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由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复合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除碳水化和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
根据糖尿病的病因学,导致高血糖的原因包括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的缺陷、葡萄糖利用减低、葡萄糖生成增加。
糖尿病高血糖的症状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问题一:为什么?)。
糖尿病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脏、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2003年全球有1.89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24亿,中国
在美国,糖尿病是终末期肾病、非创伤性低位下肢截断术、成人失明的首要原因
2、 糖尿病的分类根据病因学糖尿病分为以下四类
(1)1型糖尿病
此型患者多见于青少年,因胰岛B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引起胰岛素绝对不足,成酮症酸中毒倾向。
此型糖尿病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有自发酮症酸中毒的倾向,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此型患者多见于成年人,患病率高,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伴,具有更强的遗传基础。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化、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减少、高热量食物等)以及肥胖。
此型糖尿病起病缓慢,“三多一少”症状相对较轻,在一定诱因下发生酮症酸中毒,治疗上不依赖胰岛素,但在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并发症和伴发病时,需应用胰岛素。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包括胰腺外分泌疾病、药物和化学物质诱导、内分泌疾病、某些遗传缺陷等8亚型,胰腺切除术导致的糖尿病属此型。
(4)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间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
3、 并发症(1) 急性并发症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三多一少”症状进展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血压下降,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嗜睡以至昏迷。
b.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是极度高血糖导致严重失水,约2/3患者发病前无糖尿病史,起病时常现有多尿、多饮,多食不明显,甚至食欲减退,进展为神经精神症状:嗜睡、幻觉、定向障碍、抽搐等,最后陷入昏迷。
c.感染
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
(2)慢性并发症a.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
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和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为主,下胶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致肢体坏疽
b.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的首位死亡原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程大于10年者半数发生,失明的主要原因
c.神经病变
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通常呈对称性,下肢较上肢重,进展缓慢。肢端感觉异常(麻木针刺感、灼热及感觉迟钝等),呈手套或短袜状分布,痛觉过敏;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
d.糖尿病足
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
4、糖尿病的治疗诊断标准:相应的糖尿病临床表现+随机血糖高于11.1 mmol/l,或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两小时静脉血糖高于11.1 mmol/l。
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
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血糖
具体措施以饮食治疗和核实的体育锻炼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情予以药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
治疗目的:
a. 消除糖尿病高血糖症状;
b. 消除或减轻并发症;
c. 使病人尽量达到正常生活状态。
(1) 糖尿病教育
教育内容应包括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自我监测血糖、尿酮(1型糖尿病)、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胰岛素注射技术、患病期间的自我护理等,糖尿病教育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2) 饮食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适的总热量、食物成分、规则的餐次安排等措施的基础上,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患者,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以及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糖尿病饮食治疗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计算日所需总热量,然后进行热量分配,碳水化合物约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不超过15%,脂肪应占30%,每日三餐进行热量分配,治疗过程中应随访并按实际效果进行必要调整。
(3) 体育锻炼
1型糖尿病患者,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并于餐前腹壁皮下注射胰岛素,可避免运动后低血糖反应。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质代谢,但是心脑血管病患者或严重血管病变者,应按具体情况作妥善安排。
(4)药物治疗
包括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避免糖尿病发病
二级预防—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
三级预防—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
日常生活中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
[ 此贴被liu_redsnow在2007-08-08 23:4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