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系统疾病诊断公式 1.冠心病=胸骨后压窄性疼痛 (1)心绞痛=胸骨后压窄性疼痛<30分钟,3-5分钟/次,+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能缓解+ECG:ST段水平下移 (2)心梗=胸骨后压窄性疼痛>30分钟,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大汗淋漓+濒死感+ECG:ST段弓背向上抬高 V1-6广泛前壁心梗 V1-3前间壁心梗 V3-5局限前壁心梗 V5-6前侧壁心梗 Ⅱ、Ⅲ、aVF下壁心梗 I、aVL高侧壁心梗 心功能Killip分级: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I级:无肺部啰音和第三心音 II级:肺部有啰音,但啰音的范围小于1/2肺野 III级:肺部啰音的范围大于1/2肺野(肺水肿) IV级:心源性休克 2.高血压病 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正常140/90) 1级 140-159或90-99 低于160/100 2级 160-179或100-109 低于180/110 3级 ≥180或≥110 危险程度分层 低危:1级。 改善生活方式。 中危:1级+2个因素; 2级不伴或低于2个因素。 药物治疗。 高危:1-2级+至少3个因素,靶器官损害。 规则药物治疗。 极高危:3级; 1-2级+靶器官损害、有并发症。 尽快强化治疗。 3.心衰=左肺(循环)右体(循环) 左心衰=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端坐呼吸、活动后) 右心衰=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肝大 心功能分级 I级 日常不受限 II级 活动轻度受限 III级 活动明显受限 IV级 休息时出现症状 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 4.心律失常: (1)房颤=心律绝对不等+脉短绌+心电图f波+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慌+突发突止+ECG(无P波,心率160-250次/分) (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突发性心慌+既往发作史+ECG连续3次以上的快速宽大畸形的QRS波+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4)其他:见第三站心电图学部分 5.心脏瓣膜病 (1)二尖瓣狭窄=呼吸困难(劳力性、阵发性、夜间、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急性大量咯血、粉红色泡沫痰+梨形心+隆隆样杂音 (2)二尖瓣关闭不全=急性左心衰/慢性晚期出现左衰或全衰+心尖部粗糙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或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喷射性杂音并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悸+心绞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AustinFliht杂音+周围血管征(水冲脉、Mussctz征、颈动脉波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动脉枪击音及Durozicz征) 主要瓣膜 杂音出现时期 开关瓣 杂音性质 二尖瓣狭窄 舒张期 开 隆隆样 二尖瓣关闭不全 收缩期 关 吹风样 主动脉瓣狭窄 收缩期 开 喷射样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舒张期 关 叹气样 6.休克体征=P↑+Bp↓+脉搏细速+四肢发凉 (1)失血性休休克体征+出血 (2)心源性休克=休克体征+左心衰 心血管系统进一步检查 1.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2.超声心动图 3.胸部X线 4.眼底检查(高血压)、放射性核素 5.心肌酶谱 6.血气分析 7.血常规、血脂、血糖、血钾、肝肾功能 8.心导管 9.冠脉造影 10.心肌坏死标记物(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心血管系统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酒、低钠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检测,护理 2.高血压: (1)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2)控制合并症。如心衰、糖尿病、脑血管病、肾衰、冠心病 3.冠心病: 对症治疗: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心梗II预防 溶栓或介入治疗 控制休克,纠正心衰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肝素 4.房颤: 药物复律,选用胺碘酮 减慢心室率,选用西地兰 5.心衰: 利尿、ACEI、B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洋地黄类:地辛高、西地兰。非洋地黄类:多巴胺、米力农)、心脏起搏器 6.瓣膜病: 病因治疗、瓣膜置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