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SCI与过去已经大不一样了,不再是高水平的象征了.
现在叫扩展的SCI,即<ESCI>. 论文数量多只是反映一个学校规模比较大,以及低水平的论文比较多而已,现在再比较SCI论文数量已经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了,
过去的SCI确实比较能反映水平,但现在的扩展SCI是在过去SCI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低水平学术期刊,比如,象过去的SCI中,中国的学术期刊只有4种入选,而现在的扩展ECSI里,入选的中国学术期刊增加到了50多种,水分大大增加。《SCIE》期刊数量多了10多倍,意味着《SCIE》的论文水平比以前的SCI论文下降了10多倍。
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质量和水平的下降,因此,经过大规模扩展的SCI整体水平已经比以前大为下降,已经不再是高水平的象征了,而只是与学校规模大小有很大关系,学校规模大,教师数量多,当然论文数量相对就多了.
SCI所包括的学术期刊中,有的影响因子非常高,有的非常水平低,同样为SCI论文,水平高低相差悬殊,因此现在已经不再认为SCI论文数量能反映科研水平高低了。
中国80%左右的论文分布在低被引区间和零被引区间!
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的论文从来没有被别人引用过,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可见,数量增加的背后不过是泛滥的泡沫,国家每年大量的科学资源投入和科研经费支出,制造出的竟是些毫无科学价值的“垃圾论文”!
据统计,我国SCI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
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媒体说,现在的中国,基础命题无人问津,因为费时、费力,而且赚不了什么钱,教授都跑去做应用课题,这对中国未来的学术发展有极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