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078阅读
  • 24回复

[杏林风采]齐鲁大学简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我的九月
 

发帖
7303
啄木币
80
鲜花
1085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7-03-12
齐鲁大学前身是由美国、英国等教会创办的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1904年由潍县广文学堂、青州共合神道学堂和济南共合医道学堂合并而成。1916年在北京的美国“罗氏竹花医学社”将北京协和医院的三个班的学生转来济南并入“共合医道学堂”,并带来15万元的“协款”。1917年潍县广文学堂、青州共合神道学堂也迁来济南,并入共合医道学堂。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的医科和汉口“大同医学”两校师生,也并入济南共合医道学堂。为了适应学校扩充之需要,学校筹巨款(200余万元)在当时济南市新建门外,建筑校舍,创办新校,学校定名为“齐鲁大学”。1917年9月正式开学,设文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学生277名,教工53人,其中外籍教职员工36人。校长是英人布鲁斯,经费由英、美、加等国教会支付。齐鲁大学校址,包括医学院、附属医院,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西校区、齐鲁医院。在历经了山东医学院、山东省立二院的变迁,原齐大的建筑,除个别受到损害拆除外,其余均保护尚好,仍在使用中。齐大的建筑以德国、英国、美国的风格为主,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办公、教学、运动、生活分区建设,各种设施完备、耐用,至今不衰。办公楼称之为麦柯密古楼,美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物理楼叫考文楼,化学楼称柏尔根楼,图书馆名叫奥古斯丁图书馆,神学楼叫郭罗神学楼,礼拜堂称康穆礼拜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0月,日军逼近黄河,学生无心读书,学校停课。除留下部分员工留守外,大部分师生及主要教育教学设备迁往四川。第二年秋天,在成都华西坝借华西协和大学的部分校舍复校开课。留驻济南的师生在抗战的前几年尚能“平安”,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齐大,外籍教工被押往潍县乐道院关押,其他人解散,学校教学设施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8月,日本投降,齐大师生陆续返校,经过整修,学校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在济南复校。1947年上半学期的在校学生442名,其中文学院105名、理学院123名、医学院203名、医事检验技术专修科11名,教职员工70人。1945年经费3亿元。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极少数人的操纵下,齐大曾将部分人员和教学物资南迁,医学院被迁往福州。济南解放后,齐大经过短时间的修整,由原总务长杨德斋代理校长,重新开课,南迁的师生也相继返校。1949年全校共有学生799人、教师119人。1951年齐大被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9月,根据华东高等学校调整方案,撤消齐鲁大学,文、理两个学院的有关系及部分人员分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校址由山医接收。齐大存在了48年。

齐鲁大学虽是一所教会学校,但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政策,改善管理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使学校的教育目标能与我国社会现实需要相符合。就整体而言,齐大已融入中国学校教育系统之中,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齐大已经“作古”,她留下的那些典雅、古朴、大方、充满了异国风情的校舍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一道不可多得的美丽风景。和煦的春日行走期间,似依稀可见“保罗楼”丰盛的早点,教师学生一边“学说英语,分享社交和查经活动”。齐大还聚集了大批文化和教育界的名流,他们共同涵养了齐大的文化精髓。1930年8月,作家老舍到齐大任教,住在南新街一个四合院。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牛天赐传》等。与老舍同在齐大文学院任教的栾调甫,是蜚声海内外的墨子研究专家,人称“齐鲁一大怪杰”,梁启超呼其:“迈越前人,石破天惊”。甲骨文研究大家胡厚宣,在齐大被迫南迁的困难时期,到齐大任教。在这里他潜心钻研甲骨文,著述颇多,出版了《甲骨六录》等多部著作。建国后,胡厚宣任《甲骨文合集》总编辑。1932年加拿大人明义士,被齐大聘为考古学教授,他将自己在河南安阳收集到的甲骨和其它文物运到济南,在校内建博物馆。明义士的儿子明明德曾任加拿大驻华大使,前几年明明德向山东大学捐赠了父亲留下的大批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物。另外还有钱穆、张维华、孙伏园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学校还编辑学术性校刊《齐大季刊》及国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国学汇编》,影响国内外。1948年,一大批优秀人才走出齐大校园,如医学院的病理科主任侯宝璋、化学科主任江清、皮肤科主任尤家骏等。但是、齐大初建时,招生和毕业的学生很少,1917—1931年毕业生只有438人。究其原因,一是招生条件过高,高中必须毕业,还要通过党义、国文、英文、混合算学、中外历史、科学六门考试。历史政治系前四届每年只招三四名学生;二是学费过高,学生要向学校缴纳10项费用,每年高达140元,其他杂费还要20多元。也有其他原因,像一个时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长期未能在中国政府立案,影响了学校的扩张。即使如此齐大名声膨胀,学界曾有“南齐(齐鲁)北燕(燕京)”之说,足见齐大功力之深。

现在承其所有的山大,正在对“齐大”的校舍进行整修,力争修旧如旧,保护好这笔宝贵的历史遗产。笔者之见,其整修力度完全可再大,校园里的那些别墅,居住的人多且杂,整体形象遭到破坏。腾出来,“养”起来、或者居住可以,不许乱动手脚,保持原貌。全国诸多高校,拥有山大这样一些不同风格建筑物的不多了。

历任校长

Paul D. Bergen (1904-1915)

J.Percy Bruce (1916-1920)

Harold Balme (1921-1927)

李天禄(1927-1929)

朱经农(1931-1933)

刘书铭(1935-1943)

Edgar Chi-ho Tang(汤吉禾)(1943-1945)

吴克铭(1945-1949)

David Yang(杨德斋)(1949-1952)

简史:

- 1864年,美北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s, North)创办了登州文会馆(Tengchow College)。
- 1884年,英国浸礼会(English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在青州创办了一所广德书院(Tsingchow Boy’s Boarding School)。
- 义和团运动之后,这两所学校决定合并开办成一所大学。1904年,两校合并,成立位于潍县东关乐道院的广文学堂(Shantung Protestant University)。
- 1917年,广文学堂再度改名为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校址也迁往济南南关。学校分为文学院、理学院和医学院。
- 1951年,学校由政府接管。1952年,撤消齐鲁大学,文学院并入山东大学,理学院并入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
[ 此贴被merck在2007-07-29 10:08重新编辑 ]
3条评分
merck 鲜花 +1 - 2007-03-12
jon 鲜花 +1 - 2007-03-12
锳子 鲜花 +1 2007-03-12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海绵宝宝
发帖
388
啄木币
1702
鲜花
62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0-08-21
有学究派头
离线飞亚达

发帖
3367
啄木币
9234
鲜花
286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9-09-07
Cheeloo University
离线qqwen15
发帖
153
啄木币
2
鲜花
6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9-08-03
悠远
离线笑忘书
发帖
889
啄木币
2031
鲜花
103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8-10-19
顶一下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7-10-21
四、学校文化
  齐鲁大学之所以被撤销,主要因为是一所教会大学。建国前,中国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湘雅医科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协和大学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齐大名声膨胀,学界曾有“南齐(齐鲁)北燕(燕京)”之说,足见齐大功力之深。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这些教会大学无一幸免全被撤销。在那个政治气氛异常浓厚的年代,有着浓重教会色彩的大学命运可想而知。
  齐大已经“作古”,她留下的那些典雅、古朴、大方、充满了异国风情的校舍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一道不可多得的美丽风景。原齐大的建筑,除个别受到损害拆除外,其余均保护尚好,仍在使用中。齐大的建筑以德国、英国、美国的风格为主,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办公、教学、运动、生活分区建设,各种设施完备、耐用,至今不衰。办公楼称之为麦柯密古楼,美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物理楼叫考文楼,化学楼称柏尔根楼,图书馆名叫奥古斯丁图书馆,神学楼叫郭罗神学楼,礼拜堂称康穆礼拜堂。
      齐鲁大学虽是一所教会学校,但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政策,改善管理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使学校的教育目标能与我国社会现实需要相符合。就整体而言,齐大已融入中国学校教育系统之中,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是一所古老、宁静、散发着神秘气息的美丽校园。北依趵突泉,南眺千佛山,老舍先生称之为“非正规的公园”。行走其间,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槐叶飘香。依稀可见保罗楼丰盛的早点,教师学生“学说英语,分享社交和查经活动”的动人场景。
  泉城济南的秀美景色滋养了齐鲁大学,同时,齐鲁大学也赋予济南更多的灵性和文化内涵。遥想当年,千佛山下的齐鲁大学与洪楼教堂东侧的山东农学院,分列济南的南部和东北,恰似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给济南这座千年文化名城增添了更为浓重的色彩。
  齐鲁大学的悠远古韵令人心驰神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许多高校先后提出要更名为齐鲁大学,都没有批准,原因可能也是政治的因素居多。

五、建校历史
      1860年代初,来自美国北部的美北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s,North)差会在登州府城(蓬莱)建立了在中国北方的第一个传教基地(后来山东省一直是美北长老会在华最重要的传教区)。1864 年,美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teer,1836年-1908年)到登州(蓬莱),在这里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登州文会馆(Tengchow College)。
      在山东省传教的另一个重要差会是英国浸礼会(English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1875年,英国浸礼会将传教基地从烟台迁到青州。1884年,在青州创办了一所广德书院(Tsingchow Boy’s Boarding School)。
      义和团运动之后,这两所学校决定合并开办成一所大学。1904年,两校合并,成立位于潍县东关乐道院的广文学堂(Shantung Protestant University)。
      1917年,广文学堂再度改名为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校址也迁往济南南关。学校分为文学院、理学院和医学院。
      1951年,学校由政府接管。1952年,撤消齐鲁大学,文学院并入山东大学,理学院并入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农业专科并入山东农学院,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

六、历任校长
Paul D. Bergen (1904-1915)
J.Percy Bruce (1916-1920)
Harold Balme (1921-1927)
李天禄(1927-1929)
朱经农(1931-1933)
刘书铭(1935-1943)
Edgar Chi-ho Tang(汤吉禾)(1943-1945)
吴克铭(1945-1949)
David Yang(杨德斋)(1949-1952)

七、学校遗址
      在今天山东省济南市的山东大学医学院校区。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中国、基督教、大学、山东、教会大学

参考资料:
1.http://bbs.city.tianya.cn/new/TianyaCity/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42&idArticle=559367&page_num=1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7-10-21
二、教育状况
  齐鲁大学成立后,采用西方教育模式,办学质量优良,校长、系所主任及教授大部分由外国传教士担任,大多数采用英语教学,其教学水平“接近了同时代欧美一般大学的程度”。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与大学规程,要求所有民办大学一律立案纳入管辖,并冠以私立两字,校长必须由中国人充任,外国人任董事的名额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于是,时任齐鲁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林济青接任校长。林济青上任后,创新办学思路,广泛延揽人才,创办国学研究所,齐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声誉鹊起,学界有“南齐鲁、北燕京”之说。
  上世纪30年代初,齐大步入它的鼎盛时期。为进一步扩充实力,当时的文理学院院长兼校长林济青,从北平邀请来五位名人。齐大先进的办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氛围及公园式的美丽校园,先后吸纳和聚集了老舍、钱穆、顾颉刚、孙伏园等。1930年7月,著名作家老舍从英伦三岛归国不久,即衣袂飘飘入齐大,挟一股新文学清新之风,吹入这所洋教会大学。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牛天赐传》等。
  身兼齐大“新文学教授”与“《论语》八仙”幽默大师双料头衔的老舍,操一口京腔,冷面妙语,纵横跌宕,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之讲课,大受青年学子们的欢迎,轰动全校。除文学院国文系本班学生外,许多其他院系的学生也跑来旁听,教室里常常挤得水泄不通,一些人只好窗外站听。不仅如此,作为讲问读写、板眼韵腔、说学逗唱等等皆擅的行家里手,他还在国文系一年两度的师生聚餐联欢会上,表演过地道的京戏清唱和笑倒全场的单口相声,并打出了一趟正宗山东杨氏查拳。
      与老舍同在齐大文学院任教的栾调甫,是蜚声海内外的墨子研究专家,人称“齐鲁一大怪杰”,梁启超呼其:“迈越前人,石破天惊”。甲骨文研究大家胡厚宣,在齐大被迫南迁的困难时期,到齐大任教。在这里他潜心钻研甲骨文,著述颇多,出版了《甲骨六录》等多部著作。建国后,胡厚宣任《甲骨文合集》总编辑。 1932年加拿大人明义士,被齐大聘为考古学教授,他将自己在河南安阳收集到的甲骨和其它文物运到济南,在校内建博物馆。明义士的儿子明明德曾任加拿大驻华大使,前几年明明德向山东大学捐赠了父亲留下的大批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物。另外还有钱穆、张维华、孙伏园等一大批文化精英。
      1934年夏,老舍离济赴青岛大学任教,接替老舍而来的,是青年剧作家马彦祥。马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乃故宫博物院院长名学者马衡之公子,虽年纪轻轻,但已在话剧界颇有名声。其着有《戏剧概论》,还与洪深合译过《西线无战事》,并导演过《鸡鸣早看天》、《雷雨》等名剧。马氏到齐大后,另开了《戏剧概论》和《文艺学》等新课程。
  当时马彦祥仅二十七八岁,青年英俊,风度翩翩,喜饰仪容,好近同学。因而每逢课余之暇,他所居住的齐大老办公楼二层单身宿舍,常常学生满座。
  如果说,老舍曾在齐大校园掀起一股“新文学热”,那么马氏的到来,又在这齐大校园骤然兴起一阵新文艺春风。1935年春,在马彦祥的倡议组织下,齐大话剧社宣告成立,文理两院学生,纷纷踊跃参加。
  1930年,根据文学院教授栾调甫的倡议,在文学院院长林济青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先后有老舍、顾颉刚、钱穆、严耕望、郝立权、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知名学者在所研究,齐鲁大学一时成为全国国学研究的重地。  学校还编辑学术性校刊《齐大季刊》及国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国学汇编》,影响国内外。
  1948年,一大批优秀人才走出齐大校园,如医学院的病理科主任侯宝璋、化学科主任江清、皮肤科主任尤家骏等。但是、齐大初建时,招生和毕业的学生很少,1917—1931年毕业生只有438人。究其原因,一是招生条件过高,高中必须毕业,还要通过党义、国文、英文、混合算学、中外历史、科学六门考试。历史政治系前四届每年只招三四名学生;二是学费过高,学生要向学校缴纳10 项费用,每年高达140元,其他杂费还要20多元。也有其他原因,像一个时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长期未能在中国政府立案,影响了学校的扩张。

三、学校变革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0月,日军逼近黄河,学生无心读书,学校停课。除留下部分员工留守外,大部分师生及主要教育教学设备迁往四川。第二年秋天,在成都华西坝借华西协和大学的部分校舍复校开课。留驻济南的师生在抗战的前几年尚能“平安”,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齐大,外籍教工被押往潍县乐道院关押,其他人解散,学校教学设施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8月,日本投降,齐大师生陆续返校,经过整修,学校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在济南复校。 1947年上半学期的在校学生为442名,其中文学院105名、理学院123名、医学院203名、医事检验技术专修科11名,教职员工70人。1945年经费3亿元。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极少数人的操纵下,齐大曾将部分人员和教学物资南迁,医学院被迁往福州。济南解放后?1951年齐大被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9月,在全国院校调整中,齐鲁大学被被解体撤销——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文理学院所属系科,划归青岛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农业专科划归济南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保留其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学院,校址由山医接收,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齐鲁大学存在了48年。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10-21
贴一下百度百科的介绍。
http://bk.baidu.com/view/161760.htm
齐鲁大学

      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是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教会,美北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s (North),PN) ,共同筹款联合开办。是当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时有“南齐(齐鲁大学)北燕(燕京大学)”之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老的大学。
 
一、学校概述
  旧中国有13所教会大学,坐落济南的齐鲁大学是其中之一。虽然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同处在山东,但是这两所著名大学的关联并不多。齐鲁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教会大学,它与山东大学是两所不同性质、不同风格、不同命运、相互独立的大学。山东大学的前身是1924年诞生的私立青岛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青岛大学,1931年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58年,山东大学迁回济南。现在山东大学校史上认定的起源是1901年诞生在济南的山东大学堂,但仔细研读山东大学的校史你会发现,山东大学和山东大学堂之间除了名称相近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直接的任何关系。与山东大学相比,齐鲁大学的历史要悠久和复杂的多。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教会大学,其渊源最早可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186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现蓬莱)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登州文会馆,这是齐鲁大学的重要萌芽和发端。
  文会馆大学部的课程主要有两大类:圣道文学、天化格算。具体是:四书五经、策论经义、中国史记、万国通鉴、福音合参、天道溯源、省身指掌、救世之妙、是非学、心灵学、富国策、圆锥曲线、微积分、天文学、代数学、地理学、地理志、地石学、测量学、数学、化学、乐法、体操。在教学实验设备方面,锅炉、蒸汽机、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铣床、电镀设备、磨光机、螺丝机,化学药品、瓦斯灯、烧焊用具、各种电池、显微镜、望远镜等一应俱全。当时在整个中国也没有几处设备这么先进、齐全的学校。
  正是在登州文会馆时期,狄考文和教师邹立文合作,最早将阿拉伯数字引入中国。
  1884年,英国浸礼会在青州创办了广德书院。1904年,登州文会馆与青州广德书院合并,在潍县成立了广文学堂。
  1890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济南设立教会医院,附设医道学堂。1906年青州医道学堂并入,称为济南共合医道学堂。
  1917年,潍县广文学堂、青州共合神道学堂迁来济南并入共合医道学堂。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的医科和汉口“大同医学”两校师生,也并入济南共合医道学堂。为了适应学校扩充需要,学校筹巨款200余万元,在当时济南市新建门外,建筑校舍,创办新校,正式定名为齐鲁大学。
  1917年9月,齐鲁大学正式开学,设文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学生277名,教工53人,其中外籍教职员工36人。校长是英人布鲁斯,经费由英、美、加等国教会支付。为了适应学校扩充之需要,学校筹巨款(200余万元)在当时济南市新建门外,建筑校舍,创办新校,学校定名为“齐鲁大学”。
  齐鲁大学校址,包括医学院、附属医院,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西校区、齐鲁医院。在历经了山东医学院、山东省立二院的变迁,原齐大的建筑,除个别受到损害拆除外,其余均保护尚好,仍在使用中。齐大的建筑以德国、英国、美国的风格为主,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办公、教学、运动、生活分区建设,各种设施完备、耐用,至今不衰。办公楼称之为麦柯密古楼,美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物理楼叫考文楼,化学楼称柏尔根楼,图书馆名叫奥古斯丁图书馆,神学楼叫郭罗神学楼,礼拜堂称康穆礼拜堂。
  齐鲁大学校长、毕业于美国哈佛的刘世传,曾不无自豪地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
离线鲁一凡
发帖
10
啄木币
126
鲜花
1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08-13
应了解这些历史,记住这些为齐鲁作出贡献的人们.
离线王锡恩
发帖
3
啄木币
115
鲜花
1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07-31
齐大算是民国时期山东最著名的大学了。山大虽有过辉煌,但时期太短,抗战期间又被迫停办。

现在山东和全国许多省一样,基本上把过去教会大学的血脉纳入本省最好的大学内,进一步提升了这些大学的层次。如浙大、川大。
离线kakasi
发帖
1628
啄木币
16
鲜花
168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07-30
蓬莱也有个石岛啊。。。。。。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07-30
山东齐鲁大学的初创阶段—登州文会馆,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它始于1864年,由一个仅有6个孩童的“蒙塾”,发展成为具有小学、中学、最后有大学程度的“文会馆”(又称“登州书院”),被称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大学。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外国传教士就来到胶东半岛。美国长老会是山东基督教差会中最大的一个。在那些老传教士中,狄考文像一个大家族的长辈似的领导着登州地区的美国长老会。

狄考文是在1863年从美国搭乘一艘载重仅900吨的普通轮船,航行了166天到达上海,后转途烟台,于1864年正月到达登州(今蓬莱)。是年秋,他和先到达的一对传教士夫妇,在登州城西北一座破观音庙(今蓬莱城石岛福乐堂)办了一个住宿的“蒙塾”,招了6个“寒素不能读书”的儿童。

1872 年,狄考文在“蒙塾”的基础上,扩大校舍,增加课程,称前3年为备斋,后6年为正斋,“正斋视高等学堂之程度,即隐括中学与内,备斋视高小学堂之程度,而隐括蒙学与内”(《文会馆志》26页)。正是定名为“文会馆”,英文校名为“登州书院”。1876年,文会馆第一批学生毕业(学制12年),毕业生仅3 人:邹立文、李青山、李秉义。狄考文宣布这是这座“大学”的首届毕业班。狄考文的这一批比上海圣约翰学院(即后来的圣约翰大学)早3年,比北京的汇文、通州的潞河(两校当时都称书院,后合并成为燕京大学)又早了十几年。后来由文会馆汇合而成的齐鲁大学,是中国第一座教会大学。

文会馆自1872年定名,到1904年合并到潍县,共存在了32年,虽然不是我国最早的高级洋学堂,作为齐鲁大学的萌芽和发端,作为教会学校制度的草创时期,它确实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在美国长老会差会总部1882年追认文会馆为大学之前,该校的全部教职工只有4人,即狄氏夫妇、1名儒师和1名老媪司厨。狄考文传授现代科学技术,并不是很容易就能被人接受的。传统的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是一大障碍。山东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根深蒂固,要让人们相信基督教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狄考文下乡传教,常常遭到唾骂和石子的攻击。在宗教信仰方面如此,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是如此。许多人把狄考文所传授的自然科学知识视为异端邪说。狄考文克服了种种苦难,在中国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交流会上,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会馆课程中的西学部分,在该馆有自己的毕业生之前,都是由狄考文夫妇亲自教学。狄考文讲授笔算数学和理化,狄妻教音乐和地理。没有课本,他们便自行编写。狄考文和教师邹立文合作,将西方的数学书翻译成中文出版,行销全国各地。阿拉伯数码在中国的最早引进,就是由狄、邹合写的数学教材开始的,李俨编《中国数学史》记载了这段史实。文会馆时期的讲义以后出版问世的,除《笔算数学》、《乐理启蒙》等外,还有狄考文编的《代数备旨》、《形学备旨》(几何)、《振兴实学记》、《理化试验》、《电学全书》、《电气镀金》、《测绘全书》、《微积习题》等。继狄考文任监督(校长)的赫士(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编有《对数表》、《声学揭要》、《热学揭要》、《光学揭要》、《天文揭要》、《是非学体要》(逻辑)。从这些书名中可以看出文会馆理科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些教材虽然都是以西方原着为蓝本,但颇能结合中国的实际,使人易于接受。在缺乏新课本的时期,各地书院多乐于采用作教科书,名校教员也用来作为教学参考。

文会馆大学部的课程主要有两大类:圣道文学、天化格算。具体是:四书五经、策论经义、中国史记、万国通鉴、福音合参、天道溯源、省身指掌、救世之妙、是非学、心灵学、富国策、化学辩质、格物测算、代形和参、圆锥曲线、微积分、格物学、天文学、代数学、八线学、地理学、地理志、地石学、测量学、数学、化学、形学、罗马、乐法、体操。

在大学部开办后的第三年,狄考文的工作房和理化室也大体完成。在设备方面,有锅炉、蒸汽机、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铣床、电镀设备、磨光机、螺丝机,以及木工和锻工所应有的一切工具。物理室有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化验室有各种药品、药水,供教学试验使用。还有瓦斯灯(后有了电灯)、烧焊用具、各种电池、显微镜、望远镜等。狄考文经常将这些最新仪器和设备向参观者展出。袁世凯早年在登州当军官时,就曾参观过文会馆的实验室。当时在整个中国也没有几处设备这么先进、齐全的学校。

狄考文办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中国人当基督教的传教士,其余是为教会学校培养师资。因此,文会馆除了特别注重宗教课程之外,另有一项特殊规定,就是学生毕业后,必须传教3年,然后才准许做其他工作。因学生多出身于贫穷教友家庭,在校一切费用,多由学校或教会供给。经济上的控制,思想上的束缚,使他们不得不听其安排。据1910年的调查,登州文会馆共毕业了26届学生170人,加上随校到潍县广文前四届毕业的38人共208 人。当时在社会上供职的180 人中,50%担任学堂教员。

文会馆的主旨原为培训传道人才和教员,都需要口才。狄考文为了训练学生的口才,在课程内外大力提倡“官话”。课程中的道学部分如“教会问答”、《圣经》选段都是白话文,也要求学生背诵。1866年狄考文就组织了一个叫做“摛藻”的辩论会,到了文会馆时代学生数量增多,则分为“高谈、阔论、育才”3 组。辩论会总纲第一章规定了“以交换知识、练习口才、造就共和国民资格为宗旨”。《文会馆志》上说这是“学生共和国之实验场”。会议程序完全仿照美国国会的程序。在辩论会上要求一律用“官话”,如用文言或地方方言都要罚款。因为狄考文认为“官话”最终要加以丰富,改良进步得道尊重,不但是中国的口语,而且也要成为文学。另一方面他大力翻译“官话”圣经,这对中国基督教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官话”起了一定作用。

1897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路思义和妻子伊丽莎白斯受美国基督差会长老会的派遣来到中国,路思义在文会馆担任物理教师。1897至1900年间,正是中国大乱的年头。先是德国人占领胶澳(青岛),继则一百天的戊戌变法失败。全国上下,一股反洋仇洋的情绪在滋长。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兴起,所有在华的外国人惶惶不可终日,文会馆的课也上不下去了。在登州的传教士纷纷去烟台转朝鲜汉城避难。义和团被镇压下去之后,他们又返回登州。在美国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教会领导在内,都认为传教士在中国已经呆不下去了。但路思义及其同事们却没有一个动摇信心的,都不想撤回美国。学校一些经多年苦心经营的设施被破坏了,他们又付出一番心血搞重建工作。此时,山东西部长老会和东部长老会在烟台开会,讨论办校问题。会议决定,尽快将登州文会馆迁至潍县。因为当时德国人正在修建胶济铁路,几年内即可通车。潍县位于山东腹地,交通四通八达,便于招生和扩大学校影响。早在 1888年,山东西部长老会就提议把文会馆迁到济南去,但碰到老一辈领导人的坚决反对。像狄考文这样的老传教士,在胶东地区居住了将近40年,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原意将学校迁走的。不过,年轻的路思义已看出学校非迁不可的趋势。因为登州地处一偶,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学生来上学十分困难。另外,路思义也感到学校需要增添新的教学内容。由狄考文等老一辈传教士形成的一个中学教育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新的创办正规大学的时期正在开始。正因为他有这些想法,而遭到学校领导的冷遇。不过路思义对学校迁到潍县并不高兴,他的宏图大略是联合山东各教派力量,在山东省会济南办一所像样的大学。为此,路思义已于青州广德学院(英国浸礼会办的教会学校)领导人约翰建立了联系。

自从八国联军入京和义和团失败后,慈禧被迫放弃了对西学的限制,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个办新学的热浪,一批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学校在全国各地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负笈东渡日本留学。在这种形式下,原先反对路思义意见的人,也开始考虑提高学校级别,增加高等课程,迁移学校地址,以跟上形势的需要了。

1902年6月13日,英国浸礼会和美国长老会决定联合办一所多宗派的国际大学,下辖三个学院:潍县人文科学院、青州神学院、济南医学院。统称为山东基督教大学,1908年定名为齐鲁大学。

按: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teer,1836年-1908年),字东明。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在登州(今蓬莱)生活41年,1904年随登州文会馆迁潍县,为清末民初山东乃至全国现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学者小海亚特教授曾经断言:“对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者来说,美国北长老会的狄考文是个耳熟能详的人物”。原因是狄考文不仅“是首批在中国传授现代西方技艺的人之一”,而且是这首批向中国人传授现代西方技艺的人中“在基督教、科学和汉语方面均有造诣的屈指可数”的人物。认为“如果说他不是个天才,那也是最好的美国式多才多艺的人,一个可说是与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及典型的得过21次奖章的最高级童子军相伯仲的全面成功传奇人物。他一生忙于‘大部分人都难以承受的工作’,在著述和教学方面功勋卓著。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发明家和家庭工业家”。《圣使荣哀录 ——十九世纪山东东部的三个美国传教士》(Irwin T. Hyatt, Jr., Our Ordered Lives Confess: Three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East Shantu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P.139)然而,小海亚特先生或许不了解中国大陆学术界以往特别是他写下上述那些结论的时候——1970年代及其以前,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并没有认真地研究甚至去了解狄考文。1985年顾长声先生《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问世以来,学术界研究近代来华传教士及其事业的成果虽然逐步多起来了,但迄之今日,也远未达到对狄考文其人“耳熟能详”的程度,相反,由于历史以及资料等方面的原因,对狄考文其人及其一生的事业,有许多问题还不为人知或不为人所承认。

Calvin Wilson Matteer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Calvin Wilson Matteer (Chinese name: 狄考文) (1836–1908), missionary to China with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He traveled to Denzhou (today Penglai City, Shandong) in 1864 and served 40 years in China.

He was th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 for Bible translation, presided ove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idely circulat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Holy Bible, The Chinese Union Version.

He also founded the first moder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 predecessor of the famous Cheeloo University.

He died in 1908 in Qingdao, China
[ 此贴被merck在2007-07-30 13:22重新编辑 ]
离线czf567
发帖
41
啄木币
555
鲜花
1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05-11
顶一下
离线wanghaiwei
发帖
195
啄木币
373
鲜花
8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04-20
嗨!!!现在的山大医学院好象已经没有往日山医的风采了啊 !!!
什么时候能重见齐鲁大学的威风啊 ??
我看只有我们这些人或者是我们的后来人来办把!!!!?
感慨啊 !!!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7-04-17
引用第10楼sdmuczh2007-04-13 20:55发表的:这个碑在啥地方?

办公楼那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