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03阅读
  • 6回复

“换脸”:面对时间和伦理考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4-21
— 本帖被 唐文博 从 泉城义工 移动到本区(2008-04-26) —
随 机 事 件为表彰你为论坛作出的突出贡献,奖你 26 个啄木币


“换脸”:面对时间和伦理考问
2006.04.21 7版 编辑:吴晨光
作者:王雪飞;谭嘉
     

  本月14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施的全球第二例“
换脸术”吸引了众多“眼球”,也引起众人之惑:是“出风头”、“
放卫星”,还是有益的科学探索?

  断言“成功”为时尚早——急、慢性排异能否解决复杂功能恢复
能否实现
  俗称的“换脸术”,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名”。
国外有叫“面部移植术”或“面部特征转移”的,还有叫“同种异体
面部移植术”的。西京医院医生把他们完成的手术称为“颜面部复合
组织异体移植术”。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创美中心主任、颅
颌骨创伤整形专家滕利博士认为,连名称尚且五花八门,目前的所谓“
换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
  滕利指出,单从技术层面看,“换脸术”的手术技术本身“不是
问题”。像这样的手术,包括组织移位、血管吻合等,都是显微外科
的基本技术手段,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东西。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
其一,把死者的脸部组织搬到活人的脸上,所移植的异体组织能不能
成活,不在于近期有没有血液供应,而要看受术者对这个“外来物”
的急、慢性免疫排斥情况,如果解决不好免疫排斥问题,不仅达不到
修复的目的,而且会对身体造成很大损害。其二,“换脸”不仅仅是
简单的外观形态修复,它涉及皮肤、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和面部
器官等异体复合组织的移植,最难的是恢复语言、咀嚼、表达喜怒哀
乐情感等复杂的功能,以目前的医学水平还难以达到这一步。
  专家指出,无论是法国去年11月实施的全球首例“换脸术”,还
是西京医院的这一例“换脸术”,效果都有待时间检验,目前断言“
成功”为时尚早。

  终身免疫抑制——既冒险又花钱值还是不值
  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器官移
植研究院院长陈忠华教授指出,由于皮肤中含有“职业性抗原递呈细
胞”的比例较高,“换脸”术后排异反应发生几率远高于心、肝、肾
等实体脏器移植。面部皮肤发生排异反应,将导致面部主干动脉血管
壁变厚、发生闭塞,出现红肿、破溃、脱落或者收缩等症状。皮肤疤
痕化、纤维化、硬化、慢性移植物失功等问题也可能发生。
  滕利说,为保障移植物成活,换脸者必须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
而免疫抑制剂无异于“双刃剑”。它对整个机体都是一种损伤,使得
患者更容易受到病菌侵袭,发生肺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的几率增加。由
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换脸者发生代谢失调(糖尿病)、恶性肿瘤(
淋巴瘤)以及寿命缩短等风险的几率都将高于常人。
  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不仅面临健康风险,而且花费不菲。除去
每月要付出1000~2000元购买免疫抑制剂,保肝、保肾等辅助药也需
一并用上,对于大多数普通收入的人来说恐怕很难承担。
  “对于一项新技术能不能‘放行’,首先要看它是利大于弊,还
是弊大于利。”中华医学伦理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
员会委员李本富教授指出,“有利”和“不伤害”,是医学创新需要
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到“换脸术”,前提是其适应症的选择一定要
严格和科学。如果病人的确是由于意外伤害、烧伤、面部肿瘤等因素
造成严重的面部形态和功能缺损应该是比较适宜的,但是如果仅仅是
为了追求容貌更美丽,甚或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要求“换脸”
,都是不适宜或必须明令禁止的。

  “换脸”产生“新面孔”——患者能否自我认同社会接纳度有多

  当手术刀口愈合,换脸者拿起镜子看到一张“新面孔”的时候,
他(她)会认同它吗?当换脸者出院,试图重新融入社会生活时,社
会愿意接纳他吗?在讨论这类问题之前,专家们不约而同跟记者谈起
世界首例异体手移植的结局。
  1998年9月,也是在法国,在一名因意外而失去一只手臂的男子
的强烈要求下,医生为他移植了一名脑死亡者的手臂。手术做得很漂
亮,当时轰动全球。然而时隔不久,这名男子由于从心理上越来越抗
拒“一只死尸的手”与自己的身体相连,同时也忍受不了排异反应带
来的不适,最终选择了放弃,让医生帮他截掉了异体手。
  李本富说,内脏器官移植后因为在身体内部,“眼不见心不烦”,
对患者的心理压力相对要小,社会接纳度也高,而对外露的肢体和器
官,尤其是人类最重要的身份标识——面部进行移植,情况就要复杂
和棘手得多,手术不仅易导致患者产生“我是谁?”“我还是我吗?
”的疑问和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也可能难以被家人和朋友认同,
甚至受到社会歧视。
  陈忠华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段华丽的绸缎搭在沙发上和椅
子上,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将A的面部移植给B,产生的既不是A,也
不是B,而是新的创造物C。”陈忠华认为,换脸者需要到公安机关重
新登记注册。“比如需要出具医院证明,并提交面部捐献者和自己术
前、术后的照片等,完成新的身份识别认定。”

  如何看待“换脸术”——不应“一棍子打死”或一哄而起要规范
管理设立准入门槛
  在采访中,几位专家均表示,对于新技术不应“一棍子打死”,
但是必须充分研究规范开展。
  滕利认为,“换脸术”作为科学上的一种探索,值得做。它的实
施表明了医学发展到今天,的确能够解决一些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目前更多地应该在实验室进行充分的动物实验研究,在动物实
验成熟的前提下,再上临床。
  李本富强调,“换脸术”绝不能一哄而起,要规范管理,要有技
术准入。必须具备一定技术资质的单位才能允许开展。
  陈忠华明确表示:“卫生部新近出台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
应用管理暂行规定》,没有对面部移植进行具体规范,但是毫无疑问,
面部移植也必须遵循器官移植供、受双方务必知情同意等基本原则,
必须符合我国器官移植的管理规定。”
  此外,针对西京医院“换脸术”的供体是一位“脑死亡”者,李
本富还提醒,脑死亡在我国还没有立法。即使目前脑死亡标准已经制
定完毕,但是还没有作为正式的法律法规颁布出来,因此开展“换脸
术”之前,医疗单位必须考虑到移植手术有可能导致法律纠纷的风险
因素。

  “换脸”之外还有选择——利用患者自体组织修复创伤用现代材
料做仿真或遮蔽
  “非不得已,不得为之”是器官移植十大基本伦理原则之一。陈
忠华指出,在器官移植中,移植双方的基因匹配几率仅为百万分之一。
对于面部移植而言,除了要寻找到基因匹配的合适供体外,皮肤颜色
的相近程度也需要重点考虑。而比配型难更为严峻的是患者需要终身
服用免疫抑制剂,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尝试‘换脸’”。
  既然“换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那么对于那些由于面部严
重受损,难以融入社会的正常生活,部分人甚至可能出现精神疾患,
从而对改善容貌有着强烈病理性需求的患者来说,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呢?
  专家在此开出两个“处方”。
  处方一,患者自救。据滕利介绍,当前,利用患者自体组织进行
面部创伤修复、器官再造和功能重建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例如,把
患者大腿、后背、前臂等处的皮瓣或骨头取一部分下来移植到面部缺
损处,待长好后再整形,通常经过3~5次手术即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
治疗效果,基本恢复语言、表情和吃饭等功能,外观也基本恢复正常。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患者不必服用免疫抑制剂,身体机能不受损害,
而且有利于患者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处方二,仿生遮蔽。陈忠华提出,进行面部仿真、仿生遮蔽的“
颜面救援”可作为另一种选择。他建议,加快现代材料学的研发进程,
开发硅胶仿真、仿生面具等产品,这样的面具有温度、有颜色,对身
体没有伤害,还可以长期使用。
  专家强调,安全、有效和经济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医学新业务、
技术、药品、检查手段等的三项核心评定标准。医生应当以此为准绳,
以患者为中心,帮助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整容治疗方案。


  新闻回放
  法国“换脸人”术后首次亮相
  化名为伊莎贝尔—迪努瓦尔的现年38岁的法国女子——世界首位
接受面部移植手术的“换脸人”首次与媒体记者见面时,尽管说话费
力、声音低沉,面部从鼻子到下颚还有明显伤痕,嘴也无法完全合拢,
但她告诉记者们,她对生命的新开端充满感激。
  迪努瓦尔家住法国北部瓦朗谢纳地区。去年5月,她不幸被狗咬
掉鼻子、嘴唇和下巴。医生去年11月利用一名脑死亡者的肌体组织给
她实施了换脸手术,她得到了新鼻子、新嘴唇和新下巴。
  迪努瓦尔今年2月6日出现在她接受手术的法国北部亚眠医院。
  面对台下数十名记者和摄像机,迪努瓦尔表情平静地说,自从接
受手术以来,一切都变得好起来,她渴望能重新找一份工作。“手术
后,我有了一张面孔……与所有人一样,我能恢复正常生活了。”
  当然,她也知道,手术已经不可能恢复她原先的容颜。“我现在
这张脸与7个月前那张脸没有可比性。”她说。
  迪努瓦尔嘴唇厚重,运动不太灵活,而且说话略显含混,有点“
大舌头”。但她宣读声明时,记者们完全能够听懂她的意思。
  新闻发布会举行过程中,她还喝了口水,顺畅无碍。
  她对那名捐献移植器官的女性的家人表示感谢,对实施手术的医
生们表示感谢。
  迪努瓦尔的“换脸”手术无疑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包含许多个把
血管与神经连接起来的微型手术,接受移植者出现排异反应的可能性
相当高。而且,对接受移植者而言,心理问题也构成巨大障碍,毕竟
面部是最具独特性的器官。
  主刀医生让—米歇尔—迪贝尔纳2月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迪努瓦
尔的未来出言谨慎。他说,医生们不知道为迪努瓦尔移植的组织有多
长寿命。去年12月,迪努瓦尔一度出现部分组织排异反应。
  迪贝尔纳说,为迪努瓦尔施行手术的医疗小组已向法国卫生部门
提出申请,再做5例换脸手术。 摘编自2月7日《北京娱乐信报》


  技术背景
  美国克利夫兰临床移植中心如是说
  自英国外科医师Butler于2002年12月宣布准备开展第一例面部移
植起,面部移植就引起了公众关注。
  当时,媒体通过大量煽动性的文章对该手术进行了渲染报道。这
些报道更多的是从科幻小说和电影情节角度进行刻画,而没有临床或
科学的证据,以致该手术成为人们的笑料。
  2003年年初英国基金会发表了一份公告,要求英国皇家外科医师
学会暂停为媒体提供对该问题的报道。虽然英国皇家学会未能平息媒
体的争论,但他们组建了一个专家组,并于2003年11月发表了一份报
告。3个月后,法国国家健康与生命科学伦理咨询委员会也发表了一
份报告。上述两份报告均要求对实施面部移植进行独立的伦理学审查,
并且在该手术实施之前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美国,Louisville大学由Barker领导的小组公开宣称,他们将
在2003~2004年间开展第一例面部移植,并于2004年5月向机构审查
委员会(IRB)提交了一份报告,等待其批准。美国克利夫兰临床移
植中心的Siemionow医师领导的小组于2004年10月获得了IRB的批准可
以开展人面部移植。
  因为不愿意加入开展第一例面部移植的竞赛,美国的这个小组在
过去的两年多避开了媒体的关注,致力于IRB提出的伦理学和手术本
身的研究。现在,他们认为目前是一个适宜的时机,就面部移植及其
伦理学基础研究的争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建议重新对面部移植手
术的伦理学进行讨论,以及关注严重面部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需要。
        摘编自2005年12月22日《中国医学论坛报》


  手术难度
  “换脸术”有三大难关
  实施国内首次“换脸”手术的主刀大夫之一、第四军医大学西京
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详细地介绍了此次“换脸”手术遇到的三
大难关。
  一、配型关。由于皮肤本身有很强的排异反应,再加上患者需要
的是面部皮肤,要找到与患者相匹配的组织器官捐献者相当难。在手
术进行前,需要对患者和组织器官捐献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测,以便尽
量减少排异反应发生的程度。所以,患者入院一个月后,才找到合适
的组织器官捐献者。
  二、面部受损、缺损的各种组织多。患者的大半个脸严重受损,
颧骨部分缺失,鼻骨完全丢失,面部的皮肤、肌肉、血管、神经、黏
膜、骨、软骨、腮腺等均受损,所需移植的组织多,手术难度随之加
大。
  三、手术操作关。由于移植的组织包括骨、软骨、肌肉、皮肤、
皮下组织、腮腺、神经、血管等,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血管缝合、神
经缝合难度比较大。采用显微外科的方法,将比细火柴梗还细许多的
血管、神经,用仅是头发丝1/10那么粗的线进行缝合。尤其是在血管
缝合时,一般要缝到12针左右,才能保证血流正常通过。
                 摘编自4月16日《每日新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little
发帖
7018
啄木币
660
鲜花
697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4-25
要真成了,
以后抓犯人警察还需随身查指纹了。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4-25
引用第1楼little2006-04-25 12:38发表的“”:要真成了,以后抓犯人警察还需随身查指纹了。

换手,换胳膊早就有人做了。
离线little
发帖
7018
啄木币
660
鲜花
697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4-25
那………………查DNA?
据说DNA都可以变了。
而且用DNA做亲子鉴定也不是完全可靠了。
离线yaoyao
发帖
*
啄木币
*
鲜花
*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4-25
这年头啥都换,太乱了,医学被滥用了!!!!!!!!!!
离线cardio
发帖
1174
啄木币
3634
鲜花
275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4-30
不是乱用,而是人们的一种虚荣心以及对钱的欲望在作怪
因为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
而没有人去做也不存在市场
一切都是人心做怪
离线hing
发帖
10
啄木币
152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5-06
hah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