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75阅读
  • 2回复

[资料]形势与政策课考题三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geraintlee
 
发帖
298
啄木币
346
鲜花
9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0-05-20
话说今晚的形势与政策考试抄的我的手都麻木了。。。。
附注:我们考的内容完全是A卷内容

A卷
一.简述题:
1.如何理性看待我国发展的现实基础
2.解决农业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对“中国之谜”的认识和理解
4.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城乡差距过大

二.论述题:
结合自身谈谈,当前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世情、国情的新变化
———————————————————————————————————————
B卷
一.简述题:
1.分析世情国情新变化的重要性
2.如何实现农民增收以及缩小城乡差距问题
3.对多数人走进城市,少数人留在农村的理解
4.对中国已站在世界中心舞台,中外互动更加复杂敏感的理解

论述题:
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
———————————————————————————————————————
C卷
一.简述:
1.简述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简述乡镇企业的贡献和局限性;
3.简述我国发展的实际基础,
4.简述我们为什么要随时正确把握我国国情,

二.论述:
论述如何看待我国的国情。
———————————————————————————————————————
知识贮备:考试范围——围绕“如何认识世情、国情新变化”、“中国之谜”和“农字当头”三个专题进行
参考答案(百度来的,仅供参考):
A卷
一.简述题:
1.如何理性看待我国发展的现实基础
(解析:此题即对国情的阐述,另外注意到国情的新变化。)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更加突出。深刻认识“三情”的新变化,科学判断这些变化对党的执政环境带来的影响,全面把握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重大意义。
世情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呈现出以下五个动态性特征:世界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转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主要大国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与竞争更加明显;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重大动向,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世界发展趋势,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国情方面,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党情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76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六个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解决农业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①必要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②迫切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01年底,12亿多人口,除港澳台外,农民人口9.35亿,占总人口的73%。即使加上县城和小镇,全国城镇化的比重也只有37%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40个百分点。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在2003年初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一旦离开了对当时农民状况的科学考证,就无法破解其中的缘由和奥秘。当前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会在迷茫中徘徊。当前的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尽管政府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且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但是,传统条件下形成的农村与城市分割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相应地做出根本性的变革,而这又极大地限制了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切实的解决,也因而导致当前三农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后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关键、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中国弱质的“三农”的步履蹒跚的负重前行问题。
城乡差距的危害:其一,收入差距过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某些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乃至超过极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影响着社会稳定。其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由于非法高收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某些低收入者对非法高收入者的不满渐渐掩盖了对合法高收入者的认同,往往把高收入者的致富不加分析地与通过不正当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致富相提并论,于是滋生了对高收入者的仇视心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富人的恶性犯罪案件。其三,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人口流动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其四,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是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其五,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过大的收入差距压抑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积极性,削弱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发了民族矛盾。
对“中国之谜”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之谜”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I-麦金农先生提出。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人们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直被当作十大经典理论之一。而中国却走的不是这样的道路。
现在的危机确实更为严重。在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关系空前紧密的背景下,它的冲击使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更加现实,过去少见的经济增速下滑现象业已发生。然而,比较各发达国家,正因为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在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前保持了较大的主动性,我们也才有实际的可能来为国际社会共同抵御危机作出一定的贡献。从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有优势。
我国采取的金融危机应对举措,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我国的体制是超越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传统体制弊端之上的现代国家制度,既能有效发挥公权力集中调配资源的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能将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具有旺盛的活力和明显的优势。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重拳出击,果断推出投资4万亿元的重大举措,并拨出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铁路交通、农村基础建设和支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大项目。妥善用好这笔投资,既可有效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又能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长远发展增添后劲。
我国采取的金融危机应对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优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唯一宗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改善民生,是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举措的重要着眼点。在危机影响加剧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措施,并紧急拨付90多亿元资金给予优抚对象及城乡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体现了特殊时期对民生问题的特殊关爱,反映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施政理念。
我国采取的金融危机应对举措,体现了加强宏观调控的组织优势。面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计划制定和实施汽车、钢铁等10个重点产业振兴等,这些重大政策措施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相互促进,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显示了党和政府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城乡差距过大
1.执政党要有代表农民利益的综合部门
执政党应该能够全面代表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至少为了能够应对其他政治势力以三农问题作为政治资源提出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参照解决金融问题和国企问题的办法,抓紧建立“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统一协调各涉农部门的政府决策;同时挂“全国农民协会的牌子”,给农民一个说话的地方,以农村的稳定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2.国家应以就业最大化为基本国策
如果说20世纪中国的间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那么到了21世纪中国的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的相对缓解,有待于各部门提出相关配套政策。国家对列入计划的经济建设项目,应强调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标;特别是在以国债投资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其项目评估应以能否带动就业为评估标准,项目实施中也需要把“以工代贩”为主要建设方式。
3.深化农村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由于农业自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是负效益产业,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平
均线以下的已经高达67,农民现金收人零增长或负增长已达到46%,客观上难以继续支撑庞大的基层政府。因此,建议把现在的中央、省、地、县、乡、村这种六级垂直管理,改变为中央、省、县三级行政管理:一是把乡改为由县政府开支的乡公所,作为派出机构;二是取消市管县、镇管村体制,割断城市剥夺农村的体制渠道;三是县级小城市和一般建制镇实行市和镇的自治,只管建城区,不得直接管有自治权的农村,市、镇、村等各自治体之间是平等的交换关系。为了减少制度成本,政府不再直接管理9亿农民,由70多万个村自治体直接对县。
4.打破涉农领域的部门垄断,加大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投人力度
深化农村改革当务之急,是要打破涉农领域的部门垄断,宣传和鼓励农民以地作股或者以其他生产资料参股组成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直接进人加工、流通、金融和保险等仍然能够产生收益的涉农经济领域,同时规定对合作社在涉农领域的经营免税,政府支农投人应定向下达到此类合作经济主体,政府投人只做股、不计息,以维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以合作组织的规模经营取得的收益,返还低效益和负效益的农业生产,补足村社开支。
5.改革政府垄断征占农村土地政策,维护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指导文件,明确强调了稳定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意义。应以此作为改革政府征占土地的政策依据。即: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土地一级市场,允许村自治体对工商业用地实行租赁制,对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实行股份制。
如果国家继续坚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则应将低价征占土地高价转让所生成的全部收益,用于建立“土地基金”并且上市,所得收益定向用于无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答法二:(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与国家宏观控制相结合。
(6)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论述题:
结合自身谈谈,当前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世情、国情的新变化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大学生只有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永不自满、永不停滞,才能确保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
———————————————————————————————————————
B卷
一.简述题:
1.分析世情国情新变化的重要性
①对党建来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更加突出。深刻认识“三情”的新变化,科学判断这些变化对党的执政环境带来的影响,全面把握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重大意义。(后续见A一、1)
②对大学生来说:国家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认识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对国家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风险和不利影响的理性认识和高度的警惕。个人和前途与命运是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荣传统,具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民,总能保持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并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是中国人民爱国行动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通过国家忧患意识教育来增强国家忧患意识,要明白我国与世界发达大国的差距,要清醒认识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困难,要了解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科教文化比较落后的国情现实,才能立志成才,奋发图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本段亦可用来解答A二)
2.如何实现农民增收以及缩小城乡差距问题(见A一、4)
3.对多数人走进城市,少数人留在农村的理解(解读:即收入差距导致人口流动)
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这是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普遍受益,但受益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收入差距过大就是这种差异的具体体现。收入差距过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0年为2.5倍,2004年为3.2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平均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0年为1.3倍,2004年为1.5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年为1.2倍,2004年为1.9倍。(陈晴晔:《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农村中的低收入人口、贫困地区的人口出自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了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动的态势。据2002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显示,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高达386.6万人,其中有200—300万人集中在中心地带。(黄建钢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这些流动人口的吃饭、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从而给社会秩序带来隐患。同时,由于人口流动的非理性化程度急剧上升,人口流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不断增加。很多流动人口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持有“走着瞧”、“试着看”的态度。这样,流动人口便从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演变为与流入地的不适应。他们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指流出地无法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们与流入地的不适应,指其素质和能力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些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70%。他们普遍缺乏劳动技能,而又法纪观念淡薄。当通过正当途径难以谋生时,他们中的一部分思想道德低下者便铤而走险,走上危害社会治安乃至犯罪的道路,从而成为社会秩序的一大隐患。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人口流动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
对中国已站在世界中心舞台,中外互动更加复杂敏感的理解
中国的崛起已经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怎样化解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疑虑、防范和遏制,是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继续发展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外交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各国开始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美国也不例外,开始主动寻求和中国合作,特别是奥巴马上台后,在经济战略上有了重大的调整,中美关系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可以说此次金融危机对中美关系来说,是建立稳定关系的一个契机。
最明显的一点,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社会已经高声发出了重建国际金融经济秩序的呼声。西方各国都已经在考量在未来的大谈判(grand bargaining)中如何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问题。中国能否提升其国际地位和扩展国际空间就要看中国是否能够在国际经济秩序未来重建过程中谋求发挥更大的作用。
过去,中国的重点是与世界接轨。接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接受西方世界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现在国际金融经济秩序的重建,中国的角色就不一样了。在这个舞台上,中国是作为一个建设者,是作为一个制度制定者而出现的。这也是金融危机为中国提升软实力所提供的机遇。
金融危机需要各国共度时艰,中国重视别国,别国也要尊重中国,如果谁损害中国的利益,中国完全可以拒绝与其合作。重要的是要把对方的行为与其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告诉他们,欺负中国的结果反而可能会给它自身的国家利益造成损害。这样做比批评某一个政治家的行为更为有效,很显然,政治人物是流动的,而国家利益是永恒的。
不过,金融危机固然为中国提升外交空间提供了机会,但可以预见,在西方对华交往中,意识形态这个东西不可能完全消失。更何况,在对付金融危机时刻,并不意味着国家间没有不同的利益。有不同的利益,不同形式的冲突就在所难免。对此,中国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论述题:
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观和唯心的任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为物质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社会,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对于“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层面来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制度层面来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完善着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和机制。从发展经验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九)追求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以高超的民族智慧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十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条道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自由和国家繁荣富强为己任,在几个世纪的探索中,历尽曲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
C卷
一.简述:
1.简述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见A一、2)
2.简述乡镇企业的贡献和局限性;
①贡献:从1999年的数据看,全国农村社会增加值的近2/3、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农民收入的1/3、工业增加值的近1/2、出口创汇的近2/5等都来自乡镇企业,而且这是在国家财政没有拿多少钱的情况下完成的,乡镇企业通过发展“老百姓经济”来增强综合国力。
近些年来,每年给国家提供上千亿元的税收,国家财政并没有拿多少投入,乡镇企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25.25%,增加到1999年的30.33%。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从1995年的43.7%,增加到1999年的49.1%。
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出口商品交货值占全国出口商品交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33.7%增加到1999年的38.7%。
目前全国税收总额的约20%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还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进入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生产、生活资料的产品都日益增加,许多产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已占全国相当大的比重。
可见,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相当大的份额是乡镇企业贡献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②局限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存在高投入低产出、行业布局和区域布局无序、企业负担沉重等一些困难和问题,阻碍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人为地控制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化率长期低于工业化率,造成农村人口长期不能向城市转移,大量的人口积压在农村内部,农业的隐蔽性失业严重。农民只能在农村办乡镇企业,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吸收了近1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即所谓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形成了农村工业体系,但是与城市工业的结构基本相同的体系。这种农村工业体系,人为地割裂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内在联系,造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局限性。随着城市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力不断加强,由于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的同构性,在竞争中开始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为了加强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的乡镇企业过早地走上了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乡镇企业吸收富余劳动力的规模逐渐缩小。因此,只依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即既有离土不离乡的,也有离土又离乡的;既有进厂不进城的,也有进厂又进城的。而且从我们现阶段来看,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应该是主要的道路。我们离那种所谓发达过度,所谓城市化过度的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一些发达国家中所出现的所谓“逆城市化”,那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城乡一体化,那种情况下所出现的农村工业是更高水平的农村工业,是与城市工业相互补充而非同构的工业。我们是应该注意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所谓过度的问题,出现人口过于集中,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即所谓大城市病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要在城市化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的,如果由于害怕这些所谓问题,就人为地延缓城市化的进程,那么,大量的问题就会积压在农村,这迟早也会影响到城市的。
3.简述我国发展的实际基础,(见A一、1)
4.简述我们为什么要随时正确把握我国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基本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为什么说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理论根据。
根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立足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想问题,办事情,制定规划,确定具体的方针政策,都不可忘记国情,不可脱离党的基本路线。

二.论述:
论述如何看待我国的国情。
2条评分
极品医者 鲜花 +1 辛苦啦 2010-09-04
凌霄焰鹰 鲜花 +1 - 2010-05-20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潇湘行

发帖
718
啄木币
2207
鲜花
316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05-20
多谢整理答案
离线geraintlee
发帖
298
啄木币
346
鲜花
95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0-05-20
回 1楼(凌霄焰鹰) 的帖子
举手之劳,举手之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