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184阅读
  • 10回复

[杏林风采]山东医科大学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6-02
讨论山医的文化,必要先熟悉他的历史。
这是医学院每一个学生都要熟知的知识。


                    山东医科大学史(1903——2000.7)

                一、悠久的历史 光荣的传统(1903——1952)

  山东医科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直属的综合性医学院校之一。她座落在济南市千佛山脚下,趵突泉畔的文化西路上,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山东医科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是山东省现代西医学的摇篮,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西医学院校之一。山东医科大学是由齐鲁大学医学院、山东省立医学院和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组成的。齐鲁大学医学院始建立于1903年;山东省立医学院创建于1932年;华东白求恩医学院于1944年在抗日根据地诞生,是一所军事医学院。1948年济南解放后,山东省立医学院并入华东白求恩医学院。1950年华东白求恩医学院改名为山东医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齐鲁大学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定名为山东医学院。
  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山东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1997年山东医科大学被确立为卫生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建单位。2000年7月国务院决定山东医科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

  1.齐鲁大学医学院

  齐鲁大学医学院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所办的的私立齐鲁大学所属的一个学院。1865年美国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传教,其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在登洲(现蓬莱市)开设文汇馆。1883年,美国长老会医生聂会东与其妻子到达登州,准备在文汇馆开设医科,因设备和人员不足,便租赁了一所寺庙的房子,用作教室和诊所,并招收了5名学生,传授西医知识。1890年,聂会东奉调到济南协助教会工作,在东关华美街(今兴华街、后坡街)16号,与洪士凡夫妇及安德逊女士扩建了“女士医院”,并建医校,定名为华美医院医校,当年招生5名。

  与此同时,英国基督教浸礼会武成献、巴德顺等分别在青州、邹平、沂州(今临沂)所办的教会医院里设立医学堂,招生授业。

  1903年,在山东的美国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决定将济南、青州、邹平、沂州的医学堂合并成为“共合医道学堂”,聂会东任校长,学制四年,在四地进行教会和轮流实习。

  1907年,美、英教会在济南南新街购地建设医院和学校,从此,共和医道学堂有了固定的校址和教学医院,成为当时教会在华所办的四大学堂之一。

  1911年4月17日,共合医道学堂正式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聂会东任校长。1915年,建护士学校,学制四年。1917年,齐鲁大学正式成立,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成为齐鲁大学医科,学制七年。1920年设药学专修科、学制二年。1921年4月,创办《齐鲁医刊》。

  1924年,加拿大政府准予齐鲁大学立案,批准齐鲁大学具有学位授予权,同时,医科毕业生还授予由加拿大政府批准的“医学博士”学位。 1925年,齐鲁大学医科更名为齐鲁大学医学院。

  1931年12月17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批准立案,国内承认毕业生学历。1934年设立公共卫生系。

  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山东,学校迁至成都,借读于华西大学。日军投降后,1946年,学校迁回济南原址。

  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齐鲁大学主要负责人带领部分师生迁往福州。9月,济南解放后留济师生相继入学开课。1949年,江南解放,南迁福州师生返回济南,由张汇泉任医学院院长。

  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接受外国津贴的机关学校的决定》之后,1951年1月,人民政府出资援助齐鲁大学。

  1952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齐鲁大学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改称“山东医学院”,校址迁入原齐鲁大学校园。齐鲁大学医学院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98人。

2.山东省立医学院

  山东省立医学院前身为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该校创建于1932年8月,是由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共同领导的学校,尹莘农任校长,校址设在济南市趵突泉前街,占地212.84公亩,学制五年(后改四年)。另设附属医院。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医学专科学校部分学生直接参加了抗日战争,部分师生在尹莘家校长带领下先后迁到汉口、四川云阳县和万县。附属医院被国民党政府改编为“军政部第十重伤医院”,尹莘农任院长。

  1946年10月,学校迁回济南。1948年8月18日,由南京政府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院,王宝楹担任院长。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该校由军管会接管。同年11月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定名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1950年12月又改名为“山东医学院”。

  山东省立医学院办学16年,共培养医学系毕业生353人。

3.华东白求恩医学院

  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前身是1944年10月新四军在淮南新浦镇创办的军医学校,江上峰任校长。办学目的是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为军队培养大批高层次医务人员。学校随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转战南北,直接服务于部队。

  1947年1月,根据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指示,为纪念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光荣殉职的加拿大著名外科专家、优秀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军医学校改名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由华东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宫乃泉兼任院长。

  1948年10月,济南解放后,学校由益都迁进济南,驻经五路纬九路,从此有了固定校址。1948年11月,山东省立医学院由趵突泉前街迁来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定名“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宫乃泉副部长兼任院长。1950年12月,学校改名为“山东医学院”。

  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共培养各类学生1550人。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缘续来生
发帖
750
啄木币
1242
鲜花
34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9-28
确实是悠久的 历史 相信山医的明天会更好 学生的质量也是越来越好 争取未来出几个白求恩。。。。。
离线缘续来生
发帖
750
啄木币
1242
鲜花
34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9-23
世风日下阿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6-18
看了很长时间才看完
知道了什么时候六年制、七年制
离线hehehe

发帖
2455
啄木币
8
鲜花
336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6-18
引用第5楼liu_redsnow2006-06-03 15:26发表的“”:很长,很长100多年的历史的总结少有人能沉下心来读这么长的文字了也算是这虚浮的社会、虚浮的教学、学习时代的一个表现吧.......


楼主辛苦了!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6-16
这是一部中国现代医学教育"运动“的历史。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6-03
很长,很长
100多年的历史的总结
少有人能沉下心来读这么长的文字了

也算是这虚浮的社会、虚浮的教学、学习时代的一个表现吧

追起历史
想从中找点文化的影子

妄想了
文化不是明明白白写在那里给你看的
不过却是明明白白存在于历史里让我们感受的
1条评分
﹏?飞天 鲜花 +1 - 2006-06-03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6-03
需要加上合校后的一些状况,方可称作完整的历史

                              山东大学医学院概况

山东大学医学院为原山东医科大学的主体部分,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医学院校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创办于1911年的齐鲁大学医学院。1952年由齐鲁大学医学院、山东省立医学院、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成立山东医学院。1985年山东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7月,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后,由原山东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部组建成现在的医学院。近百年来,医学院为我国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人才,汇聚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如江清教授、尤家骏教授、赵常林教授、兰锡纯教授、孙鸿泉教授、宫乃泉教授、周廷冲院士、黄翠芬院士、张汇泉教授、李缵文教授、苏应宽教授、洪涛院士、张运院士和谢立信院士等,他们分别是我国医学各有关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医学院现有27个基础与临床学科研究所、13个教学实验室、2所附属医院、5所教学医院和7所实习医院。现拥有基础和临床教师934人,其中教授335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特聘教授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48人、硕士生导师589人。

医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现有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畸形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教育部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耳鼻喉科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血液病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和妇产科学)、26个山东省医药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实验室)。目前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人才培养始终是医学院的中心工作。学院一直开设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979年始开设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英语医学),1988年成为首批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之一,2002年增设六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英语影像),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93人(其中七年制学生1221人),年招生量控制在400人左右。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559人、硕士研究生1290人,年招生量在610人左右。2002年起,开展了英语医学留学生教育,现有留学生182人。医学院不仅承担着本院学生的基础课及临床课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和药学院等学院各类学生的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量占整个医学类的67%。为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施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日益提高。近5年来,医学院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主编卫生部和教育部全国规划教材13部。

近5年来,医学院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783项,取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奖励169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7000篇,其中一些论文发表在Nature Genetics、Cell和Blood等国际著名杂志上。科研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医学院由教学科研型学院向研究型学院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医学院先后与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院、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院、悉尼大学医学院、日本和歌山医科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美国贝勒医学院和荷兰莱顿大学医学院等开展了技术合作、学术交流、课题协作与学者互访。

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山东大学医学院将继往开来,奋发进取,秉承齐鲁大学务实求真的优良传统,发扬白求恩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依托山东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为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医学院而不懈努力。
1条评分
我的九月 鲜花 +2 - 2009-06-23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6-02
七、深化改革 开创医学教育新局面(1992——2000.7)

  1992年1月至2000年7月,学校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

  1992年1月至2000年7月,学校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间,学校注重加强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整机构职能,提高管理效益,改善工作作风,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992年4月,学校制定了《山东医科大学关于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10月,学校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

  1995年5月王廷础任党委第一副书记。1998年1月,赵明顺任党委书记,王琰壁任校长。

  1998年10月,学校制定了《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对人事、财务、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成立了以赵明顺、王琰壁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关于深化干部队伍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决定对党务干部实行任命制,对行政干部实行任期制;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对全校中层干部进行整体换届。11月,学校对部分机构进行调整。保卫处与武装部合署办公;撤销外事处,成立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属于兼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业务机构;研究生部、成人教育学院、档案馆由行政机构转变为兼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业务机构;撤销医学教育研究室,成立医学教育研究中心。11月底,中层干部整体换届结束。2000年2月,学校对部分机构及职能再次做了调整。妇委会与工会合署办公;撤销设备处,成立资产管理处;成立学校人才交流中心,挂靠人事处;老干部处更名为离退休工作处;后勤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后勤管理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更名为国际合作交流处,由业务机构调整为机关职能机构。1997年12月,山东省政府和卫生部决定从1998年起共建山东医科大学。共建后,山东医科大学仍然为卫生部直属高校,原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不变,接受卫生部和山东省政府的双重领导,山东省政府从1998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拨款700万元共建经费,用于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教职工宿舍建设。

  从1992年开始,学校加快了教学科研机构建设。1994年11月,在成人教育处的基础上,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    1996年10月,撤销基础医学部,成立基础医学院;撤销卫生系,成立公共卫生学院;1997年12月,撤销药学系,建立药学院;2000年6月,护理系与山东医科大学卫生学校合并组建成护理学院。

  1992年5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建立了口腔医院。1997年5月18日,第二附属医院建成开业。

  截至2000年7月,山东医科大学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研究生部、社会科学部、成人教育学院及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口腔医院三所附属医院。拥有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设全日制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3个,博士点14个,硕士点43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在校生10355人,其中博士生202人,硕士生526人,本科生2872人。学校本部有在职职工1653人,其中正、副教授928人,博士生导师58人,硕士生导师393人。学校有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188人。

  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在本阶段,学校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扩展成人教育,教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较好成绩。

  本、专科教育:

  为加速学校教学改革步伐,强化决策与管理过程中的专家咨询与民主监督机制,1993年9月成立了教学咨询委员会。

  在专业设置上,1994年,经卫生部批准,增设了卫生检验和药物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同年招生。1999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以上两个专业撤销。2000年,学校本科专业设有临床医学专业,包括七年制临床医学、六年制英语医学班和五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专科专业,1996年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1999年停招临床医学。1993年至2000年,受国家教委委托,学校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代招了专科学生110名。

  为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1991年、1996年,学校两次修订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999年6月,根据教育部要求,学校对本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

  从1993年开始,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即本硕连读班中试行导师制。该班第一学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进行医学前课程学习,从第五学年开始,每2—5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分别由山东大学生物系、山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和临床部教师担任。

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成绩比较突出。在各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山东医科大学主编5部,参编34部。显示了学校在这方面的水平和地位。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999年对实验室进了调整,布局更加合理。到2000年,学校建立各专业教学基地26个,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1993年和1995年,卫生部和国家教委分别对学校进行了教学评估,对教学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1995年,在山东省教委组织的教学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

  学校还有计划地扶植、支持鼓励教学研究,不断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教学成果。1992年至2000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项。学校对56项教学成果进行了奖励。

  研究生教育:

这一时期是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1994年,山东医科大学成为单独考试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1998年,学校名列首批试行在临床医学范围授予医学专业学位的单位,成为全国18所试点的西医院校之一。1999年,学校制定了《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同年,全面修订了《山东医科大学研究生教学大纲》。

  1993年硕士生导师增加了39名,1994年增加了63名,1995年增加了18名,1996年增加了114名,1997年增加了63名,1999年增加了150名。硕士生导师队伍迅速扩大。

  1994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新增博士生导师8名。

  1996年增加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增加博士生导师19名。

  1997年增加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

  1998年山东医科大学设立了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9年又增加了25位博士生导师。

  1992年至2000年山东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成人教育:

  九十年代山东医科大学成人教育迅猛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

  1994年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统管全校的成人教育工作。学校各学院、系(部)设有成人教育办公室或函大办公室,从上到下形成了健全的成人教育体系。

  学校成人教育包括脱产、半脱产、夜大、函大、本科、专科、专业证书、岗位培训等形式,形成了以培养中、高级医药卫生技术人才和各级卫生管理干部为主的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体系。招生范围涵盖了学校各个专业。

  学校在全国10个省市设立了12个函授站,在5地设立了教学点。

  1992——2000年,山东医科大学共招收博士研究生300人,硕士研究生1140人;本科生4647人,专科生2893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9873人。培养博士学位毕业生121人,硕士学位毕业生943人;本科毕业生3978人,专科毕业生2096人,名类成人教育毕业生7835人。另外,接受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637人,有312人获得了硕士学位。

  3.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进九十年代后,学校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积极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及重大成果的申报工作,努力开拓科研工作新局面。

  学校制定了《山东医科大学“八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山东医科大学“九五”、“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成为学校科技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十年来,学校修改和完善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将科研工作纳入了科学规范化轨道。

  到2000年3月,学校建成了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校级重点学科,6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1992、1994、1997、1999年学校先后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及第五——八届科技奖励大会,对优秀科研成果、科技论文获得者、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奖励,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开展。

  这一阶段,学校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科研质量较以往有了显著提高,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

  1992年1月至2000年7月,学校共获得各类课题544项,资助经费2646万元。其中国家重大课题125项,省级重大课题161项,厅局级课题217项。

 1992年至2000年,学校鉴定科研成果达411项,获专利权46项。获各级政府奖励40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0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38项;山东省体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84项;山东省计生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这一时期,学校在巩固和发展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关系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外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悉尼医学院、日本大学医学院、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和新泻市山东医院、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医院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邀请了250余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

  学校高度重视后勤、基建、设备、图书馆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为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有利保障。

  山东医科大学在新时期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本着“一年一个特色,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构思,从理论学习和干部队伍建设,到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

                   八、附属单位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单位包括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和山东医科大学卫生学校。

  1.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890年,前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三国基督教会兴办的教会医院,开办时称济南华美医院,1908年称共合医院,1917年是齐鲁大学医科的附属医院,称齐鲁医院。1952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院系调整时,随齐鲁大学医学院一起并入山东医学院,1953年改称山东省立第二医院。1957年8月更名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1978年6月随山东医学院直接隶属卫生部。1985年5月改称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医院座落在泉城济南风景秀丽的趵突泉畔,占地86亩,业务用房建筑面积83500平方米。现有在职职工1791人,其中,教授92人,副教授289人,主治医师733人。全院设有临床医技科室32个,研究所(室)6个,行政职能部门23个。2000年实际开放床位1382张,年门诊量105万人次,出院病人2.8万人次,平均住院天数15.58天,急诊日均150人次。年业务总收入近4亿元。医院设有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生导师41人,可培养19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有硕士生导师150人。拥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卫生系统重点学科6个,校级重点学科8个。现有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8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者69人。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综合性教学医院,素以医术精湛、设施先进、服务优良著称,是山东省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中心之一。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斗,该院不仅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专业体系,而且涌现出了如耳鼻喉科、妇产科、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外科、血液病科、普通外科、小儿内科等一批高水平的颇具特色的科室。同时造就了诸如侯宝璋、尤家骏、赵常林、孙鸿泉、江森、王天铎、张茂宏、张运等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专家教授。在喉癌切除、食管功能重建、试管婴儿、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系列研究、冠心病、脑组织移植等几十个领域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医院人才济济,在整个医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者占60%以上。

  科技兴院是该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医院设有10余个科研机构,各主要临床科室都设有自己的研究室。自90年代初,医院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近9年来,共中标上级科研项目326项,取得科研经费9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34项,厅局级项目162项。课题项目数连年居全省医院首位。自1985年以来,共获得发明专利项目62项。1994年科研论文数居全国卫生系统第16位。1952年以来,共取得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20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23项,省部级成果奖271项。医院编辑出版《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麻醉与镇痛》等4种学术期刊。

  医院拥有700多台(件)先进医疗设备,设备总资产达2 亿多元。为提高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教学工作是附属医院重要任务之一。每年接受本省和全国各地进修生约300人;承担山东医科大学本科生年约6000学时的课堂教学和2/5的本科生见习、实习任务。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47人,博士研究生83人;1999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并已接受研修人员。治学严谨、要求严格、重视德育是该院传统的教学作风,毕业生受到全国各地欢迎。

  1986年、1994年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两次获国家卫生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由国家卫生部投资兴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筹建于1986年,1997年建成,3月28日试开诊,5月18日全面正式开业。

  医院坐落于济南市北园大街东首,占地面积300亩。医疗区总建筑面70000平方米,由四大主体工程,即门诊大楼、住院大楼、教学科研楼、干部保健大楼组成。院内绿阴葱葱,乔、灌、花、草互映,场、园、泉、池相融,道路井然,流向有序。医院按现代化医院的标准设计和建设,设病床700张,人员编制1423人。

  医院现有职工524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54人,主治医(技)师88人。2000年开放床位达400张,年门诊量144000余人次,入院病人7717人次。业务收入5640万元。拥有山东省拔尖人才4人,享受政府津贴8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2人。博士、博士后4人,硕士59人。

  医院筹建伊始就采取高起点,高标准,开诊以来,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加大医疗质量管理力度,医院科室日趋健全,现设有临床医疗科室36个,教研室8个,学术中心5个,医、教、研功能逐渐完善。

  医院拥有张庆麟、陈雨历、许纯孝、陈忠堂、王集锷、张大良等一批国内享有声誉的知名专家。医院在神经外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骨外科等许多领域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医院不断加大医疗资源配置力度,拥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设备资产总值已达3200万元,促进了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科研工作在医院倍受重视,医院不仅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而且建立了科研奖励机制,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科研积极性。建院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5项,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12项。

  教学工作是附属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医院共接受山东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等校大中专临床教学实习学生400多人次,承担山东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临床教学1000余课时。

  3.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原为山东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是国家卫生部直属高等医药院校的院系合一体制的口腔医学教学医疗单位,该院建于1977年成立的口腔医学系。1992年5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基础上建立附属口腔医院,院址在山东医科大学口腔教学楼。

  山东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是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口腔医学教学、医疗和科研单位,素以教学医疗设备先进,教学质量高,医疗技术精湛,服务优质著称,是山东省口腔医学教学、医疗、科研和预防保健中心。

  口腔医院大楼建于1990年,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2000年7月口腔医院有职工1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0人,讲师16人。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硕士研究生导师30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者3人。硕士研究生36人,本科生209人。设有医技科室12个,教研室5个,实验室1个。

  经过24年的创业和发展,口腔医院形成了口腔医学专业学科齐全的专业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整个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了47%。医院在教学、医疗、科研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口腔医院建立了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口腔医学专业实验室。到2000年,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77人,本科生644人,成人教育学生396人,进修医师300余人。毕业生受到普遍赞誉和肯定。为提高医疗水平,口腔医院从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060万元。

  自建院以来口腔医院已诊治口腔病人60万人次。2000年门诊量达9万人次,业务收入1千万元。

  口腔医院重视科研工作,每年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建立了科研基金。在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医疗思想指导下,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尤其是近5年来,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获奖科研成果已达15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厅级科技进步奖6项。

  4.山东医科大学卫生学校

  山东医科大学卫生学校的前身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附设看护养成学校,齐鲁医院看护学校。1915年正式定名为护士学校,学制四年。解放后先后更名为山东省立二院护士学校、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附设护士学校。50年代以后与济南护士学校几经合分,于1963年重新组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学制三年,校址在山东医学院校园内的西南部,管理体制是经费由省卫生厅拨款,党务和人事关系归山东医学院附院管理。1972年,山东省卫生厅将学校更名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卫生学校”,管理体制未变。1981年学校更名“山东医学院卫生学校”,隶属省卫生厅领导。1982年被核定为山东省卫生厅中等医药卫生重点学校。1983年定为山东省中等专业重点学校。1985年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卫生学校”,行政归属省卫生厅领导,党务关系由山东医科大学代管。1993年被定为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97年学制改为四年。2000年6月12日,卫生学校正式归并山东医科大学,同护理系组成山东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当年停止中专生招生。

  2000年6月,卫生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14人,其中高级讲师27人,讲师23人。设普通学科教研室5个,医学基础教研究6个,临床医学教研室6个。学校占地面积1072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52平方米,藏书34041册。

  从1963年以来,学校以护理专业为主,承担普通中专、职工中专、成人中专、师资培训等教学任务。开设检验、理疗、口腔、针灸推拿、计划生育、医士等10个专业,总计招收学生10027人,其中护理大专52人,护理大专证书班333人,普通护理中专班4116人。

  近年来先后主编、参编全国统编和省内专业统用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着20余部。获山东省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全校后原山东医科大学及所属单位体制及名称变更

  2000年7月22日,根据国务院调整部属院校管理体制意见,山东医科大学与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正式合并,组成新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学校本部范围成为山东大学西校区。

  合校后,原山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与临床医学部合并组成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改名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改名为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口腔系改名为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与原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相关专业与人员合并成为山东大学药学院。

  同时,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改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成为山东大学第一医院;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改名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改名为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改名为山东大学附属第二小学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6-02
  五、拨乱反正 全面整顿 恢复正常的办学秩序(1976——1982)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山东医学院经过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了正常的办学秩序。

  1977年11月以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山东省陆续撤出驻济各类高校的工宣队、军宣队。11月17日,驻山东医学院工宣队、军宣队正式撤离学校。

  1978年2月,学校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任命彭怀正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1978年底,国务院决定对山东医学院实行由卫生部和山东省双重领导,以卫生部领导为主的新的领导体制。同时,撤销了院“革命委员会”实行院长领导制,方春望任院长。12月6日,中共山东省委将山东医学院党的核心小组改为山东医学院党委,彭怀正任党委书记。

  1979年12月,学校调整了组织机构及领导班子,党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武装部、办公室。同年行政机构设立院长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总务处、保卫处。1980年12月,召开了中共山东医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总结了1962年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以来18年的经验教训。明确了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学校在拨乱反正,加强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同时,着力于整顿恢复正常的办学秩序,使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山东医学院恢复招生,同年恢复和增设了卫生专业和口腔专业,并招收学生。这样,山东医学院共有医疗、药学、卫生、口腔4个专业,学制除了药学专业是四年外,其余都是五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制订了正规的教学计划,使教学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还制订了学籍管理办法,加强了学籍管理。

  1978年,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对教职工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老师,提高了师资水平。

  为促进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了13个研究所(室),研究所(室)达到14个。使科研工作也纳入了正规。到1982年共申请和列入科研计划的课题达240余个,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1977年至1982年,学校共培养本科毕业生达3139人,招收硕士研究生155人。

  经过六年的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了正常的办学秩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决贯彻了党的“一个中心,两基本点”的总路线,大力发展教育和科研事业,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调整了专业设置,改进了教学方法,为学校今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改革开放中全面发展(1983——1991)

  通过拨乱反正,全面调整,在1983至1991年间,学校各项工作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在改革开放中全面稳步发展。

  健全党政机构职能、加强管理 1984年10月,卫生部党组任命方春望为山东医学院院长,11月,任命吴祥廉为党委书记。

  1985年5月,卫生部决定山东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方春望任校长,对学校党委和行政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继续实行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6年3月,卫生部党组任命方春望任名誉校长,王廷础任校长。

  为加强管理,学校健全党政机构。党委机构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老干部处、武装部、台湾事务办公室。行政机构设: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总务处、设备处、计财处、学生处、基建处、成人教育处、审计处、监察室、生产开发处、公安处。教学科研机构设有:研究生部、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部、药学系、卫生系、口腔医学系、护理系、社会科学部、图书管等。

  健全了工青妇群众组织、学生会暨研究生会、以及教代会。

  改造或成立了民主同盟、九三学社、民革农工民主党、致公党、中国民主促进会等民主党派山东医科大学支部。

  1985年,学校开始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对全校人员进行了定编工作。同年,学校开始职称改革工作,建立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10月,山东医科大学被确立为卫生部职称改革第二批试点单位和山东省第一批试点单位。

  1990年4月,学校制订并公布了《第八个五年计划及2000年规划方案》,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

  1991年,校本部共有职工1725人,有专任教师753人,其中教授79人,副教授136人。固定资产5174.10万元。

  1. 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与规模

  为适应多科系综合性医科大学特点,学校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积极推进各层次、各门类医学教育。

  到1985年,学校设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五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普通本科和六年制英语班。1988年增设七年制本硕连读班。预防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学制五年,药学专业学制四年,护理专业1985年为四年制,1988年改为五年制。

  1991年学校在校本专业生2493人。

  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工作在以往基础上全面发展,管理机构设置和具体工作形成了一定规模。1987年学校成立研究生部,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等工作。1986年开始接受推荐应届优秀本科生为硕士研究生。同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198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研究生。从1983年开始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到1991年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71人;博士研究生学位点6个,指导导师10人;硕士研究生学位点27个,指导导师253人。

  1989年5月,学校成立了成人教育处,统一管理成人教育工作。通过完善管理,成人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人教育已涉及到夜大学、函授大学、专业证书教育、进修教育、业余教育等诸方面,招生专业达10余个,招生人类逐年上升。1991年成人教育在校生达2151人。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为搞好临床教学,学校不断扩建临床医学教研室,到1985年,在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共建立了32个教研室。学校一向注意强化临床教学意识,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和评估,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1983年在全国44所统考的院校中,山东医科大学总体成绩列第一类。

  到八十年代中期,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的综合性医科大学。

  1991年,学校各类在校学生总计4915人。

  1986年至1991年,学校共招收博士生40人,毕业人数为16人。1982年至1991年招收硕士生786人,毕业人数为554人。1982年至1991年培养本科生4298人,专科生1095人。

  1983年—1991年间,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图书馆工作和实验室建设。1991年底,图书馆藏书达40余万册,初步形成了具有医药卫生专业特色-的藏书体系。实验室建设进展很快,到1991年学校已拥有卫生部耳鼻喉科学实验室、围产医学中心、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以及学校实验中心等各类专业实验室86个,并配备了4719万元的实验设备。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建设为学校整体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2.加强科研管理,深入开展科研工作

  1983年至1997年间是学校科研工作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科研工作持续稳定发展并取得了较大成绩。学校加强了科研管理,建立了完整的科研管理体系。先后制订了科研计划管理办法,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专利管理办法等。重视科研机构建设,以14个研究所(室)及86个实验室为依托,不断推动科研工作。注意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增加科研投资。学校尤其注重重点学科建设,集中学校优势,组织联合攻关。自1988年起建立了中青年科研奖励基金。同时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到1991年底,学校担任国家一级学会理事、省级学会正理事长、专业学科主任委员职务的有一百余人。还注重利用多种途径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1985年8月,《山东医学院学报》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9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同年创刊《耳鼻喉学报》(1999年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学术刊物的创立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

  1983年——1991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124项,科研经费近千万元。 1978年至1990年,全校获奖科研成果共423项。仅1989年至199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7项;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2项。获山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3项。其中,1991年获得政府有关部门奖励的成果33项,有6项获得重大成果奖。

  3.扩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983年,我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技术合作促进发展计划“山东医学院项目”付诸实施。到1987年,学校共得到澳方援助经费775000澳元。澳方共派出25个专业32名专家,分四批来校短期工作,直接参加了学校的教学、医疗和科研活动。并得到一大批外文医学书籍、外文期刊和仪器设备。学校也先后派出39人赴澳大利亚进修学习。

  “山东医学院项目”的实施,是学校全面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交流的标志和转折,学校与国外学术交流、人员往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4年,山东医学院成为世界银行贷款卫生I项目“医学教育”部分的执行院校之一。国家分配给山东医学院的世界银行贷款资金约434万美元,其中设备购置费220万美元,聘请专家经费30万美元,人员培训费55万美元。自1985年至1991年底,学校不仅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聘请了美国、日本等国32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帮助工作,同时还利用贷款先后派出76人出国进修学习。

  从1984年开始,学校注意扩大国际交流,建立与国外高校校际关系。到1989年,学校先后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美国犹他大学、肯塔基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和友好合作。

  到1989年4月,学校共派出出国留学生200余人,已学成回国的120余人。

  从1968年,学校根据国家安排,先后派出10余批61人援助非洲医疗队。其中1983年至1991年派出了8批。

  在此期间,学校强化后勤管理,努力为教学科研搞好服务。同时,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科研和职工生活条件,共建成了620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和职工宿舍等建筑。1987年,由卫生部投资、占地面积300亩的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投入建设。

  学校党委在整个时期的工作当中,始终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探求新时期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途经,先后成立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和党校,强化对党员干部和师生思想教育,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6-02
二、院系调整 学校向正规化发展(1952——1956)

  1952年,经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撤销“齐鲁大学”,其医学院与原山东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医学院”。两校合并,校址设在原齐鲁大学校址(济南市南新街82号,现为文化西路44号)。调整后,学院党的组织是中共山东医学院总支委员会,高维真任书记。体制上实行院长负责制,白备伍兼任院长,9月16日,合并后的山东医学院正式对外办公。 两校合并后,学校占地面积423.909亩,1952年底在校生2057人,教职工899人,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26名。学校时设医学、药学、卫生三个专业。学制本科5年,专科3年,中级2年。12月,公共卫生科改为公共卫生系。

  11月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指示,原齐鲁大学医院改为山东省立第二医院,行政上归省卫生厅领导,教学方面由山东医学院领导。

  两校合并后,全体师生发扬白求恩医学院的光荣传统,用顽强的革命精神克服暂时困难,顺利完成了院系调整工作,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从此,学校全面发展开始起步。

  1953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指示,学校制定实施了教学建设计划、建设方针,并进行了基础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

  1954年5月,经中共中央山东局批准,中共山东医学院委员会成立,孙铁民任党委书记。1955年4月,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邵德孚兼院长。山东医学院在党政组织机构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方面都基本上走上了正轨,为今后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55年8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卫生专业、药学专业再次进行调整,山东医学院卫生系教师及247名学生调到了同济医学院;药学系121名学生及部分教师调到四川医学院;中级药剂士班49名学生调到东北药学院附属中级药剂学校。

  1956年,为支援祖国边疆建设,23名教师及教辅人员赴新疆医学院工作。

  经过调整,学校在规模上由原来几个系改为单一的医学专业学院。设33个教研组。在校学生1676人。工作人员73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

  1955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经国家批准,山东医学院成为第一批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学校成立了科学研究科。同年,科研项目列入计划49项。1953——1956年,学校共培养本、专科和中级班毕业生1786人。

  1956年2月25日,山东医学院创刊《山东医学院学报》。

          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学校走上初步繁荣道路(1957——1966)

  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山东医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党关于教育事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校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并日趋完善。

  1957年初,根据华东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取消了院长负责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为了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原则,学校进行了政治课教学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克服教条主义。同时,响应团中央号召,在学生中有步骤地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

  1959年3月,山东省副省长王哲兼任山东医学院院长,9月,中共山东医学院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武静安为党委书记。

  为了纠正1958—1960年工作中出现的左倾错误,1961年1月,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9月,中央批准试行《高教60条》。山东医学院根据中央精神进行调整整顿,使学校教学秩序得到恢复。

  1955年全国第二次高等院校调整后,学校仅设医疗专业。在大跃进的形势下,1959增设了卫生系、儿科系;1960年又增设了生物、物理、化学三个专业。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为贯彻党的“八字”方针,经卫生部同意,1962年2月先后撤销了卫生、儿科两个系及生物、化学、物理三个专业,将学生合并到医疗系。同时,压缩了招生规模,对教职工也进行了精减。

  1962年7月,教育部、卫生部决定逐步延长高等医学院校学制,医疗专业由五年制延生为六年制,山东医学院是1962年第一批改制的全国11所院校之一。

  1962年9月,中共山东医学院第四届代表大会选举于勋忱为党委书记。 这一时期,学校通过认真贯彻党的“八字方针”,“高教60条”和“双百方针”,深入推行了教学科研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学校出现了繁荣发展局面。

  在学校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科研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1958年扬仁仲等研制的人工喉成为国内首创,孙鸿泉、王天铎等在耳鼻喉领域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和国内首创的科研成果。1957年至1966年,学校共培养本科毕业生3804名,专科毕业生309人。

             四、“文化大革命”中的十年风雨(1966——1976)[/b]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山东医学院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学校各方面工作蒙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966年5月,学校动员教职工开展“文化大革命”。6月5日,校园内出现了第一张大字版,接着大字极猛增,从此,学校日常工作受到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17日,山东省委向学校派出了工作组,院党委成立了“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开始公开批判院长王哲、副院长方春望,27日,高教部通知暂停1966年、1967年研究生招生。8月2日,山东省委工作组撤出,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8月5日,成立了“文化革命委员会筹委会”做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领导机构。8月21日,“山东医学院红卫兵”成立,8月25日,“山东医学院东方红毛泽东主义红卫兵”成立。随后一系列红卫兵组织成立,山东医学院出现了派别林立、互相斗争局面。1967年3月4日,“山东医学院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成为文化大革命领导机构。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山东医学院为了进行教育革命,先后两次搬迁,到农村开门办学。

  1967年11月3日,山东医学院革委会成立了一支“六·二六教育革命探索队”到山东省兖州县农村办学。11月20日成立了“六·二六公社”。1968年12月1日,全院师生员工除后方留守人员外,全部编成营、连、排,徒步到兖州、邹县农村办学。经过半年多时间,运动陷入困境,1969年7月被迫返回济南校园。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间,山东医学院停止招生。到1970年学校已没有正规在校生学习。

  1970年7月,在林彪“第一号命令”和北京高校外迁的影响下,中共山东省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对全省高校进行撤并搬迁。据此,决定将山东中医学院和山东医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医学院,并搬迁到泰安地区新泰县楼德镇办学,校址设在原泰安农校。两校仓促合并后,于9月28日至10月17日分三批先后到达楼德镇,在济南设留守处。两校合并后,1971年学校教职工达到1024人,其中教师486人。

  1970年11月,学校恢复招生,1971年级共招收工农兵学员1069人,5月10日分别在枣庄、曲阜、新汶、楼德山东医学院所设的四个大队上课。3月,山东省革委会将山东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改名为“山东医学院附属中医院”。

  由于开门办学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1979年学校主要力量撤回济南,中医系、药学系迁回济南上课。山东省革委会决定在楼德建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即后来的泰山医学院)。

  1975年下半年,原山东中医学院从山东医学院中重新分离出去,迁回原址,恢复山东中医学院建制。

  在“文化大革命”中,山东医学院的干部、教师被批斗,蒙受不白之冤,教学科研倍遭破坏,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干部、老师、工人依然冒风险、顶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和科研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绩。仅编写教材就达19种,修订教材16种。

  从1971年至1976年,学校共招收6届2816名学员。1967年至 1976年,共培养3097名毕业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