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5楼乌拉于2006-08-20 23:17发表的“”: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见过这类医院,装修服务绝对五星级以上,
北京的和睦家比上海的厉害。
其实合资医院挣钱多的是体检中心,专门为出国搞体检的,只要被指定一下,那就财源滚滚了。
1996年在上海开设的瑞新医疗中心是上海最早开办的中外合资医疗机构,由新加坡医疗投资有限公司、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和瑞金医院共同出资兴建。瑞新的出现在当时来说用“新生事物”形容并不为过,这同当时市政府要将上海打造成国际大都市的规划密不可分,因为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在华工作生活,需要提供一个为他们服务的医疗机构。相对封闭的医疗领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合作三方很快达成了协议。
瑞新的第一家诊所开业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两年后开出了第二家,在2003年还设立了专科门诊和住院中心。据悉在明年,瑞新在浦东的新诊所也将提供服务,虹桥地区也会迎来第2家诊所。
从创办至今已8年过去了,在这8年里,瑞新医疗中心(以下简称瑞新)作为沪上第一个中外合资医疗机构,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它是怎样的经营模式?在迎来入世三周年之际,剖析这样一所新锐的、有代表性的中外合资医疗机构的经营历程,相信对业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全科的核心模式
瑞新众多门诊所处的位置都是在外籍人士聚集的上海高档办公区,最大的专科门诊和住院中心也不过1000平方米左右。那么,这样规模的诊所怎么为近百万的外籍人士提供方方面面的医疗服务呢?
据了解,以全科服务为核心是瑞新的核心模式。“我们采用的运营和管理模式类似于美国,不是简单地为病人治疗,而是成为患者的家庭成员之一。”瑞新医疗中心营运总监叶舜义解答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当时上海非常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服务于外籍人士,除了在语言和硬件环境上适合他们外,更关键的是配合其就医习惯。
在国内,传统的就诊模式是:到医院挂号时就需要明确由哪方面的医师做诊断治疗,如外科、心血管科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病患在自我诊断,专科医生都擅长于自己的领域,可能会忽略身体的其他潜在或异常状况。
但在国外,全科医生已经比较普遍,他们需要获得“全科”培训,而病患家庭在临近的诊所通常都有专门的全科医生为其服务,而且是服务于全家,对其病历有完整的记录,对病人的心理、生理都更为熟悉。通常病患先前往全科医生处咨询、诊断和治疗,如有比较严重的病况,再由全科医生联系相关专科转诊。
因此,建立一个以全科为主打的医疗机构是最贴近瑞新当时需要的。瑞新的20多位医师除了专科医师外,全部是海外拥有成功资质的全科专家。“在医疗质量方面,中国同世界上并不存在差距,但各个地方对医技以外的服务就各有不同。瑞新依据客户在国外的就医环境来要求,所以相对于有的国内医院需要1位医师一个小时看20~30位病人,瑞新的医师一天看20~30位病人就已经非常忙碌,因为需要告之更多的情况,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状况。”叶舜义表示。
除了完成对病人的治疗,瑞新的全科医生还需要对顾客提供保健性的建议。而在病人受严重专科疾病困扰时,瑞新能够迅速地组织上海的相关专家会诊。“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设立完整的专科科室,而上海的各大医院都有自己拿手的专科。我们已同他们建立了联系,我们的全科医生找得到好的专科专家,一样能够完成治疗。所以外院的专家是对我们的补充,而我们也不担心这样会流失客户,因为我们提倡的就是健康:全家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这些是其他医院目前还做不到的。”叶舜义对提供全科服务所可能产生的局限早就有了实际上的准备。
而在瑞新内部的专科,更体现了这种连贯性和紧密性。瑞新市场及客户服务总监陈紫萍小姐举例:“产妇及其家庭成员都能得到全科医生的指导,使其在心理上做好对新生儿的准备;对一切可能出现的状况和解决的方案,全科医生会配合产科医生向产妇介绍。更周到的是,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儿科医生也会由全科医生介绍给产妇家庭.”
再者,作为一个全科的诊所,相对于开设一个专科齐全的科室设备投入相对节约。比如瑞新本身同瑞金有“血缘关系”,在高额的大型设备方面不需要额外购置,病患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在瑞金医院检验和手术。
其实每一位全科医生都几乎是一个家庭的健康观察者,他们掌握该家庭的健康状况,给出最佳方案。而这种熟悉的感觉,就是医院对客户最好的维护。据了解,目前瑞新的会员有8000人之多。
小而强大的秘密
如果说在2000年以前,瑞新能够以最贴近的就医习惯来获得顾客的认同和支持,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瑞新则开始网络的铺设,更加渗透到顾客群中。
由最初的2年开2所到现在1年开2所的速度激增,这既同上海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有直接的关系,更同瑞新的发展思路紧密相连,“诊所本身就要强调便利性。”叶舜义对此有自己的见解。
目前,瑞新给顾客带来的最大便利莫过于保险付费。由于其服务的外籍人士持有的是海外保险公司的保单,而国内医院基本上没有同海外商业保险公司建立直接的结算关系。这就迫使病患要在治疗结束后自己收集相关处方、收据并翻译后,传到海外保险公司自己完成理赔。瑞新则确立了同世界主要保险公司的业务关系,所以客户可以直接消费,由院方完成理赔。
价格似乎是摆在大部分人群面前的一道无形而实际的障碍。“其实我们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挣了很多的钱,”叶先生笑着回答,“我们虽然是诊所的规模,完全可以依照类似于一级医院的标准来配置设备和提供服务。但是我们目前所做的都是按三级医院的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而我们没有像国内医院一样享受到国家津贴,还由于采购数量的限制,不可能比国内医院的采购价格低。而压力最大的是我们的人力资本之高,由于是海外聘请的专家,支付方式也都是海外水平。”同时叶舜义也乐观地肯定,在过去的几年中瑞新每年的业绩都呈现上升的态势。
在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海外医疗集团都将目光投向上海,有的也有实质性的行动,瑞新已经也必然不会是上海医疗市场的“唯一”,一些优质医院的干部病房也一直是其竞争对手。瑞新的优势在于,已经树立了品牌和稳定的顾客群体,且以诊所的小规模形式出现。要将这些优势保持下去,增加网点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未来也不排除在上海以外的地区设立诊所。
经过多年的努力,瑞新“服务于外籍人士”的最初定位已经很稳固了,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瑞新的住院中心被上海确定为唯一一家针对外籍人士的指定发热门诊。“不但当时门诊量一落千丈,在之后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恢复。而且期间每一天我们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经济角度说是绝对亏本的。但从社会效益角度看,这是一种信任和认可。”叶舜义对于瑞新在上海医疗体系中所承担的特殊任务十分自豪。这也许是国内唯一一家中外合资医疗机构被指定为发热门诊。当然,除了针对外籍人士外,现在也有一部分在海外生活过的华人成为了新的客户群体。
对于网络的建设,叶舜义最花心思的就是人才的引进。对于全科医生,目前国内还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齐全的专家;对于专科,国内拥有良好背景和出色语言能力的中国专家也是他们所看好的。而在护士招聘方面,瑞新要求其至少有一门外语能力和大专背景及相关工作经验,以便为客户提供最好服务。
竞合有道
在过去的几年中,叶舜义对中国的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表示了肯定,对于上海医疗产业的发展更是感同身受:在高端、高难度的医疗服务方面,从上海承办F1、国际跳伞赛事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其医疗水平已经同世界接轨。全科培训服务在上海也已经启动,这将促使大众健康理念和就医方式有大的转变。官方的需求也好,行业的自律也好,都在提升国内医疗服务水平。那么对于新的外资医院的进入是不是一个高门槛呢?
对此,叶舜义认为要学会“借力”,这样才能做到规模小而势力强大。他非常开放地看待竞争与合作:外来医疗集团也好,资本也好,要在国内迅速扎根并发展,绝不仅仅是依仗自己的力量,同当地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获得设备的支持、人员的沟通和管理的交流都相当重要。而对于合作的医疗机构是国有的或者民营的、三级的或社区的,都保持开放的心态。
同时,作为诊所的瑞新也不仅仅停留在医疗服务的水平上,还积极保持同国际医学研究动态的同步,并同瑞金医院合作心血管项目,从海外邀请目前在该领域最新锐的专家到上海做访问学者,就提供新型心血管服务方面进行探讨。
上海目前正在建设枫林、南汇和张江医疗产业园,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将会在上海出现大量的外资医院,而这些医疗机构必将服务于超过上海地区、华东地区甚至中国地区的更广泛区域。
叶舜义非常看好这样的态势,并预计在上海也会出现“旅游医疗”经济。而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医疗机构群体出现,质量控制尤为重要。目前从服务群体和收费限制上看,外资医院服务于少部分的高收入人群,可以归为高端医疗服务提供者。叶舜义认为这么一个群体出现,在竞争中共同合作探讨如何提高并最终受益于客户,将是十分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