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55阅读
  • 2回复

[杏林风采]刻骨人生 ,“克骨”使命——记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院士(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bevan
 
发帖
1175
啄木币
2943
鲜花
21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0-06-04

作者:本刊记者 苏 丹
邱贵兴  江苏无锡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获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第17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外科等杂志主编、中华外科杂志、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APOA)、Spine等杂志副主编、编委、中欧骨科学术交流委员会中方主席、国际脊柱畸形矫形研究组(SDSG)中国组主席、国际脊柱功能重建学会(SAS)中国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邱贵兴教授擅长脊柱外科及关节外科。较早地引入并积极推广CD、TSRH、CDH系统等脊柱固定器在临床上的运用,尤其在脊柱侧凸方面进行了长达20余年临床基础研究,并针对国际上现有各种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的不足,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脊柱侧凸的中国分型方法(PUMC协和分型),对指导脊柱侧凸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并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同行的高度关注,使我国的脊柱侧凸治疗达到国际水平。他所领导的课题《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关节外科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熟练地完成了大量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使许多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创伤、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严重类风湿关节炎、严重骨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及功能丧失的患者恢复了日常生活。

    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协和(PUMC)分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弯相关基因的研究、老年骨关节炎的临床分期及优化防治等7项国家级、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另外还有多项院内课题。

    主编、主译《骨科手术学》等近30部专着。在国内外各种杂志发表论着380余篇,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国家教委三等奖、卫生部二等奖等奖项,并多次获得院内医疗成果奖及科技成果奖,获授权专利5项。

    曾被评为中国科协先进个人(2006年)、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2005年)、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1年)、中华医学会优秀工作者(2005年)等。



    当晨曦的第一抹阳光照射向大地,一天的繁忙正将开启,协和医院骨科门诊外的走廊上却早已挤满了前来看病的病患。轮椅,佝偻着的身躯已经屡见不鲜,白发苍苍的老人乃至十几岁的孩子,都占了走廊上拥堵人群的极大的百分比。他们都是脊柱病的“受害者”,有的已经被“迫害”几十年了。

    脊柱外科,被公认为是骨科中最具风险、最具难度的领域,骨科医生最“寒”的领域。因为稍有不慎,患者的结局可能就是瘫痪,甚至丧命。而脊柱外科中治疗最有难度的当属脊柱畸形矫治莫属。如果说骨科是千年冰雪的山脉,那么脊柱外科则是千年冰雪山脉上矗立的珠穆朗玛峰,难度可想而知。

     他甘为风雪路上的攀岩者,不惧攀登途中遭遇到的狂风暴雨,誓要攀登至顶,用热情融化千年冰雪。一如前往圣城麦加的穆斯林,面带虔诚,力排万难,一直前行,他就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骨科主任邱贵兴院士。

       八年“抗战” 情定协和

    从懵懂,到有了第一个信仰,从那个为了信仰拼搏到实现信仰,邱贵兴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路程。要问他实现梦想的旅程中,最记忆犹新的是哪一年,他一定会说,那是1960年的夏天,那个热火奔放,挥洒梦想的夏天。

    那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在全国各大城市招生,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经过对考生学习成绩和人品的综合考量,一批优秀的考生将如愿以偿地进入协和医大的大门,邱贵兴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正当他满心欢喜的期待步入大学的殿堂,学好知识,早点进入社会赚钱养家的时候,一个消息给了他一个当头棒喝,协和医大的大学要上八年!坚持还是放弃,邱贵兴面临两难的抉择。八年,可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啊,放弃吧,那等于亲手放飞了梦想的风筝。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知识的渴求战胜了漫长时间的阻碍。在这所当时全国唯一的8年制医学校里,他得到了精心的培养。刚进入协和医科大学学习的日子里,他好奇地打量着这所高等学府:图书馆、大讲堂……这些只曾在梦里出现过的景观展现在眼前,各处美景映入眼帘。在协和医科大学,不需要很久,就能感受到她的美丽与优雅。但很快的,这种惬意就被另一种气氛所取代,这就是传说中的学术氛围。协和医科大学的学子人人都是强手,和他们一起学习就是一种很大的压力。为了不落在人后,也为了自己不辜负八年的漫长学时,邱贵兴开始玩命的学习,这也许是一种被动的促进,但却是一股真真切切的推动力,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延安十年 变身村医

    八年的时间,看起来很漫长,但是在紧张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中,时间竟如白驹过隙,转眼已千日。毕业时,正赶上“文革”高潮,为了响应毛主席的626指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邱贵兴和近60名学生全部被分配到了大西北,在红色革命的发源地延安,开始了他的村医生涯,这一呆就是十余年。

    他们的到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他们的来到如同送来了及时雨一般,为贫困的村子带来了生存的希望。饥饿,贫穷,缺水、卫生条件差,使得绝大部分的村民都处于不健康的状态。面对这众多的病患群体,刚毕业的邱贵兴不仅要处理内科的问题,外科,骨科以及儿科等问题他也需要去解决,甚至在紧急的时刻,他还必须当妇产科医生。

    刚出校门的他,满脑子的知识,但是在学校动手的机会少,在给村民的诊治过程中,无形增加了他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遇到没见过的疑难病症,他自己琢磨,看书钻研。回想那段时光,邱院士感慨的说:“虽然延安十年颇为不易,但是为以后的从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有失必有得”。

    在陕北农村,卫生院白天病人不多,但常常半夜有病人家属敲响医生的门,请医生出诊。因为当地是山区,交通不便,病人无法来院看病。主要是难产等一些紧急疾病,不管多晚,不论是燥热的夏夜还是寒冷的冬夜,邱贵兴一听到房门响,就会像根弹簧似的一跃而起,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记得一年冬天,寒冷至极,西北风吹的人总是忍不住缩脖子。邱贵兴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刚钻进热被窝,突然,一阵紧急的敲门声音传来,他不由分说,披上外套就随病患家属出诊。夜里的山路格外难走,一路上,邱贵兴身前和身后各有一人紧紧地贴着他走,他总感觉在爬坡。翻过一道又一道山,终于在天亮的时候到达目的地。处理好病人,天已大亮。在老乡的提醒下,他才知道,昨晚一路上都是在悬崖峭壁上行走的,稍一不慎,便会坠入深渊,粉身碎骨。一回想,邱贵兴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老乡为了安全,回去的时候带他走了一条较为安全又稍远的山路。

    十年间,邱贵兴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在半夜出诊,有多少次紧急时刻,在炕上就做起了手术。而乡亲们已经习惯看到,一个小伙子背着出诊箱满村子跑,去治疗病人。极度缺水的延安,确实是对邱贵兴十年漫长的考验和锻炼。

    十年里,苦吧。邱贵兴回答:“苦是真苦,但是可以苦中作乐”。是的。在延安的生活是忙碌的,艰苦的。但是,他与他的爱人,同班同学林守清同甘共苦,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手术时根据专业,互当对方的助手,就这样解决了许多较疑难的病症和手术,尝到了无限的乐趣。林守清后来先调到延川县医院任妇产科大夫,而邱贵兴还留在当地的公社医院做副院长,在那时,两口子要想见上一面,就得走几十里崎岖山路。

    有一年冬天,他俩回上海过年探亲,假期还没过就接到上级来信,希望他们春节前赶回延安,帮助值班。他俩立即买票启程,终于在年三十傍晚回到延安城。在爆竹声中,别人家欢天喜地过节的热闹声中,他们两个在一个破旧的小招待所内,窝头就热水,这就是他们的年夜饭。那个难忘的除夕夜,透着心酸,但是,有心爱的人在身边,心酸中也透露着温馨。第二天一早,他们搭一辆运煤的货车回到延川县城,接着又走几十里山路,天黑才回到卫生院自家窑洞。他们累坏了,一进家门,只胡乱洗了洗,倒头便睡过去了。

    睡到半夜,邱贵兴被爱人摇醒了:“老邱,你快醒醒!我怎么那么心慌呢?”爱人一摸他的脉搏,发现跳得比自己的还快。情况不对!邱贵兴夫妇猛然想到,一定是堆放在窑洞里的过冬口粮——土豆、红薯发芽霉烂了,自己离家探亲后窑洞通风不良,因此形成一个天然的“毒气场”。两人赶紧把门窗洞开,一头冲进门外的严寒中,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好半天才双双缓过来。至今回想起这一幕,邱贵兴还感到后怕。

     日子一天天在忙碌和抢救数不清的病人中度过……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邱贵兴夫妇以过人的毅力,刻苦复习,1978年林守清考回协和念研究生。邱贵兴在老家无锡的父亲不幸病逝,赶回老家处理丧事,1979年才考回协和念研究生。那一年,邱贵兴37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延安十年,终于在1979年考回协和医大的研究生而告终,而这段村医生涯的磨练则成为邱贵兴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研究生的岁月,是一段艰难的起步期,条件很差,但陕北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邱贵兴在没有助手,缺少经费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做动物实验。白天上课,临床上班,到了晚上,他便去实验室做实验,以完善自己的技术,经常做实验到半夜。那个时候,为了实验的精确性,很多时候,他不顾后果,用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他用放射科淘汰的X光机,在放射技师的帮助下自己抱着兔子照X像。在缺乏放射防护的条件下,整整照了二大箱宝贵的X线资料。几年的艰苦研究生生活没有白费,他的毕业生论文获得了北京市优秀论文奖。已有两个孩子的邱贵兴,却还没有能容纳一家人的房子,只得跟妻子分别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两个女儿跟着妻子住在女生宿舍……

    这样的日子里,注定会成就一代英才。果然,当年延安的小小村医经过了艰苦的洗礼,已然成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了。

    脊柱外科 让你的腰板直起来

    求学时期,邱贵兴总是会翻查很多资料,当他看到一幅幅脊柱侧凸患儿的照片时候,他的心都在痛。有的患儿脊柱已经完全变形,屈曲接近90度……自此,他坚定了自己今后的道路。

    一旦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脊柱外科,便真正做到了数十年如一日,耕耘不辍。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脊柱侧凸手术矫治基本上属于空白。为探寻“真经”,1986年,已经40岁出头的邱贵兴远赴加拿大,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世界脊柱侧凸学会前主席Armstrong教授,重点学习脊柱畸形的矫治和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学成回国后,邱贵兴独立承担了大量临床工作,特别是应用Harrington、Luque等当时的新技术治疗了大量脊柱侧凸患者,启动了我国脊柱侧凸的规范化治疗。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方法创新到器械改良,他每一步都走得很稳。他建立了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创建了研究脊柱侧凸的模拟人体直立姿势的双足鼠动物模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邱贵兴全面系统地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和发病机制,为深入研究该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作为第一发明人,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该系统在2002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临床,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与进口产品相比,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

    国内外专家指出,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包含了所有脊柱外科技术,强化了脊柱功能重建的理念,提高了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骨折等脊柱外科常见病的治疗水平,因此,脊柱矫形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整个脊柱外科的发展。

    早在1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试图揭示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尝试对此进行分型研究。因为如果能将形形色色的脊柱畸形划分为不同类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手术,是成功的基础。

    1983年,美国学者King首次对脊柱侧凸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型。但是这种分型是建立在平面矫形的基础上,且只有5种分型。依据此种分型指导手术,术后失败病例较多,不少失败病例畸形加重。直至2001年美国学者Lenke提出新的分型,初步体现了三维矫形理念,而且比较全面,但是针对脊柱的旋转畸形,却还未涉及。且该分型共分42型,十分复杂,可操作性较差。

    邱贵兴想,King分型和Lenke分型的依据,分别只有400余例和300余例脊柱侧凸矫治病例,而现在协和已经积累了3000多例脊柱侧凸矫治经验,为什么不能创立我们中国人自己新的分型呢?

    想到便要做到,首先,邱贵兴带领同事和学生建立起国内第一个脊柱侧凸数据库,收录了其中3000余例资料,并挑选其中1245例完整病例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他发现了脊柱畸形的三个重要规律:一、脊柱弯曲的数量最重要。两个弯类型的侧弯最多,且最难决定手术范围,失败率也最高。二、不同部位弯曲的三维畸形各有特点。三、弯曲的柔韧性很重要。

    这项研究一直进行了十多年,经过反复的实验,失败和成功的磨练和激励,邱贵兴于2001年在国内提出新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协和分型”(PUMC分型)。

    与国际惯用以侧凸部位耒分型的思路迥异,“协和分型”首创先以脊柱弯曲的数目进行大的分类,然后根据脊柱不同部位的三维立体畸形特点再分出亚型。协和分型共分三大型13亚型,既符合临床特点,又简单实用。按照这个分型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手术入路,而且还可提供手术矫形融合的范围,极大方便普及推广和实际应用。

    经国际同行临床验证证实,“协和分型”与King分型对比,所导致的治疗失败率明显降低,由13.2%降低至2.7%。

    2005年,“协和分型”正式亮相于国际舞台,发表在国际骨科领域最权威的《Spine》杂志。该杂志主编Weinstein教授高度评价了“协和分型”。邱贵兴由此应邀分赴世界各国“传经送宝”,并先后在日本、韩国骨科年会、亚太骨科年会及美国脊柱外科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登台演讲。

    为更好地促进“协和分型”在临床应用,邱贵兴亲自设计了PUMC分型尺,将分型与脊柱侧凸的测量结合起来,成为脊柱外科医生的常用工具。他还按照PUMC分型进行手术演示,制成光盘,发行到全国。目前“协和分型”已在南京鼓楼等20余家大陆医院以及台湾、澳门地区多家医院推广应用。2006年初,特发性脊柱侧凸系列研究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把中国骨科推向世界

     在骨科研究这个前沿课题,国际交流尤为重要。

    针对骨与关节疾病普遍不为政府、媒体和公众重视的现状、瑞典骨科专家1999年倡议在全球实施“骨与关节十年”行动计划,先后得到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支持。

     1999年11月,安南签署文件,支持把2000——2010年定为“骨与关节十年”。 2000年1月13日,WHO在瑞士日内瓦正式启动全球“骨与关节十年”,目的在于提高全世界因骨、关节等疾病所累的人们在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全世界70多个国家、750多个组织宣布支持“骨与关节十年”。

     WHO希望中国也加入这次行动。邱贵兴代表中国骨科学界表示,我们非常愿意参加,但先要妥善解决相关的台湾问题。通过艰苦的谈判和解说工作,直到“骨与关节十年”的所有官方文件均删除台湾作为国家的字样后,中国于2002年正式加入国际“骨与关节十年”。经邱贵兴倡议,我国把2002-2012年确定为中国的“骨与关节十年”。

     2003年,世界“骨与关节十年”代表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邱贵兴代表中国所做的工作总结,在参会的54个国家中名列第五,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在骨科领域形势大好的情况下,邱贵兴却依然紧绷一根弦,他决定趁此大好时机,促进中国骨科的规范化进程,并扩大中国骨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影响。

    经过努力,在他的倡导与主持下,《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骨关节炎诊疗指南》、《骨科常见疼痛处理专家建议》等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于2007年发表。此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治指南》亦即将发表。这些重要文件,对于规范我国骨科疾病的诊治、规范骨科围手术期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过去,不少骨科病人术后发生猝死,一直被当作是由于心脏病或脑血管病突发而死亡。实际上,深静脉血栓才是致死元凶。国内外研究发现,骨科病人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达到30%-40%,死亡率7%,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为此,邱贵兴组织协调骨科、呼吸、麻醉、血液、血管外科等学科专家共同努力,推出《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并不遗余力地在全国进行推广,使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通过临床检查、围手术期处理等,预防了病人术后血栓的发生。

    让世界知晓中国,邱贵兴成功地将中国骨科推向了世界。

    在经济、科学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搭建一个以中国内地为核心、覆盖港澳台、辐射全世界的骨科学术交流平台,借以展示国内骨科水平,充分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显得日益重要。为了与国际接轨,以邱贵兴为首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果断决策,将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骨科学术会议改为每年一次的“国际中国骨科年会(COA)学术大会”。

     2006年11月,第一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规模空前,共有4000多名骨科医务人员参加,其中国际同行超过200人。共收到稿件4665篇。2007年11月,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规模超过2006年,收到稿件5346篇,注册参会人数5849人,外宾180余人。COA大会不同于国内以往的骨科年会,显示了与国际接轨的鲜明特征,首次实现与香港骨科年会完美整合,首次设立国际会场,采用英文报告形式进行交流。在COA大会召开的同时,全国范围内低水平、重复性的骨科会议急剧减少。

    为促进中国骨科学界与国际的互通有无,邱贵兴教授还与美国权威的“JBJS”杂志(《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合作,联合创办了该杂志的中文版,以此扩大中国骨科在国际上的影响。

    在他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除加入了“国际骨关节十年”行动外,还加入了亚太骨科学会(APOA)等其它一些国际组织,并积极参加美国骨科年会、日本骨科年会、澳大利亚骨科年会等国际学术交流。

    2004年12月底,印度洋发生大海啸。印尼的一些医疗中心被完全破坏,重建非常困难,马来西亚骨科协会主席Saw Ali向邱贵兴发来求援信,希望给予他们物资援助,帮助印尼重建医疗中心。接到此信后,邱贵兴立即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名义,向国内医药企业发出“海啸医疗救助”呼吁,倡导各企业伸出援手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医院。不到半个月,骨科学分会就筹集到价值人民币250万元的骨科手术器械及其他医疗用品,派专人护送到马来西亚,受到马来西亚和印尼政府的赞誉和表彰。这次国际援助行动大大提升了我国骨科学界的国际形象。

    鉴于邱贵兴为骨科学分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中华医学会授予他优秀学会工作者称号,2005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被评为先进分会。

    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用这两句诗来形容眼前的邱老,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2007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巨大的光环和至高的荣誉加身,他的日子却照旧,虔诚对待自己的事业,热诚对待前来就诊的病患,真诚对待身边的同事。经历过风雨的他,才知道生活的意义,半辈子的从医生涯,他更知道骨科的发展对中国的意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邱老的“克骨”征程尚在途中。

         脊柱外科疾病小贴士:


    脊柱外科疾病,是指主要需要用外科手术方法来治疗的一大类发生在脊柱的疾病。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以及骶椎,因此脊柱外科的疾病也就是指发生在这些部位的慢性退变性疾病、先天畸形、外伤、结核及肿瘤等。

    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有: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弯,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肢体瘫痪,脊柱结核,脊柱的原发及转移性肿瘤等。

    我国脊柱外科大约起步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脊柱外科得到了较快发展,在临床的某些方面甚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目前脊柱外科的发展极不平衡,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兰州等大城市脊柱外科水平较高,目前正逐步向中小城市推广普及。

    脊柱病就是脊椎的骨质、惟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常见病种为颈椎病、腰椎病。主要症状: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严重者可能导致瘫痪。

     40%以上的人脊椎有各种疾病,儿童脊柱侧弯症的发病率高达25%以上。脊椎是人的中轴骨骼,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的24块骨头组成,每一块骨头有6个关节,可以向6个方向旋转,形成上亿种不同数字转动的排列组合,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这条被称为“人体第二生命线”的颈椎,到人20岁左右就停止发育,30岁左右开始退变。患者因椎骨排列不齐而引发的脊椎病多达上百种:小到头晕、手麻、颈痛、腰背痛,大到椎间盘突出、心律失常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脊椎病本是中老年病,但近几年却有年轻化趋势。

(出处:《科学中国人》2008年第十期)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发帖
3521
啄木币
2891
鲜花
91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06-05
大师 大师也~~

发帖
8083
啄木币
695
鲜花
77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0-06-05
协和的八年制开的好早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