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己在临床做住院医师时间的延长,似乎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高年住院医了,有些事没必要那么细抠了,人也变的越来越懒了,病人有些不符常理的情况也顺着思维惯性自己给人家安一个想当然的解释就对付过去了,然后就心安理得的去所谓的看书、看文献了,觉得这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临床上那些边边角角似乎已经不是自己的关注领域了。
然而,这两天发生的几件小事,才觉得自己这样想法少学到不少东西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养成一个不良习惯后,终生受害啊。
首先病人的情况了解的不细,一些别的科的问题,本能的去回避,能不管就不管。这样,一方面对患者的利益不好,万一人家这方面真的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呢?岂不是耽误了?另一方面,自己变成了井底之蛙,渐渐变得只会自己专业内的一点东西,就连交叉领域内的知识都渐渐生疏,时间久了,眼界只会变的越来越窄。幸亏今天主任查房,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懒惰了这么多,哎,悬崖勒马。
其次,一些应该了解的相关学科不去重视,比如,每用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药物的时候,就应该去翻翻说明书,看看药理机制、药物作用特点,适应证、禁忌证、副作用等。比如今天一个主任医师指挥手下研究生同时用一个口服抗栓药物和一个静脉抗栓药物,但静脉药物说明书上却说其禁忌证之一为合用那个口服的抗栓药物。估计那个主任医师并未仔细看说明书,错用多次仍未知觉,幸亏另一个主任医师发现,循循善诱的引导研究生自己去发现,我们到最后才发现主任的良苦用心。汗颜啊。之前自己也听上级的话合用过,但并未查阅说明书,直到今天才明白自己的欠缺。今后一定要小心。
自己有时候会觉得病房里人多,又嘈杂,还有人聊天,时间久了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可是细心想想,却也发现了不少有助进步的方面。同事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临床、研究经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都有很多我可以学习的地方。比如有的同事在上研究生时发过很高因子的文章,有的同事在美国名院做过博后,他们的一些相关经验真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还有的进修医生相当上进,周末都在科里默默的看书,独自在北京过着孤苦的生活,研究生师弟师妹们的一些做事的方法也比我们这些老家伙有了进步,很多新东西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在病房时,大家也会经常讨论病房里一些病人的情况,说出自己的看法。一个人看问题的视角永远是窄的,只有和别人讨论才能获得全面的思维。而且教学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讨论和给别人讲解中得到了培养。讨论中别人提出的一些问题,也促使自己去查阅资料,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
有的主任查房提的问题比较偏。自己曾经觉得那些问题不是很主流,自己看指南、一些大版综述时遇到比较少,也不以为然。后来反思一下,很多问题其实都是临床实际中的小问题,很实用的,指南中关注的多为一些大的方向,不可能面面俱到,自己要成长,知识线一定要丰富。而且在临床实际中发现小问题,去解决它,也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前提。做人一定要谦虚。有不会的,坦白承认,再去补习。而不是自已找借口,维护自己可笑的自尊。
三省五申,尽量公正的看待自己,不断进步。提醒自己,也与大家共勉。
[ 此帖被mive在2011-06-09 06:2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