖素,目前世界上普遍接受的说法是:细胞内ATP存量和AMP存量比值决定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即ATP/AMP值变小会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作者大体同意这种说法,但是因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岛α细胞产生,所以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胰岛α细胞内ATP/AMP变小导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高血压、高血栓患者的血糖值不一定高。只要这些人的胰岛细胞的缺氧程度不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就会正常,就不会导致高血糖。当然,如果整个血液的流变性一直恶化下去,终会有一天这些人的胰岛细胞也会缺氧,时间久了就会演进为糖尿病。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机制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在向糖尿病演进的过程中胰高血糖素的势力最终超过了胰岛素的问题。一方面提到长期缺氧会会导致胰岛细胞在分泌胰岛素方面,对血糖变化的应变性降低,这会直接导致血糖在高位长时间徘徊。高血糖又引起胰岛细胞的缺氧情况持续,其结果胰岛细胞内ATP存量降低,AMP存量增加,即ATP/AMP值变小,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数量持续增加,这样,胰高血糖素的势力最终会超越胰岛素的势力。这就是糖尿病。
另外,在临床上观察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随着病情的加重会逐渐受损,当这种损失超过85%时,就成了1型糖尿病。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胰岛β细胞长期高负荷工作导致的。当胰岛β细胞受损严重时胰岛素的势力自然不济,这也是胰高血糖素超越胰岛素的原因之一。
结论及治疗
结论: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胰岛细胞长期缺氧降低胰岛素分泌数量对血糖变化的应变性,加剧血液携氧能力不良,有利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最终会演进为糖尿病。
治疗:显然,糖尿病的治疗根本在于改善胰岛细胞的氧气供应,氧气供应的根本在于血液的流变性。所以治疗糖尿病必须从改善血液流变性着手。当血液流变性得到改善时,氧气供应会充足,胰岛细胞的ATP/AMP比值会变大,胰高血糖素分泌数量降低,肝糖原的分解数量也会下降。当胰高血糖素的势力小于胰岛素的势力时,血糖水平会向生理水平下降,随着血糖水平下降,进入到胰岛细胞的葡萄糖数量不足时,胰岛细胞内ATP/AMP比值下降,又会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而导致肝糖原分解的增加,拉高血糖水平。血糖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血液红细胞聚集加大,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这会导致胰岛细胞乳酸排放增加,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加。可见,血糖正常代谢的表现在胰岛素的势力和胰高血糖素的势力交替占据主动地位。
那么血液流变性恢复正常之后,糖尿病是不是得到治愈了呢?有3种情况例外:1. 胰岛细胞内血管窄小,即便血流变恢复正常,胰岛细胞的局部仍然处于缺氧状态;2.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者;3.胰岛细胞的线粒体功能不正常者。另外,生活习惯不良再次导致血液流变性恶化时,高血糖现象还会出现。

(大连达道天然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Http://www.TaoPanacea.com
Email: TaoPanacea@hotmail.com
[ 此贴被mayklub在2006-02-27 12:21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2-12
一家之言
姑妄看之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2-15
胰岛素抵抗最新权威文章(用acrobat 77.0打开)
FROM MICE TO MEN: Insights into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s
Sudha B. Biddinger, C. Ronald Kahn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Vol. 68: 123-158 (Volume publication date January 2006)


http://bbs.sjtu.edu.cn/file/pharmacy/1140013647266990.pdf
离线mayklub
发帖
65
啄木币
185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2-18
今天他最权威,半年之后我最权威
离线linzhi
发帖
1
啄木币
185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3-03
有创造性,就凭这个,错了也支持。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3-03
引用第3楼mayklub2006-02-18 12:39发表的“”:今天他最权威,半年之后我最权威

再支持一下。
无知的人无畏,无chi的人大无畏。我无知又无chi,故我无畏且大无畏。”
[ 此贴被merck在2006-03-03 09:42重新编辑 ]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3-03
作者的简介
http://www.hms.harvard.edu/dms/bbs/fac/kahn.html
C. Ronald Kahn
Department of Medicine

Joslin Diabetes Center
One Joslin Place
Boston, MA 02215
Tel: (617) 732-2635
Fax: (617) 732-2593
Email: c.ronald.kahn@joslin.harvard.edu
12 postdoctoral fellows; 1 graduate student




Our laboratory focuses on two major areas: 1)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of insulin and related growth factors at a molecular level, as well as their alterations in pathologic states; and 2) defining at a molecular and physiologic level the defects that underlie human diabetes mellitus. To achieve these goals, we use a wide variety of methods ranging from basic cel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to analysis in the yeast two-hybrid system and tissue-specific knockouts in mammalian animal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sulin action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in control of metabolism and growth. Following stimulation, the insulin receptor phosphorylates as many as six different intracellular substrate proteins, each of which dock to a number of other intracellular proteins through SH2 and non-SH2 mediated interactions. This results in stimulation of both the PI 3-kinase pathway and the Ras-MAP kinase pathway, as well as activation of many serine and threonine kinases and stimulation of protein trafficking.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mentarity and redundancy between these various complex pathways, we have utilized cellular transfection models, mouse knockout models and cells derived from knockout mice. We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the IRS proteins and various regulatory subunits of PI 3-kinase.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insulin signaling network is a finely tuned circuit with multiple interactions which allows signaling to proceed to a wide variety of downstream targets including glucose transporter translocation, stimulation of glycogen, lipid and protein synthesis, and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cel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tissue-specific knockouts with the Cre-lox system of recombination, the role of each of these pathways in specific insulin actions in specific tissues is being determined. These genetic modifications also are further modulated by acquired alterations secondary to changes in levels of important metabolic intermediates.

The second major focus of the laboratory is defining the molecular defects that may cause non-insulin dependent (Type 2) diabetes. This study is being approached by study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roteins known to be involved in the insulin action cascade, as well as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genes involved in diabete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through subtraction cloning, PCR differential display, and DNA Chip technology. As each of these candidate genes for diabetes is identified, studies a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its relationship to human diabetes, as well as to create cellular and animal models of disease based on these new candidate genes. This includes production of overexpressing cell lines, as well as transgenic and knockout animals.




References:


Kulkarni RN, Bruning JC, Winnay JN, Postic C, Magnuson MA, Kahn CR. 1999 Tissue-specific knockout of the insulin receptor in pancreatic b cells creates an insulin secretory defect similar to that in Type 2 diabetes. Cell 96:329-339
Bruening J, Winnay J, Bonner-Weir S, Taylor SI, Accili D, Kahn CR. 1997 Development of a novel polygenic model of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mice heterozygous for insulin receptor and IRS-1 null alleles. Cell 88(4):561-572
Inoue, G, Cheatham, B, Kahn, CR 1999 Development of an in vitro reconstitution assay for glucose transporter 4 transloc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6(26):14919-14924
离线mayklub
发帖
65
啄木币
185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3-03
Merck:

我们在学术上是平等的,你不需要评价我的人格。、

我的口气那么大,是因为我看到了结果,结果证明我是对的。如果你看到我的文章有问题,最多引用的证据不对,不影响我的结论。
今天我在济南展会上,看到我的血液分析电脑影像,红细胞的排列完美无缺,更证明糖尿病和缺氧密切相关。
芝道胶囊根本不含任何降糖西药,却能够奇迹般地降糖,为什么呢?年前天下康制药厂的一个张姓职工因为酮症住院,出院后血糖也居高不下。最近吃了一个星期的芝道胶囊,血糖降到,4.5mmol/L。为什么西药都降不下来的糖,芝道胶囊可以呢?别总认为人家做分子级的研究探究权威。谁能解释我看到的活生生的事实。我也找到了很多支持我的观点的根据,为什么忽视我的证据?大连一个宋姓患者,7年来,无论西药、中药都不能让他降糖,但芝道胶囊做到了。你为什么忽视这些事实。奉劝你重新看一边我的文章,因为它和以前作了很大的修改。

C. Ronald Kahn的研究我没有看出什么新意,他只是在作分子级研究。要知道,做分子级研究最容易忽视掉一些不为人知的作用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结论也不会正确。另外,在医疗研究的时候,并不总是需要这么深层的研究,因为几乎所有的中西医理论都是建立在观察到的现象的基础上,作的推理、验证得来的。胰岛素抵抗理论也是就是一个例子。而且,当组成健康环境时,比如不再缺氧,那些原来微观级别观察到的的过程会不再有意义。
是结论性的现象更有说服力,还是分子级的局部过程有意义?
离线lonjiu
发帖
395
啄木币
0
鲜花
53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3-04
引用第0楼mayklub2006-02-11 15:32发表的“糖尿病发病机制新论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细胞缺氧,与胰岛素抵抗毫不相干。”: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细胞长期缺氧朱承太摘要:没有哪一个糖尿病人的血液流变性是正常的。从这个事实得到启发,本文总结了大量关于糖尿病的现成研究资料,经过归纳和总结,推测出糖尿病与组织缺氧紧密相关。并运用基本的生化知识推导出,缺氧时机体应该依靠大量葡萄糖供给代偿因缺氧导致的组织细胞的能量不足。内科学原理糖尿病章节[5]指出,向糖尿病演进的初期,肝糖原分解十分活跃,证明这种假说是成立的。最后,引用Biochem. J.的《乳酸对胰岛细胞的影响》[4]中的结论,即胰岛细胞排放乳酸的速度决定胰岛素分泌速度,证明胰岛细胞长期缺氧导致糖尿病。以下链接有利于帮助医学人士进一步理解本文论点:1. Hypoxia Acutely Induces Glucose Intolerance.......


姑且不论行文更像广告
为什么只有推测
而没有实验证据

题目倒是很吸引人
离线lonjiu
发帖
395
啄木币
0
鲜花
53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3-04
引用第3楼mayklub2006-02-18 12:39发表的“”:今天他最权威,半年之后我最权威


不知大作发表于何处
难道半年后...
中国第一个诺奖产生
离线lonjiu
发帖
395
啄木币
0
鲜花
53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3-04
引用第7楼mayklub2006-03-03 17:40发表的“”:Merck: 我们在学术上是平等的,你不需要评价我的人格。、我的口气那么大,是因为我看到了结果,结果证明我是对的。如果你看到我的文章有问题,最多引用的证据不对,不影响我的结论。.......


我不会讨论人格问题

本文中材料--即实验证据
怎么看怎么像卖野药的
真的
至少这样的说法
不科学
离线mayklub
发帖
65
啄木币
185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3-04
不要看两行字就下结论;你们说的话根本不值得辩驳
首先,我不是专业出身,所以行文不规范是必然的。

其次,同志们不要只注意表面上的东西,而不去内中的严密分析。

第三,我引用的数据在www.TaoPanacea.com/Archives/Data1.htm,怎么说只有推测?是不是没仔细看?如果仔细看,一方面根本就没有几个推测,另一方面每一个推测紧跟着支持的证据?

第四,我引用了很多常识性的东西,作为根据,如果哪个根据不合理,请指出来。

第五,理解我的文章有以下思路:缺氧导致组织对葡萄糖需求的加大(这在哈里申内科学原理糖尿病章节中有明确的描述,即糖尿病的特征是活跃的肝糖原分解和高水平的胰岛素);缺氧导致乳酸代谢异常;(最重要的要害之一就是)胰岛素的分泌直接和胰岛细胞排放乳酸的速度有关,所以会导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的异常,即基础胰岛素高于正常人,餐后胰岛素变化远远慢于正常人。关于胰岛素分泌异常西方医学甚至连个假说也给不出来。

10楼的朋友,如果你仔细的看过我的文章,你不会说出此话。我的文章是很严密的,考虑了糖尿病的各种可能。

文章正由中华医学会的某个权威刊物审稿之中,名字就不说了。我知道,你们还会说我在耍伎俩。不过,在说这句话之前,先仔细读我的文章,切莫像孩子一样,看两行字就下结论。以后再看到如此肤浅的回复,莫怪我不理会。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03-04
呵呵,不用评价人格了,我只是说“我”无知无畏,面对当世“医届权威”,竟然置疑,并无蔑视楼主之意。
权且不论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在国际学术界影响甚微,就算楼主提交到《中华医学杂志》也并没有发表,提交只是说明投递而已,和发表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如果把课本抄一段提交给中华系列,也是提交。接受,发表是表示经过同行评议,达到发表水平的科研成果。
楼主并未阐述出所列的依据与结论间的必然联系,所作的每个论断都要有可靠的数据做保证的。我前面已经列过很多问题,楼主前面根本没有回答,重复一些表面的现象不过罗列了一些课本知识和一篇文章的资料,加上自己牵强附会而已。
离线mayklub
发帖
65
啄木币
185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6-03-04
关于什么杂志,我只是做一个回应,并没有炫耀的意思。不能发表反而丢人。

我怎么没有列出必然的联系?能具体指出来吗?我很愿意探讨。我正是因为非科班出身,所以愿意在专业论坛找毛病,只有这样才可以完善,或者推翻自己。但我还是坚持,我的结论一定是对的,因为事实站在我这边。

你说我不能引用教科书里的结论或是数据?教科书里的内容——而且并没有证明过时的结论——那可是响当当的常识,不能引用?

要知道我的文章是推理性的,不是实验论文。

目前的糖尿病理论千疮百孔,只不过没有更好的理论取代它而已。不理解为什么你就那么护着它。

另外,我希望你们不要意味背诵导师们挂在嘴边的空话:论断都要有可靠的数据做保证。要学会判断哪些根据可信。人家是做分子级研究的,就高深莫测,一定对,连怀疑都不敢。

学生最欠缺的就是没有实践经验、缺少悟性、缺乏判断力。希望重新调整一下自己的南北极,学会和实际情况对接。
离线jon
发帖
804
啄木币
1110
鲜花
12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6-03-05
原来一直没注意这篇文章,原来lz就是在大学生活版发“时间是怎样产生的?”的达人呀。
对于糖尿病,我不敢多说,因为我对这个方面很无知,但对于那个帖子,我只能说lz,抑或朱承太(不知他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哲学?医学?)很无知

ps:http://www.msw.sdu.edu.cn/bbs/read.php?tid=6405&fpage=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