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88阅读
  • 11回复

山医耳鼻喉专家-王天铎逝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心相印
 
发帖
141
啄木币
1332
鲜花
5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9-06-13
   今天去西村,看见电线杆上贴出了讣告-王天铎于2009年6月12日去世
  印象中耳鼻喉的课本中有不少参考文献是他编的著作
  山大的介绍链接
  http://www.view.sdu.edu.cn/news/news/mtbd/2006-11-08/1162952260.html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七年一梦
发帖
376
啄木币
1451
鲜花
96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6-14
前年他在齐鲁医院做了结肠癌根治术,
当时我还去参观了手术,
哎,王老还是没能再坚持几年啊!
悼念一下!
离线zhw7373995
发帖
2035
啄木币
2
鲜花
171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6-14
沉痛哀悼。。。
[ 此帖被zhw7373995在2009-06-14 23:04重新编辑 ]
离线隆基亚斯
发帖
2039
啄木币
1300
鲜花
115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6-14
对这些元老了解甚少
离线唐钰小宝
发帖
15
啄木币
32
鲜花
2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6-14
默哀中
离线易水寒
发帖
821
啄木币
865
鲜花
85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6-14
深刻缅怀老前辈!
离线hehehe

发帖
2454
啄木币
3
鲜花
33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6-14
默哀
离线水上飘
发帖
277
啄木币
1314
鲜花
65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6-14
默哀
离线刘逸儿
发帖
1168
啄木币
1410
鲜花
5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6-14
哀悼。。。
离线刘逸儿
发帖
1168
啄木币
1410
鲜花
59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6-14
山东工人报:王天铎:把事业融入生命




  牢牢记住王天铎名字的人,多因为他做过的手术,数千例耳鼻咽喉手术让病人、病人的亲友、同事,让当时社会上关注媒体报道的许多人知道并记住了他。采访王天铎之前,我看了关于他的个人简历,已经85岁的他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习工作了60多年,眼下依旧坚持按时到科室查房,与同事讨论病例。作为记者,我希望找到一些更自然、更新鲜的话题,让这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医学专家离我们更近些。
     “同事说你全部的生活四个字:工作、学习。对其他你一无所求,粗茶淡饭,美味佳肴对你都—样儿,不善交际,无缘电影、音乐,人事间说不完道不尽的种种享乐,你都无暇体验。不食人间烟火,是这回事儿吗?”对记者的问题,王天铎微笑着。“对生活可以不作要求,对待事业却要求苛刻,随时掌握国内外医学新动态,要了解行情、研究行情、突破行情”,他表示这个“习惯”没有改变。
     不过,现在一个“传统”被他丢掉了。长期以来,老伴为了让王天铎在做手术时站立着的双脚处于最佳状态,一直“强制”他跟着自己一起去商店买鞋。他告诉记者,“这两年,耳朵有些聋了,听话难了些,手术不再做了;不做手术,脚也用不着那么‘讲究’了。”
                        (一)
     1921年王天铎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也喜欢上了这个职业。1943年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拿着当时政府发给的代金券,在‘围子’里(当时人们对医学院的称呼)苦读”。1950年,王天铎毕业后留校从事耳鼻喉科的医、教、研工作。
     人们常用“咽喉之地”来形容某一地理位置的重要,也常用“卡脖子”来比喻问题的关键和症结所在。可见,咽喉在人体上的重要。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人体咽喉这个重要位置上长了肿瘤的病人,国内外的医生多主张全喉切除。喉头被切除,病人有嘴不能说话,成了半路哑巴,喘气也只好在颈前部留个洞; 1873年在国外第一例全喉切除手术之后的一百年里,多以全切喉头来延长病人的生命。
     “有些肿瘤范围很小,有的只有一个豆粒大,也要全喉切除,健康组织被一并切掉,十分可惜。在病房里,我经常看到术前病人把亲属唤到床前,总有许多的话要说,这种场景让我心里难过,总像在拷问自己是否尽到了职责。能否既彻底切除病变部位,又尽量保留喉的健康部分。”王天铎不断地进行着动物实验,以积累经验。1973年,他为一位喉痛病人切除了肿瘤,保留了部分喉头,取得了成功,成为我国做保留喉头部分手术的第一人。接着,他又为几位病人做了喉半切除,次全切除,扩大次全切除手术,都获得了成功。1975年3月,他为一位不能保留喉的病人做了气管咽吻合术,将其喉切除后,把气管拉至咽部,吻合成“新喉”。病人在很短时间里,恢复了喉的全部功能。接受手术的滨州建筑工人刘洪喜至今生活正常。这是我国第一例全喉切除气管咽吻合喉功能重建手术。
     1978年3月11日,王天铎又为43岁的东平农民刘志金做了喉咽癌切除喉功能重建手术。因为下咽在喉头的后部,因此手术比喉癌更复杂。这种下咽癌曾被许多国外专家认为应作下咽及喉全切除手术,刘志金是在被多家国内大医院拒绝为其手术后找到王天铎的,王天铎将其喉头、下咽全切除后,将喉的正常部分保留下来进行了重建。术后,病人喉的全部功 能恢复如常。接下来,王天铎尝试着用更多方法使手术趋于完善。用皮瓣整复咽喉,使喉功能部分恢复或全部恢复,病人出院时都能讲话,吃东西不呛不咳,绝大部分病人能拔掉颈前的气管套管,用鼻子和嘴呼吸。如果病变范围大,喉头切掉得多,就用颈部皮瓣和肩胸皮瓣一期整复咽喉,手术一次完成。1980年6月9日的香港《明报》以“喉咽癌病人的喜讯,中国医生研究新方法割掉喉管后,功能如常”为题,对王天铎的手术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他开展的“广泛喉咽痛切除I期喉咽功能重建术”,使许多曾被认为无法手术治疗的下咽癌患者,术后恢复了喉的三大功能(呼吸、发音、吞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一创造性成果,1981年校卫生部授予甲级成果奖。到1997年,王天铎完成了305例下咽癌手术,其中206例保留了功能,手术例数及功能保留例数在全国首屈一指。
     完善、发展、创新,王天铎不断地拓展手术区域。他陆续开展了喉部分切除颈前肌皮瓣成形术,带状肌肌筋膜瓣成形术,带状肌甲状软骨衣成形术、带蒂会厌瓣及颈前带状肌联合成形术,颈阔肌成形术以及喉咽及食道上段癌痛切除残余喉气管瓣整复术、肩胸皮瓣整复术、胸大肌岛状皮瓣整复术、游离空肠移植术、结肠上徙、胃上徙等多种术式,取得了数项科研成果。
                        (二)
     作为医生,王天铎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思考。他十分关注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从中发现、了解前沿的专业信息。他所开展的下咽癌手术就是受国外两篇文章的启发,经过大胆尝试,用颈前肌皮瓣建喉头,用胸三角皮瓣再造食管获得成功。他不惜代价购置专业书刊,生活困难时期,有时为了一本专业书刊花掉一个月的工资;“文革”期间,单位的外文杂志停止订阅了,他就到省图书馆查资料。他认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稍有懈怠就会被人抛在后面,要想走在世界前列,必须了解行情、研究行情”。1985年6月,在美国迈阿密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学术会上,王天铎的《次全喉切除及扩大,一期喉、喉咽成形术》和《喉咽及颈段食管癌切除游离空肠,一期整复术》两篇论文引起了各国与会专家的兴趣和关注。1987年3月26日,香港《晶报》以“山东教授治咽喉癌,切除后做功能重建”为题,报道了王天铎;1987年3月28日,美国纽约《北美日报》的中文版也以“咽喉癌切除重建术鲁王天铎国际领先,八成患者手术后已恢复说话功能”为题对王天铎进行了报道。
     就在这次会上,他看到,当时日本派了 200名代表参会,泰国也有20多人,泱泱10多亿人的大国,我们仅有13名代表参加。在众多的国际耳鼻咽喉专业刊物中,没有我们国家的耳鼻喉学科杂志,这再次让王天铎感到了压力。这期间,他注意到国际上颅底外科的兴起,这是一种集耳鼻喉科、脑外科、头颈肿瘤外科和头颈整形外科等从各个侧面共同研究的学科,他积极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1991年和1995年进一步开展了颅外肿瘤累及颅底的一系列手术,创造性地将其手术改进扩展,为国内的颅底外科提供了多种新的手术入路,大大方便了进人中颅底、咽旁间隙、斜坡区、颞下窝、鼻咽部的手术径路,成为目前这些区域肿瘤切除及修复的最佳入路。新方法的推广,使这种高难度、高风险的颅底手术得以在国内许多医院广泛开展起来。
     找王天铎看病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这其中一部分由于手术失败,被当地医院转送过来,也有一些情况危险的患者,由医院出面邀请王天铎前去做手术。对一些疑难病及晚期癌症病人,王天铎可以婉言拒绝手术,但是他却总是答应下来,经过细心研究,拿出一个适合的治疗方案,挽救这些被认为没有希望救冶的病人的生命。一位自卫反击战战土因颈部外伤发生气管长段狭窄缺损,历经7次手术,不成功,转到齐鲁医院,王天铎给他做了气管形成术,恢复了气管功能;一位气管上段长了乳头状瘤的患者,在外院多次手术,仍然不能拔管,后经王天铎治疗,拔掉了气管套管,恢复了喉的全部功能;一位跨颅底脑膜瘤患者,到过国内的数家医院,均以肿瘤范围大。被拒绝手术。王天铎接收了病人,经过周密准备,他为病人实施了当时国内首例上颌骨外旋入跨颅底脑膜瘤切除术,手术进行了10多个小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来自枣庄的王某某,35岁时,鼻子里长瘤子进入到脑子里,被诊断为低分化鳞癌,他央求王天铎,让其术后再活5年。9年过去了,现在他活得很好,王天铎在其脑中拿出了3个完整的瘤子。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天铎接受国务院的指令,乘飞机到昆明,去为缅甸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做手术,手术很成功,国务院相关人员祝贺王天铎“你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每一项新手术开展之前,王天铎都要广泛查阅文献,或者先做动物实验,再到病人身上进行。进.行游离空肠移植的动物实验中,当时已近古稀的他,在显微镜下坚持练习微血管吻合;在下颌骨外旋手术中,八十高龄的他,在手术台上连续进行了10多个小时的手术。近年来,该科室进行的几乎所有的颅底手术,他都亲自上台操作或指导。对待每一位手术病人,他都要亲自为其检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手术方案。手术时,由于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王天铎的每一刀都力求做到精细、准确,术中碰到各种突发事件,他都能从容、冷静应对。许多手术从早到晚长达十多个小时,当手术结束时,王天铎常常挪动不了步,而被老伴和孩子搀扶着回家。
                         (三)
     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时,其中的责任便凸显出来。传承事业被王天铎当成了晚年的一项职责,他义无反顾地做着。王天铎告诉记者,“眼下国外的一些管理模式,其实我们已经实践过。”上世纪50年代,在孙鸿泉教授的带领下,齐鲁医院的耳鼻喉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许多新手术;孙教授要求医师不断地对以往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再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求解决方法,这一时期的临床研究和医疗实践工作显得高效、严谨、有序。融先进理念、技术于一体,承先人学风,王天铎始终如一地坚持着。每天早晨从床上起来就坐到书桌前,很快进入阅读、书写状态。除了吃饭,他能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一天,写字台上堆满了书本,“一年365天,我有364天在‘干活’”,王天铎微笑着说。除夕夜来临时,他才肯停笔“收摊儿”。初一刚过,写字台上又恢复了原样。家中的大小事他一概不闻不问,老伴也尽最大可能为他提供着便利。
     上周他刚刚修改完《喉科手术科学》第二版,增加了70多种手术,新添300多幅插图。85岁的王天铎一字一字地爬格完成了教材的修改稿,“不会电脑,太费劲了,让女儿给打字”,看了王天铎的“示弱”,老伴笑着接上一句“自讨苦吃”。也是,像王天铎这样的“重量级”专家,带研究生完全可以轻松一些,但他却不,尸体手术、动物手术,他都跟着一起做,研究生做课题实验,他也要亲临现场指导,一直到前年他带的最后一名研究生毕业。他说,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自己热爱的事业。
     “热爱”,这个行医者最本色的信念,王天铎用毕生的经历践行着。
离线心相印
发帖
141
啄木币
1332
鲜花
58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6-14
丁香园里的帖子    【原创】著名耳鼻喉专家王天铎教授今日逝世,终年89岁!!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71&id=14846242&sty=1&tpg=1&ppg=1&age=0#14846242
发帖
405
啄木币
594
鲜花
7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6-16
沉痛哀悼!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