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上有句,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朱熹是这样注解:“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了。
逻辑上说,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那么自己也交不到朋友的。
不过,这句话大致表现了应该多交往高水平朋友的意思,这样才能学到更多,见识到更广。在新疆医大的角度看,他们是做的很好。那么我们的角度看,还是做的很不够。大陆的友好院校里面医科大学强的友好学校并不多(中山医是强一些的,首医就难说了),所谓的“第二校园”的经历,对于医科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去一些不如山医的学校,新疆医大,宁夏,武大,厦大,上海同济,兰大等等,那么医科大学中名列前茅的北医,协和,上医,同济,湘雅,华西,上二医,一至四军大,中科院等等似乎还没有所谓的“第二校园”。
不知道是我们不care他们,还是他们不care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考虑医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是不是很边缘?
对于医科,是不是向“不如己”的学校示威,才能拥有成就感?
第二校园并不是游山玩水,如果这种提法能落到实处才是正道。深刻体验不同医科大学传承的校风,见识不同学校的名医大家,聆听名师的教诲,对于重新认识自己所在的学校,个人以后的发展当然是非常好的。
相反,如果沦于形式,管理规划不严密,只是花钱游览高校,那么就是浪费钱了。特别是到那些还不如自己学校强的地方交流,更是应该计划好才行。
联合培养的学生证书上是有本校名字的,实际上是一种“学校声誉”消费。
[ 此贴被merck在2006-08-19 10:5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