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九成从医者不愿让子女从医?
2006.05.15 3版 医生论坛 编辑:吴卫红
作者:梁剑芳
据报载,在广东省卫生厅日前组织的座谈会上,来自医院的代表
指出,调查显示90%的医护人员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从事医护工作。
悬壶济世,是古往今来对医生的赞誉,子承父业,在我们这个文
明古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什么现在高达九成的医护人员,反倒不
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从医呢?看了这个消息,才知道与笔者想法一样的
人原来如此之多,个中原由,且容我慢慢道来。
首先,经济上不划算。医学院校本科要读五年,按照现时的大学
学费和生活费,多一年便要多一万多元。不仅如此,晚就业一年还要
少挣一年工资。2005年广州市的人均工资是30807元,一去一来仅人
民币就要损失4万元。为了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也为了避免孩子多
读一年书而晚晋职晋级等带来的损失,还是读个四年的大学吧。
其次,学习压力太大。读书是个苦差事,现在稍微像样的大医院,
本科生根本没有立足之地,硕士生过得诚惶诚恐,只有读了博士才能
稍稍喘口气。小学6年、中学6年加大学5年,读了17年书还没歇一下,
又要接着读3年,经济付出暂且不论,精力投入就让人头疼不已。而
且不读不行,否则在这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只能被淘汰。
再次,对就业单位的依赖性太大。医生,特别是西医,对医疗机
构的依赖性非常大。你再憋屈,也得忍着。就说外科医生吧,“一把
刀”是挺神气的,但你的刀法再好,离开了医院整体的人力和设备支
持,基本上等于武功被废——您见过哪个医生能自己开诊所抡“刀”
单干的?不像其他专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比如学个中文,
实在不行了还可以当个自由撰稿人。
第四,生存压力大。不幸分在小医院,门可罗雀工作清闲,但收
入微薄囊中羞涩,临了可能还要让老爸补贴一把才能勉强度日。有幸
分在大医院,收入稍高但生存质量却高不到哪儿去,门庭若市工作繁
忙;没时间吃饭、上厕所甚至喝水;没时间成家,成了家没时间管家;
没时间生孩子,生了孩子没时间管孩子;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更是梦想。
人生一世,何苦来哉?倘若搞的不是临床,而是保健或预防医学之类,
十八般武艺样样都通但样样不精,口头重点发展,实际没人重视,地
位还不如行政机关一个打杂跑腿的,岂不是蹉跎5年大好青春年华?
第五,没有知识优越感。做个血常规,价码是23元,挂个教授号
才7元。你医术高明一眼断病,那没有用,要做一个好医生,不仅要
会看病,更重要的是要会开检查单,会开高价药。只是长此以往,可
能与药贩子没什么区别了。早知如此,还不如直接当个医药代表,通
过回扣利诱医生胡乱开药,最终实现自己“一年买车、两年买房、三
年就成百万富翁”的梦想,末了,还可以当一把“污点证人”——勇
揭医疗回扣黑幕。
最后,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一段时间以来,医护人员在上班时间
被打,甚至被杀的事件屡见报端——就在前段时间,广东从化一位妇
产科主任在上班时间遭遇就诊病人浇上汽油共焚,性命虽保却严重烧
伤。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谁希望自己的子女去从事这样一个连人身安
全都没有保障的工作?
医生、律师和会计师是美国人最羡慕的三个职业,尽管经济收入
医生不如律师,但前者的社会地位远比后者要高。在中国古代文人心
中,丞相与良医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才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之说。现在,谁会说他们平等?
如果连医生、护士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从医,还指望他
们游说谁来当医生、护士呢?当医护工作成为择业的“鸡肋”时,如
何能激励优秀的人才攻读医学院校呢?当医护人员的素质因此一代代
退化后,人们又将健康与身家性命托付给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