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疾病介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耳科常见病之一,慢性化脓性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常与慢性乳突炎并存。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延续。鼻腔、咽部的慢性病灶为另一重要原因;或由于游泳时致病菌进入耳内造成。
二 临床表现
外耳道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为黄稠脓液且有臭味,并有骨膜穿孔,听力下降;急性发作时可有头痛、耳痛、头晕、发热等。临床上分三型:
1 单纯型 病情较轻,听力损害不严重,间歇性外耳道流脓,脓液为粘液性或粘液脓性,无臭味。鼓膜紧张部有穿孔,多呈中央性穿孔,鼓室内无肉芽或胆脂瘤样物质。一般有轻度传导性聋。
2 骨疡型 可持续流脓,脓粘稠,常有臭味,如有肉芽或息肉出血,则脓内混有血丝或耳内出血。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多有较重的传导性聋,此型中耳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
3 胆脂瘤型 胆脂瘤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在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块,非真性肿瘤。临床特点:外耳道流脓时间长,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脓液恶臭,鼓膜松弛部有穿孔,有时见痂皮覆盖,听力损害较重。
三 治疗原则
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消除病灶,通畅引流,恢复听功能。
1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及时治愈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 局部治疗 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
(1)单纯型 耐心、彻底清除中耳分泌物,使引流通畅,以局部用药为主。通常用3%双氧水洗耳,选用氧氟沙星滴耳液、3%硼酸酒精、3%硼酸甘油、2.5%氯霉素甘油等滴耳。流脓停止、耳内完全干燥后穿孔或可自愈,不愈者或行鼓膜修补或鼓室成形术。
(2)骨疡型 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须行乳突手术。
(3)胆脂瘤型 应及早手术,预防并发症。目的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尽可能保留健康组织,在此基础上重建听觉结构,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