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凡达》看中国电影的差距
一个好的电影作品,其内容首先应涉及人生和人的生存的普遍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生,死,与爱这三大永恒主题。无论生活片也好,战争片也罢,甚至包括现在火热上映的科幻片《阿凡达》也一样。总之,抛开了生,死,爱这三大主题,一味地(甚至自觉地)追求政治态度上的某种倾斜,电影都会出现令人感到厌烦的硬伤。至于那些渲染某种民族主义情绪,并力图将这种情绪演变成民粹主义形式加以高扬的影片,则只能算是某种自甘堕落的下三烂的垃圾片了。
与很多欧美大片一样,这次在国内上映的《阿凡达》,仍然可以说是描述生,死,爱主题的自然而然的延续。当然,它产生于影片主题并不用必须服从于政治或民族主义情绪的压力的环境之中。导演更没有自觉地维护党和国家高大形象的“天然”义务。他们只负责人们对心灵的考问,只负责激发人们对生、死、爱永恒主题的深入更深入和再深入的思考。很多大导演,一起笔,一抬手,一动脑筋,就按这种思维定式去做了。然而,回头看看我们一些导演鼓捣的那些片子吧。很多“大导演”,一起笔,一抬手,一动脑筋,却是“自然而然”地按另种思维定式拍片了。这种“自然而然”,是从小被灌输的结果,是内心深处自觉爆发革命的结果,是后来主动被“洗脑”的结果。他们的硬伤是具有“与生俱来”性质的,或者说是具有没有被救治希望的性质的。他们面对西方大片来袭时,只能慨叹自己的无能。只能悲叹自己的渺小。
其实,《阿凡达》最成功之处,除了导演一再渲染的科技含量,依我看,仍然是人类主题被深入探讨。尽管高科技给这部影片带来全新面貌,给观众带来无穷快乐,更让人为之动容的,则是生活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人们,集所有人的能力为挽救地球人生命的那一幕。这恰好是人们面对死亡时,进行的最后的也是最具有魅力的挣扎。此外,更让人产生震撼的地方,则是男女主人公性爱地点的摄人魂魄的美丽。这也是对生的某种赞美。当然,最使人难忘的场面,则是女主人公Neytiri为了挽救自己深深爱上的人Jake Sully的性命的那场戏。女主人公神情绝望地冲入控制台,看到已经奄奄一息的Jake,为他戴上吸氧面具,并无奈地抚摸着他的脸时,爱的主题,到此得到了最大的升华。
美国是个盛产大导演的地方,也盛产大片。
而当中国开始在世界上“崛起”时,其电影本应该具有很独特并十分吸引人的一面。或者说,中国导演应该展现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对生、死、爱主题思考方式的影片。但显然,到目前为止,很让人感到困惑的是,看中国人拍的所谓大片,从电影院出来之后,不是让人感到厌烦,就是很不自然地产生某种狭隘的“当个中国人很骄傲”的民族主义情绪。
其实,中国电影人,在拍摄“大片”时,应该将视角放宽,再放宽些,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民族主义情绪或者叫“爱国主义”情绪上面。如果只强调民族文化,甚至只强调“爱国”和接下来的“爱……”,这是可怕的,因为在其背后,很有可能潜藏着太多危险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