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手术:医生其实很矛盾
2006.05.15 3版 医生论坛 编辑:吴卫红
作者:吴卫红 阎红 吴丹
热线由头
3月17日是个平常的日子,人们通常该下班回家过周末了。但在
手术室里,依然晃动着骨科和神经外科大夫们忙碌的身影。
骨科前些天收治了一名远道慕名而来的患者,他因右下肢痛,在
当地医院诊断为椎管占位。骨科的王瑞主任、孔晓川和安医生在术前
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
不料当打开椎管后发现肿瘤位于脊髓和马尾神经前,稍有不慎,
病人就有可能发生下肢截瘫,手术难度非常大。
神经外科刘伟国主任赶到手术室,和王主任、孔医生一起反复观
察MR片、手术术野,商量手术方案。决定采取在神经间隙间入路、分
块切除肿瘤的方法。最后在院领导、医务部的批准下,开始了共同手
术。
医生们先小心地拨开纤细脆弱的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与肿瘤粘连
较紧,只能用显微剥离子轻轻地拨开。分开缝隙,在仅有0.3cm宽的
缝隙中开始切除肿瘤。肿瘤个头较大,占据着大部分椎管,质地较韧,
供血丰富,每次切除都有血液流出,每次只能用如掏耳勺大小的取瘤
钳切除肿瘤,切除肿瘤的量非常少。但大家非常耐心,一点一点地切
除肿瘤。汗水浸湿了主刀医生的帽子。肿瘤的下极切掉了,然后是左
侧、上极……直到肿瘤的最后堡垒——蒂部也切掉了。术毕,病人的
双下肢感觉正常,活动自如。医生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热线实录
尽管手术成功完成,刘伟国的心里其实并没有平静下来,他忍不
住拿起了电话——
刘:有人比喻医生是“带着钢盔开着坦克车行医”。大家不愿冒
风险做手术,生怕遭受人身攻击。但是,病人希望得到好的治疗,风
险性大的手术往往效果更好。
我们也曾给90多岁的老人做过手术,可我觉得还是别冒风险。
最近院里有个骨科手术(上文),手术开始后,打开椎管后找不
到占位病变。叫我上去帮助看,我也找不到。当时手术医生商量:“
关上别做了。”我没怎么吱声。按理说,这个事特别简单,手术不做
了我就下去了。开始在术前我看过片子,是个良性病变。不做,病人
还会疼。我觉得还是应该做。和病人家属谈后,还是给做了。可是,
如果病人瘫了,病人告我,我怎么办?好在骨科主任比较谦虚,和我
关系比较好。如果瘫了,人家会说什么?我也挺感激骨科主任的。
作为外科医生,你可能说得很到位,但真出事了,家属可能就不
承认了。
记:下次遇到类似的手术您还会冒险去做吗?
刘:嗯,不好说。看情况而定。
记:手术要冒风险是很正常的。术前把风险该谈的都谈到了,一
旦出现意外,病人再闹也不会怎样吧?
刘:需要干预。大多数病人认可,但有些病人不认可。和社会舆
论有关。病人到医院的感觉是:不是求医,而是有种挨宰的感觉。
我对自己当主任感到很困惑。目前从医大环境较差,有些手术对
我压力大,主要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本来手术做好做坏,主要是医疗
方面的问题。在医患之间,患者是个弱者;而当他动员社会关系时,
医生和医院也许就成为弱者了。现在,我和我爱人都不愿意让孩子再
学医。
记:我也了解很多医生表示不愿让孩子再学医,可是也有不少人
在最后还是选择了学医。学医很实用,而且收入还可以。
刘:我们不算特别成功,应该说干得也可以,但还是很无奈。和
在公司干的同学比……不说了,医生太辛苦了!反正这种收入和付出
的努力是不成正比的,所冒的风险和回报不成正比。
记:那么国外医生呢?他们也会对冒险做手术感到困惑吗?
刘:我接触过印度和巴基斯坦医生,包括香港医生,感觉不一样。
中国医生在人群中你看不出来,而他们不同。那种感觉我说不好。
记:看上去很有身份,气度不凡?
刘:可能是吧。他们培养医生的方式也和大陆不一样。我上学时,
老师就是那个样子。
现在当医生和过去当医生不一样。虽然从内心来说都是为病人,
但我感觉医生心理上在变。医生首先保护自己,然后再看病。因为现
在医患关系不和谐。其实每个手术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希望医患
关系非常和谐,假使手术出现意外,患者也能理解。这个理解是认可
手术结果,接受手术风险。
○真心话
压力太大让人不快活
王莉莉(辽宁省人民医院护士):人们总以为医护人员油水多多,
其实错了!由于患者多,要求又高,加之社会竞争激烈,职业风险大,
压力也很大,我们天天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少
医护人员不仅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还患有器质性疾患,如高血压、
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有的甚至英年早逝。医生有时间治疗千千
万万的患者,却没有空闲来关照自己。
像我现在怀孕,当医生的丈夫在国外进修,不能照顾我,我每天
与各种患者打交道,经常接触各种疾病与病原体,而且周围患者心情
不好者居多,我们的精神压力大,心情也都不大好。我的一些同学纷
纷放弃了护士职业,或者改行或者出国,就是因为觉得工作太累,挣
的又不多,不值得如此辛劳。
非专业意见干扰医疗
吴丹明(辽宁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就医疗工作而言,仍
有许多疾病目前是无法根治的。每个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影响着治疗
效果。现在的患者对医疗常识的理解确实较过去提高了,要求更多地
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情况及预后,同时也提出更多的参与意见。
这种知情权的提高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但过多的非专业意见又干扰了
我们正常的医疗活动,最终将影响到治病疗果。
最怕人身安全没保障
陈东(急诊室医生):医院内最大的医疗风险是医护人员的人身
安全问题。有的醉汉大闹医院,让我们免费治疗,甚至砸坏诊疗设备,
严重影响正常诊疗秩序,医生只得躲起来。如果医生受伤没什么大碍,
一般也就不了了之了。我们医院以前有位护士因劝阻患儿家属打点滴
期间不要带孩子离开医院,就挨了拳打脚踢,身心俱伤,可到最后还
是没什么处理结果。 本报记者阎红通讯员吴丹整理
请您参与
今天,我们如何当医生
“满腔热血把医学会,当了医生吃苦受累,急难险重必须到位,
病房门诊终日疲惫,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这
是目前在医生中广为流传的一条短信。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即便
主任、教授也不得不慨叹从医的艰难,年轻医生更处于苦闷与彷徨之
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是停留在消极抱怨上,还是通过努力,
提升医生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今天,我们如何当医生”是摆在每
个医生面前的重要课题。本版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欢迎广大医生朋
友们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