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50阅读
  • 3回复

两版神经病学纠错,转自丁香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ive
 
发帖
513
啄木币
916
鲜花
23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0-09-21
慢慢人老了,也只能局限在自己专业里说说话了,这两个纠错,一个是别人发的,一个是自己总结的,并有一些站友的参与。现把主要内容及链接发在这里,供大家学习时参考。原文链接:http://neuro.dxy.cn/bbs/topic/14817969?tpg=1&ppg=1&age=0#0,和http://neuro.dxy.cn/bbs/thread/16752053
补充下,国内的医学书质量只能说太差,即便是担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材,也未必有多么可靠,只是比市面上一些滥芋充数的书好一些而已。医学教材仅仅是大家学医入门时的领路者,等稍有基础即应转入以英文原版书籍、论文的阅读为主,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转化成功,看英文总还是比母语要慢,理解要费力一些,但努力还是要的。
先是八年制第一版的
2005年第一版的8年制《神经病学》无疑在内容上是比较出彩的神经病学教科书,初步实现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教学和临床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在读完8年制《神经病学》疾病介绍部分(第六章——第二十一章)却发现一些不规范、值得商榷和修正的地方。既然教材编委都“希望恳请读者和通道赐教和指正”,我亦不揣鄙陋,作出胆大妄为之举,为8年制《神经病学》“校勘”。不敬之处多多包涵,不妥之处请同道直接指正,遗漏之处请补充。请大家翻开教材一起校订吧。

第六章周围神经疾病
P116第22行:“无髓鞘纤维是由数个轴突包裹在一个施万细胞内,没有髓鞘包绕。” 但事实是无髓鞘纤维并非无髓鞘包绕,只是髓鞘很薄而已。

P116第22行:华勒变性神经断端远侧的髓鞘与“神经元纤维”肿胀和碎裂,应为神经原纤维或神经纤维。理由为神经元纤维应是一个不规范或易歧义的名词。华勒变性就是髓鞘和髓鞘内神经纤维或神经原纤维的变性?

P127第20行:AIDP即吉兰-巴雷综合征,P129第8行认为CIDP约占总CBS病例的15%左右,前后对比岂不矛盾?即前者认为AIDP就是GBS,而后者又认为CIDP属于GBS。AIDP和CIDP是否都属于GBS?这应该有个明确解释。
第七章脊髓疾病
P133第37行:“脊髓小脑束传递本体感觉至小脑”,最好修改为“脊髓小脑束传递非意识性本体感觉至小脑”。否则容易和意识性本体感觉相混淆。

P134第2行:“这两种反射弧经路大致相同”,最好改为“这两种反射弧径路大致相同”。

P134第3行:“就会出现肌强力增高”,应为“就会出现肌张力增高”。

P135第20行:“脊髓半侧损害出现两侧触觉均保留”让人不解,《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P68做了解释,但仍让人迷糊,希望得到指点,最好图示形式。

P135第22行: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提法不准确,如颈膨大横贯性损害出现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而腰膨大横贯性损害则只有下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P151第35行:颈内动脉“经颈静脉管至颅腔”,应为“经颈动脉管至颅腔”,校勘依据是《人脑血管解剖与临床》P101。

P158第14行:“伴有颈动脉狭窄的TIA患者在2年内发生卒中的几率是40%”,应为“机率”

P158第33行:“颈动脉或椎动脉壁剥离”,P161第39行“颈动脉或椎动脉壁分离”最好描述为规范名词“颈动脉或椎动脉壁夹层”。

P158第40行“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SCP)”应为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把英文缩写顺序搞错了。

P158第20行:“豆状核区灰白质分解不清楚”,应为“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经战友提醒“P158应为P161”。

P162第27行:“华发令”,应为药品规范名称“华法林”。

P171第17行:“血肿波及丘脑下部或破入第三脑室,表现为……及去皮层强直等症状”,从损伤部位分析更可能为“去大脑强直”。

P173第42行:降颅压的目标是使ICP控制在1.96kPa(200mmH2O)以下,“并使脑灌注压不低于0.686 kPa(70mmH2O)” ,应为“并使脑灌注压不低于70mmHg”。校勘依据是《实用神经病学》P1504“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下限相当于脑灌注压为50-60 mmHg”。神经科常用压力单位是mmH2O,但也不要和mmHg搞混。

P177第8行:“氧合血红蛋白和正铁血红蛋白的顺磁效应”,应为“去氧血红蛋白和正铁血红蛋白的顺磁效应”,氧合血红蛋白不具有顺磁效应。

P181倒数第8行:“亚急性期(3-15天),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根据常识分析应为“亚急性期(3-15天),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即短T1信号才是高信号。

P187第33行:“电镜下可见受累血管中层内颗粒状电致密嗜锇物质”,根据常识和后面英文提示应为“电镜下可见受累血管中层内颗粒状电子致密嗜锇物质”更妥当。

第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P215第2行:“桥小脑脚”应为“桥小脑角”。

P218第27行:“T2加权像见病灶明显均匀增强”,应为“T1加权像见病灶明显均匀增强”。校勘依据是临床常用的MRI增强均采用T1增强,而非T2增强。

P222倒数第1行:“采棉花感”应为“踩棉花感”。

P224第35行:“虹膜结状体炎” 应为“虹膜睫状体炎”。

P227第20行:“T辅助淋巴细胞(T4)”,应为“T辅助淋巴细胞(TH)”更适合。

P228倒数第8行:用到名词“血象”,在教材中用此词语很不规范,直接就用“血常规”更好。

P228倒数第2行:“T4/T8比例”,应为“CD4/CD8比例”更适合,或者用“TH/TS比例”(H和S应该下标,丁香园无此文字处理功能)。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P235 :Poser(1983)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中临床可能多发性硬化、实验室检查支持可能多发性硬化中的“可能”均应为“很可能”。早在1965年Schumacher就建立MS诊断标准,诊断分为:“确定MS”、“很可能MS”和“可能MS”。1983年的Poser标准在前者基础上发展,保留了“确定MS”和“很可能MS”,但取消了“可能MS”。其实中文后附带的probable 即提示“很可能”,而非possible(可能)。

第十一章 运动障碍疾病
P246第32行:“ a-突触核蛋白(a-synuclein,a-SYN)”,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将其翻译为“a-共核蛋白”,以后者翻译更好。主编和主审还是应该在教材付梓前通览全书,对科技名词应该统一。

P258第11行:“杂和子”应为“杂合子”。

第十二章 癫痫
P273倒数第2行:“脑源性晕厥”和P274第1行:“低血糖引起的晕厥”。依据ESC关于晕厥的5个定义要点,“脑源性晕厥”非常不规范和致歧义,脑源性因素是晕厥非常罕见的原因。而低血糖导致的“晕厥”根本就不是晕厥。最好参考ESC晕厥诊疗和评估指南。

第十三章 头痛
P288第13行:“因之丛集性头痛”应为“因此丛集性头痛”。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P291倒数第1行:“微胶质细胞”应为“小胶质细胞”更规范。

P298第3行:“家族性Alzheimer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多基因遗传病”。疑问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应是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怎么又是多基因遗传病?校勘依据在P311第9行分析单基因遗传病时明确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单基因遗传病。

P298第22行:“神经元纤维缠结”是否应为“神经原纤维缠结”。若直接依据英文名词翻译则应为神经元纤维缠结,但神经原纤维缠结的运用似乎更多见。

P301第9行:“可实验室检查证明有脑萎缩”,应将“可”字删除。

P301第21行:“临床表现不能归结于上诉二型者”,应为“临床表现不能归结于上述二型者”。

P302第12行:“阿米三嗪、萝巴新” 应为“阿米三嗪+萝巴新”。即都可喜(商品名)。

第十五章 神经系遗传性疾病
P318第20行:“伊红细胞浸润”估计应为“嗜伊红细胞浸润”。

P320第12行:“震颤觉”改为“音叉震动觉”更好,但紧接后面又提到本体感觉丧失,看来需要进一步文字处理。

P321第12行:“主要病理改变是脊髓中的双侧皮质脊髓束的轴索变性和脱髓鞘,以胸髓为重,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小脑束、薄束也有不同程度病变”。该段描述存在解剖学问题,即皮质脊髓前束难道不属于皮质脊髓束?

P322第8行:“视网膜素变性”应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更好。

P323:同时使用了“施万细胞”和“Schwann细胞”,这两个名词名称虽异,但实质内容一致,应该统一使用一个。还需进一步明确到底应该是“施万细胞”或“施旺细胞”。

P324第27行:鉴别诊断中讲到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无足畸形”最好放在“进展较快,CSF蛋白含量增多”之间。因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常规应在前描述,实验室检查在后,药物治疗反应更在后面。

P322倒数第13行:“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小于38cm/s”。神经传导速度的单位应是m/s,而不是cm/s,这是本书第二次单位符号严重错误。感谢跟帖同仁提供此错误的线索。

P328第14行:“同侧偏盲”,最好用“同向偏盲”。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P339第8行:“一次释放大约107个Ach分子进入突触间隙”,直接让人生疑的是107个Ach分子也太精确了,经查阅和换算应为“一次释放大约10的7次方个Ach分子进入突触间隙(丁香园文字处理功能无法显示上标)”。

P339第12行:“肌凝蛋白”应为规范化名称“肌球蛋白”,其实P338有关内容就是使用名词肌球蛋白。

P352第10行:“相嵌分布”应为“镶嵌分布”。

P358第24行:”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EPO)”应为”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这是第二次把英文缩写顺序搞错了。

P358倒数第1行:“类结晶样包含体”应为“类结晶样包涵体”

第二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P375第14行:“左旋多巴本身有诱发抑郁的可能,在左旋多巴治疗的患者中应禁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抑郁症状”,这是为何?我们知道MAO-B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PD本身;MAO-A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PD伴抑郁症在左旋多巴治疗同时禁用MAO-A抑制剂治疗的原因难道是DA分解受到抑制而出现儿茶酚胺过多致危象?

P383第19行:“对于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导致睡眠发作”,应为“对于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导致失眠发作”。注:后续战友给与了解释,希望再版时简要介绍一下吧。
另一个站友的补充:
一直在关注这个帖子

我也总结了一些作为补充,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1、105页第8行:综合征的英文应为syndrome

2、146页倒数第1行,脊椎管碘油造成可见…… 应为脊椎管碘油造影可见……

3、241页第16行,……多为长T1,T1异常信号…… 应为多为长T1,T2异常信号……

4、282页第十三章头痛,其中的“紧张型头痛”均统一为“紧张性头痛”更好

5、285页倒数第5行,搏动行头痛应为搏动性头痛。279页倒数第6行,咪哒唑仑改为咪达唑仑为好

6、291页倒数第12行,根据相应英文及文献查询,四氢嘧啶应为四氢吡啶,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是为MPTP

7、352页倒数第15行,抗肌萎缩蛋白结合蛋白改为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或联合蛋白似乎更好一些,英文是dystrophin-associated protein,而结合蛋白一般都译自binding protein

8、358页倒数第20行,慢性的英文应为chronic

9、218页倒数第4行,体重超过60mg者,按60mg计算,显然单位应该是Kg

10、252页倒数第8行,给药应从小剂量开始,0.025m应为0.025mg

11、347页第10行,心电图的U波应该是大写,包括95页倒数第7行的3微伏,单位大小写的正确也是严谨的体现

262页,关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DSM-III的有些过时了,下面列出的DSM-IV的标准供大家参考

a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性的、非节律性的、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b抽动每天发作多次,多为阵发,病情延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一年,其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

c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显著地影响社交、就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

d发病于18岁以前。

e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HD、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








人卫第6版神经病学贾建平主编
先说一些和八年制相比的进步:
1.在第二章的脑干、脑神经部分,明确了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为特殊内脏运动核,而在八年制教材中,一部分没有说明是躯体运动还是内脏运动,一部分直接说成一般躯体运动,其实编者在写神经解剖等相关领域的内容时,最好还是查查解剖领域的专业书就很容易避免类似的错误了。
2.在第二章讲定位诊断时,对于额、顶、颞、枕叶的病损时表现,先按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再进行下一步的描述,条理更为清晰,有助于记忆。
3.脑血管病的章节更符合指南。头痛及癫痫也是按照国际上近几年的分类进行讲解。

下面步入主题:
1.P7 讲顶叶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病损表现时,没有提到视辐射及视野损害。
2.P21 第13行,“脊神经穿过蛛网膜附着于硬脊膜内面为齿状韧带”,这句话怎么读怎么别扭,自己一查才知道原来仅仅是主语错了几个字,就会让读者大费脑筋。我查了下,一般有两种说法,较常用的一个: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锯齿状的齿状韧带,其尖端附于硬脊膜,从枕骨大孔至第1腰脊神经根间共约21对(多数解剖学教材都可查到);另一种:软脊膜形成两条齿状韧带,分别连接在脊髓两侧。每一条都有21个齿状突起,连于硬膜内面(见Grant's Dissector,P17,很容易就可以google到)。这两种说法互相参照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齿状韧带的形态和作用。
3.p23.侧索损害。导致对侧肢体病变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正确应为:对侧肢体病变水平以下痛温觉障碍,同侧肢体病变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来自shjnkyanjianhui站友,非常感谢)
4.P 35 眼外肌的运动方向,这是个老问题了,在yangshi站友帖子后面的跟贴中有人提到了眼球运动的问题,我查了下Adams神经病学和Google book里面一些神经眼科和神经科的英文书,结论出奇的一致
Muscle Primary action Secondary action Oculomotor nerve
Medial rectus Adduction Ⅲ
Lateral rectus Abduction Ⅵ
Superior rectus Elevation Intorsion Ⅲ
Inferior rectus Depression Extorsion Ⅲ
Superior oblique Intorsion Depression Ⅳ
Inferior oblique Extorsion elevation Ⅲ

随着复习的进展,我会不断更新这个帖子的。

5.P26描述颈内动脉分支的顺序为眼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而别的书上几乎都是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而该教材P26自己的图也把后交通动脉放在了脉络丛前动脉的前面(高秀来、于恩华的人体解剖学P329,曾司鲁、高摄渊编脑血管解剖学P28-30,刘树伟的断层解剖学P78-79,Michael Donaghy的Brain's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 P1016等)以前我总结的记忆方法“前(眼动脉在前面)后前前中”很好的把这五个分支串在了一起。(2010.3.17更新)
6.P39,辐辏及调节反射通路,顶盖前区应为额叶,这个可参考八年制。
7.p191.每日补钠50-70mmol/L,补钾40-50mmol/L。钠50-70mmol/L,这不应该是浓度,即使是生理盐水也有154mmol/L的浓度,补钾浓度倒是可以达到40~50mmol/L,但估计作者的意思这数字应该是补充的电解质的总量。但即使是总量也有不妥,建议读者还是去看专门讲水电解质紊乱的书籍并且在临床中根据血电解质结果和病人的个体情况决定补钾补钠量。即使都是卒中患者,根据位置和病情的不同,补充量也有较大差别。八年制内科学中提到的正常人日需要量钠2mmol/Kg,钾1mmol/Kg,实用内科学12版中说正常成人日需要钠量4~6g,两者比较接近。(来自shjnkyanjianhui站友,非常感谢)
8. P260 美国多发性硬化学会1996年根据病程将该病分为以下五型,应为四型(来自万爽力站友,非常感谢)
9.P53 图示中下颌神经节和耳神经节标反了,耳神经节的节后纤维支配腮腺,颌下神经节的节后纤维支配颌下腺和舌下腺。(2010.3.27更新)
10.P61 第九行,薄束和楔束起始第2级神经元,应为薄束核和楔束核起始第2级神经元,少了两个“核”字。
11. P67,深反射定位,表格第八行,桡骨膜反射,主要由桡神经传导,主要肌肉为肱桡肌,通常认为定位节段为C5-6,英文名称为Brachioradialis Reflex.这个网站有很详细的讲解http://meded.ucsd.edu/clinicalmed/neuro3.htm
12. P67 浅反射定位,表格中第4、5、6行,腹壁反射相应的肌肉应为腹内斜肌,见http://bjp.rcpsych.org/cgi/pdf_extract/82/339/394,和《neuroanatomical basis of clinical neurology》P222(可从google book上找到)
13. P100 第21行,正常意识是指觉醒水平和意识水平都处于正常状态,根据后面的语句“语言流畅、思维敏锐、表达准确、行为和情绪正常,对刺激的反应敏捷、脑电生理正常”,加之意识水平和觉醒水平意思有重叠,个人推断应该为“正常意识是指觉醒水平(或觉醒状态与上一段的用词统一)和意识内容都处于正常状态”
14.P110 18行,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唇、腭、舌和声带麻痹,不应有唇。
15.P121 图中pussep征和Chaddock征标反了(2010.4.7更新)
16.P197 第8行,动脉瘤>5cm,应该为5mm。
17.P236 14行,更昔洛韦抗HSV的疗效是阿昔洛韦的25~100倍,具有更强更广谱的抗HSV活性和更低的毒性。这句话不知是从哪里抄来的,与事实大相径庭,如果按此治疗,虽然也不一定错误,但毕竟不是最优治疗。这是美国儿科协会的话Parenteral acyclovir is the drug of choice for treatment of neonatal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infections, 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 (HSE), and HSV and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 infections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including pregnant women with visceral dissemination of either virus. If parenteral acyclovir is unavailable, another antiviral agent must be used. Ganciclovir, foscarnet and cidofovir all have activity against HSV and VZV, but all also have substantial toxicities, especially when compared with acyclovir. These toxicities include myelosuppression (ganciclovir); metabolic derangements, including hypocalcemia, hypercalcemia, hypophosphatemia and hyperphosphatemia (foscarnet); and potentially irreversible nephrotoxicity (cidofovir and foscarnet). None of these alternative antiviral agents have been evaluated in large, controlled studies of patients with neonatal HSV, HSE, or HSV and VZV infections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后面的跟贴中有个推荐的表格很好。(2010.4.17更新)
18. P256 18行,原发性淋巴瘤是AIDS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应该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因为这个时候淋巴瘤本来就是继发的,Adams神经病学中用的primary cns lymphoma
19. P278 第7行,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有多巴丝肼和卡左双多巴控释片(sinemet)。其中卡左双多巴控释片应该为卡左双多巴片(sinemet,息宁),后面第2条卡左双多巴控释片为(sinemet CR,息宁控释片)。由于卡左双多巴标准片(sinemet 息宁)未在大陆上市,大陆只有息宁控释片,因此大家一般将息宁控释片简称息宁,因此容易出现上述的错误。




1条评分
小鹏8号 鲜花 +2 优秀文章 2010-09-21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晓琳于
发帖
11
啄木币
1183
鲜花
58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09-23
非常感谢,在学的时候就感觉很别扭,很费解了,这样解答了好多疑惑
离线mive
发帖
513
啄木币
916
鲜花
23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0-09-28
呵呵,中国的专业书籍质量很一般的,不疑问最简单的可以用英文搜下google,会给出不少权威答案,另外还可以上数据库查文献,找原版书。
有人说的好,中文教材,只是为了向原版专业书过渡用的。
离线医百分
发帖
4
啄木币
1
鲜花
1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04-05
NB啊   多谢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