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主曰:这是一篇我早些时候写的文章了。现在摄影器材日新月异,故仅供参考
--------------------------------------------------------------------------------
摄影坛子上常年流行着一种放毒的风气,这与坛子的起源不无联系。其实是否拍出好的照片,与摄影器材的顶级与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坛子里与之并行的是“用好你机身后面那颗头”之类的论调。不过始终不占主流。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和工艺的进步,现在一些指标甚高的镜头三天两头往外出。什么35/1.4、50/1.2、85/1.2、200/1.8之类,旁轴上更是不时能发现一些结构怪异成像也很有风格的镜头。导致的结果也不必说了,一些觉得吸毒不够的DX心里还是怀着严重的f1.4情结(还有变焦版本,称为f2.8情结)。其他各种奇奇怪怪的情结也随着各派毒药的泛滥开始流行起来。一些泡菜感叹道:自从入了无忌论坛,器材数量急剧增长……
S-201单反相机,58/2镜头,重庆制造
刚刚接触相机是高中的时候,当时也没有什么经验,随便借一架S-201就上手了。当时能烧得起器材的学生本来就不多,而我就忙着试验各种古怪的冲洗配方希望一鸣惊人。这里还不得不说一下X-700。X-700是我接触的第一架AE相机,自动测光功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坛子里X-700的毒不少,不过现在看来它并不是一台很能烧的相机,换句话就是拿来用的。配套的镜头看来也不少,但那个时候还没有上坛子,单从二手市场里很难得到能配套的好镜头,所以我后来就改投了Pentax。不过那时候手头的钱还是很少。
美能达X-700,配50/1.7镜头
简单的配置 投P家之前的我基本上是个穷光蛋,当然这与那时候的身份有关系。坛子里经常把学生这个词前面加个穷字,变成“穷学生”。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拿着六百块钱上摄影器材城的情形:本来目标是二手FM+任何镜头,成色就不敢讲究了,但手上的钱对几乎所有配置的一身一头都还是只是个零头。当然某些傻瓜是可以买到的,但我已经坚定非单反不要了,也不知道某些傻瓜其实还是可以用的,所以非常郁闷。就在要离开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店铺在出新的珠江S-207,手头的钱刚好能买一套含50/2镜头的。当时还是咬了咬牙的,因为K口不是非常主流,想着要是Nikon口的就完美了。不过看了实物以后,发现机器状况甚好。考虑到国产相机普遍不行,这个价格相对还是公道的,最后还是买了下来。当时也没想到就是这个事件让我以后又投资了不少P家器材。
S-207是用Pentax K1000的生产线制造的,就是做工不好说。一般是如果负责装配的工人心情好状态就不错,工人心情差就难说了。上面那个K1000没有的自拍机是仿KM 的,只是可靠性比较差,用的时候最好当它没有。除去这个因素,还是可以说是一架很不错的机器。现在单反自动相机越做越大,拿着这部相机很容易有一种回归的感觉。个人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另外还有个LED测光指示的变种MCK1000。除了珠江以外还有明佳,PearlRiver, MINGCA,JINDU,PENTAREX等等标示的。顺便说一句最好进银色机身的,黑色机身的是涂漆,容易留指纹印且很不耐磨。
由上到下为:宾得K1000、珠江S-207英文商标版、珠江S-207中文商标版
现在看来当时也是可以再等等多积攒点钱投Nikon的,或者买Pentax的二手机身。而且如果我直到现在才入门的话,甚至可以直接上二手EOS,6 系列的机身才几百块。或者用当时不到一半的钱买凤凰205先找一下感觉也可以。而且现在凤凰的机身也不像想象中差,不买只是因为新的不那么划算。只是再也不愿意买海鸥的机身了。
凤凰205,50/2.8镜头,四片三组
奥林巴斯μ-II,35/2.8定焦,四片三组
现在我基本上不愿意直接把购买国产机身作为建议送给刚入门的人,而宁愿带他们到店铺当场挑,特别是在发现许多人的机器都有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以后。但如果发现了一台状态很不错的,也一定不要错过。噢,最近的一个被我放毒入胶片机的人,买的是一台很破的二手μ-II,只要了150块。LOMO LC-A也是一架很有特点的相机,出来的色彩给人感觉有一种很独特的味道,以前一百多一架的时候完全可以考虑。现在成流行时尚了,一千多的价格,单就使用来说就非常不合算了。
LOMO LC-A,32/2.8镜头(据说新的要1000多,开玩笑!)
镜头的扩军 如果你像我一样“不幸”地入了单反相机,就不可避免地要配镜头。可惜这十年来正是国产相机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做什么什么不成样子。俄国的镜头倒也不错,就是外观比较吓人。在眼花缭乱的品种中,要选出一只好镜头来也真要费点力气。
个人认为国产的变焦镜头特别是那些泛滥的28-70(28-80)/3.5-4.5之类基本上都是不能用的。不谈感情谈世道(G2语),好的镜头不容易从变焦镜头上产生,而且这方面鬼子的镜头还是要好上几个数量级,所以这里我们只谈定焦。选择定焦镜头,可能在拍摄的时候你要付出多一些的辛劳,但是最终的效果将会令你非常满意。
便宜且不错的镜头一定要算上珠江的50/2镜头,不管你原先有多少标头,建议还是尝试一下。
有种说法叫标头无弱旅,一般挑的余地也不是很大。体积很小,很快就能上手。不过因为是套头,所以也不是每个版本都值得专门去找去买的。最值得买的当然是最早期的SMC版,前段时间中华网上有人100块出的,短时间内就被抢光了,可遇而不可求。只是这种SMC和原装的不太接近,和现在某些Pentax狗头倒很相似。当然如果怕麻烦,也可以花2倍价钱去买正宗Pentax的M50/2,且容易买到。不过个人认为不太符合花小钱办大事情的原则,而真正 Pentax用家的预算跟我们也不是一个概念,他们可能更偏爱M50/1.4一些。后面一点出的版本就是单膜的了,有一种外观仿Pentax的(蓝黄标尺,大调焦环颗粒),调焦手感很不错。我曾经收过一个二手的,镜片完全没动过,因为修过后口,只要了70块。再后来大量存在的就是绿白标尺,小调焦颗粒的那种了,有单膜的也有MC的,都差不多,MC的抗眩光好些,不过不明显,膜色好看一点倒是事实。这一种如果买套机的话肯定会配一只,没有什么特殊需要的话先用好这一只就可以了。
另外常见作为套装的还有一只50/1.7的MC头,编号不是HG开头的,单买的话比起50/2来要稍微贵一点。这里不想讨论两种标准镜头到底该用谁的问题,因为全取决于个人爱好。普遍的观点是f1.7的色彩要好一点但f2的在分辨率上又好一点。看着办吧。
其实我不太认同标准镜头50mm这个“标准”。实际上,135全幅的对角线大概在43mm左右,但是这个焦距的镜头远没有50mm的出得那么多。最顶级的是Zeiss Tessar 45/2.8、Voigtlander Ultron 40/2、Nikkor 45/2.8p和Pentax Limited 43/1.9,不过它们的价格都基本上能顶我的全套器材。便宜一些的有Pentax-M40/2.8和Rikenon 45/2.8,但也都不是本文中说的超级便宜的器材。不过个人认为45mm左右的镜头确实比50mm的来得好用。

珠江135/2.8镜头(老款),重庆华光仪器厂制造
如果要再买其他镜头,毫无疑问,一定是先买最看家的华光牌135/2.8,当然也有标珠江的。简单的结构,便宜的价格,没有什么好说的。这只镜头优点很多很多,差不多被坛子里说尽了,所以这里我只说缺点。现在出的是滤镜口径55mm的新款,买的时候一定要检查一下最近和最远对焦距离下,调到最小光圈 22,用卡口上的拨杆收缩得到的光孔是否一样大。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源于力臂设计的不科学。收缩光圈的弹簧不是放在光圈的位置而是放在卡口盘上与之相连的拨杆盘上,而弹簧的力度又不够大。再者就是最后一片镜片惹不起,用什么高档擦镜液甚至是Zeiss的都应付不好,最好就不要擦。以前出过一种老式的,滤镜口径为52mm的版本,不过K口的很难找。奇怪的是老式的镜头几乎就不出上面的问题,所以成色差不多的话还是尽量买老款的,只是老款的不是那么容易碰到。新老款镜头结构一样,所以新款镜头可以用接圈使用52mm的滤镜而不会出任何问题。
135mm的镜头其实还有个可能是Jupiter 135/3.5,俄制螺口的。体积小一些,还标配遮光罩。手动的光圈非常圆,天生比华光的要好。我没有选它只是因为最大口径的原因。有些人非常喜欢这个镜头,甚至抛弃了那些2.8 口径的。其实挑一支成色好消光也做得好的MC版拿来发毒也不错,酒红色和绿色相间的镀膜,深邃的味道,感觉上很容易让人一头栽进去。

Jupiter 37A/AM 135mm/3.5
有一支Tair 135/2.8的镜头,外号“水晶头”。本来也挺不错,不过我不打算推荐。一是太贵了,价格一直在涨,现在的价格可以买2支华光的。二是太重,真的像一颗手榴弹,在外面当你不用的时候你会真实地感觉到它是个累赘。
这个焦距上还可以选海鸥或凤凰的,不过新的完全不推荐,太贵了。海鸥的传闻还有做工问题,这个是最不好克服的。
作为人像镜头还有个选择就是俄产的Jupiter-9 85/2。不过是螺口+手动光圈的,不是螺口机身的话要找接环,Nikon机身还不能直接用。结构上是仿Zeiss Jena的同款。不过就味道上来说,如果说Zeiss的是油润的话,这支镜头就好比掺了水的甘油,像那么一回事又不是那么一回事。不过片数奇多光孔超圆的光圈倒是给焦外帮了不少大忙。这支镜头有一个特点是不管是普通版还是MC的,第一片镜片都不镀膜,所以尽量不要逆光,除非你想得到那种光线在画面上肆意流淌的效果。相传f2一档光圈是人像专用,有一点柔焦效果。有些人对这一点很耿耿于怀,不过别忘了中焦镜头经常拍摄的都是人物肖像,而人物是活的,有弹性的,我们要拍摄得有人情味一些,有时候需要柔和一点,不要那么直白强迫。不过打到2.8以后还是有不错的锐度。价格不算贵,二手两百出头。不过现在用的人多了,有一些涨价的趋势。坛子里有很多评测,这里给出一个:《俄头85mmf2到底能有多好》其实以前有一种银色的版本,做工很是不错;同时还有一种旁轴用的版本,很稀少,价格可能是普通版的数倍。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两年前我在二手市场上看到一支这个镜头的原型Carl Zeiss Jena Sonnar 85/2银白色版,附送一个坏的Pentacon机身只要六百块,真后悔当时没有把它收下来。
另外有一种Helios 85/1.5,好是好,可是并不便宜。我手头还一直闲置着一个Carl Zeiss Jena做的Pentacon 135/2.8。实话说还真不错,可惜是埃克山太口的,虽然卡口可以换,但是一直找不到配套。
有的人比较偏爱广角镜头,不过便宜且好的广角镜头本来就不多,国产的基本上只到过得去的水平。现在能买到的有海鸥28/2.8、24/2.8、华光 28/2.8。基本上只要按照你的卡口选就可以了,质量不会差,不过也没有什么好说的。35mm的镜头几乎没有,记得以前凤凰、海鸥都有35/2.8,珠江有35/2.3。像质普遍难说,珠江的传说还不错,但蓝色灰雾的问题又挥之不去。要选出一支还真是难。不过要记住还有不少俄产广角供选,不想多出钱的话可以先试试Mir-1B 37/2.8。

Mir-1B 37mm/2.8
其实,如果愿意多出一点钱,可以有好得多的选择。比如Carl Zeiss Jena 20/2.8、20/4、29/2.8、35/2.4等。变形控制得很好,最大光圈的像差也不明显。CZJ的广角是很出名的,就看你愿意不愿意要了。使用上还是MC的全黑版比斑马的要好一些。

图丽的定焦17mm/3.5(RMC)
再广一点的镜头就很难买了,本来是不打算说的,但是现在坛子里流行超广角,所以简单推荐几只:定焦的Mir-20M/K(传闻K口的要差些),老的 Vivitar 19/3.8也是个比较实惠的选择,MD、PK口都有,价格也便宜(300-500),只是变形比较大,只适合风光。变焦的Sigma 17-35/2.8-4,Tamron 19-35/3.5-4.5,建议二手。
上面提到的俄产镜头的详细介绍可以参看Btiger的《几枚前苏联135单反相机镜头》
不算结尾的结尾 坛子里穷玩家之间还经常流行着一些神话,常见的有俄国镜头挑好了可以毙掉蔡司莱卡,某些国产镜头挑好了也能和C、N的镜头有一拼等说法。不知多久前,那个仿蔡司Biogon的基辅35/2.8大屁股头就是这么被炒起来的,价格涨了一倍多。究竟有没有可能呢?可能性是有的,不过普遍水平上不如人家却也是事实,所以这种一百块钱毙掉一万块钱的希望不能抱得太大,一般的期望只能是挑好了的情况下水平能够接近。而且,评价一个镜头是否实用,并不能只看光学性能,做工也是重要的因素。这里说的是便宜器材,某种程度上肯定要作出妥协,我们关注的只是这种妥协带来的影响是大是小,并因此而决定我们的选择。
[ 此贴被百川堂主在2007-04-18 22:2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