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align=center><fieldset style=width=70%><legend align=center><strong>随 机 事 件</strong></legend><font color=#20D078>您为希望工程捐助了<font color=red><b>10</b></font>啄木币,威望
+5 !</font></fieldset></div><br><br>

再拿这个图说说此次扩建的建筑设计吧。
据资料来源网站的文字说明可知,门诊保健楼的建筑面积为9万平方米,占地9513平方米。主体结构12层,下边是裙楼设门诊,上边是塔楼设病房。远看此楼,上边细来下边粗,假如把它倒过来,下边细来上边粗——废话少说书归正传。
虽然看不见内部构造和建筑内部交通路线分析,但可以肯定建筑的主入口设在建筑南面正中的那个圆溜溜的花坛的位置。进了大门,再分出几条交通通道,其中有一路得以肯定的是向东走的一路。在这一交通路线的南侧,坐落着三座南北走向的侧翼建筑。这三座侧翼建筑的存在,增加了整个建筑的外墙面积,虽然外墙面积的增加意味着散热面的增加,带来了空调能耗的增加,但同时也增加了整个建筑的采光面与通风机会。一座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建筑,方方正正,且从图上看不到内天井与采光光庭的存在,所以中心部位必然是需要人工辅助光源与通风。但即便如此,门诊部建筑肯定是存在暗房间。从以往的经验看,暗房间存在着诸多缺陷,除了能耗问题外,这类房间同时也造成了工作人员与病患的心理不适。“非典”过后,需要依赖存在诸多变数的人工辅助通风对于医疗建筑来说不能不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缺陷。
塔楼的住院部部分,从平面图上与相对细长的老的病房大楼相比,显得方正得多。据称,这一设计是考虑到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路线而设计的,为了使全部病室与护理站的位置尽量相等,减少护理人员的护理距离。在老的病房大楼中,护理站设在病房的入口处,护士MM兼任守门员,在护理和巡视过程中反复走向走廊尽头,服务半径较长。分担不同病室的护士MM行走距离不一至,因此带来的疲劳感也不一至,削弱了不同病室病人护理质量的均等性。而在这一类设计中,护理站设在护理单元的中间,这样服务半径就可以缩短。如果能有意识地把经常需要护理的重病号安排在与护理站相近的房间,把可以自理的轻病号安排在距护理站稍远的房间,那么医护人员所走的路线就会更短,无疑将会大大节省人力,医护工作的效果会更好。但在这类设计中,同样大量存在暗走廊与暗房间。采光条件好的房间自然优先设置为病房,暗无天日的房间则当作护理、辅助、医生办公室用房。(现在的新趋势,病房里就留个值班室,医生办公室设在病房外,避免干扰……)需要指出的是,门诊保健楼北侧不知名的大型建筑建成后,这几栋建筑将形成一个密集的楼群,楼宇间的采光与通风情况必然受到影响,尤其是那座不知名的疑似外科大楼,可能是受场地局限,由疑似交通单元连接的一南一北两座距离很近的塔楼,限制在一个较狭小的空间中,与正南方的门诊保健楼之间的距离亦过于不足。而这些建筑从本身亦存在大量北向、西向的房间,就采光和通风的质量与不同病房的均好性来说不如现有病房建筑。
目前,床位不足的情况普遍困扰着齐鲁医院各科室。据我估计,该图所示的两组建筑完工后完全可使医院开放床位数量上升一至二千张。以目前医院的门诊量计算,如果不想为保证病房使用率勒令拔牙病人住院,现北区病房将面临大幅度削减。
现有的北区病房在最近十年内按照规划图所示彻底拆掉还是可惜了点,再者说拆了这些房子修建绿地,改善周边环境,会增加计划中继续向北扩建的拆迁难度。这些房子留下改建为科研用房或用于住院医生培训还是不错的。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以培养临床技能与经验为主的临床医师培训对将来就业的帮助应当更大。虽然在往实证医学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医生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受到强调,但还是强调临床更实惠些。以现在的就业形势,山医的学生如果本科生(甚至是硕研)毕业后不打算继续深造,有机会能获得在齐鲁医院有几年的工作经历,以后在省内择业还是很有优势的(如果创造能为硕士创造攻博的机会就更好了)。尤其是近年来医疗机构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山医的一些学生毕业后有可能进入私立医院,有这么个经历不论是对自己来说还是对自己未来的老板来说,都将是增加身价的有力砝码。医院也能够通过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工作获取利益,廉价包身工,临床能力人才的首选权。当然了,医院也不能把学生逼得太苦啊!比如现在这情况,死栓上几年,干得累也就认了,拿得未免太少了点……
[ 此贴被楼主在2006-08-27 16:1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