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77阅读
  • 5回复

[资料]<<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cctvhod
 
发帖
1872
啄木币
425
鲜花
73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11-08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药物、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药效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2.熟悉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了解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及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等,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代学、新药的临床实验、临床疗效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2. 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4.药代动力学(药代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2)上市药物的再评价;
(3)药物不良反应监察;
(4)教学与培训;
(5)临床药理服务;
(6)技术与咨询服务
二、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及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药物效应的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
2.    熟悉药物的效应和作用、受体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药物的效应和作用
药物效应是在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基础上产生的,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但其基本上有两种结果,不是增强,就是减弱原有的功能。机体增强,称为兴奋(excitation),机体减弱,称为抑制(inhibition)
二、 药物效应的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
1、量反应的量效曲线(graded dose-response curve)呈对称的S型曲线。
2、质反应的量效曲线(quantal dose-respone curve)。
3、构效关系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三、 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
四、 药物作用机制
1、药物作用的理化机制
2、补充机体缺乏的各种物质
3、 影响内源性神经递质和激素
4、作用于特定的靶位
(1)影响酶的药物
(2)影响离子通道
(3)影响载体分子
(4)作用于受体的药物
五、受体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1、受体的定义及特征
2、受体学说
  (1)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激动剂(agonist)、拮抗剂(antagonist)
 (2)速率学说(rate theory)
  (3)M态模型学说(two model theory)
3、受体的类型
(1)离子通道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4)细胞内受体
4、受体的调节
  (1)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
(2)向上调节(up regulation)
  5、受体与疾病的关系
  (1)产生受体的抗体
  (2)某些原因可影响受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6、受体与临床用药
  (1)选择药物
  (2)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及成瘾性
(3)内源性配体对药效学的影响
  (4)药物不良反应
  (5)联合用药:激动剂与激动剂、激动剂与拮抗剂 纯激动剂与部分激动剂

第三章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浓度监测
【目的要求】
1.    掌握药物在人的体内过程随时间而改变的量变规律。
2.    熟悉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诸多因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内吸收
(2)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因素:药剂学因素、生物学因素、首关效应   
(3)消化道外吸收:从注射部位吸收、从皮肤粘膜吸收 、从鼻粘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
2、分布 分布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3、生物转化
  (1)生物转化的类型、部位及其催化酶
  (2)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病理因素。
  4、排泄 排泄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到体外的过程。
  (1)肾排泄药物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2)胆汁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3)乳汁排泄及其它途径排泄
  二、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及其参数的计算
  1、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1)    动力学模型:开放性一室模型、开放性二室模型。
(2)通率过程:一级动力学过程、零级动力学过程
  2、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基本计算方法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2)生物利用度
  (3)半衰期
  (4)表观分布容积
  (5)稳态血药浓度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6)总体清除率
三、 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
1、    基本概念
2、    群体药代动力学在临床的应用
  (1)优化个体化给药方案
  〔2〕治疗药物监测
  (3)特殊病人群体分析
  (4)生物利用度研究
  (5)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6)新药的临床评价
四、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
(一)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1、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1)个体化给药
  (2)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3)判断病人用药的依从性(依从性指病人是否遵医嘱用药)
2、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3、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3)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
(4)肝肾心功能不全
(5)合并用药
4、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的因素
  (2)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3)采血时间与方法
5、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二) 给药方案
1、稳态一点法 特点:简便易行,抽血次数少,易为病人所接受。
3、    多点法 特点:多时间点采样,测血药浓度,计算机拟合模型求算参数,设计调整给药方案。

第四章    新药研制与药品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新药研制思路、新药研制选题、新药研制过程
2、熟悉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的概念和推行国家基本药物的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新药研制思路
1、西药研制思路 西药研制思路是把中药当做天然药物进行研究。
2、中药研制思路   中药研制思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
3、中药复方的研制思路
(1)坚持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
(2)基本讲清中药复方的药效化学成分,基本讲清中药复方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坚持在三个化学层次进行药学研究
  (4)坚持在四个药理水平进行药效和作用机制研究
二、 新药研制选题
1、新药选题原则
  (1)坚持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效益性
  (2)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研究
  (3)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4)现代制剂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2、新药选题依据
  (1)根据国内外新药研究动态选择新药研制课题
  (2)发挥中医药的治病优势
  (3)从古方、验方中开发中药新药
  (4)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寻找第一类新药
  (5)对新药进行二次开发
  (6)从中成药中选题
  (7)从濒危动物与名贵中药材资源保护与代用品的开发选题
  (8)加强第二类中药新药的研究
三、 新药研制过程
1、新药临床前研究
  (1)研究内容
  ①药学研究:
  ②药理毒理学研究:
  ③复方新药制剂
  (2)基本要求
  (3)主要药效学研究
  (4)一般药理学研究
  (5)药动学研究
  (6)毒理学研究
 2、新药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
(2)基本要求
  (3)有关试验和要求
  四、新药评价
1、新药药学与生物学评价
  (1)药学评价
  (2)生物学评价
2、新药药学各学科之间的协调
  (1)药物合成(或植化)
  (2)原料药的实验室小量制备(简称小试)
  (3)药物分析
  (4)新药的理化性质
  (5)原料药及其制剂的稳定性试验
3、新药药学评价工作的安排
  (1)寻找新药苗头阶段
  (2)确定新药苗头阶段
  (3)临床前评价阶段
  (4)临床评价阶段
  (5)申请新药注册
  4、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1)动物与模型
(2)多指标综合评价
(3)新药筛选方法  
  (4)基因工程产品的药效学评价
  (5)用中医理论指导中药新药研究
  (6)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研究
  (7)加强基础研究
  5、新药上市后再评价
  (1)新药上市后再评价的概念
  〔2〕新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必要性
六、 国家基本药物
1、国家基本药物的概念
  2、推行国家基本药物的意义
3、国家基本药物的制订
  (1)组织形式
  (2)过选原则
  (3)道选与调整
  4、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1)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2)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药
 
第五章 围生期药理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对胎儿和新生儿的不良反应。
2、熟悉分娩期及哺乳期用药了解围生期药物代谢动力学。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围生期药物代谢动力学。
1、胎盘药物代谢动力学:胎盘的生理学、胎盘的转运功能及药物转运、胎盘的代谢功能。
2、胎儿药物代谢动力学。
3、新生儿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药物对胎儿和新生儿的不良反应
1、    药物的致畸作用
2、有致畸作用的药物:苯妥英钠与巴比妥类、碳酸锂、已烯雌酚、避孕药、链霉素、四环素类、维生素A类、抗凝药、抗恶性肿瘤药、糖皮质激素、抗甲状腺素、酒精、吸烟等引起的致畸作用。
4、    药物对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核黄疸、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抗生素、抗高血压、解热镇痛药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三、分娩期及哺乳期用药
1、    分娩期用药:镇痛药、麻醉药、子宫收缩和抑制药的临床应用。
2、    哺乳期临床用药:禁用药物有抗恶性肿瘤药、抗生素类、抗抑郁和钙拮抗药等。

第六章 老年人的临床用药
【目的要求】
1、熟悉老年人药代动力学、老年生理、生化功能的特点。
2、掌握老年人药效动力学及常用药物。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的特点。
1、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改变。
2、    心血管系统、肾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功能的改变。
3、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变。
二、老年人药代动力学
1、药物吸收:胃酸缺乏、胃排空速度减慢、胃肠及肝血流量减少、胃肠道内液体量减少。
2、药物分布:机体构成成分的变化、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红细胞结合。
3、    药物代谢与肝血流量、白蛋白、血浆半衰期、剂量。
4、    药物排泄与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
三、老年人药效动力学
1、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与药效学。
2、    药物耐受性和治疗的依从性下降。
四、老年人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
1、    心血管系统常用药:降压药、强心苷、利尿药、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抗凝血药应用。
2、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生素类。消炎止痛药和镇痛药的应用。
3、    关于抗衰老药物的应用及药物相互作用。

第七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类型及构成。
2.掌握药源性疾病的概念、诊断和处理原则。
3.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
4.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5.熟悉常见的药源性疾病的类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凡是病人用药后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s)是药物引起的疾病,既是医源性疾病的组成部分,又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延伸.
一、药物不良反应
1.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A型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其发生与药物的剂量有直接关系,并随剂量的增加而加重。
B型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与药物剂量无关,分为药物异常型与病人异常型两种。
2.药物不良反应的构成
(1)副作用(side effect)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4)特殊反应(unusual effect)
(5)依赖性(dependence):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
(6)特殊毒性:致畸作用、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
3.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
(1)A型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
药动学原因
靶器官的敏感性增强
(2)B型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
药物异常性
病人异常性:遗传异常、免疫异常
4.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1)自发呈报监测系统
(2)医院全面监测系统
  二、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①A型不良反应引起的药源性疾病
②B型不良反应引起的药源性疾病
③长期用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
④后遗效应引起的药源性疾病
1.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1)药物的变态反应
(2)肝损害
(3)肾损害
(4)神经系统损害
(5)消化系统损害
(6)造血系统损害
(7)循环系统损害
(8)呼吸系统损害
(9)药源性三致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
2.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参考病史、用药史、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生化学检查作出诊断。
处理原则:先停用一切药物,再找出致病药物。症状严重时,要进行对症治疗。对已确认的致病药可选用特异性拮抗剂。
第八章   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性
[目的要求]
1.    掌握药物滥用的概念。
2.    掌握药物依赖性的定义、身体依赖性与精神依赖性的特征。
3.    掌握具有依赖性药物的分类。
4.    掌握阿片类、可卡因、镇静催眠药及乙醇依赖性的治疗措施。
5.    熟悉药物滥用的管制及药物滥用的危害。
6.了解常见被滥用药物的中毒症状和戒断症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药物滥用
1.概念
药物滥用(drug abuse):指与医疗目的无关的反复大量使用一些具有依赖性的药物。用药者采用自身给药方式,导致产生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2. 药物滥用的危害
二、药物依赖性
1.定义: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 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 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 有时也是为了避免断药引起的不舒适。同一个人可以对一种以上的药物产生依赖性。
  (1)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方面的损害,即戒断综合征,它使人非常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
阿片类、镇静催眠药、可卡因、苯丙胺类均可产生身体依赖性。
  (2) 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它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或欣快的感觉,并且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具有一种要周期地或连续地用药欲望, 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断药后一般不出现躯体戒断症状。
  2.具有依赖性特性的药物的分类
(1)    麻醉药品(narcotic drugs):阿片类、可卡因、大麻。
(2)    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substances)::镇静催眠药、中枢兴奋药、致幻剂。
(3)    其它:烟草、酒精、挥发性有机溶剂。
二、    常见依赖性药物的中毒症状、戒断症状与依赖性的治疗
阿片类、可卡因、大麻、镇静催眠药及乙醇中毒的症状、戒断症状表现及依赖性的治疗。
苯丙胺类、致幻剂类中毒的表现。
三、    药物滥用的管制
1.    国际公约
2.    国际管制机构
3.    国际管制战略
4.    我国的麻醉品管理条例和办法
5.    国内管制机构


第九章 药物相互作用
[目的要求]
1.    掌握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的概念。
2.    掌握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
3.    熟悉药物相互作用对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的影响及食物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4.    熟悉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    了解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有关概念: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s):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
以上药物所产生的复合效应,包括药效增强或减弱、不良反应增强或减轻,甚至出现毒性反应。
  协同作用(synergism):联合用药使药物作用增强。
  拮抗作用(antagonism):联合用药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    影响药物吸收:pH、胃肠运动、药物之间结合、肠粘膜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2.    影响药物分布:药物之间可通过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影响彼此的作用。血浆蛋白结
合率高的药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置换,如保泰松与口服降糖药合用,使后者游离型增多,引起低血糖反应。
3.    影响药物代谢:苯巴比妥等药酶的诱导剂可导致另一药物的药理活性或治疗作用逐渐
下降,合用时需加大剂量。能抑制药酶代谢的药物,可使合用药物的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药效增强甚至中毒;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活性降低,若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后者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强。
4.    影响药物排泄:改变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可影响其他药物从肾排泄;两
种酸性药物或两种碱性药物并用,可以相互竞争转运载体而竞争性抑制由肾小管的分泌;能够改变尿液pH的药物,可通过改变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而影响其排泄。
三、药物相互作用对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通过相互影响与受体结合或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再摄取以及灭活或改变药物靶位的敏感性而引起药物效应的变化。
四、食物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乙醇可通过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诱导或抑制肝药酶而与多种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可降低中枢抑制药的作用,其中的鞣酸能与多种金属离子、苷类、生物碱等结合产生沉淀而影响它们的吸收。吸烟能收缩外周血管,影响药物的吸收。
五、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2.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5.    肾脏的不良反应
六、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指药物在进入人体之前所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导致药效改变,即“配伍禁忌”。包括引起沉淀或析出结晶、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失效。塑料制容器亦会吸附某些药物而影响疗效。

第十章 化学治疗药物的临床药理学
【目的要求】
1、掌握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及药物分类和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了解其发展方向。
2、熟悉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抗恶性肿瘤药药物分为。
1、影响生物大分子的药物,有:
a.影响核酸和物合成的药物 5-FU 6MP等。
b.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烷化剂等。
c.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抗生素等。
d.影响蛋白质合成药,如长春碱类等。
e.影响激素平衡发挥抗癌作用的药物。
2、根据对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分为
a.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烷化剂、抗生素等。
b.周期特异性药物,如核酸抑制剂作用于S期,长春碱类作用于M期等。
二、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1、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
(1)氟尿嘧啶 为S期特异性药物。在细胞内转变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发挥作用,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脱氧尿苷酸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而影响DNA合成。对消化道癌症和乳癌疗效较好;对卵巢癌、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膀胱癌等也有效。主要不良反应为GI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共济失调等,静脉炎,动脉内膜炎,偶见肝、肾功能损害。
(2)巯基嘌呤(6-MP) 对S期较有效,延缓G1期。在体内先经酶的催化变成硫代肌苷酸,而阻止肌苷酸和鸟苷酸,干扰嘌呤代谢,阻碍核酸合成。肿瘤细胞对6-MP可产生耐药性。对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疗效好,大剂量可治绒毛膜上皮癌。可致GI反应,骨髓抑制,黄疸和肝功能损害。
(3)甲氨蝶呤(MTX)对二氢叶酸还原酶有强大而持久的抑制作用,使二氢叶酸不能变成四氢叶酸,导致5,10-甲撑四氢叶酸不足,脱氧胸苷酸合成受阻,影响DNA合成。: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可致口腔及GI粘膜损害,骨髓抑制、脱发、皮炎等,致畸、死胎、大剂量损害肝、肾功能。甲酰四氢叶酸可作为救援剂,而减轻MTX对骨髓的抑制。
(4)阿糖胞苷(Ara c)在体内经脱氧胞苷激酶催化成二或三磷胞苷,抑制DNA多聚酶的活性,影响DNA合成,干扰其复制,对S期细胞最敏感。成人急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致骨髓抑制、GI反应、静脉炎等。
(5)羟基脲(HU)抑制核苷酸还原酶,阻止胞苷酸转变为脱氧胞苷酸,而抑制DNA的合成。选择性地作用于S期细胞。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对黑色素瘤有短暂缓解作用。可致骨髓抑制、GI反应、畸胎、肾功损害。
2、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1)氮芥(HN2)为烷化剂,使DNA-鸟嘌呤烷化,交叉连结,抑制DNA合成。用于恶性淋巴瘤疗效高、快,尤其适于有纵膈压迫症状者。致恶心、呕吐、眩晕、听力减退、脱发、黄疸、月经失调、男性不育等。
(2)环磷酰胺(CTX)在肝内生成醛磷酰胺,再在瘤细胞内分解成磷酰胺氮芥,使DNA烷化,形成交联,而影响DNA功能。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对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卵巢癌、乳腺癌等有效。致抑制骨髓,出血性膀胱炎,肝功损害。
(3)噻替派(TSPA):其乙撑亚胺基烷化DNA,影响瘤细胞的分裂。用于乳癌、卵巢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致骨髓抑制。
(4)白消安(马利兰)在体内解离后起烷化作用。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致抑制骨髓、GI反应,久用致闭经、睾丸萎缩。
(5)卡莫司汀 对DNA、RNA和蛋白质都有烷化作用。其脂溶性高,能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用于脑瘤,对恶性淋巴瘤、骨髓瘤也有效。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肺毒性。
(6)顺铂(DDP)氯解离后与DNA上的碱基交叉联结,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广谱,对乏氧瘤细胞有效,应用于睾丸肿瘤、卵巢癌、肺癌、鼻咽癌、淋巴癌、膀胱癌。致骨髓抑制、GI反应、神经毒性、肾毒性。
同类药物卡铂抗瘤作用强,毒性低。
(7)丝裂雷素 (MMC)。为烷化剂,能与DNA的双链交联,抑制其复制,也部分使DNA断裂。用于胃癌、肺癌、乳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骨髓抑制明显,GI反应、局部刺激大,偶有心、肝、肾脏毒性。
(8)博菜雷素(BLM)能与铜或铁离子络合,使氧分子转成氧自由基,而使DNA单链断裂,阻止其复制。用于磷状上皮癌,也用于淋巴瘤的联合治疗。 致发热、脱发、肺纤维化等。
(9)喜树碱(CPT)类 抑制拓朴异构酶Ⅰ干扰DNA功能和结构,作用于S、G1和G2期,用于胃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对膀胱癌、大肠癌、肝癌也有效。喜树碱毒性大,可致GI反应、泌尿道刺激症状、骨髓抑制等,羟喜树碱毒性小。
(10)鬼臼毒素衍生物 鬼臼毒素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微管聚合而破坏纺锤丝形成。鬼臼毒素衍生物依托泊苷和替尼泊苷则主要抑制DNA 拓朴异构酶Ⅱ而干扰DNA结构和功能。作用于S期和G2期,主要用于肺癌、睾丸癌,也用于恶性淋巴瘤;依托泊苷对脑瘤也有效。可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1)放线菌素D(DACT)嵌入DNA双螺旋中形成DNA复合体,阻碍RNA多聚酶的功能抑制RNA特别是mRNA合成。作用于G1期,并阻止G1期向S期的转变,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用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淋巴瘤、肾母细胞癌、横纹肌肉瘤、神经细胞瘤。有GI反应、骨髓抑制、局部刺激、脱发、皮炎、致畸。
(2)多柔米星(阿霉素,adriamycin ,ADM)嵌入DNA间,阻止RNA转录,抑制RNA合成,也阻止DNA复制。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S期细胞敏感。抗癌谱广,疗效高,用于耐其它药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肉瘤、乳癌、卵巢癌、小细胞肺癌、胃癌、肝癌、膀胱癌等。可致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
(3)柔红霉素 作用机制同阿霉素,用于耐其它药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粒细胞性白血病,但缓解期短。也可致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
4、抑制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药物
(1)长春碱类 有长春碱(VLB)、长春新碱(VCR)、长春地辛(VDS)长春瑞宾(NVB),它们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微管聚合,妨碍纺锤丝形成,使有丝分裂停于中期。VLB的这一作用较VCR强。主要作用于M期;也干扰蛋白质合成和RNA多聚酶,对G1期有作用。VLB主要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绒毛膜上皮癌。VCR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疗效好,常与泼尼松合用诱导缓解。VDS主治肺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食管癌、黑色素瘤和白血病。NVB治肺癌、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等。长春碱类可致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脱发、胃肠道反应和局部刺激等,VCR的外周肾经毒性大。
(2)紫杉醇类 有紫杉醇和紫杉特尔,它们促进微管聚合并抑制微管解聚,使纺锤体功能丧失,阻碍细胞有丝分裂。对卵巢癌和乳腺癌有特效,对肺癌、食管癌、大肠癌、黑色素瘤、淋巴瘤、脑瘤也有效。紫杉醇致骨髓抑制、辛毒性、神经毒性和过敏反应。紫杉特尔不良反应少。                                      
(3) 三尖杉生物碱 有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它们抑制蛋白合成起始阶段并使核蛋白体分解,释出肽链,不抑制rRNA与mRNA或tRNA结合。为周期非特异药,主要对S期作用明显。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好,也用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致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等。
(4) L-门冬酰胺酶 可水解 L-门冬酰胺使瘤细胞缺乏生长受抑制,而正常细胞能合成门冬酰胺不受影响。用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
5、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激素失调可致某些相应的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癌、甲状腺癌等,应用激素或拮抗剂改善激素平衡失调状态则可抑制癌的生长,常用的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性激素类及其拮抗剂。它们不抑制骨髓,但作用广泛,仍需注意因此而生的不良反应。
三、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和毒性反应。
应根据细胞增殖功力学规律、抗肿瘤药的作用机理、药物毒性抗瘤谱联合用药。
抗肿瘤药有近期毒性和远期毒性。

第十一章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
【目的要求】
1.了解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及抗高血压药在治疗中的地位和分类。
2.掌握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转化酶抑制药、钙拮抗药、哌唑嗪、AT受体阻断药等治疗高血压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适应症及主要的不良反应。
3.熟悉可乐定、甲基多巴、利血平、胍乙啶、肼苯哒嗪、长压定等的临床应用。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临床分型。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按主要作用部位对抗高血压的分类。
二、常用的降压药
1.利尿降压药:
利尿药口服早期降压与其降低血容量有关。长期应用因动脉壁上Na+浓度降低,小动脉扩张而产生降压作用。
氢氯噻嗪口服用于轻度高血压治疗或与其它降压药配伍治疗中度及重度高血压病。
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的降压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2)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能扩张动静脉血管,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临床用于中度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的治疗。非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用于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危象。
3.钙通道阻滞药的降压作用和应用。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5.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氯沙坦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6.中枢性降压药
(1) 可乐定的降压作用特点。降压作用的机制是激活中枢咪唑啉受体及突触后膜上的α2受体。临床用于中度高血压治疗,尤其对伴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尤为适宜。
(2)α-甲基多巴:降压作用及作用原制与可乐定相似,其特点是不减少肾血流量,特别适用于高血压伴肾功能不良患者。
7.抗肾上腺素神经药:利血平降压作用的特点。降压作用的机制是耗竭交感末梢囊泡内的儿茶酚胺,导致交感功能障碍。胍乙啶降压作用强大。作用机制是抑制交感末梢递质的释放,长期应用亦可耗竭末梢的儿茶酚胺。
8. 其他降压药
肼屈嗪、硝普钠、米诺地尔、二氮嗪的降压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三.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的原则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
【目的要求】
一、在复习心肌电生理基础上,理解心律失常电生理基础,熟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肌电生理影响,从而掌握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二、掌握各类抗心律失常药基本作用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抗心律失常药电生理基础:
1.正常心肌细胞电生理:膜电位、动作电位、自律性、兴奋性与不应期,膜反应性与传导性。
2.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①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增高;②触发活动;③冲动传导异常:折返、折返形成与消除。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I类Na+通道阻滞剂,Ia、Ib、Ic的作用异同。II类β受体阻断剂:III类,延长APD药。K+通道阻滞剂,IV钙通道阻滞剂。
三、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    I类抗心律失常药
(1)Ia类的电生理作用特点
奎尼丁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普鲁卡因胺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特点。
(2)Ib类的电生理作用特性
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苯妥英钠作用和临床应用及美西律的特性。
(3)Ic类的电生理特性
普罗帕酮、恩卡尼、氟卡尼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特性。
2.II类-β受体阻断药
β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电生理影响,主要适应症。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特点。
3.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作用、药动学,不良反应。
索他洛尔、溴苄铵的抗心律失常特性。
4.IV类钙通道阻滞药
维拉帕米在抗心律失常中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维拉帕米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
四、抗心律失常药应用原则及其评价
第三节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目的要求】
一、掌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T受体阻断药、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强心苷、非苷类强心药及血管扩张药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评价。
  二、了解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药物治疗的演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AT受体阻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二、利尿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与应用。
三、β受体阻断药对心力衰竭从禁忌到适应症,抗心衰的机制:
①    对心功能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②    抗交感作用;
③    抗心律失常与抗心肌缺血作用。
四、强心苷类
1.强心苷类抗心衰的作用与机制
①正性肌力作用及机制
②负性频率作用。
③对心输出量,耗氧量有不同影响。
④对心脏电生理作用:窦房结、房室结、浦肯野纤维。
⑤心电图特点。
⑥对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⑦对血管和肾脏的作用。
2.地高辛的药动学、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比较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毒毛旋花子苷K的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肠肝循环、代谢、排泄、t1/2。
临床应用
①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及其机制。
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治疗原理、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及防治
主要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必须注意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发生机制。
预防:避免低钾的重要性,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治疗:补钾、阿托品在处理心动过缓的意义,快速型心律失常利多卡因,钙拮抗药的应用。
五、非苷类强心药
β受体激动剂多巴酚丁胺的抗心衰机制及应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尔利酮。
六、其他抗心衰的药物
血管扩张剂(硝普钠、哌唑嗪、肼屈嗪等):治疗CHF的作用机制及适应症、疗效和应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抗心绞痛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绞痛的概念、主要症状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和对人体的危害。
2.熟悉发生心绞痛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临床表现和分型。
3.掌握硝酸酯类抗心绞痛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用法,不良反应和耐受性。
4.掌握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抗心绞痛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的特点。
  二、教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前区阵发性闷痛或绞痛,临床常将其分为典型(稳定型)和变异型心绞痛两大类型,都是由于心肌供氧相对或绝对不足所致,典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狭窄或梗阴所致,当体力活动增加心肌耗氧量加大时发病:变异型心绞痛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冠脉痉挛性收缩,供氧不足所致,可在休息时发病。治疗心绞痛的关键,是心肌供氧和需氧的平衡关系,供<需则发病,供≥需则病止。影响供氧的因素主要为冠脉流量而决定冠脉流量的关键是心脏外膜下和内膜下的流量,侧枝流量及冠脉本身的阻力:增加需氧的因素主要为心脏收缩性、心率及心室壁张力。左心室的容量、大小及压力,又是影响心室壁张力的因素。
能够降低心肌耗氧或增加供血、供氧的药物都具抗心绞痛的效应。
2.硝酸酯类 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戊四硝酯及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是代表性的药物,有速效、高效、经济和应用方便的特点,其主要作用是:(1)改变血流动力学,舒张全身血管,舒张容量血管,使后负荷减轻,心脏作功及心室射血时间均减少。结果两方面均使耗氧量降低。(2)改变心肌血液分配硝酸酯类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是它在平滑肌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形成NO,激活GC,使细胞内cGMP增加,使肌球蛋白轻链去磷酸化而使平滑肌松弛,近也证明cGMP能减少细胞内钙的游离及外钙的进入,使细胞内Ca2+降低而松弛平滑肌。
硝酸酯类可用于防治典型及变异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但常出现皮肤血管扩张、头痛、体位性低血压,眼内压升高的不良反应,连续应用还可出现耐受性。
硝酸异山梨酯及戊四硝酯可口服生效,作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多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
3.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是常用的抗心绞痛药,它主要是阻断心肌β受体,使心肌收缩减弱,心率变慢,使心肌耗氧量降低,还因心率减慢,舒张期延长而有利于心内膜区的血流供应,但因抑制心肌使心室容积加大,射血时间延长,有增加心肌耗氧的因素,而总效应仍使心肌耗氧减少。普萘洛尔可用于典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不宜用于变异性心绞痛,为纠正其缺点,可与硝酸酯伍用。
4.钙拮抗药 常用的钙拮抗药有硝苯地平、地尔硫?和维拉帕米等。硝苯地平是变异性心绞痛的首选药。钙拮抗药能抑制Ca2+向细胞内流,使心肌收缩减弱,心率减慢,心肌耗氧降低,又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心肌耗氧也能降低。扩张冠脉也可改善心肌缺血区的供氧,故对典型及变异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均有效。
4.联合用药 硝酸甘油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及钙拮抗药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的优点。
第五节 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含义及在防治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性。
2.熟悉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掌握常用调血脂药的药理特性及目前发展和应用的情况。
3.了解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与动粥的关系,熟悉抗氧化性抗动粥药发展近况。
4.了解多烯脂肪酸的类型及其抗动粥作用的机理的效应,发展的前景。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抗动粥具有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根本性战略意义,动粥病变的原因复杂,危险因素多,抗动粥药物涉及面较广。
一、调血脂药
临床根据各种脂蛋白在血浆过高的特点,高脂蛋白血症分为六种类型。
1.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这类药物主要有洛伐他汀(lovastatin), 普伐他汀(pravastatin)及辛伐他汀(simvastatin)等。这类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清TC、LDL、TG及VLDL也有所降低,并能升高HDL,适用于各型高Ch血症,作用机理为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内源性Ch的合成,相应增加肝细胞LDL受体的活性。
2. 胆汁酸螯合剂
这类药物有考来烯胺(消胆胺,cholestyramine),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氯化物,在消化道中不被分解、消化和吸收,能与胆汁螯合,打断胆汁酸的回吸收和利用,从而便体内的Ch或高LDL降低。
3. 烟酸(nicotinic acid)主要降低TG及VLDL,也经度降低LDL及TC,升高HDL,可用于II、III、IV型高脂蛋白血症。有扩张皮肤的血管,降低糖耐量、增加血中尿酸及胃肠刺激等反应。
4. 苯氧酸(fibric acid)类 常用吉非贝齐(gemfibrozil),非诺贝特(fenofibrate)和苯扎贝特(bazyfibrate)等。这类药物降低TG,VLDL的作用较强,降TC及LDL作用较弱,可升高HDL,并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等作用,主用于Ⅱb、II及IV型高脂蛋白血症。
5.抗氧化剂 普罗布考(Probucol)有明显的抗动粥病变效应,主要作用机制是抗氧化,抑制LDL的氧化变性,同时能促进Ch的逆行转运,适用于各种高Gh血症。维生素E也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辅助治疗。
6.多烯脂肪酸 包括n-6和n-3两种类型,常用r亚麻酸、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具有调血脂、影响血小板功能及血管壁的前列腺素、影响白细胞的白三烯代谢,使LTB4,LTC4等生成减少,代而生成LTB5等,减弱LT类在炎性反应中的活性,且抗炎效应。亦能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数,微循环及血细胞的可塑性。
7.其它抗动粥药 保护动脉内皮药(肝素、硫酸软骨素、藻酸双酯钠等)。

   第十二章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
第一节 镇痛药
[目的要求]
1.    掌握吗啡的作用、适应证和主要不良反应。
2.    掌握哌替啶、可待因和喷他佐辛的作用特点
3.    掌握解热镇痛药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4.    掌握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的作用、应用和不良反应。
5.熟悉美沙酮、二氢埃托啡及罗通定的作用特点。
6.熟悉镇痛药的分类及合理应用。
7.了解镇痛的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锐痛与钝痛的特点、应用镇痛药的意义及药物分类。
(一)麻醉性镇痛药
吗啡(morphine):
作用及机制:
吗啡通过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结合,模拟脑啡肽而发挥作用。
1.    中枢作用: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缩瞳;致恶心和呕吐。
2.    心血管系统:扩张血管,促组胺释放而降低血压,也可扩张脑血管。
3.    平滑肌: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减弱肠蠕动致便秘。兴奋胆道Oddi括约肌,引起上腹不适甚至加重胆绞痛。也可引起尿潴留和支气管哮喘。
  临床药动学特点:首关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低,少量透过血脑屏障。主要在肝代谢,可透过胎盘及乳汁。
适应症:缓解剧痛、锐痛。治疗心源性哮喘及止泻。
不良反应:治疗量引起的副作用;耐受性和成瘾性;急性中毒。
注意事项:疼痛原因诊断未明、支气管哮喘、严重外伤出血、孕妇、哺乳妇、颅内压增高者不宜用。
可待因(codeine)的特点:镇痛作用弱于吗啡,镇咳相对较强,欣快和成瘾低于吗啡。用于中枢性镇咳和中等度疼痛。
哌替啶(pethidine):镇痛作用弱于吗啡,持续时间短,无止泻作用,不延缓产程。用于剧痛、锐痛、麻醉前给药及人工冬眠,不良反应似吗啡。
喷他佐辛(pentazocine):是阿片受体的部分激动剂。镇痛为吗啡的1/3,呼吸抑制为其1/2,成瘾性很小,不属于麻醉药品管制。对心血管有兴奋作用,用于慢性剧痛。
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罗通定的特点。
临床评价与选药原则。
(二)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抑制环氧酶,干扰前列腺素合成而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镇痛特点:镇痛较弱,只适用于轻、中度疼痛,尤其是钝痛;无欣快现象,不抑制呼吸。
阿司匹林(aspirin)
作用与应用:缓解轻、中度疼痛,更适宜与炎症有关的疼痛。较大剂量有抗风湿作用,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剂量抑制血小板的COX-1,降低TXA2水平,抗血栓形成,可防治心脑血管病。
  临床药动学特点。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凝血障碍、水杨酸反应、瑞氏综合征。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几无抗炎作用。不良反应少,过量致肝损害。
吲哚美辛(indomethacin)
又名消炎痛。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强,不良反应较多,适用于各类关节炎、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疼痛、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及术后镇痛。
布洛芬(ibuprofen)
抗炎作用强,胃肠道反应较少,常用。
解热镇痛药的评价及选药原则。
第二节   镇静催眠药
[目的要求]
1.    掌握镇静催眠药的作用特点。
2.    掌握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3.    掌握治疗焦虑症、失眠及抗惊厥、抗癫痫的常用药物。
4.    掌握镇静催眠药的评价及选药原则。
5.    熟悉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应用以及中毒的解救。
6.了解水合氯醛的作用及应用特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失眠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镇静催眠药的分类及共同特点。
(一)苯二氮卓(BZ)类: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及中枢性肌松作用。用于治疗焦虑症、失眠、惊厥、癫痫及麻醉前给药。
作用机制:BZ类与脑内BZ受体结合,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增加Cl- 通道开放频率,使神经兴奋性降低。
常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临床药动学及应用特点、主要不良反应。
苯二氮卓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的作用及应用。
(二)巴比妥类:分类、作用机制、用途和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的解救措施。
(三)其他类:水合氯醛的作用特点。
第三节 抗焦虑药
[目的要求] 掌握抗焦虑药的临床评价及选药原则。
[教学内容]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抗焦虑药的作用特点、常用药物的临床评价及选药原则、应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治疗癫痫的药物
[目的要求]
1.    掌握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乙琥胺的作用、作用机制、应用和不良反应。
2.    掌握各类癫痫的合理选药。
3.    熟悉其他抗癫痫药的作用与应用。
4.    熟悉抗癫痫药治疗的一般原则。
5.    了解癫痫的分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癫痫发作的主要类型。
抗癫痫药的基本作用。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主要通过抑制电压敏感性Na+通道,阻止Na+内流,稳定神经细胞膜而抗癫痫,是治疗强直-阵挛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之一,治疗癫痫特续状态的有效药物。亦可用于治疗外周神经痛和抗心律失常。
体内过程特点、毒性反应和用药注意。
苯巴比妥:强直-阵挛发作、小儿癫痫发作的首选药之一。作用快、强。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复杂部分性发作和强直-阵挛发作的首选药之一。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乙琥胺(ethosuximide)是小发作的首选药,对其他型癫痫无效。
其他药物的抗癫痫特点。
抗癫痫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抗癫痫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第五节 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目的要求]
1.掌握左旋多巴的药动学特点、作用及应用。与卡比多巴等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合用的
意义。
2.掌握拟多巴胺类药和中枢性抗胆碱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和应用特点。
3.熟悉金刚烷胺、溴隐亭、司立吉林治疗帕金森病的特点。
4.了解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
病因:多巴胺学说;氧化应激-自由基学说
治疗:应用拟多巴胺药或胆碱受体阻断药,恢复多巴胺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平衡。
    1.拟多巴胺药
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在脑内转变成DA,补充纹状体内DA的不足。
治疗帕金森病的特点。
体内过程特点。
不良反应
左旋氨基酸脱羧酶抑制剂:卡比多巴或苄丝肼可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与左旋多巴合用,提高脑内DA浓度,增强疗效。
复方制剂∶美多巴、信尼麦
金刚烷胺:促使纹状体中残存的完整DA能神经元释放DA。
溴隐亭和培高利特:激动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
2.中枢抗胆碱药
苯海索、丙环定:阻断中枢胆碱受体,减弱胆碱能神经功能。
作用特点及用途。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司来吉兰(selegiline):抑制MAO B,减少纹状体内DA降解;抑制神经毒性物质形成,保护黑质DA神经元。与左旋多巴合用,减轻“开-关”现象。

            第十三章  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物
【目的要求】
1、熟悉了解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制剂、临床药动学。糖皮质激素用法及疗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分型及治疗原则、甲状腺素的适应证。
2、掌握糖皮质激素、抗甲状腺素、胰岛素、口服降血糖药的作用与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1、    糖皮质激素的来源、化学结构与构效关系。
2、    作用与作用机制: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内毒素作用、抗休克作用、对血液系统的作用、其他作用及机理。
3、    临床药动学、皮质激素与转运蛋白和肝功的关系。
4、    适应证:原发性或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严重感染、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各种休克、血液病、皮肤病、眼病等。
5、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长期大量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停药反应、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6、    剂量与用法、相互作用、临床评价与选药原则。
二、甲状腺激素:作用与作用机制、药动学、适应症、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抗甲状腺药:作用与作用机制、药动学、适应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与选药原则。
四、胰岛素:对糖、蛋白质、脂肪、氨基酸、K+的作用及降血糖作用机制、临床药动学、适应症、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剂量及用法、临床评价与选药原则。
五、口服降血糖药
1、磺酰脲类:作用与作用机制、临床药动学、适应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用法、相互作用、临床评价与选药原则。
3、    双胍类:作用与作用机制、临床药动学、适应症、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临床评价与选药原则。


第十四章 临床药理学实验:血药浓度监测与药动学参数计算。

选用教材
王怀良主编:临床药理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条评分
康复医师 鲜花 +1 - 2006-11-08
笑笑 鲜花 +1 2006-11-08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夏天的雨
发帖
47
啄木币
361
鲜花
1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2-16
多谢
离线asuka
发帖
104
啄木币
192
鲜花
32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1-07
多谢
离线ruguo1999
发帖
4
啄木币
113
鲜花
1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4-16
好贴!
离线liyisheng_1
发帖
101
啄木币
168
鲜花
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5-05
强人啊 !  顶 ! ! !
离线里奇
发帖
387
啄木币
2017
鲜花
125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6-30
哎,在药学院学临床药理学咋就这么缺乏资源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