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05阅读
  • 4回复

[贴图]我发一张图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oyo
 
发帖
110
啄木币
672
鲜花
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8-10
— 本帖被 欣宇 从 :: 精品贴图 :: 移动到本区(2015-08-29) —
[img]http://www.vwill.cn/1090845290/Type_jpg/31_7337_231a16e2e4027cb.jpg[/ig]

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银行的经营观念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银行工作角度来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银行业的科学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银行业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出现过热趋势的情况下,强调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更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银行社会地位与市场定位的关系银行在发展方向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注重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更要注重自身市场定位的合理化,使得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银行都能准确定位,在促进银行协调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地位或者说是社会形象,往往是一些银行机构实力的体现,追求社会地位往往是与追求银行的发展和经营绩效紧密相连,这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银行在地位与定位的关系中往往走极端,盲目追求大企业、大产业,盲目赶潮流、随大流。大企业大产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这些企业和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固然可以树立银行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但是银行机构追求社会地位的结果,导致银行贷款严重集中和信贷结构的同构化,影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对低水平重复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由于银行市场定位严重趋同化,银行业的经济分工不合理,为其长远发展埋下隐患。市场定位趋同化不符合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这一风险管理的最基本原则,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将最终损害银行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银行业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市场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找准自己的“生态”位置,进行合理的市场分工,培植和建立自己的基本客户群,以比较优势,特色经营发展自己。尽量降低市场定位的趋同系数,规避被动的无序甚至恶意竞争,寻求银行业稳健经营、“长治久安”之策。
二、银行外在体制与内在机制的关系体制改革往往是一次性设计,可以在短期内很快强制推行,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经营机制是内生性的,一般而言其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其作用具有长效性。体制如同产品的外包装,机制则是产品自身的质量。银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化的经营机制,金融改革要立足机制的引进和营造。
为了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家专门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从1999年开始陆续接收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数以万亿计的不良资产,现在又动用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为中行建行两家银行补充资本金,准备股改上市。为了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解决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问题,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筹集了巨额的资金予以资助。令人担心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剥离核销,国家用其外汇储备补充它们的资本金,如果这种措施和办法并没有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没有形成银行股权相对分散的局面,拥有少量股份的投资人或小股东在银行经营管理上根本没有发言权,那么公司治理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就不能从根本上优化银行经营机制。想通过这种方法引进外资,外资所占比例太小,没有发言权,也难以对外资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发挥外资在银行经营管理上的作用。
改革不仅是要解决外在的体制问题,更关键地是促进内在经营机制的优化。经营机制没有根本改变,商业银行还会不断制造新的不良贷款。不管是引进民营资本还是引进外资,其着眼点都应该是促进银行经营机制的优化。一个良好的、健全的经营机制,应该包括牶表现为产权制度的产权运行机制和公司治理机制,表现为组织制度的高效率的科学管理机制,表现为分配制度和人力资源制度的银行激励机制,表现为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内控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等等。
三、银行信贷投向与信贷投量的关系银行是一个聚集社会分散的盈余资金,然后再对社会资金进行重新配置的中间机构。要实现银行资金的有效配置,首先应解决好信贷资金投向与投量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协调一致。只讲投量而不讲投向,可能短期效益、眼前利益较好,而长远利益、可持续性发展不行。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某个行业或某种产品在投资生产初期,市场供给与需求是否平衡,单个经营者自己很难事先看到。他们会不停地扩大再生产,只有当市场信号发生变化,商品价格降低了,产品积压了,才知道要进行生产投资项目的调整,但这时银行投入的资金就变成了不良贷款。这在客观上要求银行科学处理信贷投向与投量的关系。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好信贷投向与投量的关系,就会产生许多重复建设,导致很多贷款难以按期收回,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影响银行资产质量。
因此,银行在信贷的发放管理上应以科学发展观来处理投量与投向的关系,不仅要注重投量上数量的扩张,看当期效益、短期效益,更要注重投向上质的发展,看重长期效益,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信贷投向与投量之间不太协调的问题。
四、银行贷款回收与贷款回报的关系回收是指信贷资金本金的回流,回报是指利息收入。从理论上来说,作为理性的经营者应当首先关注其贷款回收情况。因为银行经营“三性”原则第一位的是安全性,即保证本金安全的回收,这是银行信贷资金循环的内在要求。第二位才是追求利息收入,关注盈利状况。这里存在一个值得研究的金融理论问题,银行的功能究竟是资源配置,还是资源的增生和再生。我认为更应该将银行资金看作是可再生资源,因为资金怎样放出去还要按原来的形态收得回,而且是按更高的价值收回。如果放出去的是现金,收回来的是房产,就没有实现资金的再生。在再生的前提之下有了利息收入则称之为增生。如果是将银行的功能仅仅定位于资源配置,那么银行将资金贷出去,只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投向,满足企业的市场需求就行了,这是一种被动性的选择。新的银行理论应在银行功能定位上有所突破。金融要支持经济发展,从传统角度上看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是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恐怕就不一定正确。因为银行的功能定位是促进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的再生,其首先要满足的是自身的发展需要。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只是其经营手段,而不是其经营目的。其目的是银行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就是贷得出去,将来能以更高的价值收得回来,做到本金的回流和利息的回报,即既有回收又有回报。
五、银行人缘需求与人才需求的关系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稀缺资源,银行要发展就要靠人才,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的竞争就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未来社会是一种学习型社会,社会竞争就是看谁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新得更快。但是,一些银行在人才观上不是看人的真才实学,而是考察人缘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病根在于“委托———代理冲突”,委托人是出资人,代理人就是我们商业银行的行长、经理们,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激励不相容、权责不对等、合同不完全。委托人追求的是长远发展与投资回收,代理人即行长经理们追求的是眼前利益和自身的回报牷委托人希望银行按其利益行事,代理人利用对银行资产使用、收益分配等事实上的控制权做有背委托人初衷的事情。总而言之,代理人分配性努力大于生产性努力。我们应该记住格林斯潘的话牶“我们永远不应忽视,不管技术如何进步、管理系统如何复杂,银行管理的基础始终是银行管理人员的知识与判断”。
六、银行资产增长与资本增长的关系在对待银行发展上应注意资产与资本是否协调增长。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都不是很充足,充足率不高。巴塞尔协议把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因为它是衡量或约束一家银行实力、质量效益高低、发展潜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银行资本金的多寡,决定其资产规模的大小,资本金越多,银行的资产规模也可以发展得越大。而资产质量的高低又决定其资本收益率的高低。因为银行拨备是根据资产质量的高低按不同比率提取的,按我国有关规定,银行关注类资产按2%计提拨备,次级类资产按25%计提拨备,可疑类资产按50%计提拨备,损失类资产按100%计提拨备,资产质量越差,其应提拨备越多,直接计入成本冲减其利润。如果银行亏损,还要冲减其资本金。因此,银行计提拨备后的效益才是真正的效益,计提拨备后的利润才是真正的利润。另外,资本充足率还约束着银行机构的发展数量和资产规模的扩展,如果某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监管当局一般不会同意其新设机构和新办业务,甚至可以要求停止发放新的贷款牷资本充足率不足,监管当局可以将其列为有问题银行,按照差别监管规则,增加现场检查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惩罚性监管牷资本充足率不足,监管当局可以责令股东增资,限制其资产转让,要求其进行资产重组。因此,不管是银行还是监管部门对于资产与资本两者之间,更应该重视资本的增殖或增长。
七、银行风险控制与风险揭示的关系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在银行风险管理上要重视防范和揭示的关系,银行业是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从监管者的角度看,不知道银行的控险能力有多高,不知道银行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遵循监管规则牷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不知道银行的流动性清偿能力与资本清偿能力有多强。因此,揭示和披露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更新理念,摒弃过去监管上那种害怕风险、包揽风险和处置风险的观念和作法。监管者要考虑监管成本———收益比较问题,银行监管成本———收益曲线是一条“倒U”型曲线,监管成本过高反而会导致银行监管效率的下降。作为提高银行监管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改变监管成本的承担方式,让被监管者———银行承担一定数量的成本。因此,今后银行监管的主要职责不是搞风险处置和风险化解工作,而是识别风险、发现风险、揭示风险和披露风险。处置风险和化解风险则应由商业银行的上级行或其投资人、董事会负责,让风险处置成本回归到商业银行承担。
八、银行外部约束与外部激励的关系银行监管作为外在力量,对银行机构不仅要有外部约束力,更要有外部激励措施,在监管理念上要处理好严厉监管与激励相融的关系。我们提倡严格监管,严厉监管,更要注重激励性监管。作为全新的银行监管理念,除了严管、严查和严处等外部约束措施之外,还应该增加外部激励性监管措施,给银行发展提供一种动力,变压力性监管为动力性监管。通过实行差别监管,如对发展稳健、管理规范的银行减少现场检查频率,调动银行稳健经营的积极性牷通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调动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积极性牷通过实行评优活动,如在全省开展评选“百强百佳”的活动,评选百强银行和百优高管人员,调动高管人员守法经营的积极性牷通过实行承诺监管,如承诺以资产质量为核心考核指标,如果哪家银行机构达到某一标准,就可以多增设一个机构或者多开办一项新业务新产品,鼓励商业银行规避信贷风险,努力提高资产质量。通过诸如此类的办法或措施,来激励和促进银行朝着监管者要求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提高监管效率。以科学发展观制定银行发展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制定促进银行发展的监管措施,使我国银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 此帖被yoyo在2009-03-04 07:20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yoyo
发帖
110
啄木币
672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8-12
看帖不回不厚道
离线小鹏8号

发帖
10284
啄木币
1
鲜花
269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8-12
鲁尼忒帅了
离线losttemple
发帖
2623
啄木币
11881
鲜花
69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8-12
.....................
离线1314
发帖
21
啄木币
209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9-15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