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716阅读
  • 10回复

[资料]浅谈中医特色疗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anshoufeng
 
发帖
23
啄木币
176
鲜花
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7-08-13
浅谈中医特色疗法
    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内容非常丰富,就中医特色疗法而言,不下几十种,笔者经过搜集整理,推

出此主题,陆续会给大家介绍中医特色疗法,希望同行们积极跟贴。谢谢!
不足之处,望赐教!
                                                             

   
  穴位注射疗法
一、概述

  1.水针的概念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

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

  2.针具和常用药液
  针具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经常规消毒即可使用

。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

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常用药液 穴位注射法的常用药液有三类。

  ① 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针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

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等。

  ② 维生素类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丁胶性钝注射液。

  ③ 其他常用药物:5%~10%葡萄糖、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

、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氯丙嗪、利血平等。

  二、操作方法

  1. 选穴处方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

应点进行治疗。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并宜选取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

位注射。

  2. 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比较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局部常规消毒,用无痛

进针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

入。

  3.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浅。如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

薄处的穴位多浅刺,而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

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的部位多较深,故宜适当深刺注射

  4. 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差异较大,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

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5%

~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

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

注射常规剂量为1~2ml。

  三、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可以用本法治疗。


病 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穴位 曲池、手三里、足三里
常用药物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胞二膦胆碱、ATP、CoA、维生素 B1、B6、B12注射液、维脑路通注射



病 名胃下垂
穴位 阳陵泉
常用药物黄芪注射液、人参注射液

病 名痢疾
穴位 脾俞、胃俞、足三里
常用药物 庆大霉素、人参注射液

病 名阳萎
穴位上巨虚(或足三里) 关元、八髎
常用药物鹿茸精注射液

病 名多发性神经炎
穴位 上肢:曲池、外关

下肢:足三里、阳陵泉
常用药物 ATP、CoA、加兰他敏、维素 B1、B6、B12注射液

病 名腓总神经麻痹
穴位 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常用药物 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ATP、CoA、加兰他敏、 维生素 B1、B6、B12注射液

病 名急性尿潴留
穴位悬钟
常用药物 5%~10%葡萄糖4~8ml,每穴2~4ml

病 名腰肌劳损
穴位中三里、三阴交
常用药物 当归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2%普鲁卡因2ml+ 强的松龙1ml

病 名梨状肌损伤
穴位肾俞、大肠俞、腰眼
常用药物 同上

病 名遗尿
穴位 阿是穴
常用药物阿托品0.25mg

病 名弱智儿童
穴位 关元、三阴交
常用药物乙酰谷酰胺、胎盘组织液、神经生长因子

病 名小儿麻痹后遗症
穴位脾俞、肾俞、足三里、 曲池、悬钟
常用药物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胎盘组织液、 ATP、CoA、加兰他敏、神经生长因子、维素 B1、B6、

B12注射液

病 名慢性鼻炎
穴位上肢:肩腢 、臂臑、 手三里、曲池、合谷 迎香、肺俞
常用药物 辛荑花注射液、0.5%普鲁卡因0.5ml/穴





  四、注意事项

    ①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②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禁忌及毒副作用。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

、普鲁卡因等,必须常规规皮度,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某些中草

药制剂有时也可能有反应,应用时也应注意。

  ③ 使用穴位注射法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

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④ 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内和脊髓腔。若药物误入关节腔,可致关节红肿、发热、疼痛;误入

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⑤ 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如针尖触到神经干

,有触电样感觉,应及时退针,更不可盲目地反复提插。

  ⑥ 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内脏。

  ⑦ 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五、水针疗法的沿革
  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新疗法,它是根据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

物的药理作用,选用相应的腧穴和药物,将药液注入腧穴内,以充分发挥腧穴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水针疗法50年代初期才形成。于封闭疗法的广泛应用中,开始将封闭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用于临床,

被称为"孔穴封闭",经临床观察二者结合应用对某些病症较单纯使用效果为佳。50年代中期一些单位开始

对"孔穴封闭"疗法进行初步整理并加以报道,其后此疗法被临床广泛采用,所用药物亦多样化,把中西药

物中适宜肌肉注射的大部分注射液,也扩充进去,注射的部位及临床治疗的病症也日益增多,使用范围涉

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

  从40年来临床应用资料来看,水针疗法按注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 穴位注药:有中药、西药以及中西药物混合制成的针剂。

  ② 穴位注水:如生理盐水、注射用水及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等。

  ③ 穴位注液:即穴位注射组织液。

  ④ 穴位注气:亦称穴位充气疗法,常用氧气、空气等。

  ⑤ 穴位注血:即抽取患者血液注射于穴位上。

  ⑥ 穴位注油:用某种植物油,如花生油、生姜油等。

  六、水针疗法的作用及特点

  水针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

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使用时,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气,抽吸无回

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三结合的作用。一方面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

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

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再有,药物对穴

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出更大的疗效。

  所以水针疗法不仅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为药物提供了有相对特异

性的给药途径(经络穴位),能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水针疗法具有以

下特点:

  ① 既有针刺对穴位的机械性刺激,又有药物等化学性刺激,二者发生协同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

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② 穴位注射操作方法,虽较一般注射稍为复杂,但与针刺术的手法比较,则易于掌握。

  ③ 水针疗法用极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所以不仅能提高疗效,而

且可以减少用药量。由于用药量的减少,相应的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减低,如度冷丁常规注射,一般25

~50mg,有的患者即可发生头晕、恶心,而小剂量(10mg左右)穴位注射,效果不低,副作用则甚轻微。

  ④ 一般患者穴位注射以后,即可随意活动,较之针刺留针法缩短了治疗时间。

  ⑤ 注入的液体用量多时刺激范围大,且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可于穴位可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延长

治疗时效。

  七、水针疗法应用举例

  十二指肠溃疡 在脾俞穴区压痛点注射三磷酸腺苷或维生素B10.5毫升,左右梁门穴或上脘穴,鸠尾穴

注射当归或黄芪注射液1毫升。每日1次,每次1穴。止痛可在脾俞区压痛点注射0.3毫升阿托品。30日为

一疗程。 胆囊病证 在胆囊穴(阳陵泉穴下一横指的压痛点),背部10~12胸椎棘突右侧的压痛点,外丘

穴区的压痛点注射柴胡或丹参注射液0.5毫升。止痛,可以背部压痛点注射阿托品0.3毫升或三磷酸腺苷

0.5~1毫升。

  慢性支气管炎 在肺俞穴、风门穴、大杼穴、哮喘穴、膻中穴、华盖穴注射三磷酸腺苷或维生素B11毫

升,每日1次,每次1穴,10日为一疗程。

  肩周炎 在肱二头肌长头和短头肩前区压痛点、三角肌区压痛点、肩胛冈肌区压痛点,每点注射1%普

鲁卡因2毫升、强的松龙1毫升和当归注射液2毫升的混合液,每隔4日注射1次。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在压痛点内注射1%普鲁卡因0.5毫升,强的松龙0.2毫升,和当归注射液

0.5毫升的混合液,要注射到肌肉的附着点上,并采用多点注入法。

  腰部急性扭伤、腰部肌肉及韧带陈旧性损伤疼痛 在压痛点或硬结组织注射普鲁卡因、强的松龙与当

归混合液5~20毫升。

  肌肉麻痹症 在有关穴位交替注射一叶秋碱0.3毫升,或注射三磷酸腺苷0.3毫升,维生素B10.3毫升,

隔日注射1次。






刮痧疗法
【概述】

  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食

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

  本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流传甚久。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

疾病。有学者认为刮痧是推拿手法变化而来。《保赤推拿法》载:“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

。”元、明时期,有较多的刮痧疗法记载,并称为“夏法”。及至清代,有关刮痧的描述更为详细。郭志

邃《痧胀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吴尚先《

理瀹骈文》载有如“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

自松解。”《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等医籍中也有记载。由于本疗法无需药物,见效也快

,故现仍在民间广泛应用,我国南方地区更为流行。

【基本内容】

  一、工具选择

  1.苎麻:这是较早使用的工具,选取已经成熟的苎麻,去皮和枝叶晒干,用根部较粗的纤维,捏成

一团,在冷水里蘸湿即可使用。

  2.头发:取长头发,揉成一团,蘸香油,作工具使用。

  3.小蚌壳:取边缘光滑的蚌壳,多为渔民习用。

  4.铜钱:取边缘较厚而又没有缺损的铜钱。

  5.牛角药匙:即通常用于挑取药粉的牛角及其他材料制成的药匙。

  6. 瓷碗、瓷酒盅、瓷汤匙、嫩竹片、玻璃棍等,选取边缘光滑而没有破损的即可。为现代所习用的

工具。

  7. 准备小碗或酒盅一只,盛少许植物油或清水。

  二、刮治部位

  1.背部:病人取侧卧或俯卧位,或伏坐于椅背上。先从第七颈椎起,沿着督脉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

椎,然后从第一胸椎旁开沿肋问向外侧斜刮。此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头部:取眉心、太阳穴。

  3.颈部:项部两侧,双肩板筋部(胸锁乳突肌),或喉头两侧。

  4.胸部:取第二、三、四肋间,从胸骨向外侧刮。乳房禁刮。

  5.四肢:臂弯(在肘的屈侧面)、膝弯(腘窝)等处。

  三、治疗机理

  本疗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

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本疗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经

系统,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

;淋巴液的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据研究证明,本疗法还有明显的退热镇痛作用。

【操作方法】

  1.先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用干净毛巾蘸肥皂,将刮治部位洗擦干净。

  2.刮治手法:施术者用右手拿取操作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后,在确定的体表部位,轻轻向下顺刮

或从内向外反复刮动,逐渐加重,刮时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10~20次,以出

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

  3.一般要求先刮颈项部,再刮脊椎两侧部,然后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

  4.刮痧一船约20分钟左右,或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适应证】

  本疗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以往主要用于痧症,现扩展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

  一、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微热形寒,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多起病

突然):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见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二、中暑: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轻轻顺刮,逐渐加重。

  三、伤暑表证:取患者颈部痧筋(颈项双侧)刮治。

  四、伤暑里证: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颈部等处刮治。

  五、湿温初起(见感冒、厌食、倦怠、低热等证):取背部自上而下顺刮,并配用苎麻蘸油在腘窝、后

颈、肘窝部擦刮。

  六、感冒:取生姜、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拄两侧

,也可配刮肘窝、腘窝。如有呕恶者加刮胸部。

  七、发热咳嗽: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显,再刮治胸部。

  八、风热喉痛: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拧提颈部前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

约50次。

  九、呕吐: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

  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两侧刮治。也可同时刮治胸腹部。

  十一、疳积: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刮治。

  十二、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十三、头昏脑胀: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等。

  十四、小腿痉挛疼痛:取脊椎两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时配用刮治腘窝。

  十五、汗出不畅:取背部、胸部顺刮。如手脚出汗不畅者,可在肘部、腘窝处刮治。

  十六、风湿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顺刮颈、脊柱两旁,同时取腘窝、肘部或痛处

刮治,每日2次。

【禁忌症】

  1、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应即送医院治疗,禁用本疗法。

  2、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均不能用本疗法,如初愈也不宜采用。

  3、饱食后或饥饿时,以及对刮痧有恐惧者忌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如天气转凉或天冷时应用本疗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风寒。

  2.不能干刮,工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3.初刮时试3~5下即见皮肤青紫而患者并不觉痛者,为本疗法适应证。如见皮肤发红患者呼痛,则

非本方法适应证,应送医院诊治。

  4.要掌握手法轻重,由上而下顺刮,并时时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

  5.刮痧疗法的体位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有仰卧、俯卧、仰靠、俯靠等,以患者舒适为度。

  6.刮痧的条数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处刮2~4条,每条长约2~3寸即可。

  7.刮完后应擦干油或水渍,并在青紫处抹少量驱风油,让患者休息片刻。如患者自觉胸中郁闷,心

里发热等,再在患者胸前两侧第三、四肋间隙处各刮一道即可平静。

  8.刮痧后患者不宜发怒、烦躁或忧思焦虑,应保持情绪平静。同时,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腻食品。

  9.如刮痧后,病情反而更加不适者,应即送医院诊治。

【按语】

  本疗法长期为人们所喜用,方便易行,副作用小,疗效亦较明显,具有独到的优势。尤其在不能及时

服药或不能进行其他治疗方法时,更能发挥它的治疗效用。故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扩大应用范围。




 【刮痧疗法历史渊源】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

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

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

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

  《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

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

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

叫撮痧法。

  民间刮痧法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选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

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性胃肠炎、其它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

等一类症证。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

广泛重视。






拔罐疗法
“概述”

  拔罐疗法是以竹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

拔部位的皮肤郁血现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出土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中就有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皆提到角法。古代中医文献中亦多有论

述,常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以吸血排脓,以后又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

目拾遗》中提到“火罐气”时说:“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经晕,罐中有水出,风寒尽

出”。近年来,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火罐的质料、拔罐的方法均有改进和发展,治疗范围也进

一步扩大,并经常与针刺配合应用,成为针灸学中一种重要的疗法。

  “基本内容”

  罐的种类根据制罐的质料可分成五种:

  1.竹罐:用坚固的圆竹筒制成。其特点是轻巧价廉,不易跌碎,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缺点是易爆裂

漏气。至今仍被广泛采纳应用。

  2.陶罐:由陶土烧制而成。优点是吸力大,缺点是较笨重,落地易碎。较少应用。

  3.铜、铁罐:系用铜和铁皮制成。优点是耐用牢固,不会破碎。缺点是价格较贵,传热太快,易烫伤

皮肤。目前已基本不用。

  4.玻璃罐:系用玻璃制成。优点:质地透明,可清楚地窥测罐内皮肤的瘀血程度,便于掌握起罐时间

。缺点是容易破碎。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拔罐用具。

  5.抽气罐:有青、链霉素瓶或类似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保留瓶口橡皮塞,便于抽气时应用。或

用透明塑料制成,上置活塞,用来抽气。优点是可根据病情需要掌握拔罐松紧,轻巧便于携带,且不需燃

烧排气。缺点是制作较麻烦。它是今后火罐发展应用方向。

  “操作方法”

  (一)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

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又可分为四种:

  (1)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

表。

  (2)内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3)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

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

,点燃后将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使罐吸住。

  2.水罐:利用煎煮水热力排去空气。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时将罐倾倒用镊子

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扣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罐:抽出空气。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

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

  (二)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

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腢处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称为“排罐法

”。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

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

皮肤潮红为上。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4.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

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推罐:又称走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腰背、臀髋、

腿股等部位。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人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

,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向按,前半边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动,如此上下左右

来回推拉移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或郁血为止。

  (三)以综合运用分类

  1.药罐: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

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 拔于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病等症。常用药处方为:麻黄、蕲蛇、

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2/3~ 1/3,使吸在皮

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

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2.针罐: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有酸、胀、重、麻等得气感后,

留针原处,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多用于风湿痛。

  3.针药罐:在留针过程中,加拔药罐。即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加拔药罐。

  4.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刺出血后加拔罐。即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叩刺病变局部或小血管,

使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拔火罐。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

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禁忌症”

  孕好、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

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

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痉挛等证,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突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

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2.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要避免烫伤病人皮肤。

  3.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

用。

  4.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5.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

,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泡,小水泡不需处理,但要防止擦破以免发生感染

;大小泡可用针刺破,放出泡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针灸疗法
    【概述】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

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

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

,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

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

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

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

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

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起源】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

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

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

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

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

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

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

《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

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

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

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

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

、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的历史】

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

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

时代。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

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

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

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

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

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

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

总括概念。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

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

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

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

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

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历代针灸学家在长

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刺法灸法的内容不断充实,理论不断完善,为本

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主要的针灸法】

★毫针刺法

★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

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拔罐法: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

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

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

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 一项医疗保健技术。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

是以针形工具,刺入或按压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着的艾绒或其他可燃材料,温烤

或烧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上述两者在临床上经常配合使用,合称为“针灸”。

【针灸疗法的特点】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

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

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

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

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

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

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

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

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

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针灸是否疼痛】

针灸的是否有疼痛的感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病人。

一般来说,针灸刺入人体后会产生酸、麻、胀、重、疼等感觉,这些都是针刺得气的反应,是好的表现,

是检验本次针刺是否“合格”的一个指标,如果针入人体后没有任何感觉,那说明这次针刺是“不太合格

”的,这个医生的针刺手法是值得怀疑的。

一个好的医生,他的针刺入病人体内后,会使病人的局部产生或酸、或麻、或胀、或重、或疼的感觉,这

种感觉不是存在于病人表皮的,这种感觉来源于针尖所到的部位,一个好的针灸医生,会使针尖所到之处

的一大片区域产生这几种感觉,产生感觉的部位可以达到直径5厘米,甚至更大。这种感觉是非常舒服的

感觉,是一种挑动沉疴的感觉,是一种按摩弹拨劳损的肩背的感觉。

一个手法差的医生,带给病人的是进针时的疼痛,行针时的疼痛,这种疼痛是非常不舒服的疼痛,这个疼

痛的部位是在皮肤的表层,是一种牵拉皮肤的刺痛,跟上面所说的感觉非常舒服的“疼”发生的部位不一

样,上面所说的疼发生在深层,也就是针尖所到的部位,也就是有病痛的部位。

当然,一个身心放松的病人,也会配合医生的进针,减少针刺发生疼痛的概率。一个非常紧张的病人,他

的那种不好的疼痛感是会经常发生的。

所以说,针灸的疼,不是绝对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不好的疼,是因为病人的紧张和医生的技

术太差造成的。

如果你在做针灸时,能够做到全身心的放松,并且找一个好的针灸医生来扎针,那么,你基本上不会被疼

痛困扰!

【针灸的应用】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

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

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

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

,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

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

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针灸能治疗很多病情,用于美容,最多的就是治疗成人痘和减肥。

针灸去痘原理:根据每个人的长痘具体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调等,有针对性地制订针灸调理

的方案,通过治疗病症,实现经络通畅,实现去痘美容的目的。

针灸减肥的原理:其实就是克制你的食欲,让你少吃,再加上运动,你就可以减肥。针灸减肥有禁忌:以

下三类病人和有一些特殊状况,是不适合接受针灸减肥的:1、心脏病病人;2、二期、三期的高血压病人

;3、糖尿病病人;4、空腹、疲劳、严重出汗、运动后伴有大出汗等状态下,不能马上接受针灸减肥,应

暂缓,或更改时间。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

灸来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公开宣布针灸对一些疾病确实有帮助。以下列出世界卫生组织(WHO)

公布的43种针灸有效的病症,包括:

(1980年)
一、呼吸系统疾病
  1、鼻窦炎 2、鼻炎 3、感冒 4、扁桃腺炎 5、急、慢性喉炎。 6、气管炎 7、支气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结膜炎 9、中心性视网膜炎 10、近视眼 11、白内障;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 13、拔牙后疼痛 14,牙龈炎;

四、胃肠系统疾病
  15、食道、喷门失驰缓症 16、呃逆 17、胃下垂 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

十二指肠溃疡(疼缓
  解) 21、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 22、急、慢性结肠炎 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 24、便

秘   25、腹泻 26、
  肠麻痹;

五、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27、头痛 28、偏头痛 29、三叉神经痛 30、面神经麻痹 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32、周围性神

经疾患 33、小儿脊
  髓灰质炎后遗症 34、美尼尔氏综合征 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36、遗尿 37、肋间神经痛 38

、颈臂综合征 39、
  肩凝症 40、网球肘 41、坐骨神经痛 42、腰痛 43、关节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3种疾病针灸

临证指南。中国计量出
  版社。1995)



【传承价值】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

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

,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

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

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放血疗法
概述
    放血疗法就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

,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

  1、物品准备 消素的三棱针(或粗毫针、小尖刀)、75%酒精、棉签、消素纱布、胶布、弯盘。

  2、操作方法
  (1)点刺:(又称速刺)
  ①选好点刺之穴位血络,局部用酒精行常规消毒。
  ②术后右手持针,左手固定待刺部位,将针尖对准选好之血络,迅速刺入约0.1~0.3cm立即出针。
  ③用手指轻轻挤压点刺穴位周围皮肤,挤出少量血液,用干棉签擦之,再挤压1~2次,放出适量血液

后,用干棉签压迫止血。
  (2)挑刺:(此法多用于胸背部及耳后部位放血)
  ①选好部位,轻轻揉挤局部,使细小静脉充盈。
  ②常规皮肤消毒。
  ③用消素的三棱针或小尖刀挑破(或划破)微小静脉,并挤出少量血液。
  ④用干棉球擦去血滴,再揉挤放出少量血液,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3)缓刺:多用于肘部、腘窝部的浅静脉放血。
  ①选好部位,并在放血部位上方用手自上而下按挤,或扎上止血带,使其静脉充盈。
  ②常规消毒皮肤。
  ③用消毒的三棱针或粗毫针刺入浅表静脉约0.3cm,再缓缓退出针头。
  ④以干棉球擦去放出的血液,松开止血带,再以干棉球压迫止血。
  (4)围刺:(又称散刺)用于皮肤病等病灶周围点刺出血。
  ①点刺部位常规消毒。
  ②用消毒的三棱针沿病灶周围按顺序点刺出血。
  ③用酒精棉球再次消毒点刺皮肤,必要时覆盖上消毒敷料。

  3、护理
  (1)向病人作好解释工作,以免紧张,体质虚弱、孕妇及凝血机制不良者不宜采用此法。
  (2)注意器械及皮肤的消毒,防止感染。
  (3)手法宜稳、准、轻,不宜过猛,放血不可过多。
  (4)一旦出现晕针现象,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热水,并注意观察面色、脉象、血压。症状较重者,

请医生处理。

  4、在护理的中应用
  (1)高热降温:大椎、十宣点刺放血
  (2)咽喉肿痛:少商穴点刺放血
  (3)头痛:太阳穴点刺放血
  (4)中暑:十宣穴点刺放血
  (5)全身搔痒:耳后静脉挑刺放血
  (6)神经性皮炎、丹毒、痈疖在病灶周围及相应部位散刺放血
  (7)急性胃肠炎:曲泽、委中穴缓刺放血。
  渊源
    本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

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

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

,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

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

。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

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

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

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

;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

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敷贴疗法
  概述
    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方法众多。古代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创造并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内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包括了许多内容,而中药外

敷贴法正是其之一。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制成膏、丹、丸

、散、糊、锭等制剂,贴敷于相应的腧穴或病变部位上,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作用,激发经气,疏通经

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随着中医实验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在寻找新的中药给药方式,敷贴疗法正好给了我们一个较理想的模式

,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推广。

中医外治之法,以内治之理为依据,根据祖国医学基础理论,将辨证施治,理法方药贯通在一起,增加了

给药途径,扩大了治疗手段。名医徐大椿曰:“汤药不足尽病之论”,“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内,其流行

于经络脏腑者,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

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过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中医认为人体健康是

机体阴阳平衡的结果,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致使阴阳失去平衡,就产生了疾病。因此,治疗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调整失去的阴阳,其治疗就包括了内治法和外治法。

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是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按照疾病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中药配方,在相应的腧穴上敷贴,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敷贴疗法是一种穴位刺

激疗法,它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正如《理瀹

骈文》所说:“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渗液。”今天,敷贴疗法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更

可喜的是,它能被广大老百姓接受,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华医药》栏目,还专门

为此作了专题报道。

外敷贴法选用相应的药物敷贴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通过药物不断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

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药物不断地刺激皮肤,会使局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

梢进入活动状态,藉以促使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机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使机体

康复,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同时,药物本身的作用通过穴位皮肤的渗透和吸收,使药物分子进入血液,

参与血液循环,达到病所,发挥治病作用。清代外治法专家吴师机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

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其意即是,外敷贴法属外治之法,虽然给药途径和方法与内治法不

尽相同,但其治病机理是一致的,实为殊途同归。

敷贴疗法的特点:

外敷贴法在我国已应用了两千多年,由于其固有的优点和特点,一直流传延用至今,并越来越受到医家和

病人的重视和欢迎,其特点如下:

1、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外敷贴法只需将一些药物敷贴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外加胶布固定即可,不需

煎药、注射,男女老幼患者均可选用,可操作。

2、药源丰富,经济价廉:中药外敷贴选药广泛,有的还可以自己采集中草药,可尽量少花钱或不花钱,

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3、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外敷法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使用灵活,奏效

快捷,疗效明显。

4、使用安全,减少毒副作用:此方法不用内服,只需外敷,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副作用,即安全可靠,

若药物对刺激皮肤过敏,停药即可,症状可自行消除。

敷贴疗法的功用与适应证

中药外敷贴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通经活络,行气止痛;2、健脾和胃,降逆止泻;3、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4、收敛止汗,固精止带;5、调理冲任,安胎固经;6、强壮保健,延年益寿;

7、温阳益气,救逆固脱;

由于外敷贴法具有诸多功能,因此可广泛运用到各种病证的治疗。如咳嗽,哮喘,感冒,鼻炎,痹症,痿

证,扭伤挫伤,腹泻、呕吐,高血压,浮肿,呕逆,失眠等待。

敷贴疗法的注意事项

1、注意体位,暴露施术部位,以药物不流失为适宜,选择适合体位。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治疗前,一般宜用75%酒精作局部消毒,然后再外敷贴药,避免皮肤感染。

3、认真覆盖,束紧固定。药物敷贴后,选消毒纱布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以免药物流失、滑脱而影响

疗效。

4、发生水疱者,可用消毒针挑破,外擦紫药水。

5、小儿皮肤薄嫩,不宜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贴药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在1-2小时内为宜,此外,小儿

外敷还应加强护理,嘱小儿不能用手抓搔,拭擦,防止敷药脱落。

6、妇女孕期当禁用麝香类的堕胎作用的药物,以免引起流产或影响胎儿。

7、有皮肤过敏、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中药外敷贴疗法,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撤去药物,甚者可

对症处理。

渊源
    敷贴疗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长沙马王

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晋《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

、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和调和剂;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唐《食疗

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宋《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

通;明《普济方》用生附子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说明本疗法相沿习用甚久。清《理瀹骈文》

集敷贴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yanshoufeng
发帖
23
啄木币
176
鲜花
6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8-13
敷贴疗法治疗那些病
三叉神经痛
穴位:太阳穴(双)
  操作方法:用全虫21条、地龙6条、蝼蛄3个、五倍子15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白附子30克、木香9克,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用药未适量,加上1/2的面粉,用酒调成两个药饼,敷太阳穴。每天1-2次。
中风昏迷
取位:后颈
  操作方法:取苎麻根30克、大蒜30克,同捣烂,敷于后颈。约20分钟后可渐苏醒。本方只适应于中风闭
中暑
  穴位:气海
  操作方法:大田螺3枚、青盐2克,同捣烂,敷于肚脐下气海穴
高血压

穴位:涌泉穴(双)
  操作方法:吴茱萸20-30克研细末,用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临睡时敷上,用纱布固定,次日起床时去掉,每天1次。
半身不遂
取穴:涌泉穴(双)
  操作方法:取穿山甲60克、大川乌头60克、红海蛤60克,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15克,用葱汁调成半寸大小的药饼,贴涌泉穴(双),以纱布固定。再将双脚浸热水中,待身麻汗出,马上去除药饼。治疗时要避风。每半个月敷1次。
胃脘疼
方法一
  取穴:心窝鸠尾穴
  操作方法:取射干10克、蜘蛛香10克,捣烂,敷于前心窝鸠尾穴。冷痛热敷,热痛冷敷,每天2次。
  方法二
  取位:胃痛部位
  操作方法:取大黄30克、元明粉30克、栀子30克、香附30克、郁金30克、黄芩15克、甘草15克、滑石60克,研细末,加姜汁调成糊状,敷于痛处。每天2次。本方适宜于肝气犯胃,饮食停滞引起的胃痛。
  方法三
  取位:胃痛部位
  操作方法:将青黛30克、雄黄15克、密陀憎30克、铅粉15克,研细末,用2个鸭蛋的蛋清调匀,敷在痛处。每天2次,本方适用于胃痛并有热感的患者。
面神经麻痹
方法一
  取位:患侧腮上
  操作方法:取黑鱼头1个,捣烂,再将南星5克、天麻5克、草乌5克,共研为细末,与捣烂的黑鱼头和匀,敷于患侧腮上。每天l-2次。
  方法二
  取位:患侧部
  操作方法:用蔓荆子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5克,研细末,以开水调成糊状,贴于患例。每天1-2次。
  方法三
  穴位:劳宫穴
  操作方法:鲜蓖麻叶1张,捣烂,敷于患侧手心劳宫穴。每天换药2次。
  方法四
  取位:患侧部
  操作方法:将生马钱子略用水泡,刮去毛,切成薄片,先贴在胶布上,将胶布贴面部患侧,7天换药1次。
  方法五
  取位:患侧部
  操作方法:取鲜鹅不食草30克,捣成泥,摊纱布上,敷面部患侧。2天换1次药。
  方法六
  取位:患侧下颌关节、口角处
  操作方法:取蓖麻子去壳,揭为泥状,敷于患侧下颌关节及口角处,再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方法七
  穴位:太阳、下关、地仓
  操作方法:取白芥子研细末,用蜂蜜调成膏,取蚕豆大3份,分别贴于患侧太阳穴、下关穴、地仓穴。有烧灼感时去掉。
  方法八,
  穴位:太阳、牵正、劳宫
  操作方法:取蓖麻子30克、冰片2克(冬季可加干姜与附子各3克),捣泥,稍加醋调成药膏,敷于患侧面部太阳穴、牵正穴、手心劳宫穴,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1次。
痢疾
方法一
  穴位:涌泉(双)、脐中
  操作方法:取吴茱萸6克,研细未,醋调为糊状,敷脐中穴与双涌泉穴。每天1-2次。
  方法二
  穴位:印堂
  操作方法:取雄黄、巴豆,朱砂、麝香、蓖麻子各10克,先把雄黄、朱砂、麝香研为细末,再与巴豆、蓖麻子共捣,制成药饼,每次取像蚕豆大一团贴印堂穴,贴后出现红晕时去掉。每天1-2次。适用于寒湿痢。
  方法三
  穴位:涌泉(双)
  操作方法:取大蒜头1个捣烂,敷涌泉穴,1小时后取下。本方适应于疫毒痢。
  方法四
  穴位:涌泉(双)
  操作方法:取吴茱萸20克,研细末,以醋调匀,敷双涌泉穴,纱布包扎固定,2小时后取下。每天2次。本方适用于细菌性痢疾不思饮食,四肢发凉者。
肠痈
方法一
  取位:麦氏点(脐和有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作为标志。)
  操作方法:取生石膏50克,研细末,用桐油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本方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脓肿。
  方法二
  取位:麦氏点
  操作方法:木芙蓉叶500克、大黄500克、黄芩450克、黄柏450克、黄连450克、泽兰叶450克、冰片10克,研细末。每次用200克药未与黄酒煎成糊状,摊在油纸上,厚约3毫米,外敷患处,外加纱布固定。每天换药2次。
  本方适用于较重的阑尾炎,或阑尾脓肿早期合并轻型腹膜炎患者。
  方法三
  取位:麦氏点
  操作方法:取生半夏、天南星、川乌、猪牙皂、浙贝母、广姜黄、黄芩、大黄各30克,黄柏、败酱草、木芙蓉叶各60克,穿山甲50克,白芷15克,研细末,装瓶备用。按3:7的比例加凡士林或蜂蜜调成膏状,摊于油纸上,外敷患处,再以纱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本方宜用治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


以上稍举几例,总之敷贴疗法涉及内外妇儿四大科上百种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大家可以试试。

推拿按摩疗法
概述
    推拿按摩疗法,是在人体体表上运用各种手法以及作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按摩的手法很多,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1、摩法:用手的掌部和指腹在患部慢慢作往返直线抚摸,作用部位较浅,动作应轻巧灵活。

2、按法:用掌心或掌根或双手重叠在一起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压患部适当部位,注意用力要均匀适当

3、拿法: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作拿法,适用于肌肉丰满出或肩、肘关节部位

4、擦法:用手掌、大小鱼际、掌根、或小指腹在皮肤上摩擦。操作使用上臂带动手掌,力量大而均匀

,动作要连贯,是局部皮肤有灼热感。

5、揉法:用拇指和四指呈相对方向揉动,手指不能离开皮肤,是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

6、搓法:两手掌相对置于患部,用力作上下和前后的搓动,动作宜协调轻快,双手用力要均匀、连贯

7、滚法:用手背掌指关节突出部或以小鱼际、小指掌指关节的上方在皮肤上滚动,操作时用力要均匀

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罗纹面捏住患侧的手指等小关节部位对称性反复交替的揉动。操作时动作宜加

速、灵活,防止或纠正指、趾挛缩及畸形。

9:拍打法 :用虚掌拍打患侧肢体肌躯体部,用力轻巧而又反弹感,动作要有节律。起到解痉作用。

10:屈伸 :一手握住患者肢体远端,另一手固定其关节部,顺着关节缓慢地作屈伸活动。屈伸幅度

应根据病情而定,先小后大,逐步恢复到正常活动度。

11:抖法 :用手握住患肢的远端,轻轻抖动,患者应放松肌肉。抖动时应连续不断,不可间断用力

历史渊源
推拿按摩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与其他传统医学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 在远古时代,人类因寒冷或撞击、扭挫、跌损等外伤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时,都会出于本能的或自己或让同伴搓摩、按揉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这种自发的本能行为逐渐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最古老的推拿按摩疗法。 先秦时期 如文献所载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推拿按摩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的效验来印证其神力。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用按摩诸术治愈虢太子暴疾尸厥等。安阳殷王墓发掘的陶搓、玉牙头梳等,不仅是卫生用具,也是民间自我推拿按摩的工具。 秦汉晋时期 推拿按摩疗法成为一门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的技术和方法。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手法;《五十二病方》中对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的运用;《汉书.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脐上3寸、抄举法、捏脊法、背法、口内复位法等手法治疗昏厥、溺水、卒心痛、颞颌关节脱位等急症。 隋唐时期 是推拿按摩发展的盛世,隋唐时期推拿按摩疗法在医学领域有较高的地位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民间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如《千金要方》记载的按摩治疗“小儿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以及“小儿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及膏摩小儿心口、脐等民间小儿推拿保健方法。《续神仙传》记述的唐杭州县吏马湘以“竹杖打之”治疗腰、脚曲等病,是器械拍打手法的最早记载。 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民间推拿盛行,并有很多创新和发展。一些医学机构比较重视对推拿作用和应用的研究,在一些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如《圣济总录》的生铁熨斗摩项治风热冲目及膏摩顶治疗目疾、鼻塞及诸痫证;《宋史》记载庞安时按摩催产;《苏沈良方》载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医说》载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遗症;《回回药方》的“脚踏法”、“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等。 明代 是推拿按摩发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学得到了较全面的总结、创新和发展,除政府重视设专科外,小儿推拿专着的问世和小儿推拿独特体系的形成是这一时期推拿按摩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一体系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又源于民间推拿诊治惊证技术。在民间,推拿流传于洗浴、理发业和养生群体,使保健推拿更加职业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如罗真人《净发需知》(又名《江湖按摩修养净发需知》)、《按摩修养歌诀》详述了人体各部位保健推拿方法。王廷相《摄生要义》论述了自我养生按摩和全身保健按摩法一一大度关法;曹珩《保生秘要》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自我推拿导引法等。此外,民间推拿器械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韩氏医通》的“木拐按节法”,《易筋经》的木杵、木槌、石袋拍打法,《古今医源》的木梳梳法和翎扫法,《寿世保元》的铁物压法,《景岳全书》的刮痧法等。 清代 太医院虽未设推拿科,但推拿学在小儿、骨伤、内科、五官推拿及膏(药)摩的应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一指禅、内功、正骨、腹诊、脏腑经络、捏筋拍打等民间推拿流派,加上明代传承下来的小儿点穴推拿流派,均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出现地域性特征。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拥法推拿等。 综上所述,推拿按摩疗法起源于民间,自殷商成为宫廷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秦汉发展成为一门中医学科。此后,在历代的发展中不断从民间汲取新的手法和医疗保健经验,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创新和完善,形成了一门跨学科的中医临床专业。而推拿按摩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不断创新和成长,并成为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中医推拿按摩学科与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推拿按摩疗法
推拿的作用及特点

1.推拿保健的作用

(1)疏通经络。《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2)调和气血。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 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3)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如小儿痢疾,经推拿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有干湿性罗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纹有效。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并列对照组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于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2.推拿保健的主要特点

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正由于这些优点,按摩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对正常人来说,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对病人来说,既可使局部症状消退,又可加速恢复患部的功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注意事项

(1)身心放松。按摩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

(3)用力恰当。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

(4)循序渐进。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5)持之以恒。无论用按摩来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常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时,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法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按摩的优点

  按摩的优点很多,容易学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可代替药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奋,起到兴奋剂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静下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由于按摩有利于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对于一般慢性病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对于不便吃药的孩子,按摩可增强小儿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一些急性的或高烧的传染病,或脏器有病变,如伤寒、肺炎、肺结核等,按摩只能起配合作用。如果患有肿瘤,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穿孔、胆道蛔虫引起的胆囊炎等,发病凶急,速转医院急诊,决不可应用按摩而延误病情。对于闭经二月左右,突然发生下腹部剧烈疼痛的已婚妇女,为了确诊是否有宫外孕或其他急性病发作的可能,也应该急速送往医院抢救,不要耽误。

1 按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前头后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股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关节疼痛)。颜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因风湿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肿痛和关节强直等症。

其他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痛经与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考虑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2)禁忌症: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湿疹,水火烫伤,皮肤溃疡,肿瘤,以及各种疮疡等症。此外,妇女经期,怀孕五个月以上的孕妇,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患者。某些久病过分虚弱的、素有严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龄体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2 按摩注意事项

(1)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同时,将指环等有碍操作的物品,预先摘掉。

(2)态度要和蔼,严肃细心,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争取患者合作。

(3)患者与医生的位置要安排合适;特别是患者坐卧等姿势,要舒适而又便于操作。

(4)按摩手法要轻重合适,并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5)按摩时间,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按摩次数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6)患者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

(7)饱食之后,不要急于按摩,一般应在饭后二小时左右为宜。

(8)按摩时,有些患者容易入睡,应取毛巾盖好,以防着凉,注意室温。当风之处,不要按摩。





推拿按摩疗法
常见病治疗
急性腰扭伤
穴位:肩井、肾俞、环跳、委中
  操作步骤:
  1.病人俯卧位
  两膝伸直,恨窝向上,两手放于体侧,使腰部肌肉尽量放松。
  (1)点按肩井、肾俞、环跳、委中,每穴均半分钟。
  (2)推揉法。医者两手掌指着力从上背至腰部,再从腰部至上背部,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往返施术5分钟。然后在腰部作重点按揉,直至腰部有温热感疼痛减轻为宜。按揉中要先轻后重,随着肌肉痉挛的逐渐缓解而逐渐加力。
  (3)板法。医者一手前臂压住病人腰部痛点,另一手前臂抬高一侧大腿达最大限度,然后再猛然一抬,如听到弹响声或病人感到松快时即可停止。图56。
  2,病人侧卧位
  患侧在上,嘱患肢屈膝屈髋。斜板法,医者两手分别扶持病人肩及臀部,适当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左右晃动,趁其不意,用力下压腰部关节可发出清脆弹响声。然后再用同法换作健侧。
  3.病人下蹲位
  足跟着地,腰部前屈。医者一手扶病人肩部,另一手掌指着力擦腰骶部,向上向下擦之,直至腰骶部发热为止。图57。最后以轻叩打手法施于患处而结束治疗。
  注意事项:
  经穴按摩治疗急性腰扭伤,只要治疗及时得当,可很快痊愈,否则转为慢性,长期腰痛,造成治疗困难,也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颈椎病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因椎间软组织退化性改变。当髓椎退行性变后,椎间隙变窄,加之后纵韧带的附着缘部分被掀起,微量的出血又可导致骨质增生或形成骨赘。随着椎间隙变窄,以及椎体前后诸韧带的松弛,又可造成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出现后凸,甚至发生半脱位,使椎管的前后变窄,椎间孔也相应缩小,终致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若推椎缘骨质有唇形增生,则可直接产生对脊髓的压迫;而上、下两个椎体侧缘的骨赘有时也可累及椎动脉,使之发生扭曲或受压,出现脑组织供血不足的现象及出现疼痛。临床表现感一侧肩、臂、手麻木疼痛,可有头晕、耳鸣、耳痛和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等。
  穴位:风池、缺盆、肩井、肩腢、曲池、合谷等
  操作步骤:
  1.病人坐位
  (1)点按风池、缺盐、肩井、肩腢、曲池、合谷,每穴约半分钟。
  (2)揉捏法。医者两手掌指着力交替进行,先在颈项两侧自上而下,又由下而上往返揉捏2分钟。然后在双侧肩、背部及患侧上肢揉捏3分钟。
  (3)牵拉法。医者一手臂自后侧置于病人腋下稍向下向外提拉,另一手握住患肢前臂远端向下牵拉放松,反复施术1分钟。
  (4)拨法。嘱病人做头颈部自动左右转动的同时,医者以拇指或中指着力在颈肩及背部的痛点作上下左右拨动3-5次。
  (5)提法。嘱病人颈部肌肉放松,然后医者两前臂尺侧压住病人双肩,两手拇指顶于病人枕骨下后侧凹陷处,余指托住下颌。前臂及掌指逐渐向相反方向适当用力,将头部徐徐向上端提的同时,边提边缓缓摇晃头部,以理顺经络,活动关节。图52。
  (6)捏拿法。医者站在病人背后或患侧.一手扶定头顶,一手捏拿胸锁乳交肌、斜方肌上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3-5次。然后捏拿患侧肩关节、冈上肌、肩胛间肌,反复施术3-5次。
  (7)搓法。医者站在患侧,两手掌指合力,从患肩开始由上臂搓到前臂末端反复5-7次。
  2.病人仰卧位
  (l)牵拉法。病人颈部置于床尽头。一助手两手握住病人双小腿远端,适当用力向下牵拉。医者左手托住病人枕部,右手托住下颌部作持续牵引1-2分钟。然后在牵引下轻轻将头部向左右转动和前屈后伸2-3次,再慢慢放松牵拉。图53。
  (2)抖法。嘱病人患肢肌肉放松。医者两手握住患肢末端,徐徐似波浪样起伏颤动,反复5-7次,以舒筋骨,滑利关节。
  注意事项:
  (1)手法要轻柔、均匀,切忌暴力。
  (2)治疗过程中,嘱病人要坚持颈部功能锻炼,如颈部前屈、后伸、左右环转等等,以提高疗效,防止复发。
腰部劳损
穴位:肩井、肾俞、腰阳关、环跳、委中、昆仑
  操作步骤:
  1.病人俯卧位
  (1)点按肩井、肾俞、腰阳关、环跳、委中、昆仑,每穴约半分钟。
  (2)推揉法。医者两手掌指着力,沿背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从腰骰骶部至胸椎,边推边揉往返治疗5分钟,重点推揉腰骶部。
  (3)捏拿法。医者两手指着力于腰部至臀大肌,重点放在腰椎棘突两侧,骶棘肌和痛点,反复捏拿约3分钟。
  (4)擦法。医者立于患侧,两手交替着力,一手扶其一侧腰部,另一手全掌着力,置于腰骶部,上下左右擦摩,以局部发热为止。
  2.病人仰卧位
  摇法。嘱病人髋、膝屈曲,两手抱住膝关节。医者一手托住背部,另一手扶住膝关节,嘱病人来回摇动。
  注意事项:
  (l)工作和生活中,注意纠正不良体姿。
  (2)腰部保暖。
  (3)认真进行腰背肌的锻炼。
高血压
 穴位:气海、神阙、曲池、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太冲、肝俞、肾俞、命门等。
  操作步骤:
  l.病人仰卧位
  (1)摩法。医者两手宁指着力,分别置于上腹际肋部,向上向下抚摩2分钟。
  (2)拿法。医者两手掌指分别置于腹外侧部,自外向内交替将腹肌挤拢,从上向下,逐渐移动反复拿提5一7次。图46。
(3)点揉气海、神阙、曲池、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太冲,每穴约半分钟。
  2.病人俯卧位
  (l)推法。医生两手全掌着力,分别置于脊柱两侧,沿足太阳膀胱经从第一胸椎至腰骶部反复推摩5-7次。
  (2)滚揉法。医生两手掌指交替着力,置于脊柱两旁自上而不,自下而上反复擦揉5-7次。
  (3)点按肝俞、肾俞、命门,每穴约半分钟。
  3、病人坐位
  (1)捏拿法。医生一手扶一侧肩部,另一手拇、食、中、无名指对称捏拿后颈部,自上而下反复施术2分钟。
  (2)点按风地、印堂、太阳、人迎,每穴约半分钟。
  (3)叩法。医生两手四指交替叩击颈项和肩、臂部,反复施术5-7次。要求叩击手法要轻巧,速度要快。
  注意事项:
  嘱咐患者生活要有规律,不能过度劳累,适当锻炼,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少食或无食刺激的食物。

婴幼儿泄泻
穴位:建里、神阙、大鱼际
  操作步骤:
  1.病人仰卧位
  (1)摩腹法。医者一手四指罗纹面或掌心置于腹部,用摩法沿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上,以建建和神阙穴区为重点,作有节律、轻柔、顺时针方向环旋抚摩3分钟。
  (2)揉板门。医者一手固定病儿腕部,另一手用指揉法在手掌大鱼际部赤白肉际相连接处操运1分钟。图72。
  (3)推大肠。医者一手固定病儿食指,另一手用指推法,在食指桡侧缘,从食指尖向指根直推1分钟。图73。
  2.病人俯卧位
  (l)揉龟尾。医者一手扶住病儿臀部,另一手拇指罗纹面或中指端用揉法在尾椎骨端揉转1分钟。图74。
  (2)推七节。医者一手扶住患儿臀部,另一手用拇指或食、中二指在第二腰椎至尾椎骨成一直线由下向上直推一分钟。
  (3)捏脊法。将病儿裤退下到尾骨下缘,上衣撩起至第7颈椎。医者两手自然屈曲成虚拳,拇指伸张在拳限上面,食指和中指横抵在尾骨上,两手交替沿督脉循行线向前推进,同时两手的大拇指将皮肤轻轻提起,随捏随推向上抵至第7颈椎为止,如此反复3遍。在推、握过程中,每推捏三下,须上提一下,可能会听到“得拉”作响声,这是捏脊得法的良好现象。以背脊皮肤出现微红为宜。
  注意事项:
  (l)本病经穴按摩治疗,对轻型泄泻疗效很好,一般每天1次,经3-5次治疗症状就能逐渐减轻或消除。对重型泄泻,在经穴按摩治疗的同时必须应用药物治疗,可缩短病程。
  (2)喂养要定时定量,不吃不洁食物。注意保护腹部,勿使受凉。
神经衰弱症
本病多因长期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过重,或脑力劳动者劳逸结合长期处理不当所致。临床表现精神疲劳、神经过敏、失眠、疑病、焦虑和忧郁等。
  穴位:印堂、太阳、风池、内关、神门、安眠、足三里、心俞、肾俞、命门等
  操作步骤:
  l.病人仰卧位
  (1)分抹法。医者两手拇指腹着力分别在前额纵、横分抹5-7遍。
  (2)运揉法。医者两手四指着力,分别运揉前额、眼睛、颊部、鼻唇沟。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相互配合,反复施术5-7遍。图50。
  (3)点按法:取穴印堂、太阳、风池、内关、神门、安眠、足三里,每穴约半分钟。
  (4)振啄法:医者两手指微曲,五指自然分开,指腹着力振,啄头部2分钟。图51。
  (5)按揉法:医者两手全掌交替着力,以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移动,由内向外反复按揉5-7遍。
  2.病人俯卧位
  (1)推法。医者两手全拿着力于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上,自第七颈椎棘突水平至腰骶部,反复施术5-7遍。
  (2)点按心俞、肾俞、命门,每穴约半分钟。
  (3)擦法。医者两手掌指交替着力,置于骶髂关节八髎穴处,反复擦至皮肤微红,有温热感为宜。
  注意事项:
  (1)器质性病变引起失眠,应重视病因治疗。
  (2)解除思想顾虑,鼓励病人坚持体育锻炼。
便秘
穴位:中脘、天枢、大横、水道、足三里等
  操作步骤:
  1.病人仰卧位
  (1)点按中脘、天枢、大横和左侧水道、足三里,每穴约半分钟。
  (2)按摩法。医者两手掌指着力,自膻中穴开始,往下按抚至脐下关元穴,反复施术5-7次。然后两手全掌着力交替进行,沿升、横、降结肠行经反复团摩5分钟。
  手法要轻快、柔和、深浅适度,横结肠压力宜重,降结肠压力宜轻。此法是本病的主要手法,可将聚积之粪便松软散开,顺肠而排出体外。
  (3)推拿法。医者两手四指托起病人两侧之腹后壁,大拇指合拢于病人腹中。然后有手拿住腹直肌,左手全掌从剑突下向下推抚至下腹部时,右手自脐上向剑突方向作振颤,反复施术5-7次。
  (4)按揉法。医者两手掌指交替或重叠按揉左下腹部3分钟。手法要轻柔、和缓、着力适度。
  2.病人俯卧位
  (1)推法。医者两手全掌着力,沿脊柱两侧膀胱经自肝俞穴开始至八髎穴,直推5-7次。
  (2)擦法。医生两手掌指交替着力,置于腰骶部八髎穴处,反复擦摩以局部有热感皮肤微红为宜。
  注意事项:
  (1)首先要针对病因采取措施,如改变饮食习惯,多食粗粮、蔬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
  (2)如受肿瘤影响造成的便秘,不属经穴按摩范围。

胃肠神经官能症
本病为一全身性疾病,由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胃或肠的功能性障碍,主要为胃肠分泌与运动功能紊乱,伴有失眠、头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胸闷、忧虑、倦怠、盗汗、遗精、神经过敏等。
  穴位:建里、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阳陵泉、内庭、胃俞、脾俞、肝俞等
  操作步骤:
  1.病人仰卧位
  (1)点按建里、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阳陵泉、内庭,每穴约半分钟。
  (2)按抚法。医者用两手全掌着力,自剑突下沿腹中线至脐下反复按抚3分钟。
  (3)团摩法。医者两手全掌交替着力,沿升横、降结肠方向,自右向左旋转运摩,手法要轻快、柔和、较深透,反复团摩3分钟。图48。
  2.病人俯卧位
  (1)点按肩井、胃俞、脾俞、肝俞,每穴约半分钟。
  (2)捏脊法。医者两手拇、食、中指着力,横抵长强穴上,两手交替沿督脉循行线向前推进至大椎穴上,随捏随推,每捏捻三下,上提一下,反复施术3-5遍。
  (3)擦法。医者两手全掌着力,置于骶髂关节八髎穴处,反复擦摩至皮肤微红,有热感为宜。
  注意事项:
  (l)腹部经穴按摩手法要轻柔、缓和、适中,切忌马虎粗暴。病人饭前、饭后1小时内和酒醉后不宜作此法治疗。
  (2)本病平时要注意护理,防止复发,特别要注意饮食适当,情志舒畅,生活规律,禁忌吸烟饮酒。
痛经
穴位:气海、关元、中极、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步骤:
  1.病人仰卧位。
  (1)点按气海、关元、中极、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每大约半分钟。
  (2)按抚法。医者两手掌指着力,置于下腹部回旋按抚3分钟,局部有热感为宜。
  (3)拿提法。医者自剑突下沿任脉至下腹部反复提7次。手法要缓慢、轻重适宜。
  2.病人俯卧位
  (l)点按肾俞、肝俞、膈俞,每穴约1分钟。
  (2)揉法。医者两手交替着力,滚揉腰骶部3分钟。
  (1)擦法。医者两手交替着力,一手指掌面置于骶髂关节八髎穴处,反复施术2分钟。图68。
  注意事项:
  (l)治疗前须作妇科检查,明确诊断。
  (2)经期注意腹部保暖和卫生。
半身不逐
穴位;殷门、委中、承山、八髎、气冲等。
  操作步骤:
  1.病人俯卧位
  (1)按法。医者拇指端置于枕骨下方之风府穴处,自上而下,沿督脉逐步按至腰阳关穴止,反复3遍。
  (2)滚揉法。医者两手掌指交替着力,反复滚揉背部脊柱两侧及下肢膀胱经,反复施术5分钟。
  (3)推法。医者两手拇指分别置于脊柱两旁大杼穴平高处,其余四指置其两侧,自内向外下方沿背部肋间分推至腋中线止,自上而下至腰骶关节处止,反复施术2分钟。
  要求手法轻揉、均匀、有力,以背部有热感为宜。然后用两手拇指掌侧对置臀下承扶处,其余四指分别置于大腿两侧,自上向下沿股后膀胱经上,经殷门、委中、承山至足跟止,反复推摩3-5遍。
  (4)擦法。医者两手交替着力,一手扶住臀部,另一手掌指置于骶髂关节八髎穴处,反复擦至皮肤微红,有温热感为宜。
  (5)根据病情适当配合腰后伸和髋后伸的被动活动。
  2.病人健侧卧位
  揉捏法。医者站在病人背后。一手固定患肢,另一手掌指着力,自患侧肩部,沿上臂肘部至腕部反复揉捏3-5遍。然后再以同样手法自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反复揉捏3-5遍。
  3.病人仰卧位
  (l)揉法。医者自患侧上、下肢的内侧,从上向下依次反复揉摩3-5遍,尤以肩、肘、髂、膝关节为重点治疗部位。
  (2)按压法。医生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患侧小腹部近髋关节内线气冲穴处,用指端点按一分钟(图47)。
  要求用力先轻后重再轻的三个步骤进行,以腹部轻松及单侧下肢感到温热为宜。
  (3)在行手法的同时,根据病情轻重,适当进行患肢的被动运动。
  4.病人坐位
  (l)如有面瘫者,点按印堂、睛明、太阳、颊车、地仓、风池,每穴约半分钟。
  (2)被动活动肩关节。按揉肩井、曲池、合谷,捻指关节,搓上肢结束治疗。
  注意事项:
  (1)本病以早期治疗为主,经穴按摩一般在发病后2周进行。
  (2)肌肉萎缩或有肌肉率缩行,手法宜轻。健侧为配合患侧治疗,可以患、健侧交替治疗,但重点治疗患侧。
  (3)在经穴按摩治疗过程中,病人有主动运动后,及早应用体疗锻炼,一般下肢主动运动恢复较上肢为早,应尽量用站位和扶持走路,上肢可在病人坐或站立下做刺激运动。
  (4)每次经穴按摩治疗25-30分钟,必要时可加长治疗时间,隔天1次。


同样推拿按摩疗法治疗范围也很广,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分为敷脐疗法、熨脐疗法和灸脐疗法,
    一 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敷脐疗法:是将一定量的药物研细末,调敷于脐中(神阙穴),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通过药物热、冷、香味等渗透入皮肤经络,通过经脉传导,沟通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1.根据病情选定方药。
  2.将选定的药物研细末,或作散剂用,或用调和剂调匀作膏剂用。如为新鲜湿润药物,可直接捣如泥,作膏剂用。
  3. 将患者脐部洗净擦干,然后将配制好的药粉或药膏置入脐中,然后用脐布或纱布垫敷盖固定。
  4.根据病情,或l-2天换药二次,或3-5天换药1次。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本法无绝对禁忌证,但敷脐的药物一定要与疾病相符合。
  二、注意事项
  1.明确疾病,辨证施治,正确选用和配制敷脐药物。
  2.敷脐后如局部有皮疹痒痛,应暂停3-5天;如出现局部溃疡,应停止敷脐,改用其他疗法。
  3.用此法7-10天后仍无效,改用其它疗法。
  4. 此法对有些病收效较慢,可配合药物内服、针灸、推拿等疗法同时治疗,以提高疗效。  
三 常见病治疗
小儿夜啼
方法一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用陈茶叶3克研细末,白酒调和,敷患儿脐部,覆纱布垫,再用绷带包扎固定。
  方法二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用公丁香3粒研细末,米饭适量调和做饼,敷于脐部,覆纱布敷料,再用绷带包扎固定。
小儿遗尿
方法一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用补骨脂30克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0.3克,置入脐中,纱布覆盖,绷带包扎。2天换药1次。
  方法二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五倍子3克、何首乌3克,研细末,用醋调和,敷于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晚敷1次,连敷3-5天见效。
  方法三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丁香3粒研细末,用饭和匀,做饼敷脐。每晚睡前换药1次。
小儿消化不良
方法一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石榴皮(鲜)30克捣成泥状,敷于脐部,用胶布封贴。每昼夜换药1次。
  方法二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胡椒粉(或加白花粉少许)填脐中(以满为度),从胶布(或小膏药)固定。操作者以手掌按脐部3-5分钟。2-3天换药1次。适用于寒泻和伤食泻,或久泻不止。
  方法三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葱白6根、食盐少许,酒糟1小杯,混和炒热,布包敷脐。适于初生儿肠鸣腹泻。
  方法四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鲜生姜1片置脐中用胶布封贴固定。每24小时换1次药。主治单纯性小儿消化不良及因寒引起的小儿水泻。
腹泻
方法一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用酒曲1粒、艾叶5片、胡椒3粒、大蒜1瓣,共捣烂,用小饭团和匀做药饼,放火上烤热,敷于脐中。药饼凉了再烘再敷,如此反复多次。适用于小儿腹痛腹泻。
  方法二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吴茱萸5克研末,用食醋5毫升调成糊状,加温,敷于脐中,用纱布敷料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早晚各换药1次。此法适用于风寒泄泻及过食生冷引起的腹泻。
  方法三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艾叶7片、白胡椒7粒、五倍子1粒,研细末,加醋少许,再用糯米饭少许调和成团,敷于脐中。适用于脾虚泄泻及小儿消化不良。
方法四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车前草捣烂,拧取汁液,调和六一散(六一散配制:滑石6份、甘草1份,研细末即成)敷脐。适用于湿热型泄泻。
高血压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吴茱萸(胆汁制)100克、龙胆草酸提物6克、白矾(醋制)100克、朱砂50克,环戊甲噻嗪12.5克、地龙100克、罗布麻醉提物10克,混合为极细末,装瓶备用。将患者脐部用温水洗净擦干后,取药本0.3克放入脐中,敷盖棉球,胶布固定。5天换药1次,同时测血压。连用1个月无效者,改用其他方法。
腹痛
 方法一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白胡椒15克研极细末,装瓶备用。每次成人用0.2克放入脐中,再用药棉填满,外贴胶布固定。适用于寒凝腹痛。
  方法二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吴茱萸30克、小茴香30克,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成人每次取0.5克,用热酒调干湿适度,纳脐中,用纱布覆盖。适用于虚寒腹痛。
  方法三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用鲜苦楝根皮30克、胡椒3克、葱白少许,捣烂,用2个鸡蛋清调和,再用茶油煎饼,敷脐中。冷则再煎再敷,反复多次,直至痛止。此法对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效果良好,可缓解疼痛。但疼痛解除后应用驱虫药驱虫。
子宫脱垂
方法一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蓖麻仁10克,醋炒研细,用热米饭适量共捣如泥,做饼敷脐,纱市覆盖,包扎固定。每晚临睡前换药1次,直至子宫复位、疗效稳定为止。
  方法二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五倍子10克研细末,渗入黑膏药中贴脐中。每天换药1次,直至病愈为止。
却病延年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麝香0.05克(另研)、青盐12克、丁香9克、夜明砂15克、乳香6克、木香6克、小茴香12克、没药15克、狗骨30克、乌蛇骨15克、龙骨15克、朱砂15克、雄黄9克、白附子15克、人参21克、附子21克、胡椒21克、五灵脂15克,研细末装瓶备用。如成人用,先用白面作条,圈于脐周,将上药1料分为3份,先将麝香末1伤倒入脐中,再上药未1份倒入面圈内,加入人乳适量,按实,插数小孔,再用槐皮1片盖于药上,用艾条灸之。3个月灸1次,每次灸50-100壮。可却病去毒,益寿延年。若小儿用,可将麝香木少许、药未0.3-0.6克倒入脐中,加人乳适量;操作者将手洗净,用手轻轻揉散,可治脐风、腹痛、疳积等。

敷脐疗法更适合小儿的疾病,腹泻、疳积、消化不良、口疮、腹胀、小儿遗尿、小儿肺炎、脐疮等,也可以应用于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等,也可去病延年。应用范围也非常的广,对许多的常见病有很好的疗效。



点穴疗法
概述

    点穴疗法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既不用药物,又不用工具,仅凭双手在患者的体表穴位上,运用一定的手法,就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点穴疗法的起源,一支源于古代按摩术的按法;另一支源于中国武术中的点穴术和解穴术。此法在欧美及东南亚各国都得到自成体系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学习和运用点穴疗法来强身健体。
  手法
点穴的手法分为平揉法、压放法、皮肤点打法、经络循按法、五行联用法等五种基本手法。此外,还有头部推运法、背部循压法、四肢摇运法等及其他辅助手法。
  一、平揉法
  平揉法是指平而揉之之意。所谓平,即不许偏斜,保持适当的水平。“揉”是按着摩的动作,是“按劲”和“摩劲”两者互相结合的动作。按劲是重手按住肌肉不动,摩劲是轻手摩着皮肤不停;不动为静属阴,不停为动履阳。而揉是“按”、“摩”结合的发挥,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
  平揉法的具体操作是:术者的中指端点在患者的穴位上,继从拇指端抵中指内侧第一指关节,再以食指与无名指紧压中指第一指关节的外侧,以作辅助中指之势,便于中指的操作。然后,用中指端在穴位上,作圆卷形的平揉,含有按、摩两者之意。因而,揉的指端面,应陷入穴位皮肤之下,这样揉动,就可以不离开皮肤。平揉1个圆圈为l次,一般以50-100次为标准。而次数的增减,应随着病情来决定。
  平揉法的揉转,虽然是在穴位上操作,但由于连续平揉的刺激,在穴位组织中,也引起酸麻或酸困等感觉,能使穴位组织发生变化,引起生理上的机能调节,而发生抵抗疾病的作用。同时,在揉的动作上,不论速度的快慢,都会直接地促进血液的循环。根据血液循环在人体组织的生理关系,这一手法,在整个点穴中是非常重要的。
  手法的轻重,要根据病人体质的肥瘦、病情的新久而定。体质瘦弱和病情长者,用轻手法;体质肥壮和新病者,用重手法。但有时肥壮者也有用轻手法,瘦弱者也有用重手法。这样的变化方法,是根据疾病的特殊情况而灵活决定的。
  1.左右平揉的标准:向左手揉,或是向右平揉,是以患者的位置来决定左右的。揉患者的左侧或右侧穴位时,不论是阳经的穴,或是阴经的穴,从右往左向上揉转,为之向左平揉。反之,从左往右向上揉转。为之向右平揉。
  2.左右平揉与补泻:左与向有平揉的补泻方法,可加强其调节阴阳之不足。这是根据十四经,在人体循行起止关系,及左阳右阴升降问题,结合具体操作方法,进行迎随补泻。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揉左侧穴位时,向左平揉,即从右往左揉;向上随着轻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经揉转为之泻。揉右侧穴位时,向右平揉,即从左往石揉;向上随着轻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轻揉转为之泻。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揉左侧穴位时,向右乎揉,即从左往右揉;向上迎着轻揉转为之泻,向下随着经揉转为之补。揉右侧穴位时,向左手揉,即从右往左揉;向上迎着轻揉转为之泻,向下随着轻揉转为之补。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揉左侧穴位时,向右手揉,即从左往右揉;向上迎着轻揉转为之泻,向下随着经揉转为之补。揉右侧穴位时,向左平揉,即从右往左揉;向上迎着轻揉转为之泻,向下随着轻揉转为之补。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揉左侧穴位时,向左平揉,即从右往左揉;向上随着轻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经揉转为之泻。揉右侧穴位时,向右平揉,即从左往右揉;向上随着轻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经揉转为之泻。
  督脉经从尾骨上走头部,向左平揉,即从右往左揉;向上随着经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经揉转为之泻。
  任脉经从小腹中线向上走:向右平揉,从左往右平揉;向上随着轻揉转为之补,向下迎着轻揉转为之泻。
  平揉补泻,是以男性为例。如果对女性用平揉补泻时,左右相反。即男性向左平揉为补,女性则向右平揉为补;男性向右平揉为泻,女性则向左平揉为泻。
  3.手揉法的作用:平揉在穴位上所起的作用,是使经络的本属得到调整,改变了气血在经脉中的循行现状,使人体生理机能产生一种新的变化,影响到本经有关表里脏腑等各方面。总的来说,平揉是调节阴阳不平衡现象,能补虚,能泻实,可升,可降,消积,除满,具有推陈致新等作用,为点穴中的主要手法。
  4.平揉法的应用:在临床上,不论用补法,或是用泻法,或是平补平泻法,必须配合手法的轻重,揉转速度的快慢,并结合病势的轻重缓急、患者体质的强弱胖瘦以及男女老少等不同关系,随机掌握,临症应变。
  5. 平揉法在临床应用上极为广泛,一般疾病都可选用。在手法配合上,常与压放法配合使用,与其他手法也可配合。在操作上,单手中指可以揉,双手中指也可以揉;向左平揉也可,向右平揉也可,以术者手顺为是。如果对于某一种病不见效或收效不大时,即可选用平揉补泻方法。
  二、压放法
  压放法是在穴位上进行的一种手法,“压”是向下压位;“放”是往上放开,互相对立,又互相结合的动作。
  在平揉法操作完毕时,仍以中指端在原穴位上,向着穴位的深部下压,使指端在穴位的皮肤水平之下,压下即放,放后再压,一压一放为1次,一般以50-100次为标准。其次数的增减,仍须结合病情来决定。
  1.压放法的标准:压和放,在压后放开和放开再压的距离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着适当的快慢速度。如果快慢不匀,就会失去压和放的协调性。压在深处,劲在穴位的里层;放开与皮肤相平,劲在穴位的表层。但在这个原则下,由于病情的不同,还可把压放过程缩短。但不得把指端离开皮肤。压是用中指端压,不要用指甲压。用指甲压就成为切了。也不要用指头肚压,用指头肚压就成为按了。压下、放开的两种过程,要保持着穴位的中心,使动的劲和穴位中心成垂直线,不然,就减弱了本手法应起的作用。
  2.压放法的补泻:压放法对于补泻的关键,主要是掌握压下的动作。但必须按照十四经的循行关系,以便做到“迎”和“随”,达到“补”和“泻”的手段。
  手三阳经的气血,由手走头,运用补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上;运用泻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下。手三阴经的气血,由胸走手,运用补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下;运用泻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上。足三阳经的气血,由头走足,运用补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下;运用泻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上。足三阴经的气血,由足走腹,运用补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卜;运用泻法时,压劲在穴位中微往下。此外,压劲保持在穴位中心,就属于平补平泻法。
  3.压放法的作用:压是压迫穴位的组织,使他收缩、抑制,趋向于静止状态。放是把压迫的穴位放开,使它扩张、兴奋,趋向于活动状态。
  压下去的深浅,以放来控制,所以压放结合,以放制压。压深,在体内为营分;压浅,在体内为卫分。因而,压放有调节营、卫、气、血的功能。压是压止一切病势的活动性,具有收敛、止逆、止吐、止汗、止血、止痛之效。放是维持其压后所起的作用,不至由压而引起不良现象。
  4. 压放法的应用:压放法在临床应用上和平揉法一样的重要。在操作上也须结合患者体质的强弱、胖瘦,保持适当的轻、重手法。按照病情的轻重,及得病时期的久暂,掌握压与放的速度。压的深或浅,与压的轻或重有关系。而压的轻、或是压的重,又与经穴的部位有关系。因此,压放在应用上,要连系到各方面,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皮肤点打法
  皮肤点打法,仍是以中指端进行操作,先把中指提起,离开皮肤约一、二寸远,再将中指端对准穴位中心,向下点打。在点打的时候,要把劲提位,似有弹性。这样,点打的指力,点在皮肤表层,不致使打的重要不平衡。一打一提为1次。点打的次数,仍以100次为标准。而点打的轻重,同样要依据病情来决定。至于点打的速度,一般点打都是快手法。因为快了能够产生热,这就相当于艾灸的作用了。
  1.皮肤点打法的作用:皮肤点打法,是在患者的体表穴位上进行点打,可以引起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使穴位周围发生微红微热。这种微红微热现象持续时间不久,就逐渐消散,这就是毛细血管的收缩过程。由于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经过点打后的扩张转为收缩,很显然给穴位外层组织,增加了力量,代偿了循环,对生理机能起到强壮性作用。
  点打过的穴皮肤微红微热,和艾灸后的微红微热相似。艾灸热为外部供给热,点打热则是本身引起的热。而艾灸热多燥,禁忌症较多;点打热少燥,禁忌证也较少。
  此外,点打法有促进机能吸收水分的作用。例如,治疗小儿腹泻中的点打法,一经治疗,即可使一天腹泻20多次,减为10次以下。又如,点打法对于大便干燥的患者,反而引起大便秘结。这证明点打法能够促进肠机能对水分的吸收。从临床实践中证明,皮肤点打法是具有止泻、祛风、止痒等作用。
  2.皮肤点打法的应用:皮肤点打法能够强壮机能,对于虚弱症极为有效。如小儿麻痹症,每个穴位都不可缺少点打法。失血症用隐白穴,也必须有点打法才能发挥止血的作用。
  皮肤点打法的重点,主要在皮肤的表层,因而,对一般风寒感冒等病症,效验颇佳。对皮肤搔痒,收效更为显著。
  总之,皮肤点打法常与前两种手法配合并用。但对一般皮肤病和荨麻疹等可以单独使用。对湿疹需要配合平揉手法。热性病少用,便秘者禁忌。
  四、经结循按法
  循按法是以中指或拇指,在点过的经穴和它的经络线上或揉、或压、或点,往返的进行为之循按。例如,合谷为大肠经穴,为了加强本经的作用,就在会谷穴至肩腢穴之间,选择数穴,往返的揉、或压、或点。另外,有经络循推补泻以及循按辅助手法,搓捻、压按、摩擦等法,以便临床酌情配合选用。
  1.经络循按法的补泻:循按法的补泻,是按照经络的循行经路进行循按手法。行循按补法的操作,顺着经络去的方向多,逆着经络来的方向少,一般是2与1之比。例如,手阳明大肠经合合谷穴至肩腢穴之间,或揉、或压、或点作2次,肩腢穴至合谷穴则作1次。或由合谷穴循按至肩腢穴,再由肩腢穴至曲池穴,这也是2与1之比。
  行循按泻法,则与上述补法相反,即由肩腢穴至合谷穴作2次,由合谷穴至肩腢穴则作1次。或是由肩腢穴至合谷大,再由合谷穴至曲池穴。
  循按法的平补平泻法,来去相等,往返操作。
  2.经络循按法的作用:循按法由于在经络的范围内操作,可直接促进气血的循环。同时,由于补泻的不同,还可改变气血在经络中的来去状况。这样,就更能发挥前面几种手法的补泻作用。
  循按在配合上,则是辅助性质。如单用循按,则亦有通经络、活气血、止疼痛、治麻木等之效验。因为循按中,有兴奋手法,也有抑制手法。由于手法轻、重、快、慢的木同,还可使用平揉、压放两种手法的性能有所改变。如手法操作慢而重,就能把兴奋性的作用,变为抑制性。反之,手法操作快而轻,也可把抑制性作用,变成兴奋性。这是因为兴奋的对立面是抑制,兴奋减弱了就会变为抑制的。
  3.经络循按法的应用:循按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依据经络分布和循行的关系,一般用于风湿性疼痛和麻痹性机能障碍。在操作的次数与部位方面,须根据患者的病情范围,进行局部性循按,或全身性循按,以5-8次或更多一些的适宜。手法的配合,须结合病情来选择,并不是把全部循按法都用上。
  循按法的轻、重、快、慢,也须根据患者病势轻重及新久,并结合体质强弱和胖瘦,灵活掌握,自可达到循按预期之效。
  五、五行联用法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互关系,即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按五脏之五行所属(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五脏所主(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肌肉)等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整体,与内部五脏部位是一致的。心、肺在上,与气血在肢体浅层相一致;肝、肾在下,与筋骨在肢体深层相一致;脾、胃在中,与肌肉在气血筋骨之间相一致。五行联用法,就是按照上述的理论,分为如下。
  1.五种手法的名称:五行联用法的名称
  (l)骨压放;(2)筋振颤;(3)肌肉左右揉;(4)血脉摩推;(5)皮肤点打。
  因为这五种手法是配合五个俞穴,即井、俞、经、合连续操作。所以,称为五行联用法。
  2.五行联用法操作次序:根据气血、筋骨、肌肉等不同深浅组成的相互整体关系,并结合手足阴阳经脉循行的方向,把这一手法分别先后次序进行操作。由于手的阴阳经脉循行趋势,是从上往下的,手法的次序是:点打、摩推、压放、振颤、左右平揉。足的阳经和阳经循行趋势,是从下往上的手法的次序是:压放、振颤、点打、摩推、左右手揉。任脉和督脉循行,都是从下往上的,手法次序与足经相同。
  3.五行联用法的具体操作和理论:
  (1)点打。点打的操作是与穴位的皮肤接触,属于肺,肺为金主气。手法的过程是:一手中指在所选的主穴进行点打;另一手中指切压住配穴经脉范围内的金穴不动,为配合主穴增强点打的作用,有似肺脉之短涩的点打,一般为100次。
  (2)摩推。摩推的操作是与穴位的血脉接触,属于心,心为火。手法过程是:一手的手掌或拇指本节的侧面,在所选主穴部位,顺着经脉往返摩推为一次;另一手切压住配穴本经的火穴不动,为配合主穴增强摩推的作用。摩推的范围超过穴位,有似心脉浮大而散,每穴共摩推100次。
  (3)骨压放。压放的操作是按触到骨的部分(假如是腹部,临时酌情压放,重压感到好,则重压;重压难受,则减轻压力),属于肾,肾为水。手法过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向下深压,达到骨的部分,然后缓缓地微放到筋的部分。一压一放为1次。手法慢而且重,所以一般只压放5-7次即可。压放的力量在深部,动作且缓,有似肾脉沉而软。在压放的同时,另一手的中指切压住本经的水穴(扶突),如配穴,以增强压放的作用。
  (4)振颤。本手法是与筋的部分接触,属于肝,肝为木。手法的过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作振颤,先作摇振7-9次,每次摇振一二下,稍停,再作前法,继而作振颤70-90次。摇振或振颤,都要含有弹动性,有似肝脉之弦长。在振颤的同时,另一手的中指切压住本经的木穴,为配穴,以增强主大的振颤作用。
  (5)左右手揉。左右手揉的操作是与肌肉接触,属于脾,脾为土。手法的过程是:一手的中指在主穴作正揉、倒揉各100次,不轻不重的揉而且要匀,有似脾腺之和缓,对慢性胃肠炎较好。如果对风湿性疾病或神经痛,可作稍轻揉和稍重揉。稍轻揉,即肌肉连血脉,这是阴济阳;稍重揉,即肌肉连筋骨,这是阴济阳。稍重揉,即肌肉连筋骨,这是阳济阴。
能止痛,能促进机能的恢复。
  4.井、俞、经、合:十二经脉是联系着五脏六腑的,各脏腑则是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又互相联系的。每一条经脉都有井、俞、经、合等五个俞穴。它们的分布是:手的阴经和阳经,是从手到肘排列着;足的阴经和阳经,是从足到膝排列着。这五个俞穴的排列与分布,显示了一经脏气与其四经脏气的互相联系。阴、阳经脉的井、俞、经、合,在部位上是一致的,如按五行则有区别。所以,手足的阳经,井为金;手足的阴经,井为木。阳井金,从手到肘、从足到膝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阴井木,从手到肘、从足到膝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阳井金与阴井水的排列:和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起止是一致的。按肺属金,气血循行出于手太阴肺。按肝属木,气血循行最后一经为足厥阴肝。这就是井、俞、经、合在每一经,以五行排列的主要理论根据。
  六、其他辅助方法
  点穴疗法中的辅助手法,是为了帮助以上几种手法不足的一种局部性手法。分为头部、背部、腹部、四肢、穴位等各个方面。兹就其性能和方法,分别叙述如下:
  l. 头部推运法:头部推运时,先令患者坐端正,术者以两手按在患者两鬓部,再以两手拇指由患者的眉心交替上推24数,继由眉棱骨上方,分向两鬓旁推,经两耳上际达头部枕骨下风池穴处。上推时两指尖朝上,推2次;旁推至两鬓处,两指尖相对朝里、向上推至两头角经头维穴向后,推2次。再在发际中线,两拇指侧面相合,指尖朝上,或指尖着于皮肤,一齐上压,随压随移位置,直到百会穴处,压2次。以上推运方法,可以往返推运数次。手力轻、重、快、慢,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此法对于头痛、头昏、气上逆、呕吐等症有效。
  2.背部循压法:本法是用拇指在患者的胸椎两侧,即足太阳经的第一侧线、第二侧线,向上而下,先右后左,上轻而下重的循压。这样就是抑制和诱导作用,对于呃逆、呕吐等上冲性症状,最为相宜,为一般内脏疾患的辅助手法。每线可循压8-9次。在压完两侧的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后,并宜循压脊柱中线。循压两侧足太阳经时,由上约与第一胸椎平,向下约至第七胸椎以下。
  3.振颤法:为腹部振颤、穴位振颤,及肩、膝关节等部振颤。
  (l)腹部振颤。用手掌按在患者的腹部,如中脘、神阙、关元穴等处。按着稍停,微作振颤,有止痛作用。振颤几分钟即可。
  (2)穴位振颤。用中指点在穴位上,重压穴位的深处,略停,作摇振动作,对风湿性关节痛,或神经痛,有止痛作用。
  (3)肩、膝关节振颤。用两掌心合按在肩关节,或膝关节的两侧,按上几分钟以后,两手就可同时摇动振颤。此法虽然是局部手法,确有止痛、活血之效。
  4.四肢摇运法:如用于上肢,有二种手法。一种是以一手托患者之肘,一手持其手腕,使患者作伸肘和屈肘动作,往返数次;另一种手法是以一手按着患者肩关节,拇指在臑俞穴处,中指压在云门穴处,即拇指在肩关节后,中指在肩关节前,一手持腕,使患者上举,继而放下,转向后背,或缓慢地作环绕状运动,继续作8-9次即可。
  如用于下肢,以一手按于膝盖部,拇指在外侧,食、中等指在内侧;另一手持患者的足掌,使下肢作屈回和伸直的动作,并可作外转伸屈和内转伸屈等动作。次数各以8-9次为适宜。四肢摇运法,主要是对运动机能障碍症,用之有效。
  5.压穴法:是利用两手或一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同时压着适应症的2个或3个穴位。头部多用此法。在压着穴位时,指端需作揉压和振颤动作数分钟。
  (l)前头痛压穴法。以拇指压着两攒竹穴,两食指压着头维穴,两中指压着太阳穴或丝竹空穴。
  (2)偏头痛压穴法。以拇指压着太阳穴或丝竹空穴,食指压着头维穴,中指压着率谷穴。
  (3)后头痛压穴法。两拇指齐压风府穴,两食指压着风池穴,两中指压着完骨穴。
  6.切穴法:不论是经穴或是奇穴、阿是穴,都可用切穴法。具体切法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等指甲,在穴位上切。切穴和压穴不同,一定要注意切穴的部位。如果用力重,容易切破皮肤。除头面手足等处的穴位外,一般最好隔着衣服切。切穴手法的轻重,应根据患者的自觉情况而定。此法,有止痛之效。如切十二井穴与人中穴,对于急救及醒脑有良好的作用。
  7.抖振法:分为局部抖振法和全身抖振两种。通过抖振,活动了机体组织,能达到舒经络、活血脉的目的。可用于运动机能障碍病症。
  抖振法用于手指、上肢、下肢及足趾等部。如做手指和足趾抖振时,术者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手指前端或足趾端,上下的摇动抖振,使被抖振的关节发生振动活动,连续抖振数次即可。
  作上肢抖振时,术者用两手紧握患者的手腕关节部,即两手拇指相靠在患者手背例的腕关节,其余手指相合在掌侧的腕关节,然后用力抖振,使整个臂部和肩关节受到抖振,连续抖5-10次左右。
  作下肢抖振时,术者一手托着患者的足跟,拇指在内踝下照海穴处,其余四指在外踝下,使食指适当在申脉穴处;另一手握着足掌,拇指在足掌下涌泉穴处,其余四指在足背上,使食指适当在太冲穴处。然后,握足掌的手用力摇振,托足跟的手用力固定,这样就能使整个下肢发生抖振活动,连续抖振5-10次。
  8. 切摇法:本法的操作,是在手与足的每一条经络的金穴和木穴部位。根据全身气血循环所出肺金和所入为肝木的理论,每一经的金穴和木穴,是气血循环的关键所在。手法是:一个手指切住穴位,作环状的摇;另一个手指压住穴位揉,以摇指环绕一圈为1次,共做100次左右。本法具有通关节、活气血的作用。本手法可与其他手法配合,适用于落枕、扭伤等病。
  9.捏穴法:本法主要用于肌肉能捏的部位,操作是用拇指和食指,把穴位上的皮肉捏住提起再放松为1次。一般为100次。本法有宣通活血作用,可用于慢性病症。
  10.推颈项法:用一个拇指或两个拇指交换推,从风府穴推到大椎穴为1次,共推18次;再从风池穴推到肩井穴,也推18次。
  11.压颈动脉弹人迎法:让患者坐在一个方凳上,医者在患者身后,用右手四个手指压在患者的颈动脉处,从上向下移着振颤,有如提抖口袋似的,使物从口袋内向下沉,这样往返操作3次;继而用中指在人迎穴处颤弹3次。这个方法连续做3回。然后,左手四个手指在患者左侧颈部,照右侧也做3回。
  12.抚背法:两手中指重压肩并穴,继压臑俞穴,压穴的同时并作振颤动作;继而以拇指从胛背边沿向下抚推到膈关穴处;然后,由膈俞、膈关穴处,两手掌向下抚推到肾俞、志室等穴处,当即变拳着力在这两侧的志室穴处,压住振颤3-5次,为抚背法1次。此法,可做3-4次。
  13.压脊法:两拇指相并,用指端从大椎穴向下,一节一节从上往下压,压到阳关穴处为1次。此法可压2-4次,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另一压脊法:用两拇指在患者病例的腰椎边沿压,如腰椎间盘脱出症,脱出大部分在腰三、四椎部位,压时即在腰三、四椎上下往返分压十数次。
  14.按住分绷法:此法专用于腰椎间盘脱出症,医者一手掌按在五腰椎以下病侧部位,另一手掌按在第2腰椎以上病侧部位,两手掌用力按住,同时向上下分绷为1次。此法,可做50-100次。
  15.举摔法:此法专用于腰椎间盘脱出症。让患者蹲下,并使患者两手向上抱头成固定姿势;医者从患者后边,用两臂从腋下伸向前方,两手由前向上相搭于患者的颈椎部;这时医者全身力量与姿态保持固定,继而起身挺立,患者亦随着医者上举,在这挺立上举的时刻,一定事先告患者保持蹲地姿势,这样就能使患者两脚离地;医者即时由上举,变为下摔,举摔过程可连续做1-2次。在这上举下摔的过程中,患者的腰椎部位,就形成牵引过程。患者的抱头固定与医者举摔的用力固定,目的是防止患者须根发生扭闪。  
禁忌症与适应症
1.适应症
  (1)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外伤及手术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儿童脑性瘫痪、多发性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臂丛神经不完全性麻痹、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腹及坐骨神经损伤等。
  (2)脊椎疾病如颈椎综合症、落枕、腰椎后关节紊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骶及骶髂关节损伤等。
  (3)上肢骨与关节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腕关节扭挫、腕部腱鞘炎等。
  (4)下肢骨与关节疾病如坐骨神经痛、臂部软组织损伤、股内收肌、腓肠肌痉挛、膝关节痛及韧带损伤等。
  (5)其它如头痛、牙痛、呃逆、癔病、小儿消化不良、感冒、急性咽喉炎。遗尿症等。
  2.禁忌症
  (1)急性病。包括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急腹症、传染病。
  (2)严重心脏病、肺结核、癌症。
  (3)出血性疾病。
  (4)严重皮肤病。
1条评分
各自的朝圣路 鲜花 +1 - 2007-08-13
离线yanshoufeng
发帖
23
啄木币
176
鲜花
6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8-13
 点穴疗法
作用原理
1.调正阴阳 阴阳调和则人体健康,阴阳失调则为病。如阴阳失调,则导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等病理变化,从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临床症候。治疗的关键在于根据症候属性来调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达到治疗的目的。
  点穴调和阴阳基本上是通过经穴配伍和点穴手法补泻来完成的。如肾阴虚,肝阳上亢而引起高血压、头痛,治当育阴潜阳,取太溪穴用补法,配太冲穴用泻法来调正阴阳平衡。
  2.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点穴疗法能通过手法的补泻来补充正气和泻除邪气,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3.活血通络经络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特点,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穴位上以手法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
点穴疗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经穴,还有某些特定的刺激线。临床常用穴位有140多个,在这些穴位中一部分是针灸穴位,如百会、风池、大椎、肩井、太阳、俞穴、募穴、特定要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另一部分是武功穴,还有经验穴等等。
  点穴疗法常用的刺激线有16条。
  1.上肢刺激线六条
  (1)第一条起于掌侧横纹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肱桡肌隆起线,止于肘横纹桡侧端,相当于手太阴肺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2)第二条起于腕横纹中点,沿前臂中线,经肘关节与肱二头肌,止于肩关节前方,相当于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3)第三条起于掌侧腕横纹尺侧端,沿前臂尺侧经肘止于腋前横纹头,相当于手少阴心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4)第四条起于背侧腕横纹的尺侧端,沿前臂尺侧经肘内、上臂内侧止于腋后横纹头,相当于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5)第五条起于二、三、四、五掌指关节背侧,各自沿伸指总肌腱经腕背中点,沿前臂背侧中线到肘关节,相当于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6)第六条起于腕背横纹的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肘关节外侧,沿肱二、三头肌间隙止于肩峰,相当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2.下肢刺激线八条
  (1)第一条起于踝关节前面,沿胫前肌经髌骨外侧,止于髂前上棘下缘,相当于足阳明胃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2)第二条起于足五趾跖趾关节背侧,沿各自伸趾肌腱经踝关节,沿胫前肌外缘,膝关节外侧,股外侧止于髂前上棘后凹陷处,相当于足少阳胆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3)第三条起于跟腱内侧,沿腓肠肌内侧经膝关节内侧,沿股薄肌隆起线止于此肌之止点,相当于足少阴肾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4)第四条起于内踝后凹陷处,沿胫骨与腓肠肌间隙,经膝关节内侧一条沿缝匠肌隆起线止于髂前上嵴之下,另一条线沿内收大肌隆起线,止于腹股沟,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5)第五条起于跟腱止端,沿腓肠肌内侧隆起线,经胭横纹内侧头,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间隙,止于坐骨结节,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6)第六条起于跟腱止端,沿腓肠肌中线,经胭窝、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间隙,止于坐骨结节,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7)第七条起于外踝,沿腓肠肌外侧隆起线至胭横纹外侧头,经股二头肌隆起线,过大粗隆上缘,止于髂后上棘。
  (8)第八条起于外踝,沿腓骨长肌隆起线,抵腓骨小头前下方,过髌骨外缘经股外侧肌外缘,止于髂嵴中点,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3.背腰部刺激线二条
  (1)第一条起于后发际处,沿脊柱两侧3厘米处向下,止于腰骶关节之两侧,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背部的第一条侧线的一部分。
  (2)第二条起于胸椎旁,沿脊柱两侧8厘米处向下,止予骶骨上缘,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背部的第二条侧线的一部分。


手法应用
  1.头颈部治疗
  (1)点太阳穴、百会穴。
  (2)按百会穴。
  (3)掐人中穴、承浆穴、百会穴。
  (4)叩打头部。
  (5)点打头部。
  (6)推运头部。
  (7)压百会穴。  
  (8)压颈动脉、弹人迎穴。 
  (9)抓拿胸锁乳突肌。
  (10)指压太阳、攒竹、率谷、风池、风府、完骨等穴位。
  2.躯干部治疗
  (1)点背俞。
  (2)点天宗穴。
  (3)点膻中穴。
  (4)掐五脏背俞穴。
  (5)拍打脊背。
  (6)叩打脊背。
  (7)拿肩井。
  (8)压放中脘。
  (9)压放胸腹、腰背。
  (10)左右平揉天枢穴。
  (11)皮肤点打背俞、八修诸穴。
  (12)叩压脊背。
  (13)捶打背俞穴。
  (14)循压背部。
  (15)振颤中脘、神厥、关元、命门、肾俞等穴。
  (16)指压背俞穴。
  (17)捏膈俞、肝俞、肾俞。
  (18)压脊。
  (19)抚背。
  (20)腰部按住分绷。
  3.四肢部治疗
  (1)点合谷、内关、曲池、环跳、足三里、太冲等穴。
  (2)按压上臂、大腿。
  (3)掐合谷、内关、太冲、委中等穴。
  (4)拍打肩、臂、臀及大腿。
  (5)扣打环跳穴、承山穴。
  (6)振颤肩部、膝部、臀部。
  (7)左右平揉内关、曲池、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8)压放内关、曲池、足三里、委中等穴。
  (9)点打足三里穴、内关穴。
  (10)循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11)摩推内关穴、神门穴。
  (12)摇运四肢。
  (13)掐压攀门、足三里、委中、合谷、内关等穴。
  (14)抖振上肢、下肢。
  (15)抖振指趾。
  (16)切摇昆仑、太溪、解溪、大陵、阳池、腕骨等穴:
  (17)掐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18)举摔下肢。
  (19)按臀。
  (20)分髋。
  (21)按压足背。
  (22)正膝正足。
  (23)扭转拉压腰腿。

注意事项
  1.施术前应做出明确诊断,辨证:辨病,以及制定立法、取穴、选择刺激线计划。做到取穴有据,旖术有方,以期收到良好效果。
  2.施术前,给病人或家属说明病性、治法、疗程、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愈后等。
  3.施术时由轻到重,由缓到急,循序渐进,最后再以轻手法缓解。极度疲劳或醉酒时暂不予点穴治疗。
  4.手法轻重要适宜,重病轻治固属无效,而轻病重治亦非所宜。
  5.点穴治疗后局部常有酸、麻、热、胀、抽动等感觉,以及皮肤红润,甚至皮下瘀血、全身出汗、发烧等反应,对此无须处理,会自行恢复。反应较重如出现头晕、恶心、脸色苍白或休克时,一般可按压鼻膈,快手法掐手指、足趾甲根,即可缓解。如因重刺激背部而出现呼吸困难或停止者,应立即拍打肩、背、头部或按压腰眼,抓拿腰三角肌、腹壁肌等,以缓解反应。某些受术者术后症状加重,但一般3~5天后反应即可消失,随之症状亦可缓解。故应于术前预告受术者,以免误会。
  6.疗程与疗期。一般每日一次。反应重者隔日1次。病情轻者lO天为一疗程。慢性者可l~2个月为一疗程。有人治疗一段时间后进展缓慢,可暂停一些时间,然后继续治疗。


却病延年
穴位:脐中
  操作方法:取麝香115克(另研)、 青盐12克、丁香9克、夜明砂15克、乳香6克、木香6克、小茴香12克、没药15克、狗骨30克、乌蛇骨15克、龙骨15克、朱砂15克、雄黄9克、白附子15克、人参21克、附子21克、胡椒21克、五灵脂15克,研细末装瓶备用。如成人用,先用白面作条,圈于脐周,将上药1料分为3份,先将麝香末1伤倒入脐中,再上药未1份倒入面圈内,加入人乳适量,按实,插数小孔,再用槐皮1片盖于药上,用艾条灸之。3个月灸1次,每次灸50-100壮。可却病去毒,益寿延年。若小儿用,可将麝香木少许、药未0.3-0.6克倒入脐中,加人乳适量;操作者将手洗净,用手轻轻揉散,可治脐风、腹痛、疳积等。




1.麝香115克x100元=11500元.显属笔误.
2.楼主不错,很好,辛苦了,期盼您的下一个佳文.

中医特色疗法一百种目录

1 药物贴敷疗法
2 药物熏洗疗法
3 药浴疗法
4 药酒疗法
5 药茶疗法
6 药摩疗法
7药枕疗法
8头针疗法
9眼针疗法
10腕踝针疗法
11火针疗法
12穴位埋线疗法
13 梅花针疗法
14 钩针疗法
15 飞针疗法
16 小针刀疗法
17 电针疗法
18 脐部疗法
19 足部按摩疗法
20 手穴疗法
21 耳穴疗法
22艾灸疗法
23 放血疗法
24 点穴疗法
25 捏脊疗法
26 刮痧疗法
27拔罐疗法
28 磁疗法
29 蜂毒疗法
30 醋疗法
31 药栓疗法
32 药带疗法
33 脏器疗法
34 催吐疗法
35 灌肠疗法
36 枯痔疗法
37 箍围疗法
38 发疱疗法
39 烧烟熏法
40 塞鼻法
41 吹耳疗法
42 (口畜)鼻取嚏疗法
43 含漱疗法
44 吹喉疗法
45点舌法
46 叩齿疗法
47 第2掌骨侧穴位全息疗法
48 针挑疗法
49 割烙法
50 金针拨障疗法
51 子午流注针法
52 割治法
53 五禽戏疗法
54 八段锦疗法
55 易筋经
56 太极拳保健疗法
57 梳头疗法
58 摩腹疗法
59一指禅推法
60拍击疗法
61 小儿推拿疗法
62指针疗法
63 冷敷疗法
64热敷疗法
65神灯照疗法
66 挂线疗法
67 雾化吸入疗法
68小夹板固定疗法
69 蜡疗法
70 香疗法
71色彩疗法
72 音乐疗法
73 移精变气疗法
74 摩顶法
75 断食疗法
76 麦饭石疗法
77 白降丹划点法
......

麝香0.05克
是笔误。谢谢以上两位找出的错误。欢迎您二位在提宝贵意见。








砭术
  一   砭术是一种独立而完整的无副作用的非药物自然疗法。她以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为基础,不口服、不刺破皮肤、无痛苦为前提,充分发挥泗滨浮石砭具的场效应和"无形针"的作用,内病外治,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根本,排除经络中障碍气血运行、尤其是皮肤深部经脉中的病理产物,标本兼治,在短时间内可极大缓解临床症状,达到痊愈的目的。
  二 砭石的历史
砭石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使用的一种最原始的医疗用具,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人类在旧石器时代仅能够使用稍经敲打的粗糙的天然石块做生产劳动的工具,尚无专门的医疗用具。在与疾病痛苦做斗争时,只能本能的利用自己的双手揉按抚弄,以解除病痛之苦。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摸索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术,能够制造出较旧石器时代精致的多种石器,此时出现了用于解除病痛的石块——砭石。

  古籍中有许多用石器治病的记载。《山海经》云:“……之山,其土多玉,其下箴石”。《管子》云:“阻之‘砭石’”,《汉书·艺文志》云:“医经者……,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上古黄帝时代有名为俞跗的医生,并不是用汤药和药酒,而是用砭石刺割治疗。《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在古籍中有关砭石的传说和记载亦很多,《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曰:“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难经·十八难》中云:“其受邪气,肓则肿热,砭射之也”。另外在考古工作中也有砭石治病记载的发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一匹帛书中有关于砭石治病的记述,其撰写年代早于《黄帝内经》。

  尽管古代文献和书籍中关于砭石治病的记载很多,但都没有确切的描述过砭石的具体形状、长短、大小等。对于砭石的形态学观察,我们只能借助于文物中发现的小石制的尖状实物以及各种杂志的报道。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尖状物中包括一定数量的砭石。参照古籍的记载和文献报道,我们推断在远古时代,砭石并非是专用的医疗用具。在六十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时期,就开始将各种砾石和自然破碎的石块,以及敲打制成的有棱角的石片,作为抵抗武器和生产工具。到了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石器制作亦有了很大进步。氏族公社后期,石器制作的品种更加繁多。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石器,已有一部分石器既用于生产又兼用于医疗。例如,为了解除疾病或促使脓疡破溃,可利用小型刮削器(石刀、石簇、石锛、石镰之类的石器),刺破皮肤、肌肉和排除脓血;又如,利用小的石锤、石柱、石环之类的石器,可解除肢体或内脏的疾病,从而成为叩击或按摩的治疗工具。1972年在河南新郑县韩成故址中挖掘出一枚战国以前的砭石,该石一端呈卵圆形可以用作按摩,另一端呈三棱形可以刺破皮肤排放脓血;在山东省日照县西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采集到两枚锥形砭石;在徐州高黄庙出土的殷周时期文物中亦发现有砭石、郑州附近龙山文化灰坑中发现了一枚呈三棱形的砭石等等。这些发现都证明了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用于破开痈肿,排脓放血,以后逐渐成为治疗病痛的专门工具。目前认为砭石就是针刺治疗的鼻祖,经过若干年代的衍生发展而成为今日的针灸。灸法的产生也与砭石有关,其最初是利用烧热的石头熨烫病痛之处,使症状得到缓解,后经不断改进,特别是在材料选择上由石头、木材、植物的叶子,最后才筛选出最佳燃料——艾绒。
在新石器时代能适应人类生存的地方,各类石块的采取可能也比较方便,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根据病痛的不同情况,产生出许多不同形状的砭石,且经不断改进,最后达到专“石”专用,也为后来铜、铁、钢、金质针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针具的改进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古代的针具除砭石外,还可能有骨针、竹针的应用。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有不少各种形式的骨针,有的一端有尖,另一端有孔,有的两端都磨制得非常尖锐,这类骨针有可能是用于医疗。据推测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还可能用竹木作针具。例如“箴”字就可能指的是竹木削成的竹针。到了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展了彩陶文化,因此又出现了陶针。

  商周时有了冶炼技术,出现了青铜器,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进步,为针具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于是在砭石的基础上创制了金属的针具。《黄帝内经》中叙述的“九针”就是萌芽于这个时期。金属冶炼的发展以及“九针”的出现,并未中止砭石的临床使用。事实上砭石不仅在新石器时期是一种医疗工具,而且砭石在金属针具出现以后仍然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东汉时期铁针和砭石还在临床上并用。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足束

  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197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牧区发现了青铜针,考古专家认为它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产物,当时是针、砭共存。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有砭石治病的记载,这亦证明在“九针”之后的隋代,砭石仍在临床上发挥作用。

  砭石是我国最古老的治疗工具,可以说没有砭石就没有针灸这门学科,砭石就是针和灸的鼻祖。直至秦、汉、隋以后砭石才逐渐被“九针”所取而代之。
QQ
2004407428jg: 退出 | 短消息 | 搜索 | 我的 | 控制面板 | 帮助
好医生论坛 ? 中医类学科 ? 中医临床 ? 浅谈中医特色疗法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4


泥沙疗法
操作方法


    泥疗、沙疗合称泥沙疗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说及泥与人体的关系,曰“诸土皆能胜湿补脾”。中医认为,脾属土,自然界的泥土敷于人体,皆于人体的脾“同气相召”,凡所脾因引起的疾病,用泥疗疗效明显。但古人说“土地各以类生人”又“各以类治病”。用来治病的泥土主要有温泉泥、井泥、河泥、田泥、蚯蚓泥、黄土、白土、灶心土、壁土、燕窝土、蜂窝土等。沙疗中的热沙疗是把人体或患部甚至全身淹埋在沙里,利用热沙的温热和按摩作用来治疗疾病。
[泥沙疗法]食泥

食白土可治“下元虚冷、腹泻、漏下、经闭等”;食甘土可“解毒,治小儿虫症、疳疾”;黄土调水或低度酒2-4克服,可治“卒心病”(心痹),但不可欠服;灶心土用新汲水调蜜服,可治“癫狂、反胃、赤白带下”诸症。
[泥沙疗法]人工泥熨
将医用自然泥加工成人工泥,将泥烧热,布包熨患处,借热泥之气作用于人体。每日1-2次,每次适度。主治心腹痛疼、风寒湿痹、瘫痪肢残诸症。
[泥沙疗法]泥敷
此法分二种: (1)冷敷法:用新取的井水调黄泥、赤泥或灶心泥,敷涂患部或穴位,泥土干换之,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主治皮肤病患,如冷泥调醋、黄土治烫伤、烧伤;蚯蚓泥调水用于小便不通等;燕窝泥调水治湿疹,泥土调香油敷白秃头疮等。 (2)热敷法:以黄土加热熨之,身体局部涂上一层黄泥,以防烫伤,然后加黄土3-6厘米厚,外用纱布包扎,胶布固定后裹上棉花以保温。每次30分钟,每日或间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主治寒湿痹症、痿症以及腰、腿、颈、头顽痛。
[泥沙疗法]泥卧
此法又分三种: (1)卧泥法:地上堆一堆黄土,上铺荷叶、桑叶、桃叶,人卧其上,时间不宜过长,有效为度,主治狂症、热厥、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症。 (2)卧冷泥坑:掘地为坑,“相土为坎”,人卧其中,《经络十三论》中说此法可治“四肢痿痹,目瞪不能食”者。 (3)卧热泥坑:将地坑烧热,上铺桃叶、桑叶等,卧入其中,坑冷即起。主治痿痹逆厥诸症、头颈手足强痛。
[泥沙疗法]泥闻
以新鲜黄土或田泥给患者嗅闻,每天2至3次,每次约30分钟。嗅黄土用于治疗咳喘吐逆,嗅田泥用于蚂蟥误入耳鼻,闻到田泥味后而出。
[泥沙疗法]泥埋
用松软干燥且有泥香的“黄土”,轻轻将患者“活埋”。但患者必须穿好棉花裤或裹好棉被,不能受凉,泥土不宜压得太紧,露头,可以进食。埋泥时间1至2昼夜为一疗程。此法用于先天性残疾如新生儿无皮症、脾弱肢松等。
[泥沙疗法]泥浴
分热浴和冷浴两种,热浴多用温泉泥、黄土和燕窝泥煮水洗浴。温泉泥浴治斑秃、脱发、失眠等症;燕窝泥浴治小儿易惊及情志病症或风痒类病;冷泥浴多用黄土泥浆浴之,每日一次,每次10至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泥沙疗法]泥衣

将黄土夹入夹层衣内,固定后给患者穿,每日或数日更换泥土,使病体得到“土气”以疗疾。主治小儿步行迟及肌肉软弱者。



蒸汽疗法

 

    蒸汽疗法又叫熏蒸疗法、汽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由于蒸汽对身体的蒸腾作用,可使全身经络涌动,药力经皮肤腠达脏腑,无处不至,振奋气机,推血运行,故可起到调节营卫,滋养津液,濡润肌肤,健脾和胃,壮肾利水的作用。由于蒸熏时使用适当的中草药,又可有解表和中、消肿祛湿、散寒等功效。因此,蒸汽法可用来治疗风寒湿三邪所致病症,以及气虚下陷、气血瘀滞、湿阻脉络等病症,并可用于养生保健,治疗肥胖症。
  本疗法分为全身蒸疗和局部蒸疗两种方法。
  1.全身蒸疗法。本法需建立蒸疗室,蒸疗室不宜太大。过大,药气不易充满,且温度上升缓慢;过小,病人感到氧气不足而憋闷。室内放1浴盆或铁锅,内放中药,并加水煎煮,使产生药物蒸汽。药物剂量要根据病情而定,加入水量以淹没药物而不致于熬干为度。浴盆或锅上要装有带小孔之盖,以防蒸汽过猛造成烫伤。室内要有通风窗,以调节室温。
  本疗法所用的中草药,要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配制。将配制好的中草药投于蒸疗室内煎煮或蒸煮,使室内充满药气。然后通过通风窗调节气温,使蒸疗室内的温度保持在35℃-45℃。病人裸体进入蒸疗室,每次可10-15人同时蒸疗,每次蒸疗时间为30-45分钟。蒸疗之后,病人要在温暖、宽敞、干燥的休息室内休息1小时,同时补充水分,以温度适中的果汁和淡盐水为宜。
  一般每天蒸疗l-2次,5-7次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3-5天才进行第2个疗程。
  在蒸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认真负责,每隔10-15分钟看望病人1次,发现意外及时救护。在进行蒸疗的同时,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
  2.局部蒸疗法。本法一般用于口鼻或患部。即将配伍成方的中草药煮沸后先熏,后将药液洗擦局部,并可将药渣热敷局部。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重症高血压、结核病、重症贫血、大失血、急腹症、孕妇、心脏病、重症精神病患者,禁用本法。
  二、注意事项
  1.使用全身蒸疗时,要注意蒸汽温度应由低向高逐渐加热,使患者得以适应。蒸疗时可根据个人的耐受程度调节温度。集体蒸疗时,温度一般应调节到37℃-40℃之间。对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应密切加强监护,以免发生虚脱、晕厥。
  2.局部蒸疗或使用蒸汽发生器进行穴位喷蒸时,注意调好蒸汽与患处的距离,防止烫伤皮肤。对于急性眼炎、痔、直肠及子宫脱垂等粘膜外露病变的蒸疗,其蒸汽温度不宜过热,蒸疗时间不宜过长,注意防止粘膜水肿、出血。






[蒸汽疗法]关节炎

--------------------------------------------------------------------------------

 
病因见痹证 取位:患病关节 操作方法:新砖数块,好陈醋每次300毫升(或能使砖吸足即可)。将新砖放在炉内烧红,取出放在醋内吸足(不能使砖冷却),趁热(在砖下放一些不易燃着的物品垫着,以免热砖熏坏东西)。放在患病关节下烟熏(在烟熏前,把一块纱布放在醋内浸一下,取出包在关节处),再用被子盖住,防止散热过快和醋味走失。在烟熏时,病人以不烫之距离逐渐向热砖靠近,待砖冷即止。隔天1次,年久者3-4次,一般者l-2次即可。
[蒸汽疗法]流行性感冒

--------------------------------------------------------------------------------

 
病因见感冒 取位:全身 操作方法:取食醋250-500克倒入锅内,在房内关闭门窗,煮沸20-30分钟,使之气体满房。此法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
[蒸汽疗法]蛲虫病

--------------------------------------------------------------------------------

 
取位:肛门周围 操作方法:食醋250-500克、焦土坯1块(以土炕、烟洞的为好,长7厘米、宽6厘米、厚3厘米)。将焦土坯放在火中烧红,再将食醋洒在焦土坯上,让患者坐在小凳上,肛门离焦土坯2-3厘米,蒸熏30分钟,晚虫即自行爬出肛门周围,然后用洁纸擦干净,用1%龙胆紫涂搽肛门周围皮肤。每天1次,一般熏蒸l-2次即可。
[蒸汽疗法]鹅掌风

--------------------------------------------------------------------------------

 
取位:患病手 操作方法:艾叶120克,水4碗煮沸贮瓶,将手心放瓶口熏之。如冷再加热,每次熏30分钟。每天1-2次。
[蒸汽疗法]面神经麻痹

--------------------------------------------------------------------------------

 
病因见面神经麻痹 取位:患病部位 操作方法:好白酒500克、巴豆3粒。将酒装在小口瓶内,放入巴豆炖热,左歪患者把右手掌置于瓶口上熏之,右歪熏左手掌。
[蒸汽疗法]乳腺炎

--------------------------------------------------------------------------------

 
病因见乳腺炎 取位;乳房周围 操作方法:大葱适量,剥皮切成约3厘米长,取5-6节放在大口瓷杯中,加水煮沸后,趁热以瓷杯靠近乳房患处熏烫15-20分钟。产妇取坐位,乳房周围用毛巾围起,以免热气外散,一般熏2-3次胀痛消失
[蒸汽疗法]产后中风

--------------------------------------------------------------------------------

 
取位:口鼻 操作方法:取当归30克、黑荆芥15克、防风9克、川芎12克、血余炭3克、炮姜1.5克、黑豆1撮,葱白3个,水煎汤,熏口鼻。每天3次,连用3-5天。
[蒸汽疗法]难产

 
取位:全身 操作方法:取当归30克、川芎15克、熟地黄30克、酒白芍30克,水煎汤,令药气满房,由口鼻吸入以滋养助产。
[蒸汽疗法]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方法一 取位:全身 操作方法:取青木香500克、益母草500克、爬山虎250克、荆芥500克、透骨草500克、大茴香300克、桑寄生500克、防风250克、水菖蒲250克、木贼250克、石铺藤500克、鸡血藤250克、苏叶250克、忍冬藤500克,水煎煮,使产生药物蒸汽蒸疗。每天l-2次,5-7天为1疗程。 方法二 取位:全身 操作方法:取艾叶1000克、麻黄500克、苍耳子棵1000克、羌活500克、茵陈500克、蒺藜棵1500克、荆芥500克、铁铣头1000克、水菖蒲500克、苏叶1000克、益母草1000克、透骨草1000克、青蒿1000克、土薄荷1000克、桂枝500克、星星草1000克、水贼250克、绞骨草250克、防风250克、蛇床子250克,水煎煮,使产生药物蒸汽蒸疗。每天1-2次,5-7天为1疗程。
离线yanshoufeng
发帖
23
啄木币
176
鲜花
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8-13
熏蒸疗法   
  熏蒸疗法,是将某些有治疗作用的溶液加热,使之产生蒸气,利用所蒸发之气体熏蒸病人的全身或某一局部,或用某些具有挥发性液体所熏发出的分子,来熏治和预防某些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熏蒸疗法是通过热气的作用,对皮肤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络脉、祛风除痹之功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一、熏蒸疗法的适应症  
  熏蒸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手足扭挫伤、痔、风湿性关节炎、急性上颌窦炎、荨麻疹等病症。  
  二、熏蒸疗法的用具及操作方法  
  将药加水2000~3000毫升,用火炉或电炉加热煮沸,产生蒸气,利用蒸气熏蒸患处,每日1~2次。熏蒸时注意用布巾遮围患处,以减少或减慢蒸气外泄。  
  三、熏蒸疗法的临床应用举列  
  1、风湿性关节炎:威灵仙100克、秦艽100克、防风100克、苍术100克,放在一个大搪瓷盆内,加水适量煮沸,趁热气上腾时在盆上放一个小凳。病人坐凳上,用布围住全身熏蒸,仅露头面,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荨麻疹:刘寄奴、透骨草、防风、威灵仙、白鲜皮、苍术各15克、煎水,趁热熏蒸患部,1日1次,连用3~5次。  
  3、手脚扭挫伤:透骨草50克、威灵仙50克、陈醋1000克,对水适量,放在搪瓷盆中煮沸,将受伤手足放在离水面12厘米处熏蒸,上方罩以毛巾被,不使热气外泄。一日熏蒸1次,连熏3~5次。  
  4、混合痔:热水1盆,内放食盐10克,盆上放有孔圆凳,使热气熏肛门部,水温降低后,可在加热或用纱布洗涤肛门部,一日3~4次。  
  5、流行性感冒:陈醋1000克,对水1000克,置入大砂锅中煮沸。病人坐在砂锅近旁,关闭门窗,接受蒸熏治疗。  
  6、急性上颌窦炎:柴胡15克、白芷15克、双花15克、蒲公英15克、辛夷15克、防风15克、黄芩15克,对适量水,放在搪瓷盆中煮沸,上盖毛巾被,不使蒸气外泄,每次熏洗患部10分钟,一日1次。  
  四、熏蒸疗法的注意事项  
  1、施行熏蒸疗法,应时时注意防止烫伤,各种用具易牢固稳妥,热源应当合理,药不应接触皮肤。  
  2、应用熏蒸床时,要注意汗出过多,防止站立时虚脱跌倒。  
  3、小儿及智能低下,年老体弱者不宜用本疗法。  
  4、熏蒸浴具要注意消毒。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指让患者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之中,通过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现代研究证明,音乐能够通过人的听觉直接作用于大脑的边缘系统、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从而对植物神经、内分泌腺和躯体运动等发挥调节作用,同时,亦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治疗中,通过音乐可以调节病人的精神状态,振奋精神,促使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一、音乐疗法适应症  
  音乐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孤僻症、震颤麻痹、脑性瘫痪以及弱智、智残、痴呆及健忘等症。健康人也可用来益智养生延寿。其疗法对镇静、催眠、调节血压、缓解哮喘、产后乳汁不足均有良好的作用。  
  二、音乐疗法操作方法  
  (一)根据不同疾病选择好音乐,以利疗效。  
  (二)调节情志法主要选择具有舒缓、轻柔、婉转的乐曲以镇静安神;选择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的曲子以振奋精神。  
  (三)养心益智法主要选择抒情、典雅、富有生气,令人奋进的民族乐曲为主。  
  (四)音乐益寿法可选择具有明快、欢畅、安静、沉思等乐曲,以达到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之目的。  
  三、音乐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一)神经衰弱,血管神经性头痛:采用旋律优美,速度适中的乐曲。  
  (二)癫狂,烦躁易怒:采用的乐曲应舒缓、低慢、幽雅、轻柔。  
  (三)智力不足:应选择抒情、旋律优美、意境较深、令人神思遐想等特点为主的乐曲。  
  (四)养生保健、延寿:可采用典雅的传统乐曲为主,格调宜多变而不宜单一,曲中应有安静、沉思、欢畅等意境。  
  四、音乐疗法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一)在实施音乐疗法过程中,应注意排除各种外界干扰,使病患的身心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  
  (二)治疗中需注意音量的控制,一般在40~60分贝,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可稍高或偏低。  
  (三)注意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乐曲,避免病人产生反感。  
  (四)同一疾病的疗程内,乐曲应适当调整,以使病人不感到单调乏味。


洗浴疗法
  洗浴疗法是指将身体或患病局部以水浸泡或用药液洗浴,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洗浴疗法种类很多,可按温度分为冷水浴、热水浴、温水浴等;按作用部位分为全身浴、局部浴等。此疗法有很多特点,如冷水浴可兴奋神经、降低体温、刺激心血管功能、强身壮体、提高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而热水浴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具有消炎镇痛、止痒等作用。沐浴疗法可单独应用,又可与其它疗法配合实施,且易被病人接受,因此,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一、洗浴疗法适应症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偏瘫、截瘫、进行性肌萎缩等。  
  (二)周围神经疾患:神经损伤、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三)外科疾患: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折后功能障碍、截肢后遗症。  
  (四)其他疾患:肥胖症、皮肤瘙痒症等。  
  二、洗浴疗法操作方法  
  (一)按作用的部位分为全身水疗及局部水疗。  
  (二)按使用温度分为冷水浴(25℃以下),低温水浴(25~33℃),平温水浴(34~37℃),温水浴(38℃),热水浴(38℃以上)。  
  (三)按水疗方式分为浸浴(包括坐浴)、淋浴。  
  三、洗浴疗法临床应用举例  
  (一)丹毒:采用冷浴法,每日一次,配合其它药物治疗。  
  (二)皮肤瘙痒症:采用热浴疗法,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0~15天。  
  (三)荨麻疹:温水浴疗法,急性期水温40℃左右,慢性期37℃左右,15~20分钟,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四)痔:采用喷浴及坐浴,温度37~38℃,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急性期水温可稍低,5~8次为一疗程。  
  (五)骨折恢复期:可采用旋涡浴,水温38~40℃,每次15~20分钟,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六)冻伤:采用浸浴法,将冻伤肢浸于18~20℃凉水中,在20~30分钟内逐渐加至30~35℃,然后在维持此种温度的水内浸泡20~30分钟。  
  四、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一)心力衰竭、肾功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内脏出血、肌肤破损出血者,不宜选用此疗法。  
  (二)在采用热水浴时,应测量水温,逐步适应,防止烫伤。  
  (三)在采用冷水浴时,不宜时间过长和水温过低,浴后应用毛巾搓擦全身皮肤直至发红。  
  (四)年老、体虚、儿童等,在沐浴时要有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矿泉水疗法
  在地下蕴藏几千年的矿泉水,也可用于治病,在崇尚自然疗法的今天,矿泉水有了更多的用途。
  利用矿泉水的物理化学特性,采取内服或外用的方法,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人们将常用的矿泉分为:单纯泉、碳酸泉、碱泉、含盐泉、硫酸盐泉、铁泉、明矾泉、硫磺泉、放射能泉等。
  矿泉水疗法可调节人体的各种功能,促进大脑皮层形成正常的协调活动,抑制并逐渐改变机体的病理过程,从而使疾病得到缓解或痊愈。
  一、矿泉水适应症
  根据矿泉水的理化性质,可选用治疗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肝炎、肠炎、动脉硬化、贫血、肾性高血压、泌尿系结石、肾炎、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附件炎、皮肤瘙痒症、腰肌劳损、疖疮、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症。
  二、矿泉水操作方法
  (一)浸浴疗法:将全身或局部,如手、足、上肢、下肢等浸泡在矿泉水中,根据时间和水,可进行短浴,即时间短,水温高;或长浴,即时间长,水温接近体温。
  (二)饮泉水疗法:根据矿泉水的理化性质及不同的病情,选饮合适的矿泉水及饮服量。一般先从小量开始,可100~200毫升,可达中量300~400毫升,大量500~600毫升。个别可饮达1000毫升左右。
  三、矿泉水临床用举例
  (一)慢性支气管炎:可用单纯泉、硫磺温泉、碱泉、酸性泉做浸浴疗法。
  (二)慢性咽喉炎:可用单纯泉、重碳酸钠泉、硫磺泉、酸性泉做浸浴;取含盐泉、重碳酸泉饮用。
  (三)萎缩性胃炎:可取单纯泉饮用。
  (四)慢性肝炎:可取硫磺泉饮用。
  (五)慢性肠炎:可取单纯泉,含盐泉、氢泉浸浴;取硫酸盐泉,食盐泉饮用。
  (六)动脉硬化:可用单纯泉,碳酸泉,硫磺盐泉,碘泉等浸浴;取碳酸泉、碘泉用。
  (七)贫血:可用食盐泉、铁泉浸浴;取铁泉、砷泉饮用。
  (八)泌尿系结石:可用单纯泉、重碳酸钠泉、硫酸盐泉浸浴;对于尿酸性和尿酸盐结石,可取重碳酸钠泉饮用;对于草酸钙结石,可取碳酸泉饮用。
  (九)皮肤瘙庠症:可用单纯泉、碳酸泉、硫磺泉、氡泉浸浴;取砷泉饮用。
  (十)更年期综合征:可用单纯泉、含盐泉、重碳酸钠泉、硫磺盐泉、铁泉、碘泉等做浸浴治疗。
  四、矿泉水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一)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急性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严重水肿、妇女妊娠期等禁用本疗法。
  (二)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矿泉种类和操作方法。注意掌握浴水温度和浴疗时间。
  (三)年老体弱、久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进行浸浴治疗时,应选局部浴疗,然后再行全身浸浴。
  (四)饮矿泉水以早晨空腹时为佳,一般一日3次,但睡前不宜饮矿泉水。饮用时宜缓缓喝下,切忌一口气喝净。


熏蒸疗法   
  熏蒸疗法,是将某些有治疗作用的溶液加热,使之产生蒸气,利用所蒸发之气体熏蒸病人的全身或某一局部,或用某些具有挥发性液体所熏发出的分子,来熏治和预防某些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熏蒸疗法是通过热气的作用,对皮肤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络脉、祛风除痹之功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一、熏蒸疗法的适应症  
  熏蒸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手足扭挫伤、痔、风湿性关节炎、急性上颌窦炎、荨麻疹等病症。  
  二、熏蒸疗法的用具及操作方法  
  将药加水2000~3000毫升,用火炉或电炉加热煮沸,产生蒸气,利用蒸气熏蒸患处,每日1~2次。熏蒸时注意用布巾遮围患处,以减少或减慢蒸气外泄。  
  三、熏蒸疗法的临床应用举列  
  1、风湿性关节炎:威灵仙100克、秦艽100克、防风100克、苍术100克,放在一个大搪瓷盆内,加水适量煮沸,趁热气上腾时在盆上放一个小凳。病人坐凳上,用布围住全身熏蒸,仅露头面,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荨麻疹:刘寄奴、透骨草、防风、威灵仙、白鲜皮、苍术各15克、煎水,趁热熏蒸患部,1日1次,连用3~5次。  
  3、手脚扭挫伤:透骨草50克、威灵仙50克、陈醋1000克,对水适量,放在搪瓷盆中煮沸,将受伤手足放在离水面12厘米处熏蒸,上方罩以毛巾被,不使热气外泄。一日熏蒸1次,连熏3~5次。  
  4、混合痔:热水1盆,内放食盐10克,盆上放有孔圆凳,使热气熏肛门部,水温降低后,可在加热或用纱布洗涤肛门部,一日3~4次。  
  5、流行性感冒:陈醋1000克,对水1000克,置入大砂锅中煮沸。病人坐在砂锅近旁,关闭门窗,接受蒸熏治疗。  
  6、急性上颌窦炎:柴胡15克、白芷15克、双花15克、蒲公英15克、辛夷15克、防风15克、黄芩15克,对适量水,放在搪瓷盆中煮沸,上盖毛巾被,不使蒸气外泄,每次熏洗患部10分钟,一日1次。  
  四、熏蒸疗法的注意事项  
  1、施行熏蒸疗法,应时时注意防止烫伤,各种用具易牢固稳妥,热源应当合理,药不应接触皮肤。  
  2、应用熏蒸床时,要注意汗出过多,防止站立时虚脱跌倒。  
  3、小儿及智能低下,年老体弱者不宜用本疗法。  
  4、熏蒸浴具要注意消毒。


香佩疗法

    香佩疗法是将芳香性药物装入小布袋或荷包内,佩戴在身上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佩带芳香性植物以防秽避邪的记载,《山海经·西山经》载:“熏草……佩之可以已疠。”从《荀子》和《楚辞》的记载考察,本疗法在其时已成为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不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所用的兰花、熏草等也是当时流行的饰品和芳香剂。汉代《中藏经》已有较多的治疗经验总结,如用绛囊盛安息香末防治传尸、肺痿、时气、瘴疟等。至明清时期,本疗法更有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有用麝香做成香佩,以治疗恶梦纷纭之症。据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记载,一些药堂已制作专门香佩出售,供人防治疾病。现本疗法仍广泛流行。如江南地区在端午时节,习惯将芳香性药物碾成细末,装在精制的布袋内,佩戴在儿童胸前,或挂在床边、童车上,以避秽防病。

[基本内容]

一、药物的选择

根据病情或当地流行的时行病,选择不同的药物。香佩用药多为芳香开窍,祛秽避邪和清热解毒的中草药。

二、操作方法

将所选的药物,研成细末,或制成散剂,或全草揉团装入布袋或绢袋内,也可以装入有细孔的塑料球或塑料盒内。佩带在颈项、胸前、腰间或其他需要治疗的部位。

三、治疗机理

本疗法以芳香开窍、避秽解毒的药物为主,使药物的挥发成份通过肌肤毛窍、口鼻等被吸收或其挥发成份在空气中直接杀灭、抑制细菌与病毒。据药理研究,某些中药的芳香、解毒的挥发成份具有祛病定惊、开窍醒脑、扩张血管、消炎杀菌等作用。

[注意事项]

1.对药物气味过敏者,不宜应用。
2.凡危急重症患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3.保持香佩的芳香干燥。当药物佩带时间过长,气味淡薄时, 应及时更换药物。
4.制作香佩不宜用过厚过密的布,也不宜用化纤类布,宜用稀薄棉布或纱布、绢等缝制,以利散发药物的气味。
5.注意佩带部位的舒适。佩带在颈部、头部应松紧适宜,不宜过重。




香佩疗法(二)

香佩疗法是将芳香性药物装入小布袋或荷包内,佩戴在身上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临床应用]

本疗法多用于防治疫疠(一般指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流行性疾病、传染病)、四时感冒等疾病。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高血压、小儿疳积、口疮、鼻炎等病症。

一、疫疠

1.取大黄40克,苍术、檀香、山奈、雄黄、朱砂、甘松、川椒、贯众、降香、龙骨各30克,菖蒲、白芷各22克,桂皮17克,细辛、丁香、吴茱萸、沉香各15克,共同研为细末,用绢袋分装数袋,经常佩戴。
2.取菖蒲、艾叶、茵陈、白芷各等分,研末装袋,佩带在胸前。

二、四时感冒

1.取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各3克,共研细末,装入小布袋内佩带。
2.取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白芷、麝香各等分,混合研末,佩带在胸前,时时嗅闻,每次10分钟左右。

三、寒性头痛

1.取附子30克研末,与艾绒适量和匀,装在布袋或瓶子中,带在身上,时时闻嗅。
2.取川芎茶调散(市售)1瓶,装入布袋内,带在身上,经常闻嗅。
3.取白胡椒30克,黑豆7粒,先研细末,与鲜姜120克,大枣(去核)7枚、葱白7根一起捣烂,装入布袋,带在身上,经常嗅闻,适用于偏头痛。
4.取荜拨15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内,放在上衣口袋中,每天嗅闻5-8次。左边头痛用右鼻嗅,右边头痛用左鼻嗅。适用于偏头痛。
5.取鹅不食草揉成团,装入布袋,带在身边,时时嗅闻,以鼻出黄水为度。

四、高血压:取菊花、夏枯草、晚蚕砂、石菖蒲各等分,装入长条布袋内,围颈项一圈,隔3天换药一次。

五、颈椎病:取羌活、当归、藁本、制川乌、川芎、红花、赤芍、地龙、血竭、桂枝、丹参、乳香、没药各等分,研成粗末,做成布制颈托,每日佩带6小时左右。

六、失眠、心悸:取朱砂3克,灵磁石6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放在帽子内戴在头顶。

七、产后抽搐:取白胡椒7粒、生桃仁7粒、连须大葱3根、新鲜生姜30克,血余炭3克,研末和匀分成3袋,左右腋窝各挟一袋,手持一袋于鼻前时时嗅闻,至出微汗即可。

八、急性乳腺炎:取过路黄1克,或加银花、夏枯草各等分,装入布袋,放入胸罩佩带。

九、鼻炎:

1.取细辛、牙皂、川芎、白芷、薄荷、苍耳子、辛夷各3克,研成细末,加入麝香0.3克伴匀,装在布袋或瓶子内,时时嗅闻。
2.取秋牡丹、鹅不食草、毛茛、夏枯草各15克,研末装袋,时时嗅闻。适宜用于鼻炎头痛。
3.取毛茛叶捣烂,装入布袋,时时嗅闻。

十、荨麻疹:取蛇床子、丁香、白芷各20克,细辛、苍术、艾叶、香附、雄黄、硫黄各10克,共研细粉,加入冰片5克混合。每25克为一袋。对易复发患者,根据往年发病季节,于夏秋季到来前开始用药,一袋置于贴身衣袋内,另一袋放于床单下或枕下。隔两月换香袋一次。

[按语]

香佩疗法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从防秽避邪发展到防治多种疾病。近年来受本疗法临床应用的启迪,已有采用磁石、矿石药物及其它中草药,制成各种形状的佩带物,扩大了应用范围。如磁性项链治疗高血压、哮喘;磁性手表治疗早搏;以及香水手帕预防感冒等,使本疗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药枕疗法(一)

    药枕疗法是将药物作为枕芯将装入枕中,或自制薄型药袋置于普通枕头上,睡时枕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流传很狼。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蒸大豆装枕治失眠的记载。唐宋时期如有了较大的发展,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治头项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号痛。”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吴尚先《理瀹骈文》则记述各类药枕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药忱疗法更受重视,发展很快,并出现了磁疗忱、催眠枕、抗衰老枕、维康保健枕等。

[基本内容]

1、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药钧,药物经过防霉、防蛀处理后,装入枕中。

2、药枕可分厚型.轻便(薄)型两种。厚型的可直接塞在枕套内,轻便型的可置于普通枕上面,睡时枕之。

3、药物经过处理后,一般可以保持半年以上。如病情需要可随时更换药物。

[治疗机理]

中医认为,头为精明之府,气血皆上聚于头部,头与全身紧密相联。使用药枕可以使药物百接作用于头部,从而治病法邪,平衡气血,调节阴阳。药理研究证明,某些芳香性药物的挥发成份有法痰定惊、开窍醒脑.扩张周围血管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本疗法主要用于头目部疾病。
2、使用药枕,临床上没有禁忌证,无毒副作用,如发现有药物过敏者,则应停止使用。
3、由于药枕疗法见效较慢,一般需长年使用,所以治疗时应有耐心,坚持应用,方能获效。
4、在治疗过程中,如疾病加重,应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定期更换药枕。经常保持干燥,但不宜曝晒。



药枕疗法(二)

  药枕疗法是将药物作为枕芯将装入枕中,或自制薄型药袋置于普通枕头上,睡时枕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

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可适用于头痛头昏、头晕目眩。

失眠健忘、耳鸣目花,神经衰弱、中风口歪、肩周炎、下颌关节痛、脑动脉硬化,鼻渊等。其中治疗头痛.失眠、高血压、颈椎病等,疗效较为明显。

一、头痛目赤

取菊花500克,或取薄荷、桑叶、绿豆、决明子各等分,加工成粗末,作枕芯。

二、头风(相当于血管神经性头痛)

取防风、川芎、白芷、绿豆各150克,晚蚕砂100克,加工成粗末,作枕芯。

三、风寒头痛(寒冷引起的头痛)

取蒸吴茱萸250克,作枕芯。

四、落枕

1、辨证属风寒入络者,取细辛、白芷、川芎.羌活、独活、菖蒲,晚蚕砂等备等分,加工成粗末作枕芯。
2、辨证属气血不畅或瘀阻者,取川芎、羌活、独活、丹参、急性子,玫瑰花、玄胡索、晚蚕砂各等分,加工成粗末作枕芯。

以上也可用于颈椎病及下颂关节痛。

五、颈椎病

取当归、羌活、藁本、制川乌、黑附片、川芍、赤芍、红花、广地龙、广血竭、菖蒲、灯心.细辛、桂枝、丹参、防风,莱菔子、威灵仙、乳香、没药、冰片各等份,研为粗末:作枕芯。每天枕用时间不少于6小时,连用3-6月以上,对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脑动脉硬化、腰椎病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

六、肩周炎(又名漏肩风)

取川芍、细辛、丹参、羌活、黑附片、乳香、没、.桑枝、桂枝、红花各等分,加工成粗末,作枕芯。

七、失眠

1、取黑豆.磁石粉各等分,加工成粗末作枕芯。
2、取决明子、滁菊花.朱灯心草各150克,作枕芯。
3、取灯心450克,作枕芯。

八、鼻渊(鼻炎、副鼻窒炎)

取白芷、辛夷各等分,加工成粗末作枕芯。

九、青光眼

取夏枯草、荷 叶、白芷、草决明各等分,加工成粗末,作枕芯。

十、耳中热痛

取食盐适量,炒热后,装入布袋,置于枕上。

十一、高血压

1、取野菊花.灯心草、夏枯草、石菖蒲、晚蚕砂等各等分,加工成粗末,作枕芯。使用时注意将药枕对着风池、风府和大椎穴。
2、取草决明子、菊花各等分,作枕芯。
3、取磁石250克粉碎成末,配用灯心草作枕芯。

[按语]

药枕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对颈椎病,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应用本疗法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本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现已成为人们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
离线yanshoufeng
发帖
23
啄木币
176
鲜花
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8-13
小儿香佩疗法

小儿香佩疗法是将某些芳香性药物研成细末,装入布袋,佩戴于小儿胸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源远流长。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用雄黄、矾石、鬼箭羽、羚羊角等研细末,用三角绛囊盛一两带胸前……”治疗和预防瘟疫的记载,民间至今也仍有端午节小儿身佩香袋以辟瘟解毒的习俗。近年来,研究发现佩戴芳香性药物不仅能辟疾祛邪,还有醒脾开胃之功效,用以治疗小儿厌食症等,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基本内容]

一、操作方法

将具有防邪辟疫或醒脾开胃作用的芳香性药物合理配伍,研成细末,装入瓶内,盖紧瓶口备用。取新棉布一小块,做成约4.5×6.5厘米大小的布袋一只,内衬以少许新棉或药棉,再取上述药末适量纳入其中,封好袋口,即成香袋,令小儿昼夜佩于胸前。若为美观和迎合儿童新奇心理,也可用锦缎和彩线将小袋做成动物脸谱或荷包等,使儿童更乐意佩戴。

二、治疗机理

芳香性药物极易挥发,研成细末后,其细小分子和离子随着呼吸运动而进入鼻腔,通过鼻粘膜的吸收进入毛细血管,随血循环遍及全身,使机体抗病和防御能力增强,消化功能改善,从而达到防治外感,增进食欲之目的。

[临床应用]

一、防治感冒:取雄黄、朱砂各6克,菖蒲、大青叶各15克,白芷9克,薄荷3克,研成细末。取15克装入布袋内,令小儿佩之。

二、防治咳喘:取雄黄、苍术各6克,细辛、干姜各3克,白芷9克,菖蒲15克,研成细末。取15克于小袋内,令小儿佩之。

三、小儿厌食症:取胡黄连、苍术各6克,香橼、毕澄茄各9克,菖蒲15克,研成细末。取15克于小袋内,令小儿佩之。

四、防治中暑:取藿香、佩兰、川芎、白芷各9克,雄黄、冰片、硼砂各6克,牛黄3克,研成细末。取15克装入小袋内,令小儿佩之。

[注意事项]

1.本疗法一般小儿均可应用,无所禁忌。在小儿沐浴或洗脸时应把香袋取下,以免受潮降低疗效。
2.因芳香药物容易挥发,香袋要10天调换一次。也可把原香袋内的药末取出,再装上新的药末来提高疗效。
3.用本疗法防治小儿咳喘时,如发现小儿在佩戴后喘息加重,则可能是因为小儿对某些药物过敏,一般只需除去香袋,即可缓解。

[按语]

“小儿脏腑未充,药物不能多受”,而本疗法只用少量药末,毋需医者作特殊处理即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所以特别适宜在儿童群体中普及推广。


取嚏疗法
   
取嚏疗法,是通过给病人鼻腔以刺激,使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有抹入取嚏法、吹鼻取嚏法、滴鼻取喷法、塞鼻取嚏法和探鼻取嚏法5种。
  1.抹入取嚏法
  将所用药物研细末,以手指蘸取适量抹鼻取嚏。此类所用药刺激性较强。
  2.吹鼻取嚏法
  将所用药物研细末,用药前令患者含1口清水(令患者屏气也可),取0.3克左右药未置于细管一端(细竹管、细纸管均可),吹入鼻腔取嚏。若用吹药器将药末吹入鼻腔取嚏更佳。
  3.探鼻取嚏法
  以纸捻、灯蕊、鸡或鸭之羽毛等物(亦可蘸药末少许)刺入鼻内取嚏。
  4.滴鼻取嚏法
  取药液适量(包括将丸药化为液体),滴入鼻内,予以刺激取嚏。
  5.塞鼻取嚏法
  取所用的药物研细末,以布包适量塞入鼻内;或将药末用酒等调成糊状,布包适量塞入鼻内取嚏。
  取嚏次数及刺激鼻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若用于急救者,以得嚏气通苏醒为度;用于证候较缓者,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及所用药物等而定,一般每天l-3次或2天1次不等。取嚏的部位,如头痛、咽喉疾患、眼病、牙痛等疾病,一般是左侧病取右鼻,右侧病取左鼻,双侧同病则二鼻交替或者同取。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卒中、痰厥等急证属脱证者禁用,高血压、脑出血、脑外伤等所致昏厥者不宜用,体虚及孕妇者慎用。
  二、注意事项
  1.取嚏疗法为祛邪之法,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耗伤正气。
  2.用此法后如有不良反应,要改用其他疗法。
  3.运用本法,要根据病情,及时配合其他疗法,特别是急性疾患尤应注意。






药带疗法


药带疗法,是将药物研末炒热,装入细长如腰带的布袋中,缠缚于腰部或其他病变那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根据疾病性质选择方药。将选择的药物研末,装入细长如带的布袋中,即成为“药带”。将药带系于腰中或其他病变部位,5-7天换药1次。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急性病证、对药物过敏和无法系带的部位,均不宜用此法治疗。

  二、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局部皮肤瘙痒、疱疹等症状时,应暂停治疗

  2.因此法收效较慢,故急性病患者,不宜用此法治疗。

  3.有剧毒对皮肤有严重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做药带系缚。

  4.在用此法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其他疗法治疗。



冷水疗法

冷水疗法是用冷水冲洗、浸浴、饮用、摩擦、包敷或拍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本法是根据疾病性质和需要,以确定冷水的种类和治疗方法。

  冷水的种类有自来水、井水、河水、湖水、海水、泉水、冰水、雪水等,治疗时可根据疾病需要及当地条件选用。   冷水治疗方法,可根据环境条件而定。

  1.用橡皮胶管接在水笼头上或直接在自来水笼头下冲洗全身;或身体局部用注射器抽取冷水冲洗等。

  2.用水瓢、瓷盆等舀取冷水浇灌身体。

  3.冷水拍打,用毛巾或纱布蘸冷水拍打额部、胸骨处或上下肢等处。

  4.冷水浸浴,将身体的全部或局部沉浸在冷水中,经一定的时间,出冷水并擦干身体。

  5.冷水饮用,取清洁井水、泉水,经消毒后饮用。

  6.冷水摩擦,用冷水浸湿毛巾,摩擦全身,直至皮肤发红为止。擦过之后,再用干毛巾拭干身体表面的水分。

  7. 冷湿巾敷盖,把毛巾浸入冷水,取出拧得不干不湿,敷于患处。用2条冷湿巾交替使用,5-10分钟换1次。

  8.冷湿巾包裹,用大浴巾浸湿冷水,包裹患者全身、半身或肢体某一部分,其上再覆以2-3层干毛巾,使患者发汗,然后再用干毛巾擦之。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l.一切虚寒证禁用此法。

  2.年老体弱不宜用全身冷水冲洗,但患有遗精、早泄等病证时,可作局部冷水冲洗。

  3.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作全身冷水冲洗和冷水浴、冷水浇灌、冷湿巾包裹等。

  4.冠心病患者,不宜作全身冷水冲洗、冷水浇灌等。肺结核,伤寒等疾病禁用冷水疗法。

  二、注意事项

  1.用此法治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身体,并注意保暖,以免感冒。

  2.冷水疗法很多,具体用哪一种方法,要视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而定。

  3.冷水疗法宜由夏季开始,冬天可用温水。


发泡疗法


  发泡疗法就是用某些中药切碎捣烂后,敷于患处或一定穴位,使其局部皮肤灼热、潮红,继之起泡,以达治疗作用。本法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止痛消肿之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物(根据需要事先将新鲜的毛茛或威灵仙等中草药切碎、捣拦,捏成直径约1cm的药饼)、塑料纸、纱布、胶布、绷带、75%酒精棉球、5ml注射器一副、消毒瓶盖一个(直径约3cm,高2cm)。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暴露发泡部位。
  (2)将制好的药饼敷于需要的部位,如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急性黄疸敷于内关穴等。
  (3)盖上塑料纸、纱布,以胶布固定。
  (4)敷4小时左右后,病人感局部灼痛、蚁走感,皮肤潮红,即可将药饼取下,上扣一直径约3cm的瓶盖,以绷带固定。
  (5)8~12小时后,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经常规消毒,用针头刺破水泡底部,抽出液体。
  (6)再以酒精棉球消毒针眼,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向病人解释发泡疗法的作用及发泡过程,以取得病人配合。
  (2)发泡前应将局部清洗干净,或嘱病人洗澡。
  (3)敷药后应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如病人感烧灼,疼痛较重,皮肤反应大,可提早将药饼取下。
  (4)发泡过程应注意保护水泡,避免碰破,抽吸泡液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抽吸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隔日更换敷料一次,待局部干燥愈合即可。
  (5)局部皮肤病变者,禁在病变部位发泡。

  4、在护理中的应用 此法须根据医嘱,选用适宜药物和部位,进行发泡治疗。




拍打疗法


操作方法


    拍打疗法,是用槌、木棒或钢丝制成的拍子,在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的拍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拍打法
  拍打时握拍用力松紧适宜,主要用腕力进行弹打,前臂只起支持腕上下移动的作用。要学会两只手能够掌握拍弹打法,以便劳累时可替换,尤其是自我拍打时,有些部位只能用某只手才拍打到位,所以学会双手均能拍打是必要的。每次拍打时,开始手法宜轻,然后力量渐渐加重,到拍打快结束时,才可于某些重点脉位上进行重拍。拍打按用力轻重,可分为3种。
  1.轻拍法:拍打时用力较轻,多用于年老体弱、儿童及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或用于肌肉较薄(如关节处)的地方和有重要脏器的地方。
  2. 中拍法:用中等力量拍打,拍打时微有痛感为度。适用于一般人和大部分部位。
  3.重拍法:用力较重,不仅用腕力,而且要用前臂的力量进行拍打,拍打时有痛感,但应以能忍受为度。此法多用于体质壮实之人,或体质较好而病情顽固的复诊病员,或拍打肌肉丰厚的骶、臂部等部位时用。
  二、拍打节奏
  有“七里拍子”、“四一四”、“三六九”等不同节奏。现在常用的是“四一四”拍。即打一拍后,再连打四拍;再打一拍,再连打四拍。有节奏的进行拍打,即可省力,又可使患者有一种舒适感。
  三、拍打顺序
  按顺序拍打避免遗漏。总的原则是先左后右,从上而下,由近及远。一般是先拍打背部正中线,再拍打夹脊两旁的侧线,然后再拍打上肢,最后拍打下肢,从近端拍向远端。双侧患病时先拍左侧,再拍打右侧。具体到某个肢体,要先前侧,再后侧,先内侧,后外侧,应一拍紧挨一拍密密地打,每一侧面要反复拍打3-5遍,并在该侧面的脉位上重点抽打3-5下,只可顺打,不可逆打。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各种表现湿烂的皮肤病、疮疖、痈疽、发热、急性传染病、癫痫、严重心脏病、肝脾肿大、各种出血倾向的疾病、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内脏肿瘤、骨折未愈合、骨结核、类风湿等均禁用。肾区禁用本法。
  二、注意事项
  1.术者应熟练掌握操作方法,拍打疗法常和捏筋疗法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2.拍打治疗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温度过低容易受凉,温度过高容易出汗,一般以25-30℃为宜。
  3. 每次治疗前要适当安静休息,使情绪安定,然后排净二便,脱去外衣,准备接受拍打治疗。
  4. 拍打开始宜轻,以后逐渐加重。对儿童和年老体弱者手法宜轻,对年青体壮者手法宜重。对痹证、痿证和感觉功能迟钝者手法应适当加重。肩部、背部和腰部宜轻拍,骶部要重拍。四肢肌肉丰满处手法宜重,关节及肌肉较薄处手法宜轻。  
分类
1、手拍打法

适应症:痧症,或作痧症之预诊法。

操作:先用温水洗净右手,或双手,在患者之两臂弯,轻轻用力拍打,以每秒钟四下的速度进行,一次连续拍40下,如果拍打后两臂弯一片红润,没有暗紫色的痧痕,即不是痧症,可作为预诊之用。如果已有痧痕,再连续拍打两腿弯,第七颈椎,前胸后背,小腿肚,每处拍40下。

2、姜水拍打法

适应症:主治感受风寒,四肢发冷头痛及全身骨节疼痛者。

药物:干姜15克,开水冲泡15分钟。

操作:双手蘸些热姜水,在患者第七颈椎,腰椎部,两腿弯,两腿小肚子腓肠肌部拍打。

3、白酒拍打法

适应症:痧症,腿肚转筋,或因受风寒而引起的脖颈及上下肢疼痛症。

药物:白酒60克。

操作:将白酒炖热,倒在干净搪瓷碗中,用手蘸热白酒,拍打患者大椎骨(第七颈椎)的上下左右各处,再拍打两臂,两腿弯的大静脉处,及脊椎两旁。每处拍打20~40下,以拍打到红晕为止,手劲要轻重协调,停三小时后,再依前法,用白酒拍打一次。

4、苍术拍打法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苍术30克,艾叶60克。浓煎四杯。

操作:腰椎两旁,两膝上下。四处,每处用两手蘸苍术水,趁热拍打100下,四处共400下。以拍打之处皮肤见到红润,患者疼痛减轻,即为有效。


耳压疗法


    在耳壳上按压的治疗方法,称为耳压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法具有适应证广,奏效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
耳针手法被耳针界高度重视,视为“提高疗效”的“三要素”之一。耳压疗法也要讲究手法,也存在着“得气”和“气至病所”的问题。临证时,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按虚、实、寒、热对各耳穴施术,都会达到“得气”和“气至病所”的。
  一般地说,虚证、老、弱、孕妇、儿童常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实证、年轻力壮者常施以直压或对压法。需补的耳穴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应泻的耳穴用直压或对压法。
  耳穴的位置见图141。
  1.对压法:术者用食、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压迫贴于耳穴上的丸,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此时,术者的食、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作圆形移动,寻找痛、胀较明显的位置。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压迫20-30秒钟。也可在耳廓前面和背面相对贴压2个丸进行对压,其刺激量则更大。将全部耳穴如法对压完毕后,嘱患者照此压法,每天行按压3-5次。本法属泻法,是一种强制刺激手法。对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
  2. 直压法:术者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技压,每穴压4-6次。施术完毕,嘱患者如法每天按压3-5次,此法的刺激强度弱于对压法,仍属泻法,也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其适应证同对压法。有些耳穴难以用对压法,如下脚端(即交感)、艇角(前列腺)、大肠等穴,用泻法时,多用直压法。耳甲腔、耳甲艇的穴位也常用直压法。
  3.点压法:术者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不宜用力过重,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视其体质、病症和术者要求,每穴每次可点压27下。本法属补法,是一种弱刺激手法,适用于各种虚证、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失眠、心悸、头昏等。
  4.轻揉按摩法:用指腹轻轻将压贴的穴丸压实(贴牢,不宜损伤皮肤为原则),然后顺时针方向带动穴丸皮肤旋转,以病人有胀、酸、痛或轻微刺痛为度。一般每穴轻擦按摩27次。此法属于补法,具有补虚的作用。适用于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过敏者。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防止胶布潮湿,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在,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2.夏季汗多,宜勤换;冬季冻疮及耳廓炎症者不宜贴敷。对胶布过敏者忌用。
  3.定时按压比不定时按压效果好,耳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4.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急性疼痛直重手法,强刺激,一般患者宜中度刺激,孕妇可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5.对扭伤和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压耳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如肩周炎,耳压时可活动肩关节。
  6.根据不同病种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有侧卧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结石取病侧在上方的侧卧位等。
  7.对有些疾病在治疗中急性发作问题,如胆石症、泌尿系结石产生的绞痛,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等……,要有应急措施。
  8.配合药物及其它疗法问题,应慎重,以免治疗重叠,产生桔抗作用。
  9.治疗期间不要服镇静药物。
  10.复诊治疗前取掉粘有压丸的胶布,清洗耳廓,局部肿胀或表皮溃烂者涂擦紫药水,已感染者及时对症处理.
中医常用的十种熨法




  熨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传统疗法之一,是借助药物的热力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达到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软坚散结等功效。其临床应用广泛,方法简便,实用经济,且疗效卓著。常用的熨法有以下几种:
 1 ★醋熨食盐炒熟,加入研细的香附子30克,再加入陈醋适量,调和均匀,用布包好,熨于心、足心、腹部等处。每次10—20分钟。可治疗四肢冰冷、寒湿气痛、瘀血肿块等症。
 2 ★盐熨粗盐500克,炒热后装入布袋内,熨肚脐及全腹部。可治疗因受寒后导致的腹痛、痛经、急慢性肠炎、痢疾等症。
 3 ★姜熨生姜、葱白等量,切碎,捣烂,炒热,用布包装好熨患处。冷则更换,一日数次。可治疗风寒骨痛、关节酸痛等症。
 4 ★葱熨将300克连须大葱切碎,置锅内炒至极热,加陈醋50克炒匀,用布包好,熨脐周及小腹。可治疗小腹胀痛、尿闭等。
 5 ★药物熨将根据病情需要所选用的药物打碎炒热,用布包好,置于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寒痹、体痛、寒凝腹痛、呃逆、脘痛等症。
 6 ★蚕砂熨将蚕砂、食盐各250克炒热,装入布袋内,熨患处。每日2—3次,每次1—2小时。适用于风疹、皮肤瘙痒、上吐下泻、腹痛诸症。
 7 ★肉桂熨、肉桂、茴香、川椒、青盐各等份,共炒热,置于布袋中,温熨患处。此法适用于阴证肿疡、虚寒性肠梗阻等症。
 8  ★茴香熨茴香30克、粗盐300克共置于锅内加热,用布包好,熨关节痛处,可治疗关节炎。
 9 ★椒蒜熨大蒜瓣250克、红辣椒少许捣烂,置于碗中,放入热水盆内烫热后用布包好,熨脐周。可治疗寒泻日久不愈。
 10 ★铁屑熨取干净铁屑250克,倒入铁锅内炒热,装入布袋中,在铁屑中加入适量陈醋,搅匀。待铁屑热度适宜时置于患处,每日2次。主治寒湿痹痛、肩周炎等。广西 胡海






拍打疗法


操作方法


    拍打疗法,是用槌、木棒或钢丝制成的拍子,在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的拍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拍打法
  拍打时握拍用力松紧适宜,主要用腕力进行弹打,前臂只起支持腕上下移动的作用。要学会两只手能够掌握拍弹打法,以便劳累时可替换,尤其是自我拍打时,有些部位只能用某只手才拍打到位,所以学会双手均能拍打是必要的。每次拍打时,开始手法宜轻,然后力量渐渐加重,到拍打快结束时,才可于某些重点脉位上进行重拍。拍打按用力轻重,可分为3种。
  1.轻拍法:拍打时用力较轻,多用于年老体弱、儿童及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或用于肌肉较薄(如关节处)的地方和有重要脏器的地方。
  2. 中拍法:用中等力量拍打,拍打时微有痛感为度。适用于一般人和大部分部位。
  3.重拍法:用力较重,不仅用腕力,而且要用前臂的力量进行拍打,拍打时有痛感,但应以能忍受为度。此法多用于体质壮实之人,或体质较好而病情顽固的复诊病员,或拍打肌肉丰厚的骶、臂部等部位时用。
  二、拍打节奏
  有“七里拍子”、“四一四”、“三六九”等不同节奏。现在常用的是“四一四”拍。即打一拍后,再连打四拍;再打一拍,再连打四拍。有节奏的进行拍打,即可省力,又可使患者有一种舒适感。
  三、拍打顺序
  按顺序拍打避免遗漏。总的原则是先左后右,从上而下,由近及远。一般是先拍打背部正中线,再拍打夹脊两旁的侧线,然后再拍打上肢,最后拍打下肢,从近端拍向远端。双侧患病时先拍左侧,再拍打右侧。具体到某个肢体,要先前侧,再后侧,先内侧,后外侧,应一拍紧挨一拍密密地打,每一侧面要反复拍打3-5遍,并在该侧面的脉位上重点抽打3-5下,只可顺打,不可逆打。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各种表现湿烂的皮肤病、疮疖、痈疽、发热、急性传染病、癫痫、严重心脏病、肝脾肿大、各种出血倾向的疾病、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内脏肿瘤、骨折未愈合、骨结核、类风湿等均禁用。肾区禁用本法。
  二、注意事项
  1.术者应熟练掌握操作方法,拍打疗法常和捏筋疗法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2.拍打治疗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温度过低容易受凉,温度过高容易出汗,一般以25-30℃为宜。
  3. 每次治疗前要适当安静休息,使情绪安定,然后排净二便,脱去外衣,准备接受拍打治疗。
  4. 拍打开始宜轻,以后逐渐加重。对儿童和年老体弱者手法宜轻,对年青体壮者手法宜重。对痹证、痿证和感觉功能迟钝者手法应适当加重。肩部、背部和腰部宜轻拍,骶部要重拍。四肢肌肉丰满处手法宜重,关节及肌肉较薄处手法宜轻。  
分类
1、手拍打法

适应症:痧症,或作痧症之预诊法。

操作:先用温水洗净右手,或双手,在患者之两臂弯,轻轻用力拍打,以每秒钟四下的速度进行,一次连续拍40下,如果拍打后两臂弯一片红润,没有暗紫色的痧痕,即不是痧症,可作为预诊之用。如果已有痧痕,再连续拍打两腿弯,第七颈椎,前胸后背,小腿肚,每处拍40下。

2、姜水拍打法

适应症:主治感受风寒,四肢发冷头痛及全身骨节疼痛者。

药物:干姜15克,开水冲泡15分钟。

操作:双手蘸些热姜水,在患者第七颈椎,腰椎部,两腿弯,两腿小肚子腓肠肌部拍打。

3、白酒拍打法

适应症:痧症,腿肚转筋,或因受风寒而引起的脖颈及上下肢疼痛症。

药物:白酒60克。

操作:将白酒炖热,倒在干净搪瓷碗中,用手蘸热白酒,拍打患者大椎骨(第七颈椎)的上下左右各处,再拍打两臂,两腿弯的大静脉处,及脊椎两旁。每处拍打20~40下,以拍打到红晕为止,手劲要轻重协调,停三小时后,再依前法,用白酒拍打一次。

4、苍术拍打法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苍术30克,艾叶60克。浓煎四杯。

操作:腰椎两旁,两膝上下。四处,每处用两手蘸苍术水,趁热拍打100下,四处共400下。以拍打之处皮肤见到红润,患者疼痛减轻,即为有效。
离线yanshoufeng
发帖
23
啄木币
176
鲜花
6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8-13
耳压疗法


    在耳壳上按压的治疗方法,称为耳压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法具有适应证广,奏效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
耳针手法被耳针界高度重视,视为“提高疗效”的“三要素”之一。耳压疗法也要讲究手法,也存在着“

得气”和“气至病所”的问题。临证时,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按虚、实、寒、热对各耳穴施术,都

会达到“得气”和“气至病所”的。
  一般地说,虚证、老、弱、孕妇、儿童常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实证、年轻力壮者常施以直压或对

压法。需补的耳穴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应泻的耳穴用直压或对压法。
  耳穴的位置见图141。
  1.对压法:术者用食、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压迫贴于耳穴上的丸,至患者出现沉

、重、胀、痛感。此时,术者的食、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作圆形移动,寻找痛、胀较明显的位置。一

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压迫20-30秒钟。也可在耳廓前面和背面相对贴压2个丸进行对压,其刺激量则

更大。将全部耳穴如法对压完毕后,嘱患者照此压法,每天行按压3-5次。本法属泻法,是一种强制刺激

手法。对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
  2. 直压法:术者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技

压,每穴压4-6次。施术完毕,嘱患者如法每天按压3-5次,此法的刺激强度弱于对压法,仍属泻法,也是

一种强刺激手法。其适应证同对压法。有些耳穴难以用对压法,如下脚端(即交感)、艇角(前列腺)、

大肠等穴,用泻法时,多用直压法。耳甲腔、耳甲艇的穴位也常用直压法。
  3.点压法:术者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不宜用力过重,以患者感

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视其体质、病症和术者要求,每穴每次可点压27下。本法属补法,是一种弱刺

激手法,适用于各种虚证、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失眠、心悸、头昏等。
  4.轻揉按摩法:用指腹轻轻将压贴的穴丸压实(贴牢,不宜损伤皮肤为原则),然后顺时针方向带

动穴丸皮肤旋转,以病人有胀、酸、痛或轻微刺痛为度。一般每穴轻擦按摩27次。此法属于补法,具有补

虚的作用。适用于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过敏者。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防止胶布潮湿,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在,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2.夏季汗多,宜勤换;冬季冻疮及耳廓炎症者不宜贴敷。对胶布过敏者忌用。
  3.定时按压比不定时按压效果好,耳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4.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急性疼痛直重手法,强刺激,一般患

者宜中度刺激,孕妇可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5.对扭伤和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压耳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如肩周炎,耳压时

可活动肩关节。
  6.根据不同病种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有侧卧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结石取病侧在上

方的侧卧位等。
  7.对有些疾病在治疗中急性发作问题,如胆石症、泌尿系结石产生的绞痛,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等

……,要有应急措施。
  8.配合药物及其它疗法问题,应慎重,以免治疗重叠,产生桔抗作用。
  9.治疗期间不要服镇静药物。
  10.复诊治疗前取掉粘有压丸的胶布,清洗耳廓,局部肿胀或表皮溃烂者涂擦紫药水,已感染者及时

对症处理。


握药疗法

  本疗法流传较久,主要取其发汗、消食、祛秽等作用。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载:“握药能发汗,

治积聚及老人虚寒便秘,握药又能下积”。现在农村、山区应用较广泛。

  [基本内容]

  一、药物的选择与加工

  1、根据临床病情的不同选择药物,一般多采取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

  2、药物加工:可将药物加工成适用于手握的形状,如丸药、散剂。也可以取新鲜药物稍加加工,直

接握在手内。

  二、操作方法

  1、直接将药物握在手中,根据病情需要,掌握用药时间,一般多以手汗微出为度。

  2、用于婴幼儿,可以将药物用纱布或绷带固定在手心。

  三、治疗机理

  本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手中的经络、穴位,取其发汗、消导而收效,加之手掌的温度和湿度,更

促进药物的吸收。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适用于感冒、小儿消化不良、面神经麻痹等。

  一、伤风感冒

  取苍术6克,羌活10克,明矾6克,荆芥9克,共研细末,以生姜汁为丸,握于手心,令微汗出,每日3

次。

  二、面神经麻痹

  取桂枝9克,麻黄、防己、荆芥各6克,川芎15克,防风12克,附子4克,共为细末,葱白捣泥调和,

握于手心,令微汗出,每日1次。

  三、夹阴伤寒(指感冒患者因行房而使病情加重,出现低热面红或不热面青,小腹绞痛,
足冷踡卧,或吐或痢,心下胀满,舌卷囊缩,脉象细微等证)

  取黄丹21克,明矾24克,胡椒30粒,火硝30克,共研细末,用姜汁或热白酒调和成膏,以搓丸取适量

握于的手心。可同时配合敷脐,待微汗出,症状缓解,即可去药。

  四、血管神经性头痛

  取羌活、独活、川芎各9克,细辛6克,附子4克,共研细末。同葱白捣泥调和,手握至微汗出,每日2

次。

  五、小儿疳积

  取大黄9克,牵牛子12克,莱菔子10克,共研碎,纱布包,握于手中。婴儿可用绷带固定。

  六、恶心呕吐

  取半夏、陈皮各9克,研为细末,加葱白6克、鲜生姜10克,共捣泥为丸,握于手中。如呕吐不止,可

同时用生姜9克煎汤,少量频服。

  七、阳虚便秘

  取肉苁蓉15克,硫磺6克,共捣碎,取一半握于手心,一半敷脐。

  八、遗精

  取皮硝60克,分放在患者两手掌心内,令患者紧握、直至皮硝完全溶化,每日2次。

  九、预防传染病

  取麝香l5克,蒲公英、板蓝根各30克(新鲜者为佳),青蒿、常山、荆芥、防风各9克,共研碎或捣烂

,加少量黄酒调和,握于手中,可预防流感、肝炎或腮腺炎、炎症等。

  [注意事项]

  1.凡有腐蚀性或对皮肤有过敏的药物,应及时停用,改用其他药物。

  2.用热水浸泡双手后,再行治疗,可提高疗效。

  3. 上肢瘫疾或麻木、无力手握的患者,不宜应用本疗法;手掌心有溃疡或破损处者禁用。

  [按语]

  握药疗法方便易行,但目前仍多在民间应用,值得研究推广。






蜂毒疗法


  蜂毒疗法又称为蜂螫疗法,是利用蜜蜂毒素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虽无专着记述,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习用,是在蛇毒、蝎毒、蜘蛛毒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唐

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载有蛇毒治病,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蜘蛛毒疗法。蜂毒疗法随着医

学科学的发展,逐渐为医家所重视,并应用于临床,现已有将蜂毒制成注射液用于治疗。

  [基本内容]

  常用的方法是用活蜜蜂螫入人体。治疗前先用肥皂、温水将被螫部位洗净,用无齿镊挟活蜜蜂轻轻捏

住蜜蜂的腰腹部,将其尾部放入受螫处,待螫入后,再用手指轻轻挤压其腹部,以促使蜂毒尽量注入人体

。可每天分三次蜂螫十二下,每次四下。第一下螫后半分钟内将蜂针拔出,观察30分钟,如无严重过敏反

应,即可进行治疗。每螫一下,留蜂针0.5-1分钟,拔出后停1分钟才能螫第二下。每作完一次治疗后,病

人在床上或椅上躺坐10分钟左右,再进行第二次治疗。

  本疗法主要通过病人接受蜜蜂螫刺,使蜂毒进入人体,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经过现代医药学家的

研究,已证实蜂毒有治疗作用,使本疗法得到了科学的肯定。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适用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荨麻疹、支气管喘息、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等症。以防

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佳。

  一、面神经麻痹

  取牵正穴为主,配以阳白、丝竹空、颊车、地仓、四白、迎香等穴(配以其中3-4穴即可)。每穴用

蜂一只,随蜂螫次数增多,而延长蜂针留置时间。一般留置1-4分钟。每次间隔3-5天。5次为一疗程。

  二、偏头痛

  取太阳、头维等穴,用蜂螫,可缓解疼痛。

  三、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疼痛部位及周围的穴位,用蜂螫。7天为一个疗程。

  四、坐骨神经痛

  取腰阳关、秩边、环跳、委中和坐骨神经循环路线附近的穴位,用蜂螫。7天为一个疗程。

  五、肌肉、筋脉痉挛

  取痉挛局部的周围的穴位,用蜂螫。

  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取病变部位和周围的穴位,用蜂螫。一般以15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进行第

二个疗程。

  七、结节性红斑

  取病变部位穴位,用蜂螫。

  八、过敏性紫瘢

  取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穴,用蜂螫。7天为一个疗程。

  九、荨麻疹

  取百虫窝、血海、曲池、三阴交等穴,用蜂螫。一般治疗一天,即可好转。

  十、胆绞痛

  取胆囊穴、内关、关元、迎香、四百和耳穴第三敏感点,用蜂螫。

  十一、疝气

  取阴陵泉、关元、气门(奇穴)、三阴交等穴,用蜂螫。7天为一个疗程。如需要进行第二个疗程,

应休息5天后再进行。

  十二、支气管喘息

  取大椎、天突、膻中、列缺、中府等穴,用蜂螫。7天为一个疗程。

  十三、美尼尔氏综合征

  取风池、内关、翳风、足三里等穴,用蜂螫。5天为一疗程。

  十四、过敏性鼻炎

  取迎香、印堂、合谷等穴和鼻隔外部,用蜂螫,每次1分钟,每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一、接受蜂毒疗法者,治疗结束后应休息10分钟以上,不宜治疗后即进行活动。

  二、治疗前不得吃得过饱。治疗期间不宜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

  三、凡初次接受治疗者,出现较轻的疼痛,局部略有红肿,不必惊慌,更不要轻易停止治疗。如出现

发烧、恶心、呕吐、惊慌出汗者,可应用镇静剂,如肌肉注射25毫克异丙嗪即可缓解其毒副作用。

  四、凡使用蜂毒注射液者,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随便使用。

  五、凡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者,对蜂毒过敏者禁用本疗法。

  [按语]

  本疗法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方法的改进,已经在临床逐渐显示出优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有人

开始研究应用于防治肿瘤。目前在临床应用的蜂毒注射液,疗效已有明显的提高。





热烘疗法

  热烘疗法是借助于药力和热烘的作用,使皮肤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治疗有关疾病的

一种方法。

  本疗法起源于民间,流传颇久。

  [基本内容]

  一、操作方法

  选择适宜的外用药膏并均匀地搽涂于患处皮肤上,然后用电吹风或电烤炉、远红外理疗器等加热器具

,进行烘烤。其烘烤时间与距离应适当,使热烘温度达到患者能耐受或感觉舒适的程度为宜。每日2次,

每次15-20分钟。烘烤或热风烘吹后,可将外搽药膏擦净,也可继续敷贴。临床常用的外用药膏有风油膏

、青黛膏、皮脂膏、皮枯膏、雄黄膏、生肌白玉膏等。

  二、外用药膏配制

  1、风油膏:轻粉4.5克,东丹3克,飞辰砂3克,共研为细末。先将麻油120克煎至微滚,入黄蜡30克

再煎,以无黄沫为度,去火,然后将药末慢慢投入,调匀成膏。本方有润燥、杀虫、止痒等作用,可治疗

鹅掌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皮肤皲裂、干燥作痒者。

  2、青黛膏:青黛散75克,凡士林300克,调匀成膏。本方有收湿止痒,清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皮肤

病焮肿痒痛出水者,兼有润肤作用。

  3、皮脂膏:青黛6克,黄柏6克,煅石膏60克,烟膏60克(即土法烟熏烘硝牛皮后,烟汁结成的残留

物质)共研细末,和匀,以药末60克加凡士林240克,调匀成膏。本方有清热、杀虫、止痒等作用,常用

于治疗湿疹、肛门瘙痒等。

  4、皮枯膏:皮脂膏一料,加枯矾粉110克。功用与皮脂膏同,但止痒作用较强。

  5、雄黄膏:雄黄10克,氧化锌10克,羊毛脂30克,凡士林加至100克。本方有杀虫、止痒等作用,常

用于手足癣、慢性皮肤病的治疗。

  6、生肌白玉膏:熟石膏9份,制炉甘石1份。同研粉,和匀,以麻油少许调成膏,再加凡士林配制成

70%的软膏。本方有润肤、生肌、收敛之功效,适用于皮肤粗糙皲裂以及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收等症。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适用于外科及皮肤科疾病。

  一、神经性皮炎:皮损反复发作,形成皮肤干燥、增厚、织席样变,或苔藓样变。以风油膏外搽均匀

极薄,再用电吹风等热烘器具热烘。每次15-20分钟,1日2次,10日为一疗程,间隔5-7日再行第一疗程。

一般2个疗程后,皮肤变薄滋润、剧烈瘙痒减轻或停止;3-4个疗程,可望治愈。

  二、慢性湿疹:反复发作,病程久长,皮损颜色暗淡,浸润肥厚,出现苔藓样变化,色素沉着,取青

黛膏、皮脂膏或皮枯膏涂于皮损上,均匀极薄,用电吹风等热烘器热烘。每次15-20分钟,1日2次,7日为

一疗程,间隔5-7日再行第二疗程。一般2-3个疗程后,皮损色泽转谈,色素减少,皮肤变薄,发作减少;

3-4个疗程,可望治愈。

  三、鹅掌风、皲裂疮:鹅掌风可外搽风油膏或雄黄膏,加热烘15-20分钟。1日2次,10日为一疗程,

间隔5-7日再行第二疗程。一般2个疗程后,皮损变薄,皲裂皮损愈合;3-4个疗程可获治愈。

  四、皮肤淀粉样变:皮损瘙痒,多为棕色丘疹密集分布,表面呈粗糙不平的斑块,由淀粉样蛋白沉积

在皮肤中形成。可选用皮脂膏或生肌白玉膏外搽,热烘15-30分钟。每日1-2次,14日为一疗程,间隔5-7

日再行第二疗程。一般2-3个疗程后,剧烈瘙痒可减轻;3-4个疗程后,皮损变薄,可获得好转或显效。

  [注意事项]

  外搽药膏宜均匀极薄,涂于皮损处须稍稍超出皮损边缘。热烘时注意烘烤距离,不可过近,以免烫伤

。温度掌握在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距离过远或温度太低,不能达到烘烤目的。热烘后擦净药膏,可避免

污染衣裤,也可外盖敷料,让药膏敷于患处继续发挥作用。

  [按语]

  通过热烘治疗,病灶周围皮肤及组织的毛细血管扩张,新陈代谢增加,气血运行畅通,有助于外搽药

膏发挥其治疗作用,促使皮肤病损得以治愈。





铁落疗法

  铁落是将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铁落疗法是以铁落或辅

以其他药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载有“有病怒狂者,……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急也。”我国第一部药

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也收入了铁落,谓其功用“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气在皮肤中”。以后历代医籍

如《千金要方》、《唐本草》、《本经逢原》、《本草纲目》、《方脉正宗》、《本草汇言》、《医学心

悟》多有记述。

  [基本内容]

  本疗法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可以将铁落入煎剂,制成丸剂,也可将铁落炒热,浸酒饮用等;

外用则多将铁落炒热,装布袋或用布包放于患处热熨等。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用于癫狂、神志疾病和关节疼痛、扭伤等。

  一、暴怒发狂

  取铁落30克(研碎先煎),甘草3克,水煎服。

  二、癫狂(一般指精神失常)

  l、取生铁落30克研碎,先煎半小时然后取汁加入天冬、麦冬各15克,知母12克,胆南星45克,橘红

、远志、朱茯神、连翘壳、白茯苓、玄参、钩藤各6克,石菖蒲3克,再煎半小时,滤出药汁,加水又煎45

分钟,分成两份,早晚2次服用,同时冲服1.5克朱砂。

  2、取玄参60克,半夏24克,金礞石30克,青礞石30克,芒硝、天门冬、胆星、朱砂各15克,石菖蒲

30克,茯神、远志、钩藤各60克,琥珀24克,麦门冬、橘红、川贝各90克,同研为细末;取1200克生铁落

,加水2000毫升煎煮,取药汁500毫升,加入药末,制成药丸了如梧桐子大。每日3次,每次9克。

  三、关节疼痛,转动不利

  取铁落30-50克炒热,趁热投入酒中,待酒温后饮酒。

  四、扭伤

  取铁落500克,加醋200毫升(以后每次加醋150毫升即可)拌匀,按治疗部位大小,取适量铁落装入布

袋,外加两层毛巾,待温度至60℃,放于患处,每日1次,每次40-50分钟,5-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所用铁落,要剔除煤土等杂质,以提高疗效。

  2、用铁落拌醋外治,注意搅拌动作轻缓。铁落重复使用10余次后应换用新的铁落。

  3、使用铁落熨敷时,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防止烫伤。

  [按语]

  铁落为一种重镇药物,临床应用有一定疗效。现有医家取其铁质,应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值得进

一步探讨。
离线清风
发帖
6827
啄木币
7046
鲜花
49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8-13
都是很有特色的疗法~
离线yanshoufeng
发帖
23
啄木币
176
鲜花
6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8-14
谢谢你的高度评价与支持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4
鲜花
153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08-14
还有小针刀,过几天再弄。
离线taireleba
发帖
9
啄木币
128
鲜花
1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08-15
还真的很丰富,谢谢楼主了.
离线yanshoufeng
发帖
23
啄木币
176
鲜花
6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08-17
谢谢各位支持,谢谢各位补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