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10楼gdw于2009-09-26 21:25发表的 : 制度不会一刀切式的转为以住院医师培训为准,那样面临的矛盾太大了,没人做科研怎么发展。 临床思维和技能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当你到了一个医院都是入乡随俗,平时学到的标准能用到的很少,拿剪线来说有的大夫贴左边有的贴右边,有得只让剪子开很小的口有人让开很大,即使你学到了协和的思维和技能,除非去临沂人民医院当主任,否则一年后肯定被其同化,因为你不可能推翻上级大夫的思维,更不用说主任了。想想我们学到的抗生素应用原则有几个大夫在严格遵循,反正我转了三个省级医院没见到。 关于工作要看具体的单位,临床型和科研型哪个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医院科研任务少,可能倾向于临床型,再就是看科室了,部分科室并不留七年制和临床型硕士,只要博士,没怎么区分科研型和临床型,比如省立骨科,所以要想进齐鲁省立之类的医院问题不是科研型或临床型,而是必须拿到博士学位

还是有人做科研的,住院医师当了主治也会做点科研,慢慢培养,而且不要认为在协和住院医师全都是本科生,本科生现在很少很少,所以要取他们的佼佼者。住院医师就是八年制和临床型博士刚刚留下的。要转足年份的。八年制要转五年。但大家都接受过科研训练。而且协和医院病例繁多复杂,是临床型科研课题宝贵的资源。
然后我说一下“思维和技能”的问题。举例:在协和内科,收一个病人要耗费好几个小时,病人病史复杂,所带来的检查资料繁多,现病史往往一面纸是不够的(打印),你问完病史查完体后,要去查科里的书籍、网上的文献(科里电脑可连接医科大图书馆),然后在首程(病例特点完全你自己总结,简洁切中要害,不像在齐鲁消化完全copy现病史)的“拟诊讨论”中将你所想到可能的疾病列上,然后根据资料,患者哪些证据支持(或者符合)该诊断考虑,比如发病年龄、部位、性质、病程等等,但哪些又不支持···············将各考虑的可能性大小排序,突出你自己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最后你认为该进一步完善的检查是什么。你写你的拟诊讨论,你带的实习同学写他自己的,第二天向主治汇报时同学先汇报,然后说自己观点,再然后你补充,最后主治点拨。有时候病人下午四点来我们忙到晚上十点,如果病人七点来我们就睡科里好了。这样收一个病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协和消化内科平时上午就是主治查房,周二下午教授查房,周三下午大内科查房,周四下午专业组查房,查房制度也很完善。你说临沂市人民医院能这么训练你吧?等你养成这种临床思维临床习惯了,不进行缜密的临床思考就不舒服,你到哪不照样保持自己这种风格?你工作的上级大夫可能没你心细,但是查资料、保证比较全面的思考的这种习惯,是上级大夫不能干涉你的,而且上级大夫想不到的病你想到了,予相关检查确诊了,他可以嫉妒你但不能骂你
我们在比较一下齐鲁医院内科是怎么做的:病人来了,问完,简单一查体,开始打入院和首程,copy几个病的鉴别诊断(往往两三句话,好多还课本上的)就算完事,一天收三四个不算太累。
这就是差距,所以齐鲁医院培养出来的我,到协和感到惊讶和疲惫,但这正是我需要的临床基本功训练!协和科研型的硕士博士,完全没接受过这种训练,到了工作所在医院再去学习,不是那个医院的水平是什么?拿我齐鲁医院消化内科来说,比较喜欢收息肉电切、ERCP 治疗的、胰腺炎的、溃结的····有点意思的可有腹痛、腹水、发热等原因待查(这样的比较少)。这可能和医院追求倒床率、尽可能避免麻烦,专心搞科研发SCI有关。到协和第一周我见识了很多明确或未明确诊断而怀疑的克隆氏病、白塞病、不典型腹膜后间皮瘤、胃肠道淋巴瘤、蛋白丢失性肠病(我们组其中一例是原发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还有X连锁高IgM综合征~~~~~眼界很开阔。不在这学习岂不很可惜?
[ 此帖被yaoyao在2009-09-27 15: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