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43阅读
  • 8回复

各型颈椎病的特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小鹏8号
 

发帖
10284
啄木币
1
鲜花
269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10-10
http://202.192.168.54/lqf/news/view.asp?id=52
各型颈椎病的特征

随着对颈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发展,对颈椎病的分类也不断改进。颈椎病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症状学和病理学两个方面。症状学分类比较直观,主要依据临床特点。但症状学分类受一定限制,早期所谓的“交感型颈椎病”就是例证。而病理学分类比较侧重于病变的病理学实质,以分期的方法对颈椎病的各个病理阶段进行分类。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不易区别这种专业分法,目前仍以症状学分类为主。

  颈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也即,症状和体征都局限于颈部。多数学者认为,颈型颈椎病的发病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颈椎间盘病变 当椎间盘退变后,纤维环受到异常压力,刺激到分布于纤维环上的窦椎神经,反射到神经根后支,引起肌痉挛等症状。有人通过实验证明,当向退变椎间盘内注入生理盐水,使纤维环受到异常压力,可立即出现典型症状。多数患者发病是由于生活和工作中长时间低头所致。

  小关节退变 包括小关节半脱位或关节囊嵌顿。从X线片上可以发现患者颈椎生理弧度中断,中断处小关节不对称或有半脱位,症状消失后,X线片上改变也恢复正常。小关节退变性创伤性炎症也能刺激神经末梢,引起颈部疼痛和不适。

  神经根后支受刺激 由于后支受刺激引起反射性痉挛,部分肌肉僵硬、压痛,当局部封闭后,部分患者症状可以缓解。近年报道直接封闭双侧小关节也能使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较为多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反射变化。

  神经根症状的产生同以下因素有关:髓核的突出与脱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的局限性肥厚等。但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三个关节的松动和移位刺激并压迫脊神经根可能是引起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因素。此外,根袖处蛛网膜粘连也同神经根症状有关。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比较多见,且症状严重,一旦延误诊治,常发展成为不可逆性神经损害。由于主要损害脊髓,且病程多慢性进展,遇诱因后加重,临床上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损害平面以下多表现为麻木、肌力下降、肌张力增加等特征。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多有椎管狭窄,加之前后方的压迫因素而发病。突出的椎间盘、骨赘、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造成了椎管的继发性狭窄,若合并椎节不稳,更增加了对脊髓的刺激或压迫。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第二段通过颈椎横突孔,在椎体旁走行。当钩椎关节增生时,可对椎动脉造成挤压和刺激,引起脑供血不足,产生头晕头痛等症状。当颈椎退变,椎节不稳时,横突孔之间的相对位移加大,穿行其间的椎动脉受刺激机会较多,椎动脉本身可以发生扭曲,甚至呈螺旋状与增生的钩椎关节相接触。

  混合型  

  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患者早期为颈型,以后发展成神经根型。神经根型与脊髓型并存者亦不少见。单独出现食管压迫型相当少。因此,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者称为混合型。专业分类法又将此型称为弥漫型。混合型的患者多病程长,年龄较大,大多数超过 50岁。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由于颈椎病的病理变化较多样化,因此各型颈椎病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并呈现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反之,由于病变后期,椎节弥漫性退变,颈椎椎管狭窄和颈椎病同时并存,又可表现为混合型颈椎病的症状。下面将分述各型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颈型颈椎病

  年 龄 以青壮年居多。颈椎椎管狭窄者可在45岁前后发病、个别患者有颈部外伤,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长期低头作业的情况。

  症 状 颈部感觉酸、痛、胀等不适。这种酸胀感以颈后部为主。而女性患者往往诉肩胛、肩部也有不适。患者常诉说不知把头颈放在何种位置才舒适。部分患者有颈部活动受限,少数患者可有一过性上肢麻木,但无肌力下降及行走障碍。

  体 征 患者颈部一般无歪斜。生理屈度减弱或消失,常用手按捏颈项部。棘突间及棘突旁可有压痛。

  X线片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颈椎椎体轻度退变。侧位伸屈动力摄片可发现约1/3病例椎间隙松动,表现为轻度梯形变,或屈伸活动度变大。

神经根型颈椎病

根性痛 根性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过敏、感觉减弱等为多见。

  根性肌力障碍 早期可出现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征。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

  腱反射异常 早期出现腱反射活跃,而后期反射逐渐减弱,严重者反射消失。然而单纯根性受压不会出现病理反射,若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本身也有损害。

  颈部症状 颈痛不适,颈旁可有压痛。压迫头顶时可有疼痛,棘突也可有压痛。

  特殊试验 当有颈椎间盘突出时,可出现压颈试验阳性。脊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方法是,令患者坐好,术者一手扶住患者颈部,另一手握除患者腕部,两手呈反方向牵拉,若患者感到手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这是由于臂丛受牵、神经根被刺激所致。

  X线所见 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前凸减小、变直或成“反曲线”,椎间隙变窄,病变椎节有退变,前后缘有骨刺形成。伸屈侧位片可见有椎间不稳。在病变椎节平面常见相应的项韧带骨化。

  CT检查 可发现病变节段椎间盘侧方突出或后方骨质增生并藉以判断椎管矢状径。磁共振检查也可发现椎体后方对硬膜囊有无压迫。若合并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尚可看到脊髓信号的改变。

  脊髓型颈椎病

  病 史 患者40~60岁多见,发病慢,大约20%有外伤史。患者开始往往不会想到颈椎,而先就诊于神经内科。常有落枕史。

  症 状 患者先从下肢双侧或单侧发沉、发麻开始,随之出现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重者明显步态蹒跚,更不能跑。双下肢协调差,不能跨越障碍物。双足有踩棉花样感觉。自述颈部发硬,颈后伸时易引起四肢麻木。有时上肢症状可先于下肢症状出现,但一般略迟于下肢。上肢多一侧或两侧先后出现麻木、疼痛。早期晨起拧毛巾时感双手无力,拿小件物体常落地,不能扣衣服钮扣。严重者写字困难、饮食起居不能自理,部分患者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尿潴留。除四肢症状外,往往有胸:以下皮肤感觉减退、胸腹部发紧,即束带感。

  体 征 最明显的体征是四肢肌张力升高,严重者稍一活动肢体即可诱发肌肉痉挛,下肢往往较上肢明显。下肢的症状多为双侧,但严重程度可有不同。上肢肌张力亦升高。但有时上肢的突出症状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并有根性感觉减退,而下肢肌萎缩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肌痉挛、反射亢进,出现踝阵挛和髌阵挛。

  皮肤的感觉平面检查常可提示脊髓真正受压的平面。而且根性神经损害的分布区域与神经干损害的区域有所不同,详细检查手部和前臂感觉区域有助于定位,而躯干的知觉障碍常左右不对称,往往难以根据躯干感觉平面来判断。

腱反射 四肢腱反射均可亢进,尤以下肢显著。上肢Hoffmann征阳性,或 Rossolimo征(从上扣指或从下弹中指而引起拇指屈曲者为阳性)阳性。Hoffmann征单侧阳性更有意义,这是颈脊髓受压时的重要体征,严重时往往双侧均为阳性。下肢除腱反射亢进外,踝阵挛出现率较高。Babinski、 Openheim、Chaddock、Gordon征亦可阳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可减弱甚至消失。

  影像学检查 X线侧位片多能显示颈椎生理前弧消失或变直,大多数椎体有退变,表现为前后缘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伸屈侧片可显示受累节段有不稳,相应平面的项韧带有时可有骨化。测量椎管矢状径,可小于 13mm。由于个体差异和放大效应,测量椎管与椎体矢径比更能说明问题,小于0.75者可判断为发育性椎管狭窄。断层摄片对疑有后纵韧带骨化者有意义。

  CT检查则对椎体后缘骨刺、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及椎间盘突出的判断比较直观和迅速。而且能够发现椎体后缘致压物是位于正中还是有偏移。 CT对于术前评价,指导手术减压有重要意义。三维CT可重建脊柱构像,可在立体水平上判断致压物的大小和方向。有条件时,应积极采用这些先进的手段。

  MRl分辨能力更高,其突出的优点是能从矢状切层直接观察硬膜囊是否受压。枕颈部神经组织的畸形也可清晰显示。脊髓型颈椎病在MRI图像上常表现为脊髓前方呈弧形压迫,多平面的退变可使脊髓前缘呈波浪状。病程长者,椎管后缘也压迫硬膜囊,从而使脊髓呈串珠状。脊髓有变性者可见变性部位也即压迫最重的部位脊髓信号增强。严重者可有空洞形成。脊髓有空洞形成者往往病情严重,即使彻底减压也无法恢复正常。值得注意的是,X线片上退变最严重的部位有时不一定是脊髓压迫最严重的部位,MRI影像较X线片更准确可靠。

  椎动脉型颈椎病

  眩 晕 头颅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最大特点。正常情况下,头颅旋转主要在颈1~2之间。椎动脉在此处受挤压。如头向右旋时,右侧椎动脉血流量减少,左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以代偿供血量。若一侧椎动脉受挤压血流量已经减少无代偿能力,当头转向健侧时,可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产生眩晕。询问发作时头颅的转向,一般头颅转向健侧,而病变在对侧。眩晕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晃性,患者感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有地面倾斜或地面移动的感觉。

  头 痛 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侧支循环血管扩张引起头痛。头痛部位主要是枕部及顶枕部,也可放射至两侧颞部深处,以跳痛和胀痛多见,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

  猝 倒 是本病的一种特殊症状。发作前并无预兆,多发生于行走或站立时,头颈部过度旋转或伸屈时可诱发,反向活动后症状消失。患者摔倒前察觉下肢突然无力而倒地,但意识清楚,视力、听力及讲话均无障碍,并能立即站起来继续活动。这种情形多系椎动脉受刺激后血管痉挛,血流量减少所致。

  视力障碍 患者有突然弱视或失明,持续数分钟后逐渐恢复视力,此系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此外,还可有复视、眼睛闪光、冒金星、黑朦、幻视等现象。

  感觉障碍 面部感觉异常,口周或舌部发麻,偶有幻听或幻嗅。

影像学特征 椎动脉造影可发现椎动脉有扭曲和狭窄,但一次造影无阳性发现时不能排除,因为大多数患者是一过性痉挛缺血,当无症状时,椎动脉可恢复正常口径。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小鹏8号

发帖
10284
啄木币
1
鲜花
269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0-10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由于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或椎间盘突出致颈椎失稳、骨赘形成,刺激、压迫周围组织结构,如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多见。有报道,在不同人群中发病率为1.7%~17.6%,尤其以40~60岁为高发年龄,女性略多于男性。临床资料显示该病在高校教职工中已成为常见病之一,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由于颈椎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命名与分型还存在许多争议,病情复杂,迁延不愈,且治疗效果不理想,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常带来不便,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因此高校医疗保健机构要重视并加强对颈椎病的早期预防和康复治疗工作。

一、     颈椎病的功能评定

功能评定有利于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由于颈椎疾患包括不同的类型,因此,评定内容包括了解器官水平的颈部活动度的测定和颈部肌肉功能的测试和评定等;对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整体水平的功能障碍评定,目前国内多采纳日本骨科学会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评定方法,评定内容包括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上下肢和躯干感觉功能、膀胱功能4个方面,采用量表评分方式,可以评价治疗前后功能的变化。

二、     康复治疗

颈椎病类型多,病变复杂,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难以从病因学上根治。颈椎病的病变是以椎间盘、椎体、关节突等退行性变为基础,影响周围组织结构,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这种组织的退行性改变无法逆转。

康复治疗的目的首先是缓解症状与体征,延缓或消除病变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是恢复功能和防止再发。临床上常采用各种非手术疗法,如颈椎牵引、多种物理治疗法、颈部推拿、颈部固定及药物治疗等缓解和消除症状。恢复功能和防止复发主要依靠运动疗法及姿势习惯的调整。

(一 )颈椎牵引 颈椎牵引疗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简单而有效,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尤其对神经根型效果较好,对脊髓型效果尚不确定。目前大多数人不主张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牵引治疗,认为可能会加重脊髓受压或受损。但对早期的脊髓型患者,在监测下进行牵引治疗,证明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的,而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明显和有明显的颈椎节段性不稳定的患者,则不宜采用颈椎牵引治疗。牵引的主要作用机制有:

 

 






1、     限制颈椎的活动,以减轻神经根的充血、水肿;

2、     放松颈部肌肉以解除肌肉痉挛,减少椎间盘的压力;

3、     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以减少其对神经根的压力及对椎动脉的刺激作用;

4、     解除颈椎小关节的紊乱使其复位。

按牵引治疗时间长短,颈椎牵引治疗可分为持续牵引法与间歇牵引法。依据治疗时患者所采取的体位不同又可分为坐位牵引法和卧位牵引法。牵引时均需采用吊带即枕颌带套在患者的枕部及下颌部。牵引角度、时间、重量是决定颈椎牵引治疗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

根据颈椎牵引治疗原理,如果最大的应力位置正好处在病变部位,这时就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许多研究已证实,牵引时最大应力位置与牵引角度有关。牵引角度小时,最大应力位置在颈椎的上段,牵引角度增大时,最大应力位置将逐渐下移。因此应根据颈椎病变的部位来选取最佳的牵引角度。牵引时视颈部病变部位的不同,头稍前屈约0°至25°,但应避免颈部的过伸过屈位。一般来说,上颈椎部位(C1-C2)病变,牵引角度为0°,即中立位;中部(C3-C4)颈椎部位病变,牵引角度取100~15°;下部(C5-C7)颈椎部位病变,牵引角度取150~25°。

坐位牵引法适用于短时间的间歇牵引,牵引重量一般自4~5kg开始,如不见效,可逐渐增至8~10kg或更多,但不超过体重的1/4为宜;牵引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每天1~2次,10次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继续牵引1~2个疗程或更长。

卧位牵引法,适用于老年人、体弱者及眩晕者或需要更长时间持续牵引的患者。牵引时头部同样保持轻度前屈,牵引重量可较坐位牵引略轻,重量从2~3kg开始,逐渐增加到5~8kg,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或采用更小的的重量(1~2kg)开始,重量控制在5kg以内持续较长时间内进行连续牵引,每2小时可休息15分钟,再继续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应控制在10~12小时以内。通常在牵引48~72小时后,症状开始缓解,直至症状基本消失。

牵引重量与牵引时间可做不同的组合,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应较短,牵引重量小时持续时间就应延长。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电脑控制的间歇坐位颈椎牵引疗法。

(二)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如同颈椎牵引治疗一样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治疗颈椎病的非损伤治疗法,治疗时无痛苦,病人易于接受,对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常用的有短波透热、微波、红外线、石蜡疗法、离子导入、中药熏蒸及局部热敷、局部冰敷等,也可以采用超声波疗法,中频电刺激疗法。通过物理治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的肌肉,消除炎性水肿及局部硬结、粘连等,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三)推拿按摩 治疗颈椎病有很好疗效,但在治疗前经治医生必须对病情有全面的了解,手法须得当,切忌粗暴。可单独进行,也可结合理疗、牵引进行。推拿的范围应包括颈部、病侧肩背部,神经根型还应包括患侧上肢。推拿手法有点、揉、滚、搓等手法,并配合穴位按摩,以舒筋活络,减轻疼痛。脊髓型颈椎病应禁止作颈部的推拿按摩,明显的椎节失稳也不宜作推拿按摩治疗。

(四)运动疗法 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引起的颈椎紊乱,多因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多种症状和体征,主要采用手法治疗和自我复位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并首先提倡自我复位,无效时再用手法治疗,手法治疗也应结合自我复位。运动治疗待急性期症状减轻后即可开始应用。运动疗法的内容应包括保持和恢复颈部和肩部活动范围的练习,应用抗阻等长收缩以增强颈部肌肉功能的练习,以及牵伸颈部肌肉的练习等。自我复位的方法主要以Mckenzie自我复位方法较常用。

颈部主动运动方法有:头颈部向各个方向运动、头颈部侧屈运动、头颈部环绕运动、头颈前屈运动、头颈后伸运动、头颈向后运动、伸颈拔背以及擦颈按摩等,练习时要尽可能使每个运动都能达到最大的活动限度,并保持片刻,然后再恢复原动作。

做颈部运动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运动练习时动作不要快,尤其是老年病人更应平稳慢速进行,不可作急剧的头颈旋转和低头弯腰动作;

2脊髓型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尽量不做剧烈的头颈部旋转动作或旋拔手法;

3所选择的运动治疗的动作与运动量应由医师选择与决定,要做到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4视病情的程度可适当施加一定的阻力进行阻力运动练习;

5运动练习应长期坚持,每天做2~3次,每次至少持续5~10分钟,开始时每个动作可重复10次左右,以后可逐渐增至20~30次。

(五)其他康复措施 颈托和围颈可以起到制动和保护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和组织修复,是颈椎病的辅助治疗措施。通常适用于急性期发作或症状较重而疗效不巩固的病人,但不宜长期戴用,以免造成颈部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等不良后果。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高度的枕头、正确的工作姿势,颈背部保暖等都有利于颈椎病康复。

三、手术治疗

  随着颈椎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深入,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范围、手术技巧与手术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当以上康复治疗无效,甚至病情加重,尤其是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时,应立即找脊柱外科医生会诊。因为有部分严重的颈椎病患者任何保守治疗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最合适的外科手术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离线小鹏8号

发帖
10284
啄木币
1
鲜花
269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0-10
治疗颈椎病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但各型颈椎病的症状不同,相应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那么,各型颈椎病选用哪些治疗方法较为合适呢?

  (1)颈型。可采用牵引、理疗、推拿、西式手法、医疗体操、中草药等非手术疗法,一般均可见效。少数有残存症状者可用颈围保护等一级措施继续治疗,原则上不需手术。此外,采取一些加强防治措施,消除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诱发因素,如注意避免长期伏案工作的体位,睡眠采用合适的枕头,减少外伤,注意颈背部保暖等。此型患者预后一般较好,但若不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则有可能加重病情或使病程延延长。(2)神经根型。主要采用牵引、推拿、理疗、医疗体操、药物等非手术疗法,其中采用牵引、医疗体操、推拿三者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效果较好。症状较严重者可辅以维生素Bl、抗炎灵等药物或中草药治疗。手术仅用于经非手术治疗后上肢放射痛严重、肩臀部肌力减弱、明显肌萎缩等症状仍严重的患者。由单纯的颈椎不稳、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增生早期所致的本型患者预后较好,但病程较长。髓核脱出形成粘连、根管处形成蛛网膜粘连时,易使症状残留而疗效欠佳。骨质增生广泛的患者预后较差。   (3)椎动脉型。可选择理疗、牵引、药物、颈围等方法,并可用抗凝疗法。在进行推拿、西式手法等治疗时,应避免幅度较大的旋转等手法,以防止牵扯、激惹椎间孔或椎管内窦脊神经、兴奋交感神经而引起眩晕、恶心等症状。一般90%以上的患者。尤其是因颈椎不稳等动力性因素所致的患者,可通过非手术疗法获得满意疗效。但有颈性眩晕或猝倒症状严重、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并经椎动脉造影或血管数字减影检查症状严重,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一般较为满意。   (4)脊髓型。基本疗法仍为非手术疗法,特别是中央型(上肢型)患者。但应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手法治疗仅适用于病程短、症状较轻的患者,但切忌粗暴的手法和操作,原则上禁忌大重量的牵引、旋转等手法。可使用保护性颈围、减少颈部活动及用中草药活血等疗法。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病程较长,经非手术治疗2个疗程以上没有明显改善,可考虑手术治疗。症状较严重的应及早进行手术。椎间盘突出或脱出造成脊髓受压或中央型的预后较好;骨性椎管狭窄、骨刺较大、脊髓受压时间较长接近完全变性的预后较差。   (5)食管压迫型。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包括颈部制动、理疗、口服硫酸软骨素片、控制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各种对症疗法。伴有其它类型需要手术时,可在术中一并切除椎体前方骨刺。单纯的食管压迫型预后较好。   (6)混合型。基本上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有重点、有目的地采用针对性方法进行治疗。预后一般较单一型差。
离线yaoyao
发帖
*
啄木币
*
鲜花
*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0-10
小鹏学习颈椎病的劲头很高啊
离线小鹏8号

发帖
10284
啄木币
1
鲜花
269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10-10

顺便学习一下
多谢yaoyao前几天的帮忙
离线yaoyao
发帖
*
啄木币
*
鲜花
*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10-10
引用第4楼小鹏8号2006-10-10 22:55发表的“”:嗯顺便学习一下多谢yaoyao前几天的帮忙[表情]

举手之劳,不必客气
离线裂痕
发帖
487
啄木币
0
鲜花
21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10-11
搂主帮我治一下
离线缘续来生
发帖
750
啄木币
1242
鲜花
34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10-11
有什么简单的方法预防呢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10-11
说一下颈椎病的理疗
1、超短波:能量80-150瓦,输出:连续脉冲,时间15-20分钟,每日一次;
2、中频电:选择颈椎病处方,电量:耐受量,时间:20分钟;
3、激光:低能量激光,300-450毫瓦,痛点照射,5-8分钟一个点;
4、低周波:选择颈椎病处方就可以了,其它的不作介绍了,很少用了。
蜡疗一般不用,比较麻烦。超声波用于松解肌肉粘连。现在最先进的中频电治疗,是那种带负压吸附的,在中频电治疗的同时,还可以起到拔罐的作用,一举两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