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ubaonet.com 2006年07月18日 苏州新闻网
http://www.szrbs.net/misc/2006-07/18/content_7323863.htm在苏城一些大医院,阿牛就采访过这样的医疗纠纷,患者家属举着亡故亲人的遗像静坐,或封堵医院大门,甚至拉起横幅要求赔偿。那种场面确实够乱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当时也就以为这些是个别现象。然而最近媒体报道,如今在昆明竟有一群特殊的人把它当成了新兴职业,叫做“医闹”。他们每天穿梭于各大医院之间,把死者或伤者抬到医院门诊大厅扰乱就诊秩序,获得了医院的赔偿后再分红。据说,“医闹”们其实并不关心是否真的存在医疗事故,只要医院导致患者死亡,或者患者家属认为治疗效果不佳,都可以成为“医闹”们的正当借口。他们打乱了医院的正常秩序,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事实上也侵害了其他患者的权益。
细细探究起来,“医闹”绝对是解决医患矛盾的错误方式,但是令人纳闷的是,这一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还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职业化,足以让我们相信当今的医疗环节上发生了严重故障。
“医闹”成为新职业,说明了医患间信任度的下降。医疗费用过高,医疗信息缺乏透明,都是滋生职业“医闹”的天然土壤。而一些医院刻意隐瞒医疗事故,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度。
与医院相比,患者无疑是弱势。公众舆论往往是倾向于弱势一方。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医院在遭受“医闹”的冲击和破坏、医护人员遭遇殴打之时,周边的公众在一旁看热闹,甚至为“医闹”们帮腔。无论是否存在医疗事故,无论医生在救治过程中有无过错,人们更愿意把医院列为暴利获取者的一方,同情“医闹”们的过激行为,纷纷指责医院和医生。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态,因此创造了“医闹”这一种畸形新职业。
幸好,这现象已经引起卫生部门的警觉。苏州市目前就成立了医患矛盾的协调中心,公开医疗信息,缓和医患之间的关系,建立医患之间的互信。市政府的这种态度是务实的,是具有建设性的。这样一来,至少“医闹”这一现象会在苏城绝迹,这一畸形职业也不会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