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造假案现在几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无论公众有多少疑问,似乎在这一问题上不会有什么新的结论了,在讨论造假的同时我想提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聘请一个一年工作不了几天的院士会给浙大带来什么好处。
这次浙大的问题出在药学院,李连达院士被聘为药学院院长,具体的出在中药药理教研室。此教研室主任吴理茂职称仅为副教授,是毕业没有多长时间的博士,这个人事安排与浙大的名声显然大相径庭。再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个中药药理教研室也是成立没有多久,这样一个基础薄弱,人员也不齐备的学科竟然能够拿到“973计划”的项目,该项目的全称可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说这个计划中的项目都是国家要进行重点攻关的课题,理所当然的应该由实力雄厚的单位来承担,但就是浙大这个刚刚成立的教研室,仅仅由一名副教授出任主任的教研室,是如何拿到这样的课题的呢,自然与院士的挂名不无联系,也就是说聘请了院士就能拿到课题,能拿到课题就有经费[/b。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浙大聘请李连达的初衷,究竟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弱势学科,还是为了利用他拿课题、拿经费,这个不说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件事虽然出在浙大,但并不是个别现象,在很多大学都严重的存在院士挂名的现象,这里面起码有两个问题
首先,只要院士的名到了,不管他能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均能够在学术和经济上获得巨大的利益。这里要点青岛大学。该校号称三位院士,只有谢立信还算是年富力强。剩余两位都是在原单位退休多年,来青大的时候已经年近八旬,现在都已超过八十岁,就实际工作而言他们有多少精力呢,而就是他们的到来让青岛大学一下子拥有了两个博士点,而不少青大的教授们也纷纷搭车评上了博导,可真实情况不说也清楚。这两位院士在青大校园里一人一座别墅,依山望海,每人每年光生活补贴就12万,恐怕是养老的成分更多一些。
其次,在我国有个普遍的现象是只要学校有名气,其某个专业的真实水平再差也不为人所注意。只要大学名声在外,随便搞个专业就能够招来高分的学生,也能够拿到不菲的经费。这与我们国内浮躁的学术气氛密切相关,只重名气,忽略实际情况,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现在的大环境来看,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现状不太可能,我们未来的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