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71阅读
  • 14回复

白衣天使职业耻辱感逼走护士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9-07
2006年09月07日 07时38分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http://news.tom.com/2006-09-07/0027/85085636.html
昨日,16封公开信和白血病儿童的呼唤让美丽的张德丽泪流满面,但她表示去意已定:

相信张阿姨 心永远留在这里

昨日本报大幅报道《张阿姨别走!16封信字字含泪》引起许多读者关注,而文中的张阿姨本人,却对此事完全不知情。记者一早就守候在张德丽上班的必经之处,看见这位高雅美丽、温柔可人的护士长,神情稍显落寞地走近她一直深爱着的孩子们。当她突然看到这16封公开信以及登在报纸上的孩子们期盼的眼睛,她被震撼了!她一次又一次地落泪了。但是,在随后与记者的谈话中,她依然没有改变去意…… 本报记者 傅艳 张欧 实习生 甘玮曦 摄影 刘晋川

噙泪拉住张阿姨:“不要走”

8:37 等待在医院住院部大厅一楼的本报记者碰到开完紧急会议过来的张德丽。打过招呼后,满脸诧异的张德丽接过记者递出的报纸和厚厚的16封公开信,定睛看了足足有三分钟之久,嘴唇控制不住地翕动着,再抬起头时,已经是满脸泪水。

8:47 返回住院部的张德丽手拿报纸,突然感叹一句:“说实话,我不太能接受这种方式,我原本想悄悄地离开,现在都不知该怎样面对这些孩子和家长了。”

8:55 脸色有些苍白的10岁白血病患儿李亮廷慢慢地走过来说:“张阿姨,你不要走嘛,留在这里吧。”张德丽询问他的病情,鼓励他好好治病,有些动容地说:“相信张阿姨,不论人在哪里,心永远留在这里。”感觉身体不适的廷廷听话地转过身,慢慢地走回病房,还没到门口,又转过身说:“张阿姨,就留在这儿!” 张德丽终于忍不住了,上前一步抱住廷廷,泪湿眼眶。

9:00 9岁的白血病儿童程程怀抱一本自己制作的影集走过来,那是她前天晚上精心为张阿姨准备的礼物。正面贴了一张白纸,上面写道:“护士长张阿姨,你的工作是 ‘艰辛’,你的关怀是‘真情’,你的开导是‘关心’,你对孩子是‘慈心’”,落款为“28床:爱你的程程”。戴着口罩的程程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紧张地望着张德丽,小手不住地拉着张阿姨的衣角,呼吸急促,似乎在等待一场最重要的“宣判”。张德丽哽咽了,拉起程程的左手。程程的右手背在一边,不停地搓着衣角,脸上挂着泪:“张阿姨不要走……”“你放心,张阿姨走了,跟没走一个样。”张德丽笑中带泪,程程的右手拽得更使劲了,嗫嚅着说:“不好,不要走……”

10:07 张德丽将已经分装好的炸鸡腿,挨病房送到了每一个住院孩子的手中,无一例外。如果是只有一两岁的孩子,她还不忘叮嘱家长:“外面那层硬皮大人吃,千万别卡住娃娃,给他吃里面的鸡肉。”

10:24 张德丽再次进了更衣室,一边抹眼睛一边仔细地看那16封信件。

10:36 眼睛红红的张德丽,强作笑颜,继续开始繁忙的工作……

深深的爱与医疗环境、科室状况形成巨大反差 护士长张德丽吐露心曲(引)

“耻辱感”逼我离开这个岗位

昨日成都市儿童医院因收治突发急症患儿,全体医务人员均忙得不可开交,张德丽所在病房也不例外。利用很难得的间隔时间,记者采访了这位到底是去是留牵动太多白血病娃娃心的护士长。

关于耻辱

周遭一切都在暗示我们……

记者:护士长,你看这么多娃娃和家长舍不得你,有没有可能性留下来?

张德丽:离开,应该是肯定的,手续都已经办完了。目前算借调在儿童医院一个月。

记者:到底是什么原因,非要离开这个岗位?

张德丽:其实也没有什么很直接的原因,日积月累吧。我从护士学校毕业就来到儿童医院,每天和娃娃打交道,快20年了。这些娃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但我现在下决心离开,只是想暂时离开这个让我感到太多压力甚至耻辱的职业。

记者:在一般人心目中,医生护士这个职业应该是很受人尊敬的、很崇高的,为什么会有“耻辱感”呢?

张德丽:现在工作压力太大了,听说甚至有病人带着摄像机、录音笔来医院看病,这叫医生哪敢给他们看病呀?!有人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说自己是医生,恐怕要遭打。你想,当年选择的是“白衣天使”,并为之骄傲和付出,可现在周遭一切都在暗示我们,这个职业是可耻的,我们每个医务人员都被逼迫着对这个职业感到耻辱!

关于压力

没法让自己去挣这些娃娃的钱

记者:但是,我们这个血液科的孩子及家长并没有对你们做出什么过分的行为啊?

张德丽:是的。我作为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护士长,最骄傲的就是,不仅我们的医务人员团结合作,连病患都和我们组成了一支很好的合作团队。尤其是从去年起,成都晚报傅艳工作室主动参与,呼吁募捐,让我们病区成为一个真正救死扶伤的场所。

记者:那么,能不能为了这些已经很不幸的孩子留下来呢?

张德丽(流泪):傅艳,你相信吗?如果我们这里真的能成为一家纯粹的慈善病房,医务人员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不再与病房收益直接挂钩,我愿意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干到动不了的那一天!但是,现在所有的医院,考核医务人员尤其护士长能力的指标,都离不开最关键的经济指标。每个月发工资、发奖金那些天,都是我最痛苦的日子。我们科室的护士那么累,但每个月总收入最高的不到2000元,最低的只有900元。每次我给这些靠捐款治病的孩子登记费用时,凡是能免的都免了,最后的结果常常是我们科室在倒贴。虽然手下的十多个护士都很理解,也从不抱怨,但我经常看到她们在叹气,觉得无可奈何。也许她们会想,我的家境比较好,吃穿不愁,但她们不一样,要养家糊口。在这种压力下,我还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去挣这些贫困白血病娃娃的钱啊。而且,干这个工作,有时忙起来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一天下来,脚都肿得发亮,回家后先生见了就心痛。我还患有心肌炎,经常心累气紧……

关于支持

我要感谢我的先生……

记者:既然有这么多问题,你的家庭条件又那么好,为什么不干脆停止工作,在家当个全职太太?

张德丽:我不会玩,是个停不下来的人。其实我生活非常俭省,包括对我自己的孩子,她吃饱穿暖就够了;我出门从来都是坐公交车,因为每次打的要花十多元钱,又够给我病房里的乖乖们买包牛肉干了。

记者:我听郭萍女士讲,5年前她的孩子住院期间,基本上每周都能收到一两次你自掏腰包买的各种美食,你坚持多久了?

张德丽:差不多一直都这样吧。怎么说呢?患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小乖乖,内心很孤独、很害怕,他们需要激励。一包小零食、一个小玩具,就能让娃娃们感受到爱。甚至可以把这些小礼物,理解成是对乖乖们勇敢地打针吃药等行为的奖励,宝宝们就不再把病房生活看得那么恐惧,甚至对明天有所期待。这其实更符合我所热爱的儿童护理工作的理念。

记者:都是你自费?如果仔细算算账,这不是小数目哦?

张德丽:这一点确实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但我要感谢我的先生,他一直对我如此爱娃娃的行为非常支持,甚至他会动员他身边的朋友,一起来给贫困家庭患白血病的孩子捐款。

关于爱心

不能光治病,还要育人

记者:我尤其感动的是,除了给这些患重病的孩子治病,你还一直在承担着类似课外辅导员一样的工作?

张德丽:是啊,这其实也应该是我们儿科护理人员应该重视的工作之一。我最初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刚进入血液科后不久,一个白血病娃娃,家人对他百依百顺,为了让他更多地进食,还向他承诺“吃一口饭,就给一元钱”。我当时就想,这娃娃的病治愈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将来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很难说了。从那以后,凡是我们病区的孩子,我都要尽可能多教他们懂礼貌、爱学习、谦让、感恩、善良,等等。李亮廷刚进院第一天时,见到医生护士就喊“哎!”我就拉着他的手说“乖乖,我们不叫‘哎’,叫‘阿姨’!小伙子,要有礼貌哦!”还有廖先成,刚来时奄奄一息,病情慢慢稳定后一言不发,大家都以为他不会说话。后来我观察发现,他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灵光,就开始给他“戴高帽子”:“我晓得,我的乖乖明天就要喊人了!”果然,第二天,廖先成就甜甜地叫了声“张阿姨!”这些患重病的娃娃往往一治疗就是两三年,不能光治病,还要育人。

记者:我真的觉得很遗憾,你这么爱孩子,就这样离开他们,实在是……

张德丽:请相信我,我真的不会离开这些孩子,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工作岗位罢了!以后我下班了、周末了,你依然会在这里看见我!我会继续给乖乖们买好吃的,陪他们玩,教他们为人处世……

·962111互动·怎样看待

“白衣天使的职业耻辱感”?

今日起,本报开通热线962111,就这位深受孩子和家长喜爱的优秀护士长所提到的因“承受职业耻辱感”导致“白衣天使被迫逃离”的话题,欢迎您参与讨论。
2条评分
海中小岛 鲜花 +1 - 2006-09-07
cctvhod 鲜花 +1 - 2006-09-07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lmml241
发帖
170
啄木币
190
鲜花
29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6-12-18
引用第7楼乌拉2006-09-13 18:55发表的“”:我仅存的美好愿望,快被这些报道也好,事实也好,打击没了



在“壁影之吻”饱含的感激和尊敬里,天使不会逃离。

如果没有人信任医生,医生怎么会逃亡?   伤心,想做基础了.
离线cctvhod
发帖
1872
啄木币
425
鲜花
733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6-11-28
医生护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承受作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要时时刻刻想到不能出现任何问题,还要时时刻刻想到治病救人,为什么?我为什么还要那样去做?当我把你治好之日,就是你推我进陷阱向我放冷箭之时;当你康复之日,就是你我对簿公堂之时;
叫医生如何不寒心!农夫用体温去温暖了冻僵的蛇,却被苏醒过来的蛇咬了一口。农夫的心,如何不会伤痛

是的,中国不需要医生,尤其是当今中国。
离线gxh
发帖
30
啄木币
213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11-27
太感动了
离线一一
发帖
211
啄木币
166
鲜花
32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9-23
看完之后我哽咽了,这是真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啊。
白衣天使会被逆淘汰?这到底是什么理论?
真不知道到我们成为大夫的时候,现实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啊。。。。。
我们还能活下去吗?
离线doudouluck
发帖
1694
啄木币
2345
鲜花
176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9-19
无言了......
发帖
7
啄木币
191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9-19
恩,现在的制度这样,我们将来呢?????
离线小鹏8号

发帖
10284
啄木币
1
鲜花
2694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9-19
医患关系之紧张到底谁之过,谁又是最终的受害者,需要每个人反思,为何这一神圣的职业在现代的中国竟被鬼化至此,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舆论`难逃其咎!吾伤心难尽言。
离线west
发帖
159
啄木币
169
鲜花
13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9-17
哎.......................
离线乌拉
发帖
1404
啄木币
7593
鲜花
82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9-13
我仅存的美好愿望,快被这些报道也好,事实也好,打击没了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9-10
莫让耻辱和压力折断天使的翅膀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6-09/09/content_15007747.htm
大洋新闻2006年09月09日来源:广州日报作者:
  一位护士长调动了工作岗位,不再从事直接与病患打交道的临床医务工作;为了挽留她,16位白血病患儿写了公开信,他们说:“张阿姨,白血病孩子离不开你,请你留下来。”连那位护士长都没有想到,她这位医德评价最好、经济考核最差的护士长,选择“逃离”竟引来这么大的风波。而她选择逃离的理由,是“周遭的一切都在暗示我
们,这个职业是可耻的”。张护士长的耻辱和压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患者的不信任。由于医患矛盾的加剧、医疗事故纠纷的复杂性,有病人甚至带着摄像机、录音笔上医院看病。在患者或家属看来,留此存照可作为证据,在医生而言,“哪敢给他们看病”?

  二是经济考核的压力。医院都把经济指标作为医务人员的考核要素,并将他们的收入和病房收益挂钩。于是,要么每天累到脚肿、月收入却“最高的不到2000元、最低的只有900元”;要么就得从那些靠捐款治病的孩子身上捞钱。

  两种压力,都可以归结到同一个根源,就是医院的创收制度。如今,有说法“不会再逼社区医院搞创收了”,但大医院怎么办?还要不要创收?要知道,那些有可能让患者倾家荡产、甚至人财两空的疾病,往往都只有大医院才能治。在患者财力窘迫、病痛缠身的苦痛和医者完成创收、绩效考核的两难之间,张护士长选择了逃避,这再一次印证了在“举世皆浊”的制度缺陷下,医务人员个人“独善其身”的艰难——就算自己“吃穿不愁”,科室的护士总要“养家糊口”。

  遗憾的是,碍于医疗投入和管理机制的畸变,很多医院衡量一个医生、护士的主要标准,还只是“挣了多少钱”。而当金钱的毒素渗入医患关系的“肌体”时,在很多患者眼里,医生也成了给钱就应该包治百病的工具、而不再是以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据省卫生厅公布,今年上半年暴力冲击医院的情况多达200多宗。

  “说自己是医生恐怕要遭打”的耻辱,“忙起来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却完不成经济指标的压力,让一位护士长放弃了曾为之骄傲的职业。但在所有关于“看病难”的板子都打到具体的医务人员身上时,我们实在不愿意看到,这样的耻辱和压力让更多的白衣天使折断了理想的翅膀。 魏无忌
离线ice-cafe
发帖
17
啄木币
214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9-08
谁来拯救?
离线小鹏8号

发帖
10284
啄木币
1
鲜花
2694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9-07

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9-07
“壁影之吻”----http://www.msw.sdu.edu.cn/bbs/read.php?tid=13918

只是要做好自己的事了

“逆淘汰”!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9-07
护士长因白衣天使职业耻辱感调离 引发市民热议
http://news.tom.com  2006年09月07日 06时11分 来源:四川新闻网
昨日,读者纷纷打进本报热线就“天使离去”畅谈自己的看法,八成读者认为——医疗体制导致医生“蒙冤”

《张阿姨别走 16封信字字含泪》《相信张阿姨心永远留在这里》和《当“天使”有什么好?不如离去》等报道,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有56名读者打进本报热线962111,畅谈自己的看法。其中,男性有30人,女性有26人;医务工作者有29人,普通市民有27人,值得一提的是,80%的认为是目前的医疗体制存在问题,亟需改革和改进。有相当比例的市民表示,其实多数人都很清楚,医务人员的工作确实很辛苦,面对这么多的压力也很“冤”,真正的原因是医疗体制方面存在问题,老百姓面临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苦的情况后,没有渠道反映或者解决,只有把距离最近的医生、护士当成“出气筒”。假如体制上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这样的矛盾,说不定会更深。打进热线的医生和医生家属,大多认为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时有失偏颇,更多的是在为患者方说话,形成了不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支持张德丽离开医院的同时,医生们均称,张德丽的话“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医生家属也在为医护人员抱不平。也有市民说,病人家属扛着摄像机监视医生,也是无奈之举。

看法一

“我家三代人都是学医的,我从小受到熏陶,觉得自己怀着理想和抱负当了一名白衣天使,但现在面临巨大的心理落差,我的感受实在是太深了。”在市二医院儿科工作的护士李女士已经有50多岁了,讲起自己在工作中受到的种种委屈,她在电话中忍不住哭了起来。

李女士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轮到她一个人值班,但输液室里拥进了十来个生病的孩子。她在给一个一岁多的患儿做静脉穿刺时,第一针没有成功,未料孩子的母亲不由分说,一脚就踹了过来。当时,这位年轻的母亲穿的是一双有高跟的厚皮靴。剧烈疼痛袭来的同时,李女士的大脑一片空白,但她很快冷静了下来,找来医生协调此事,“要是我没穿着这身白大褂,我真想当场和她打一架!”她回家后发现,大腿上被踹的地方已经是一片青紫。

看法二

“学医是个错,学儿科更是错上加错!”另外一名李女士对自己已经7年没有做临床,感到十分庆幸。她说她现在只是一名儿科保健医生,和病人家属没有正面冲突,但她每天早上查房时,最大的感觉就是:现在和病人交流起来很困难。“比如新生儿窒息还未好,家长就吵着要出院,总觉得医生把他们留在医院是为了骗钱。”就在两个星期前,一名因喉梗阻住进医院的孩子经医生抢救无效死亡,但家属偏偏认为是医生出了问题,“儿科医生和五官科医生被打后,不得已只好偷偷从窗户逃出医院”。值得一提的是,两年来,该医院30~46岁的中年骨干儿科医生走了6个,医院领导费尽周折,才重新找了一个儿科医生。

护理部主任:延续爱心呵护孩子

昨日,成都市儿童医院医务人员都显得相当疲惫。由于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他们已通宵达旦工作数十个小时。终于等到很难得的少许空闲时间,医院护理部主任包弈凤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刚一说起张德丽要离开这个话题,包老师的眼睛立刻湿润了:“很舍不得她,她是个非常优秀的护士长,对医院和患者来说,真的是很大的损失。”包老师说,院长曾经把到底“放与不放”的决定权交给她,她也反复和德丽谈话,最后还是尊重张德丽的选择,同意让张德丽走。目前德丽面临的困惑,大家都理解,尤其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下,德丽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差。不过,即使张德丽离开了,相信受她的影响,接任的护士长也会将她的爱心、真心、善心发扬下去,呵护好那些可爱的白血病儿童。包老师也希望借本报向广大市民再次表达医务人员的心声,无论医生还是护士,都是真心诚意帮助大家恢复健康的职业,和每个人的关系都是友善的;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发自内心希望自己医治的病人能够重新拥有健康和快乐。请相信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好的,就像张德丽、徐鸣一样。

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徐鸣医生昨天也因劳累过度生病了,脸色苍白,甚至还有些浮肿,但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记者不忍心过多地打扰她,徐鸣医生说:“医生和患者之间,彼此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比什么都重要。”

晚报观点

天使何以“逆淘汰”

付克友

白衣天使为何“逃离”临床?因为白衣天使成了一个被“妖魔化”的职业。

护士专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女士有一段名言:“护士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从报道中可见,张德丽用她20年如一日的行动践诺了南丁格尔的护士理念。然而今天,曾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消失殆尽,以至于天使不得不选择逃离。

一个职业的吸引力,不只在于它的薪水待遇,更在于它的职业声望。临床医护救死扶伤的精神,塑造了崇高的职业声望,而其崇高的职业声望,也需要凝聚更多具有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的医护人员。白衣天使张德丽的离开,是一个典型标本,是对医护职业遭到 “妖魔化”而声望下降的最好注脚。

这显然是一种“逆淘汰”。越具有奉献精神的白衣天使,越会在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中心理失衡,从而无奈离开。而“逆淘汰”的发生,又必然加剧医护职业声望的下降,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恶性循环”。

从表面上看,天使的“逆淘汰”与目下的医患矛盾不无关系。当有病人带着摄像机、录音笔来医院看病;当病儿家长面对耐心解释的护士,竟然出口成“脏”,甚至大打出手;当“医闹”事件层出不穷地发生……这一切似乎都说明,医生和患者之间处于一种极不信任的状态。而一些媒体对于医生群体负面新闻的片面追逐,又在有意无意地放大这种紧张关系。白衣天使被推到了患者的对立面,被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张德丽所感受到的“耻辱”,当然包含这样的患者误解和舆论压力。然而,医患关系何以紧张,白衣天使何以被“妖魔化”,这是更值得追问的问题。耐人寻味的是,张德丽在很多次医院票选先进活动中,往往是排名第一,然而她所领衔的血液科在医院经济指标考核时一般都排名靠后。这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反映了如今医院追求经济效益,与医疗公益目标之间的普遍矛盾。

所谓医疗“市场化”的改革,一方面,政府放弃了医疗的公共责任,更多的医药负担转嫁到患者身上;另一方面,在高度垄断的医疗行业里,“市场化”又名不副实。这导致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医疗腐败现象和“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相生相伴,作为行业“形象代言人”的医护群体代体制积弊受过,被“妖魔化”也就再所难免——实际上,这才是张德丽感到“耻辱”并离开临床的深刻根源。

在1854年,南丁格尔奔赴战争前线参加伤病员的护理工作。夜幕降临,她提着一盏小油灯,逐床查看伤病员。伤病员写道:“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当她来临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这就是著名的“壁影之吻”。

在“壁影之吻”饱含的感激和尊敬里,天使不会逃离。天使张德丽们需要病员和公众的“壁影之吻”,来证明医护本是具有崇高声望的职业。天使的“逆淘汰”,拷问医患紧张关系下的世风人心,拷问医生被“妖魔化”的偏激舆论。当然归根结底,要拷问遭 “伪市场化”绑架的 医疗体制。
2条评分
海中小岛 鲜花 +1 - 2006-09-07
liu_redsnow 鲜花 +1 - 2006-09-0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