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83阅读
  • 7回复

中国高校改名(zt)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9-09
容易混淆的大学校名
  
北京师范大学 VS 首都师范大学
前者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隶属的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教学和科研力量居于全国一流水平。其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地址在北太平庄路。后者首都师范大学是原北京市市属的北京师范学院改名的,地址在西三环花园村。两个学校没有什么关系的,并不是什么分流出来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VS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后者办学层次为高职高专,学院占地面积40亩
  
哈尔滨工业大学 VS 哈尔滨工程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VS 广西师范学院
前者是省属重点,后者是区属普通本科院校
  
湖南科技大学 VS 湖南科技学院
前者是(原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后者是(原零陵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VS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VS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
  湖南文理学院 VS 湖南理工学院 VS 湖南工学院 VS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原常德师范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原岳阳师范学院)
  湖南工学院(原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组建)
  湖南工业大学(原株洲工学院、株洲师专、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
  
  很明显,这些学校的名字是如此的相似,很容易让人混淆。就连《商标法》也有规定不能取同样或近似的商标,可教育部还是批准了这些相似的校名,原因何在?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工学院只有一字之差,相信很多人都会混淆。最离谱的还要算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科技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所谓学院和大学并没有十分确切的界线。
  
  "华工"之争
  
  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理论上来说这三所学校都有叫"华工"的资格!但是本来最有资格叫的应该是华中理工大学,可是改名成华中科技大学了,硬是把"华工"让给了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嘛!还需要努力!
  
  貌似兄弟的大学
  
  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南华大学、北华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五华(建议合并为中华大学!呵呵!)
  东南大学,东北大学
  西北大学,西南大学
  中南大学,中北大学
  
  中北,中南,西北,西南,西华,华南,华东,东北,北华等都被人使用了,还有"中东","中西"等好名称等待有关院校选用,可以预见"中华大学"也即将诞生!
  
  中国五大交通大学
  
  1896年,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筹款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局。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20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 1921年8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交通大学和交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隶属民国交通部的大学,所以才被称为交通大学的。 "交通大学"四个字也不是可以随便滥用的,它有特定的历史原因,据说正因为叫交通大学,后来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就定于4月8日,取自交通是为了 "四通八达"的意思。
  
  "交通大学(Jiao Tong University,旧名Chiao Tung University)"在中国一直以来是个特定名称,并不是类别名,这和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师范大学、农业大学、矿业大学等的称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属于行业名称,尽管现在很多的行业大学都是多科性大学,但总是以本行业学科或相关学科为主。而交通大学却不是行业大学,这个从交通大学一直沿用的英文名(Jiao Tong University)就可看出,而尤其对于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是两所不搞交通的交通大学。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交通"两字一旦和"大学"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特定的名字,这和清华、复旦、同济等名称是一样的。因历史渊源沿用交通大学并同属交通大学大家庭的共有5所: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台湾新竹交通大学,这5所交大都被海内外校友广泛认同。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 ao 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振兴中华,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任务是:沟通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海内外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为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1959.9-)
  北京交通大学(1970.6-)
  西南交通大学(1972)
  西安交通大学(1959.9-)
  新竹交通大学(台湾)
  
  其他一些成为交通大学的大多是近年改的!为了沾"交大"的光啊!这些"交通大学"有一个共性:英文校名升格为Jiao Tong University,都使用毛体字(Mao.ZD曾题"交通大学"四字)。咋一看,真是惹眼,像极了正牌的交大,一时间引来许多非议。
  
  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虽然兰州铁道学院称与原交大有历史瓜葛(其称自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北京铁道学院迁部分系科迁兰组建而成的),虽然更名为"交通大学"时,北京交大和西南交大还发去贺信,但终究不能被原交大校友总会承认为嫡系。
  
  华东交通大学:位于江西南昌的华东交通大学,其英文名也是Jiao Tong,因为称其是"1971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六所高等院校的体制调整和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改名为华东交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所谓"大连交通大学"。看其校史,确实跟"交通大学"没有任何关系。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交通大学,最让人气愤的还是重庆交通大学,其学校网络域名为www.cquc.edu.cn,可见其原来的英文名为Chongqing Un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然而其主页抬头已经赫然写着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了。
  
  既然这些学校原来都是铁道学院,改名为铁道大学似乎更合乎常理,但为何要改为交通大学呢,从英文名称的使用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有其不正当利益所驱动。退一万步讲,你改成交通大学也就算了,为何连英文名也要盗用成Jiao Tong University?或者干脆翻译成Univ. of Transportation(或Communication),这并不是不可行。我们没见过有哪个工业大学把学校翻译成Gongye University的,或者农业大学翻译成Nongye University,显然,行业大学应该遵照字面的原意翻译才利于国际交流和理解。很明显,它们是想利用交大在海外形成的知名度。
  
  纺织高校"说变就变"
  
  近些年,纺织高校的名字就象时装一样,频频变脸。叫人难以产生悠远的历史感,由于文化积淀而产生的自豪感也荡涤一空。倒是应了那句古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象我这样有怀旧情绪的的人是不是也要象九斤老太那样叹息:如今的豆子也比从前硬多了。
  据说在纺织风光的时候,全国纺织院校及有纺织系科的学校有二十几所,如今没有一所独立的"纺织学院","纺织大学"了!一些纺织院校"变脸"如下:
  
  原名??????????? 现名???? 变更原因???? 改名时间
  
山东纺织工学院??? 青岛大学???? 4校合并??????? 1993年
南通纺织工学院?? 南通工学院????? 改名???????? 1995年
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大学???? 4校合并????????1997年
中国纺织大学????? 东华大学?????? 改名?????????1999年
上海纺织专科学校 中国纺织大学? 2校合并??????? 1999年
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 改名???????? 2000年
武汉纺织工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改名???????? 2000年
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北工程科技学院改名?????????2000年
浙江丝绸工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 改名?????????2000年
郑州纺织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 改名?????????2000年
  
  以下几所院校未更名
  
  北京服装学院(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其他的一些所谓号称服装学院的事实上都是民办的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冠以"中国"的大学们(不包含民办)
  
  中国传媒大学 原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原中国工运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原浙江美术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原青岛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原石油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原浙江计量学院 简称"中计院"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高校专业新名词
  
  大学里的专业是怎么划分和表达的?估计连一些老师也是一头雾水。看看5年前的叫法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中文系——〉文学与传媒学院 
  教育系——〉教育科学学院 
  历史系——〉社会学院 
  数学系——〉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物理系——〉电子信息学院
  化学系——〉化学与材料学院
  地质系——〉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英语系——〉外国语学院 
  政教系——〉经济法政学院
  生物系——〉生命科学学院  
  无线电系——〉通信工程学院   
  音乐系、美术系——〉艺术学院
  
  大学改名规律
  
  教育产业化,高校市场化,扩招、圈地、兼并,高校也纷纷出招,打造自己的航空母舰,改名热是最显著的一个环节,如果是专科学校一定要改名为学院;如果是商学院,那就一定要改为工商大学;如果是外国语学院,那一定要变成外国语大学才罢休;于是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交通大学之类的校名满天飞,明明是个专业院校,却为了吸引考生的需要来一个像是综合性大学的校名。
  
  包括"矿冶"、"地质"、"气象"、"农林"、"石油"、"煤炭"、"纺织"等都是冷门的,这些专业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不仅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教师引进也难。所以都要改!
  
  电子工业——〉电子科技    例如: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矿业——〉工业,理工,科技  例如: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工学,工业——〉理工,科技  例如: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
  地质——〉工程   例如:西安地质学院——〉西安工程学院
  机械——〉理工   例如: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财经 例如: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
  铁道——〉交通例如: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
  工程——〉理工 例如:浙江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气象——〉信息工程例如:成都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改名游戏"有规则
  
  那么,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更改名称是如何规定的呢?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名称进行了规范限制,学院升为大学必须具备七个条件:①100名以上正教授;②8000名本科在校生;③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④有10个以上硕士研究点;⑤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项以上;⑥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占 42%以上;⑦科研课题经费在600-2000万元。
  
  大学校名的商标注册
  
  更名为"鲁东大学"的烟台师范学院也面临一个难题,因为作为核心内容和资产的"鲁东"已经在2005年03月28日被商标投资人申请注册,与其相似的事例还有"济大"商标等等。
  
  目前我国学校更名一般通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形式进行,很少有人想到要提前或同期进行商标注册保护,这些学校在更名前本可以查询一下同类商标(第41类)是否已注册,但是这些学校因为不了解商标相关法规忽略了这一点。
  
  所以想问众多更名的院校,你们校名商标注册了吗?
  
  一改就能成名校乎?
  
  大多数国人对中国至今未能拥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遗憾。上至政要显贵,下到黎民百姓,都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于是,中国由上至下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名校制造"运动。这大概能成为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不约而同的掀起了一股合并热潮的理由。似乎一合并,校园大了,学生多了,师资强了,学校也就跟着上了档次。
  
  大学的品牌是和校名联系在一起的,大学更换一次名字,元气都损伤一次,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大学不要改校名。对于校名,老师、学生和校友都很有感情,更换校名容易伤害他们。大学校名的频繁更换,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时不太尊重教育规律,行政主导的力量过强。如果只把改名当作学校发展的一个策略,对于学校没有太多的意义。但如考虑学校办学的方向存在问题,校名一改,相应的办学方针、专业设置等方面都随之变更,这也就无可厚非。
  
  其实,对一所高校的评价并不是看它的校名是否显赫、有气派,而是看它能否出大师、出成果、出思想。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就说过:"大学者非谓有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两百多年来从未改过校名,却不影响它作为世界知名大学的地位,仅仅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0多位。盛名显赫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更不用说了,至今未听说他们想把学院改为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如今已成名校,但始终不把" 农工"二字去掉,因为这个校名已经成了响亮的名字。
  
  故意拉长自己的校史
  
  某些高校提升自己的影响故意拉长自己的校史,去年庆祝学校建校49周年,今年就是庆祝建校100周年,如2002年江苏就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举行百年校庆。然而当中除了南京大学外其他高等学校才刚重新合并组建1年,仅仅是因为合并前某一院校在1952院系调整中曾有一小部分是从一老牌大学中调整而来,就将校史拉长到100年,并于2002年举办百年校庆。这样现象的出现,学生和家长包括很多从事高等教育行业的人也很难客观判断某所学校的真实实力。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zeberlion
发帖
1146
啄木币
563
鲜花
67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9-10
晕,原来这样啊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9-10
引用第4楼maitiandemaisui2006-09-10 10:40发表的“”:merck师兄有所不知,东南大学于1902年建校以来,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兴衰,从三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20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 1988年再度更名为东南大学。其间十易校名,有李瑞青、江谦、郭秉文、张乃燕、朱家骅、罗家伦、顾孟余、蒋介石、顾毓秀、吴有训、周鸿经、梁 希、潘菽、汪海粟、刘雪初、何冰浩、林克、陈光、盛华、吴觉、钱钟韩、管致中、韦钰、陈笃信、顾冠群等历任校长25名。 .......

上面是转贴的。
其实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分为好几部分。一部分主力去了台湾,还是国立中央大学,一部分留在南京,文理学科主要是南京大学,工科单独出来是南京工学院,后来改名回去做东南大学,医学院搬到陕西成了现在的第四军医大学。现在的东南大学工科是当时中央大学的工科发展而来。现在的东南大学医学院是南京铁道医学院,只是当时中央大学医学院的原址建立而已,与中央大学医学院关系很小,正宗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应该是第四军医大学(以前叫第五军医大学),当然海峡对面也有中央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有个比较小的南京大学医学院,也不能说是中央大学医学院的嫡传。

上面的帖子只是转贴。

印象中南京铁道医学院只有遗传学还可以,似乎在合校前也只有这一个博士点。合并到东南大学之后也都上了很多学院和博士点。合校之前似乎比上海铁道医学院还好一点点。后者合并到同济大学,博士点和学院也上的比较猛。

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在工科上面远胜山大(山工?)
离线柯南
发帖
369
啄木币
23
鲜花
52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9-10
东大人扎实,严谨,踏踏实实的工作,不向南大人的那些文人墨客,“指点江山”。我们承认,南大的sci确实很牛x,但是东大创造的社会财富却是南大的不知多少倍。
依稀记得,02年江苏10省市百年校庆时,南大的几十位教授,被人搀扶着,步行到东大参加老东南大学的百年校庆,那场面很是让人感动。
东南学府第一流。
南大小百合bbs上谩骂着东大,但是南航、南理工、河海等等南京众高校却站在东大一边,在江苏,可以不知道南大,但是没有人不知道东大。
东大建了一个吴健雄学院。南大以吴健雄老师的名字也命名了一个学院。
这有什么呢?南大人就是弄这些表面性的东西。
南大人总是自诩自己发了多少篇sci,总是说自己学校排名多么厉害,但是东大的学生却是一直勤勤恳恳的工作,
因为少说话,多做事,是东大人的传统。
今天我在这里说了这么多,是想让大家认清历史……
离线柯南
发帖
369
啄木币
23
鲜花
52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9-10
merck师兄有所不知,东南大学于1902年建校以来,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兴衰,从三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20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 1988年再度更名为东南大学。其间十易校名,有李瑞青、江谦、郭秉文、张乃燕、朱家骅、罗家伦、顾孟余、蒋介石、顾毓秀、吴有训、周鸿经、梁 希、潘菽、汪海粟、刘雪初、何冰浩、林克、陈光、盛华、吴觉、钱钟韩、管致中、韦钰、陈笃信、顾冠群等历任校长25名。

  建校近百年来,东南大学已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近6万名栋梁之才,其中有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著名的专家学者,有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还有些毕业生留校任教已成为著名教授,还有一大批已是著名专家学者的知名校友现在台湾或在国外工作。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的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办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为特色,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60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导师300多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国家“十五”863第二届领域及主题专家组成员5人,在全国高校中连续两届排名第二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1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1人。

目前,东南大学设有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四十多个院系。全校拥有60个本科专业,206个硕士点,9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0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5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个一级学科在2002-2004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全国高校前十名,其中建筑学、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高校前五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价”,是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3所高校之一。2003年成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5年,全校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名列全国高校第七。学校共有40多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研究生9000多人。另有非学历教育研究生近3000人。2002年被批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兴办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2004年,在20年强化班办学经验基础上成立了吴健雄学院。该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还设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基地具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应用实验中心和EDA实验中心等)、计算中心、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等教学实习基地,并建立了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学校图书馆面积6万多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277万册。

东南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成于1930年的大礼堂,已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各种会议和大型活动的理想场所。当年吴健雄就读的“健雄院”和新落成的吴健雄纪念馆交相辉映,不仅展示了华人科学家在世界科学领域中的尊崇地位,还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发奋努力,勇攀世界科学高峰。耸立在四牌楼校区的六朝松,苍劲葱笼,傲骨峥峥。千百年来,人们围绕这棵古松,嗟叹兴咏,留下许多趣闻逸事,是海内外校友心目中母校的象征。它旁边的“梅庵”,是为了纪念东南大学前身两江师范的督学、书法家李端清(字梅庵)先生而修建的,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成立。1923年落成的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老图书馆,典雅端庄,比例匀称,构图秀丽,入口处爱奥尼柱廊及墙面装饰细部极为精美,是国内近代建筑的优秀作品。承载着东南大学德智体三育并举办学思想渊源的体育馆于1923年落成,该馆外形简洁明快,内部设施俱全,配套功能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除了作为师生体育健身之外,学校的诸多重要活动亦常于此举行,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

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江宁新校区(亦称“九龙湖校区”),并由此掀开百年东大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东南大学主校区迁至南郊的宏伟构想可追溯到1934年的中央大学时期。当时因办学规模扩大,同时为了让师生避开市区车马喧嚣,培养身心,校长罗家伦决意另觅校址,并得到民国政府支持。1935年,学校于南郊征地8000亩,1937年1月起正式兴土,招商承造。可惜数月后发生卢沟桥事变,同年12月南京沦陷,扩建中大的梦想被日寇铁蹄踏碎。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全国院系调整,东大校园扩建多栋楼宇以敷发展之需。改革开放后,学校虽兴建了浦口校区,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猛,用地日蹙。进入21世纪后,东南大学建设新的主校区的梦想终成现实。新校区坐落在江宁开发区南部,清水亭路以东、宁溧路以西、城南大道以南、二环路以北的范围内(约3700亩),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是理想的修业治学之地。新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加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包括教学区、行政区、本科生、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以及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3亿元。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来校深造的莘莘学子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学校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东南大学2005年度科研经费达到5.5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申请的专利数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保持领先。在200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列全国第八。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邀请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

  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践行“止于至善”校训,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努力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六朝松下,梅庵旁,留下了多少东大莘莘学子朴实无华,勤勤恳恳的工作。
离线薇拉
发帖
773
啄木币
1052
鲜花
213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9-09
长死了
不过还算有意思
离线小鹏8号

发帖
10284
啄木币
1
鲜花
2694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9-09
8错8错
离线bzjzzpq
发帖
385
啄木币
552
鲜花
139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9-09
顶一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