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近代里程碑式建筑的济南老火车站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个近代建筑史上里程碑式事件的济南老火车站将永远存在,这是济南应该引以为耻的,可济南已经引以为戒了吗?
近日从《了望东方周刊》杂志看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署名文章,写得发人深思,特转贴在此。
1992年07月01日,济南站进行改建,老建筑被拆除。
随着济南老火车站(原津浦铁路济南车站)被拆毁,在堂堂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如今只剩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原胶济铁路济南火车站。它的幸运在于它多年来一直是济南铁路分局的办公楼,因而逃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那场无情杀戮。但毫无疑问的是,原本在中国最完美无缺的一组公共交通建筑群从此在文化价值上大打折扣。或许,这里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根宣告昔日个别主事者因无知而无畏的历史耻辱柱。
济南老火车站拆除后不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故事片《大浪淘沙》中的男主角于洋出差到济南,火车开进济南站,同行的人请他下车,他向车窗外看了看说:“慌什么,还没到济南呢,那车站很漂亮,有一个德国人建的钟楼。”他主演的那部片子很多故事发生在济南,外景自然也少不了大明湖、千佛山、第一楼和老济南站。当同行的人告诉他这就是济南站,老车站已拆掉时,他惊讶不已,坐在车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济南站始建于1908年,1912年12月落成。设计师赫尔曼·菲舍尔(Hcarmann Fischer)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师。在设计上他吸取了日尔曼民族优秀建筑的传统特色,并寻求新的突破。整座建筑由东西两楼和钟楼组成。西楼为候车、售票、办公之用。东楼为辅助用房,原为邮政局,后改为货运用房。墙体为砖石结构,楼板、楼盖则为木结构。整座建筑呈不对称布局,立面组合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富于变化,其云状曲线形的阁楼山墙上开有老虎窗。宽大的石阶之上是候车大厅(后为售票厅),圆形拱顶高达十多米,南北墙上均开有高阔拱形玻璃窗,与尖形山墙和谐统一。拔地而起的钟楼嵌在东西两楼之间,地下一层,地上八层,高达32米,绿瓦穹顶。塔楼顶部东西南北四面设有大钟,那悠扬的钟声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
这座造型别致的火车站刚一建成便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家和百姓们的广泛赞誉,成为远东地区最为著名的火车站。包括于洋在内的许多外地人正是先认识了老火车站,才认识了济南,记住了老火车站,才记住了济南。二战后德国人编制的旅行手册上就建议,到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就是济南火车站。它还成为当时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教科书上的范例。
1989年,对济南老火车站,是保留老站进行改造,还是彻底推倒另起炉灶,高层人士和专家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92年3月方案最终敲定。当年7月1日上午8点5分,老站钟楼上精准的机械钟永远停止了转动,伴随着济南人走过80个春秋的老车站也就此作古。
老站拆除之前,众多的市民蜂拥而至,为的是再看一眼这座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老站。
1995年6月8日,在老站原址上建成的新站投入使用。幸好,原胶济铁路济南总站的房子还立在现在的济南铁路分局的院里,也算是对过去的一种参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