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544阅读
  • 1回复

[资料]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中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uri
 
发帖
12
啄木币
54
鲜花
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6-06-25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按照2014级医学院临五中文班ppt和课本整理的,感觉对复习有所帮助。(复习时课本内容真的很重要啊)


生物膜(biomembrane)

质膜(plasma membrane)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细胞膜。除质膜外,细胞内还有丰富的膜结构,形成了细胞内各种膜性细胞器,称为细胞内膜。

质膜和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故总称为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双亲性分子/兼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

由磷脂的磷脂酰碱基构成亲水极性头部和脂肪酸链构成疏水非极性尾部的分子,是膜脂的主体。

细胞外被(cell coat)/糖萼(glycocalyx)

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低聚糖侧链伸向质膜外表面。基本功能:保护细胞抵御各种物理、化学性损伤。

膜的不对称性(membrane asymmetry)

细胞膜中各种成分在脂双分子层中的分布是不均一,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密切联系。包括膜脂的不对称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和膜糖的不对称性。

生物学意义:膜脂、膜蛋白及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细胞间的识别、运动、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等都具有方向性。这些方向性的维持就是靠分布不对称的膜蛋白、膜脂和膜糖来提供。

液晶态(Liquid-crystal state)

作为生物膜主体的脂双层,它的组分既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这一两种特性兼有的居于晶态和液态之间的状态叫做液晶态。液晶态的膜具有流动性,是膜功能活动的基础。

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温度的改变使膜可以在液晶态和晶态之间转换,这种膜脂状态的改变称为相变。发生相变的临界温度称为膜的相变温度。

单位膜(unit membrane)

透射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为“两暗夹一明”的三层式结构,即内外两个电子密度高的暗线,中间夹一个电子密度低的明线,厚度约7.5nm,这种“两暗夹一明”的结构称为单位膜。

单位膜是生物膜的共同形态特征。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它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结合。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脂筏(lipid raft)

脂质双分子层不是一个完全均匀的二维流体,内部存在富含胆固醇和鞘脂以及特定种类膜蛋白组成的微区称为脂筏。脂筏区域比膜的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提供一个有利于蛋白质形成有效构象的变构环境。功能是参与信号转导、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以及胆固醇代谢运输等。

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方式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顺物质浓度梯度,不需消耗能量。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质膜转运小分子物质时,不需膜蛋白的帮助,可以顺物质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方向进行,它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以简单扩散方式运输的物质为:脂溶性小分子、非极性的小分子。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物质穿越膜时在膜上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将溶质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行转运,这种运输方式称易化扩散。部分载体蛋白; 非脂溶性物质。属于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指由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化学梯度)的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消耗能量的跨膜运输方式。主要包括离子泵:直接水解ATP供能;协同运输:间接消耗ATP。主动运输维持膜内外物质浓度差。

协同运输(co-transport)

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直接动力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梯度,通过Na+-K+泵(或H+泵)维持这种离子电化学梯度。

共运输(symport)

两种溶质分子以同一方向的穿膜运输。协同运输的一种,物质的逆浓度梯度穿膜运输与所依赖的另一物质的顺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两者方向相同,如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伴随着Na+的进入。

对向运输(antiport)

同一种膜蛋白将两种不同的离子或分子分别向膜的相反方向的穿膜运输过程。由离子浓度梯度驱动。如Na+ -H+交换载体。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选择性高效摄取细胞外特定大分子物质的过程。在细胞膜的有被小窝上,特定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引发形成有被小泡而实现选择性快速吞入某物质的过程。

意义:是细胞内吞的选择性浓缩机制,既可保证细胞大量地摄入特定的大分子,同时又避免了吸入细胞外大量的液体。

结构性分泌途径(constitutive secretion pathway)

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后,转运至高尔基体,经修饰、浓缩、分选形成分泌囊泡,随即被运送到细胞膜,与膜融合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这种途径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分泌的蛋白质有:驻留蛋白、细胞外可溶性蛋白、胞外基质蛋白等。

调节性分泌途径(regulated secretion pathway)

分泌性蛋白合成后先贮存在分泌囊泡内,只有当细胞接受细胞外信号(如激素)的刺激后,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生化变化,才能启动胞吐过程,分泌囊泡与细胞质膜融合将内含物释放到细胞外。这种途径存在于分泌激素、酶、神经递质的细胞内。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其发生上相互密切关联的膜性结构细胞器之总称。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核膜及各种转运小泡等。

微粒体(microsome)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组织匀浆中分离出的100nm直径的亚显微颗粒,是由内质网膜或其他膜性碎片断裂形成的封闭小泡。包括颗粒型和光滑型。

信号肽(signal peptide/signal sequence)

信号肽是被合成肽段N端的一段特殊氨基酸序列,是指导蛋白多肽链在糙面内质网上进行合成的决定因素。是一段由不同数目、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组成的疏水氨基酸序列。作用是它经由SRP携带,将游离核糖体引导到内质网膜的表面,并与之结合,继续蛋白质的合成。

信号识别颗粒(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

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由6个多肽亚单位和一个小的7S小分子RNA分子组成的复合体。能识别并结合信号肽和核糖体,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导致蛋白质合成暂停,将核糖体引导至RER膜。之后脱离结合,蛋白质在内质网膜上继续合成。

转运体、易位子(translocator/translocon)

位于糙面内质网上的由Sec61p组成的亲水性蛋白复合体,当核糖体结合ER膜时开放,是新生分泌蛋白质多肽链合成时进入内质网腔的通道。

*信号肽假说(signal peptide theory/signal hypothesis)* (p107)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内含物均一,无明显颗粒,PH为5.0左右,是高尔基体分泌形成的成熟溶酶体,不含底物,为前溶酶体。含有多种处于非活性状态的酶,只有当溶酶体破裂,或其它物质进入,才有酶活性。

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

溶酶体的功能作用状态。由初级溶酶体融入来自细胞外或细胞内消化底物而形成,是将要或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内含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分为自噬溶酶体、异噬溶酶体和吞噬溶酶体。

自噬溶酶体(autophagic lysosome)

初级溶酶体与自噬体融合形成的次级溶酶体,消化细胞自身的组分或衰老、破碎的细胞器(自噬体+内体性溶酶体)。

异噬溶酶体(heterophagic lysosome)

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或吞饮体融合形成,消化来源于细胞外的物质(吞噬体/吞饮体+ 内体性溶酶体)。

吞噬溶酶体(phagolysosome)

是已经进行消化活动的溶酶体,内含酸性水解酶和相应底物以及消化产物的溶酶体。

三级(终末)溶酶体(tertiary lysosome/post-lysosome/residual body telolysosome)

吞噬性溶酶体到达末期阶段时,由于水解酶的活性下降,还残留一些未消化和不能分解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电子密度,又称残余体。它们有的可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外,有的则蓄积在细胞内,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多。

(genetic lysosome diseases)

囊泡运输(vesicle transport)

囊泡以出芽的方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脱离后又定向地与另一种细胞器膜相互融合的过程。

COPⅡ包被小泡(COPII coated vesicle)

由粗面内质网产生,属于非网格蛋白有被囊泡;COPⅡ包被蛋白由5种亚基组成;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顺向运输)

COPⅠ包被小泡(COPI coated vesicle)

由高尔基复合体产生,属于非网格蛋白有被囊泡,由8种蛋白亚基组成,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逆向运输高尔基复合体膜内蛋白,偶尔也可行使从内质网到高尔基复合体的物质运输。

半自主细胞器(semiautonomous organelle)

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如,线粒体编码自己的信使RNA、核糖体、转运RNA和蛋白质;然而,线粒体中的大多数蛋白质是在细胞核中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线粒体的生长和增殖是由核基因组和它自己的基因组控制,属于半自主细胞器。

ATP合酶复合体(ATP synthase complex)

线粒体内膜(包括嵴)上的内表面附着的圆球形基粒。将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关键装置。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复合体,也称F0F1ATP合酶。

内膜转位子(TOM)

在线粒体的内膜、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膜间隙变狭窄,称为转位接触点。其间分布的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白称为内膜转位子。

外膜转位子(TIM)

在线粒体的内膜、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膜间隙变狭窄,称为转位接触点。其间分布的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特异性受体称为外膜转位子。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是指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三类成分组成,对于细胞的形态、细胞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着重要作用。

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MTOC)

γ微管蛋白定位于微管组织中心,MTOC空间上为微管装配提供始发区域,控制着细胞质中微管的形成、数量、位置、极性确定和细胞分裂。MTOC包括中心体、纤毛和鞭毛的基体等。

γ-微管蛋白环状复合物(γ-tubulin ring complex)

由γ微管蛋白和一些其他相关蛋白构成,是微管的一种高效集结结构,在中心体是微管装配的起始结构。

动力蛋白(dynein)

动力蛋白是一个由9-12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体,具有ATP酶活性,可沿微管由正端向负端移动,为细胞内物质运输和纤毛运动提供动力。

驱动蛋白(kinesin)

驱动蛋白是一类以微管激活的ATP酶,以微管作为运行轨道,可沿微管由负端向正端移动,在胞内物质运输中有重要作用。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

指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质复合体,由胞质环、核质环、辐和中央栓构成,是核质间物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可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进行。

常染色质(euchromatin)

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染色质组分。含有基因转录活跃部位,其DNA成分由单一序列DNA及中度重复序列DNA构成。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染色质组分,无转录活性,是遗传惰性区。

结构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

在所有细胞中都处于异染色质状态(凝缩),无转录活性,含大量高度重复序列。

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

在不同类型细胞或不同发育阶段中呈凝缩状态的染色质。由原有常染色质凝聚并丧失转录活性后转变而成,一定条件下,仍可转变为常染色质。

核小体(nucleosome)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组蛋白和200个碱基对的DNA双螺旋组成的球形小体,其核心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分子共8分子组成的八聚体,核心的外面缠绕了1.75圈的DNA双螺旋,其进出端结合有H1组蛋白分子。

核纤层(nuclear lamina)

是位于细胞核内膜与染色质之间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与核内膜紧密结合。它普遍存在于间期细胞核中。由lamin A、 lamin B、laminC核纤层蛋白构成,核纤层蛋白还可以与核基质中的蛋白质形成联接。与中间纤维及核骨架相互连接。

核基质( nuclear matrix)

核仁区含有的一些无定型物质,以纤维蛋白成分为主的网架结构,在与核纤层及核孔复合体等有结构上的联系,在功能上与核仁、染色质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组蛋白(Histones)

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结构蛋白质,富含带正电荷氨基酸,能中和DNA所带负电荷。

分成5种两类:H1组蛋白(H1),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主要功能:参与S期染色体构建;通过自身的甲基化或乙酰化修饰调控基因转录。

着丝粒(centromere)

是指染色体主缢痕部位的染色质,由高度重复的异染色质组成。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的位置,将中期染色体分为4类: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动粒(kinetochore)

位于主缢痕两侧特化的圆盘状结构,由蛋白质构成,是纺锤丝动粒微管的附着部位,参与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极的迁移。

着丝粒-动粒复合体(centromere kinetochore complex,CKC)

位于着丝粒-动粒区域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有三个结构与功能结构域:动粒域,中心域和配对域。

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

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染色程度低,是rRNA基因所在部位,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但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

随体(satellite)

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棒状结构,主要由异染色质构成,它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端粒(telomere)

位于每条染色体端部,为染色体端部的异染色质结构,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高度保守。主要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稳定,防止末端粘连和重组,并能锚定染色体于细胞核内,辅助线性DNA复制等,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有关;起着细胞计时器的作用。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

是指在相邻细胞表面形成各种连接装置,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这些相邻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在质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于体表及体内各种腔道和腺体上皮细胞之间。是指相邻细胞质膜直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阻止溶液中的分子特别是大分子沿着细胞间的缝隙渗入体内,维持细胞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是一类由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其主要作用是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黏合。

黏合斑(adhesion plaque)

位于上皮基底部,是细胞通过局部黏附与细胞外基质间形成的黏合连接。

桥粒(desmosome )

细胞内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铆接相邻细胞,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分布: ① 位于黏合带下方。在上皮细胞,桥粒与黏合带及紧密连接共同形成连接复合体( junction complex) 。② 单独存在。    

半桥粒(hemidesmosome)

分布于上皮细胞与基底层的连接,桥粒在相邻细胞间是对称的,半桥粒只见于细胞的一侧呈半个桥粒状。仅上皮细胞基底部胞质侧有桥粒斑、中间纤维及钙粘蛋白。半桥粒将上皮细胞铆接在基膜上。作用:加强上皮细胞与其下基质的联系,防止细胞在受外力时与基膜分离。

通讯连接(Communication Junction)

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 位于特化的具有细胞间通讯作用的细胞。形式:间隙连接、化学突触、胞间连丝(植物)。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组织,是细胞间最普遍的细胞连接,是在相互接触的细胞之间建立的有孔道的连接结构,允许无机离子及水溶性小分子物质从中通过,从而沟通细胞达到代谢与功能的统一。

细胞黏附(cell adhesion)

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同类细胞发生聚集形成细胞团或组织的过程。通过细胞表面的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彼此黏着。

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 )

由细胞产生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合并起黏附作用的一类分子的统称。 为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 由三部分组成:较长的胞外区、疏水的跨膜区及较短的胞质区构成。

基膜(basement membranes, basal lamina)

存在于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基底和肌细胞与神经鞘细胞的质膜周围。由细胞外基质成分构成的精细网络结构。具有上皮细胞的支持垫,选择性滤过膜;维持细胞形态、极性的功能,与细胞增殖、分化、迁移有关。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etrix,ECM)

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由蛋白和多糖构成的精密有序的网络结构。不仅对组织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作用,而且还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识别、黏着、迁移、死亡等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胶原(collagen)

是细胞外基质中的骨架结构,由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以及某些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由3条α多肽链盘绕成的三股螺旋结构Gly-X-Y。Gly:甘氨酸,X:脯氨酸,Y:羟脯氨酸或羟赖氨酸。

纤连蛋白(fibronectin ,FN)

属于高分子量糖蛋白。纤连蛋白分子结构是由两条相似的肽链构成的二聚体,可分为①血浆纤连蛋白②寡聚纤连蛋白③基质纤连蛋白。

层粘连蛋白(laminin)

是基膜的主要功能成分。层粘连蛋白分子中存在的多个结构域,具有和多种物质结合的位点,如与Ⅳ胶原、硫酸乙酰肝素、肝素、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等以及细胞表面受体(整联蛋白)结合的位点。

细胞周期(cell cycle)

连续分裂细胞从前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它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2个阶段,分裂间期又可分为G1期、S期和G2期,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纺锤体(spindle)

在有丝分裂前期末出现的纺锤样细胞器,由动粒微管、极微管、星体微管排列组成。临时性细胞器。功能是将遗传物质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纺锤体微管:星体微管、动粒微管、极微管/重叠微管。

星体(aster)

细胞分裂前期微管以中心体(centrosome)为核心组装并向四周辐射,中心体与此种微管合称为星体。

收缩环(contractile ring)

为胞质分裂过程中的一种动态结构,质膜下微丝通过α辅肌动蛋白与质膜相连,大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Ⅱ等成分在赤道面质膜下方组装成微丝束并环绕细胞,由其不断收缩完成细胞膜融合,最终形成两个子细胞。 收缩环的位置由纺锤体决定。

有丝分裂器(mitotic apparatus)

有丝分裂中期,由纺锤体、星体和染色体所组成的结构称为有丝分裂器。为一种动态结构,以保证复制和包装后的染色单体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联会(synapsis)

染色质进一步凝集,分别来自父母的、形态及大小相同的同源染色体相互靠近配对,称为联会。发生于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完全配对后形成二价体,因其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又称四分体。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

含有Cdk激酶结构域,必须与细胞周期蛋白结合才可能发挥其活性。是细胞周期调控的催化亚单位,作用于细胞周期事件的靶蛋白磷酸化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促进细胞周期的不断运行,自身可被磷酸化,多为丝/苏氨酸磷酸化激酶,成员:Cdk1-9。

细胞周期检测点(Checkpoint)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细胞发展出的一套保证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和染色体分配质量的检查机制,是一类负反馈调节机制。包括未复制DNA检测点、纺锤体组装检测点、染色体分离检测点和DNA损伤检测点。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细胞的全能性(totipotency):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只要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细胞全能性高低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全能性越低。

细胞决定(cell determination)

指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形态变化之前, 就已经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只能向特定方向分化的状态。具有遗传稳定性。

细胞分化的可塑性(plasticity)

已分化的细胞在特殊条件下重新进入未分化状态或转分化为另一种类型细胞的现象。

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

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然而在某些条件下,分化了的细胞也不稳定,其基因活动模式也可发生可逆性的变化,而又回到未分化状态,这一变化过程称为去分化。

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

在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中可见到另一种现象,即不需要经过干细胞状态,直接从一种分化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状态,这种情况称为转分化。

奢侈基因(luxury genes)

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

又称持家基因,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细胞衰老(cell aging)

细胞在正常条件下发生的细胞增殖被不可逆地阻断,伴随  细胞生理功能的衰退、形态变化、基因表达及染色质结构的改变等。细胞衰老是机体的衰老和老年病发病的基础。

Hayflick界限(hayflick life span)

指体外培养的细胞不是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除肿瘤细胞外,大多数细胞分裂传代50次后进入生长停滞状态,开始衰老。Hayflick界限即体外培养细胞所具有的增殖分裂的极限。

细胞坏死(cell necrosis)

是指在外来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生命活动被强行终止所致的病理性、被动性的死亡过程。当细胞坏死时,细胞膜和细胞浆中细胞器的质膜发生破裂,细胞浆外溢,细胞解体并引起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细胞凋亡,apoptosis)

细胞在一定病理或生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由基因决定的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主要包括细胞皱缩、染色质凝集、凋亡小体形成、细胞骨架解体等。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细胞自噬(autophagy)

一种维持细胞稳态的生理机制,细胞的自我消化,胞浆内大分子物质和细胞器经过溶酶体被大量降解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有微自噬、巨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其中巨自噬是自噬形式中最普遍的一种。

巨自噬(macroautophagy)

自噬形式中最普遍的一种,细胞浆中的可溶性蛋白和变性坏死的细胞器被非溶酶体来源的双层膜结构包裹,即自噬泡,并被自噬泡携带到溶酶体中降解加工。

干细胞(stem cell)

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存在于人体或个体发育各个阶段的组织器官中,是各种分化细胞或特化细胞的初始来源。干细胞可进行分裂和自我更新;无特定功能,起储备作用;特定情况下可产生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

来源于早期胚胎囊胚的内细胞团的多能干细胞。这类细胞维持端粒酶的活性,比分化后的细胞的DNA修复能力更强。具有分化为成熟个体中所有细胞类型的潜能。

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somatic stem cell)

这类干细胞存在于成体的组织中,而在一般生理状况下,它们只能分化为其所在组织中的各种成熟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

干细胞龛(Stem-cell niche)

干细胞周围的提供支持和信号以调节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起源于胚胎期中胚层的间充质,可以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包括: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

来源:骨髓,胎盘,脂肪...

贴壁生长,易传代。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

采用细胞重编程技术,将成纤维细胞诱导成胚胎干细胞,使其具有分化出多种类型细胞的能力。
1条评分鲜花+1
oscarli 鲜花 +1 最好还是以附件的形式上传哦 2016-06-25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oscarli

发帖
2679
啄木币
6129
鲜花
47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6-06-25
最好还是以附件的形式上传哦

楼主留言:

好的๑•̀ㅁ•́ฅ✧ 
第一次发帖没经验哈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