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系统解剖学学习的思路及学习方法
(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骨有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钮,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骨和关节是运动系统的被动部分,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动部分。骨学总论、关节学总论和肌学总论分别对骨学、关节学和肌学各论有指导意义,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如骨表面形态是受肌牵位、血管神经的经过和贯通及邻接器官压迫所致,解剖学上给予不同特定名词。如骨面突起(突、棘、隆起、粗隆、结节、嵴),骨面凹陷(窝、凹、小凹、压迹)、骨的空腔(腔、窦、房、小房、管、道)和骨端膨大(头、小头、髁、上髁)等。
骨与骨连接构成人体支架,起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支持保护要求稳固,运动要求灵活。骨骼的结构体现了这对矛盾的统一。例如在上、下肢,上肢功能的主要方面是灵活,下肢则为稳固,这就决定了上、下肢骨骼结构的特征。同学们应沿着此思路,通过分析对比,去理解记忆各部位骨骼的结构特点,进而理解对不同部位骨骼病损的整复应有所侧重的理由。并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来考虑,侧重于达到灵活运动还是稳固支持。
骨骼标志名称繁多,教材中有不少是为便于说明肌肉附着点或神经、血管的行程、位置,标志本身并无临床意义,无需记忆。学习中并非教材中所列每一块骨、每个连接、每一块肌都要求去摸认记忆,学习重点在于:①全身骨块的名称;②用来确定诊疗部位的体表可摸标志;③某些常造成皮肤或神经血管压迫等病变的标志或局部;④脊柱、胸廓、骨盆的结构和功能。
六大关节(肩、肘、腕、髋、膝和踝关节)的名称、基本构造及稳定性和灵活性,与关节构造之间的必然关系以及其运动名称必须搞清楚。
肌学一节知识的主体是各肌的名称、位置、起止和功能。全身骨骼肌约600多块,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支配,所以每块肌均可视为一个器官。肌按位置、形状、大小、作用和起止等命名,有时是综合命名,如冈上肌(位置)、三角肌(形状)、大收肌(作用)、胸锁乳头肌(起止)、肱二头肌(形态加位置),了解肌命名规律有助于学习和记忆。
确切的单肌知识对专科医生来说是必要的,他可籍以推断骨折时两折端在肌的牵拉下会怎样错开和重叠,关节脱位时两骨会怎样位移,从而确定复位方向和措施。在某肌瘫痪之后,医生可以将另一肌的一个附着点断开,移植过来代替瘫痪肌起作用。其知识要点是:①肌可看作神经系统的一个窗口,神经系统病变通过肌的症状(张力降低或升高、颤抖、瘫痪等)来表现。因此,什么动作不能做就说明什么肌组瘫痪,什么肌组由什么神经支配等就成了诊断有关疾病的重要基础知识;②临床上的经验表明,对肌组瘫痪的病人治疗不当,会造成关节畸形。因此,能阐明畸形发生原因的肌肉配布规律显然具有重要意义;③推拿按摩是对瘫痪肌组作康复护理的有效手段。该肌组在何处?按摩多大范围? 不但医护人员应明白,还应教会病人,让他能自行按摩操作。
应当强调的是,观察标本后,同学们互相之间应在身体上触摸一触摸,活动一活动,会对骨面形态、关节运动和肌的识别感受更深刻。体表能触及并能确定的骨性和肌性结构,是血管、神经和内脏定位的最重要坐标,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另外,对于骨组织工程学、人造关节、骨髓移植、肌瓣等新知识应有所学习。
此外, 还要注重学习能力的训练:①阅读能力的训练, 从学习解剖学开始, 同学们就要求养成说解剖学的专业名词术语, 即“行话” 的习惯,具有特色的描述规矩应体会模仿。如长骨描述:分一体两端,上端名头,头体间称为颈,扁骨分面、缘、角;骨标志无论突起或凹陷,均由肌肉韧带附着形成;突起称为结节、粗隆、突(乳突、喙突、茎突…)、转子、踝等;线状的突起称为嵴;凹陷称为窝、陷窝,缘上的缺陷称为切迹,神经血管穿行处称为沟、裂、管、孔。长骨端膨大有关节面称为髁,髁上方的突起称为上髁;骨内的空腔称为窦、小房等;②识图能力的培养。解剖学教材、图谱等的每一幅图均应明确是何结构的何侧、何面(或何切面)观。有时同一个图既有整观部分,又有切面部分,甚至不止一个切面,这时应对照标本,训练想象能力,面对一幅纸平面的图,建立起三维的立体形象。想象既是解剖学习所必须,更是临床工作者特别是放射医师进行诊断时的一项重要技能,学习中要培养形象思维和想象理解能力,提高自己形象思维的水平。
(二)内脏学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有共同的功能,即直接参加新陈代谢活动(生殖属种族代谢),因而内脏器官在形态结构、位置、功能和发生上,都存在密切联系和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
(1)在形态结构上,每个系统都由一套连续的管道(中空性器官)和一个或数个实质性器官与腺体组成。
(2)均有与外环境发生联系、摄取或排出某些物质的作用,内脏各系统均借孔道与外环境相通,腺体开口于管道。
(3)中空性器官的管壁由数层组织构成,消化道由四层构成,呼吸道、泌尿道主生殖道均由三层构成;实质性器官无空腔,且多属于腺组织,有分泌功能;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或浆膜,并且向器官实质内伸入形成间隔,将器官实质分成若干小叶。
(4)内脏器官的位置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器官位于体内,故需明确其体表投影位置。特别要注意大部分内脏器官会随体位、功能状态、邻近器官的功能状态和年龄等的变化而变化;⑤分布于实质性器官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以及该器官的某种排泄导管等出入器官之处,常呈一较大或较深的凹陷或裂隙,称此处为器官的“门”。与门相连接的结构常常被筋膜或浆膜包裹成束状,称蒂、根、束等。需要指出的是“门” 的概念,出入实质性器官的结构集中的部位称为“门”,而出入中空性器官的结构则较分散,所以不给予“门”的名称。
(6)在位置上,内脏大部分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借孔道与外界相通;在功能上,具有进行物质代谢和繁殖后代的功能,部分内脏器官还可产生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
(7)在发生上,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最早出现的内脏器官是结构简单的消化管,其头端分化成呼吸器,咽为呼吸和消化系统共有的器官。泌尿和生殖系统关系更为密切,存在共用部分,且突入消化管的末端,后来才分隔开,故两系统常合称为泌尿生殖系统。
因此,学习应善于抓共性,然后分析特性,促进理解记忆。内脏器官也有其个性,学习时应重点关注每一个器官的外形、位置、毗邻和投影。
1.消化系统 在消化系统,食物消化分物理消化(磨碎、搅拌、推送、括约)和化学消化(营养素的分解、吸收)两种方式,消化道头端还有重要的语言、发音功能。完成这些功能的结构分别成为消化运各段的特征,这是理解消化系的一把钥匙。插胃管和肛门插管是常用的临床操作技术, 要求对咽、食管、直肠的立体形象必须十分清晰。
2.呼吸系统 其学习思路是:①呼吸管壁与消化管壁的层次基本相似,但功能上由于不需要有力的运动,必须保证绝对通畅, 能及时清除随空气进入的异物,因而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异。保持或恢复呼吸道的通畅常是医疗的首要任务。可能引起阻塞的因素有哪些?可以复通的途径如何?是学习的重点所在;②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交叉处,若插胃管误入气管将可能引起致命的医疗事故,准确的解剖知识是避免事故的根本条件;③体位排痰(脓)和体位给药是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的重要措施。病人处在什么体位才利于脓液的自动流出?什么体位才便于药液自动流入病变部位?学生在学习鼻旁窦及肺段支气管时应带着这些问题思考,以便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遇到实际病例时能正确灵活处理。
3. 泌尿系统 学习泌尿系统, 要认识到泌尿系统是排泄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主要系统(此外还有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关知识分为泌尿和排尿两大部分。泌尿部分重在概念,无需背诵那些细微结构。排尿部分则重在结构及其临床应用,对其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要准确掌握。临床上, 若导尿插穿了尿道,按摩压破了膀胱,剖腹产造成阴道流尿的事故时有所闻,应引以为鉴戒。
3. 生殖系统 在男性生殖系统, 学习要点是:①保证精子的产生、成熟并有效地进入女性生殖器官;保证男性激素的分泌,这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两大功能。精子在睾丸内产生,通过附睾管到达输精管内才成熟,才具有活动能力。精囊腺液、前列腺液构成精液的主体,它们在射精前期才在尿道中与精子混合成精液的。这些液体是精子活动和授精能力的主要条件;②排精管道与排尿管道共用,尿道即精道,这是男性的特征。前列腺肥大、肿瘤等可造成尿道的阻塞。尿道传入感染,前列腺和精囊腺亦常波及。医疗上男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归泌尿外科或男科诊治。在解剖学的学习中,男尿道的知识在男生殖系统讲授;③临床工作中,导尿有着重要的地位,男性尿道的知识是学习重点。此外,包皮、阴囊内肿物鉴别的知识,最常见的疝即腹股沟斜疝与阴囊关系的知识,前列腺和精囊腺的触诊按摩知识等都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在女性生殖系统, 学习要点是:①保证卵子的产生成熟和正常受精,保证受精卵的孕育成长,保证女性激素的分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三大功能。对比男性生殖系统,卵子在卵巢内产生并成熟,因而没有像滋养精子的一连串腺体和管道。输卵管实际上是输送受精卵的管道,它所滋养和输送的是一个新生命, 因此,输卵管不是一条被动的通道,而像是一对感觉敏锐、运动灵活的手,它的远侧端长有“手指” (输卵管伞)。它有系膜(阔韧带),卵巢也有系膜,因此都能灵活摆动。两个系膜的走向又是相互垂直的,从而让输卵管的“手指”可以伸到卵巢表面的任何部位,去接引排出的卵子;②子宫是精子进入的通道,更是受精卵的孕育场所,它和卵巢的形态、结构变化是理解月经周期和孕育周期的解剖依据。子宫的姿势、位置和毗邻的知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但应懂得这些正常知识,还要懂得维持正常的因素,更要懂得维护正常的那些医疗措施的解剖学依据。
另外,由于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使用断层标本来学习内脏器官的断面形态和结构。还应学习与器官克隆、器官移植和腔镜外科等新的学科密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