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03阅读
  • 3回复

[资料]中国心肺复苏指南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zzg12121212
 
发帖
274
啄木币
432
鲜花
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12-02
小儿心跳骤停和复苏
一、小儿基本生命支持(PBLS)
(一)小儿心跳呼吸骤停
很多因素可引起儿童呼吸心跳骤停,包括:①神经中枢病变、脊髓及神经肌肉病变、气道阻塞、肺炎等病变等所引起的通气氧合障碍;②感染、失血、心功能不全等所引起的休克;③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④药物或食物中毒及过敏反应;⑤先天性心脏畸形、心肌病变、原发性心电紊乱等心脏本身病变;⑥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⑦电击、雷击;⑧婴儿猝死综合征。

(二)复苏程序
1. 检查反应
应迅速判定患儿有无意识和有无创伤存在及其范围。用轻拍和大声呼唤患儿看其反应水平。对有头颈部创伤的小儿不要移动和搬动以免加重脊髓损伤。若患儿无反应及无呼吸,应立即开始CPR,并电话启动EMSS。
2. 气道管理
在儿童由于呼吸停止和低氧血症可使病情急剧恶化导致心搏骤停,气道通畅是有效心肺复苏的第一要素,只有气道通畅才能保证有效地吸人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因此保证患儿气道通畅是至关紧要的。
小儿在丧失意识后,舌根后坠是导致气道阻塞的最常见原因。因此,一旦发现意识丧失患儿,应立即将患儿仰卧于坚硬平面上如桌面、楼板、地面,采取适当方法使舌根离开咽后壁,保持气道通畅。
对于意识丧失但无外伤者,可采用仰头提颏方法开放气道。具体操作方法见成人心肺复苏有关章节。对怀疑有气管异物者,可将舌及下颌提起,检查咽部有无异物,以便在直视下将异物去除。
3. 呼吸支持
(1) 判定有无呼吸
在气道开放以后,需在10秒内判定患儿有无呼吸,可通过观察患儿胸腹的起伏、听口鼻呼吸声音及用颊部感觉口内有无气流确定。应注意识别无效呼吸、喘息及气道阻塞后呼吸,如不能确定呼吸是否有效,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如果患儿自主呼吸有效,将患儿侧卧置于恢复体位,有助于保持气道通畅。
(2) 口对口或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
若患儿无自主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对1岁以下婴儿可采用口对口鼻方法,通过婴儿口鼻吹气使胸廓抬起。如果施救者口较小,施行口对口鼻方法有困难,可采用口对鼻方法。经鼻吹气的同时,应抬起下颌使口闭合及保持气道通畅。对1 ~ 8岁小儿采用口对口方法,经口吹气的同时,应保持气道通畅并用拇指与食指捏住鼻子。
开始人工呼吸时施救者应连续吹气2 ~ 5次,每次持续1 ~ 1.5秒,至少保证2次有效通气。吹气前应深呼吸,使呼出气中有最大的氧含量和最小的二氧化碳含量。由于患儿大小不同,肺顺应性不一样,因此难以规定统一的吹气压力及吹气量。最基本的原则是吹气可使胸廓抬起但又不引起胃膨胀。若吹气进入自由并且胸廓抬起,说明气道通畅;若吹气不能自由进入或胸廓不能抬起,通气无效,可能是气道有阻塞,或是吹气的容量或压力不够。阻塞最普遍的原因是未正确开放气道,需要进行调整,保证头后仰、下颌抬高,并使患儿嘴张开,以获得最佳的气道通畅和有效的人工呼吸。若怀疑颈或脊柱有损伤,则禁忌这种操作。若头的位置正确并用力吹气仍不能使患儿胸廓抬起,则应怀疑气道有异物阻塞,应排除异物。
人工呼吸频率是依据不同年龄的正常呼吸频率,同时考虑与胸外按压相配合而确定的,根据年龄大小,一般为每分钟12 ~ 20次。潮气量一般以胸部抬起为度。吹气应缓慢均匀,不可用力过猛,以防肺泡破裂;若吹得过快,会使气体进入胃内,造成胃膨胀,横膈上升反而减少肺的容积,影响人工呼吸效果。环状软骨加压可减少进入胃内的气体量。
4. 循环支持
一旦气道通畅并提供2次有效人工呼吸,施救者要决定是否实行胸外按压以提供循环支持。
(1) 摸脉搏
1岁以上小儿,颈动脉搏动最易触及。1岁以下小儿,由于颈部短而圆胖,颈动脉很难迅速找到且有可能压迫气道,可摸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应当注意,无反应、无呼吸的患儿常常心率减慢或无心率,因此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反复摸找脉搏上,延误抢救时机。
(2 )胸外按压
为使按压有效,小儿应放在坚硬的平面上。对没有头颈外伤的婴儿,施救者可用前臂支持婴儿的躯干,用手托住婴儿的头和颈,注意婴儿的头不要高于身体的位置,这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施救者的另一只手施行胸外按压,按压后前臂托起婴儿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① 婴儿胸外按压:有两种方法,即双指按压法和双手环抱按压法。双指按压法适合于1位施救者操作,一手施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另一只手可用于固定头部,或放在胸后轻轻抬起胸廓,使头部处于自然位置。这样在按压5次后能及时给予人工呼吸,而不需要重新安置头部位置。双手环抱按压法是2拇指重叠或并列压迫胸骨下1/2处,双手围绕患儿胸部,适合于2位施救者同时操作,1位胸外按压,另1位人工呼吸。与双指按压法相比,双手环抱按压法可产生更高的动脉收缩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② 小儿胸外按压:单掌按压法,适用于1~8岁小儿。将一手的掌跟部置于患儿胸骨下1/2处,注意不要压迫剑突,手指抬起离开肋骨,仅手掌根保持和胸骨接触。手臂伸直,凭借体重,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至胸廓前后径的1/3 ~ 1/2,即2.5 ~ 4cm。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每按压5次给予1次有效通气。
③ 8岁以上小儿胸外按压:按压方法基本和成人相同,用双掌按压法。
为了有效地对生命器官提供最基本的血流灌注和供氧,循环和呼吸支持必须保持协调,按固定比率交替进行。婴儿和8岁以下的小儿,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为5:1对8岁以上的患儿,在气道通畅时其比率为5:1。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由2位施救者进行时,1人进行胸外按压,1人保持头位和人工呼吸。对气道通畅未得到保障的患儿,进行人工呼吸时需停止胸外按压;如果气道通畅有保障,进行人工呼吸时就没有必要停止胸外按压。
施行心肺复苏后约1分钟及每隔1分钟,应重新评价患儿的自主呼吸及循环状态。
5. 解除气道异物
上呼吸道阻塞在儿童心搏呼吸骤停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儿科年龄组因异物吸入而死亡者90%以上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65%为1岁以下婴儿。吸人物常有小玩具、小物件或食品。小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伴有咳嗽,张口说不出话或喘鸣应怀疑有异物吸人气道。气道梗阻的体征和症状同样可由感染引起,如会厌炎等都可引起气道水肿。但气道异物梗阻常突然出现,没有感染或其它疾病表现。而感染性气道梗阻常有发热及其它体征如咽部充血、声音嘶哑,此时不能通过手法解除气道梗阻,应立即将患儿送医院。
当气道异物引起气道梗阻时,应设法尽快解除梗阻。若咳嗽有力应鼓励患儿咳嗽,以咳出异物。若咳嗽无力(声音变小或无声音)或呼吸困难明显,尤其是神智不清的患儿,应及时采取措施解除气道梗阻。对婴儿推荐使用拍背和胸部冲压法以排出异物,1岁以上小儿建议采用Heimlich手法及卧位腹部冲压法。
(1) 拍背和胸部冲压法
拍背时将婴儿置于俯卧位,骑跨于施救者前臂上,头低于躯干;胸部冲压时将婴儿仰卧于施救者前臂上,头低位。对神智清楚的婴儿,
施救者实施以下程序。
① 施救者取坐位,保持婴儿俯卧于施救者前臂上,前臂可放于大腿上,手指张开托住患儿下颌并固定头部,保持头低位,注意不要压迫喉部软组织。
② 用手掌根部在婴儿肩胛之间用力拍打5次。
③ 拍背后将空闲的手放于婴儿背部,手掌托住其头颈部,此时患儿处于两手之间,一手支持其头、颈、嘴、胸,一手支持其背部。
④ 当头、颈很好地托住后,小心地将婴儿翻转过来,使其仰卧于另一手的前臂上,手臂置于大腿上,继续维持头低位。
⑤ 施行5次快速的胸部冲压,位置与胸外按压相同(胸骨下1/3处),在乳头连线下一指宽处,冲压与按压不同之处在于持续时间较短促,利用肺内压力突然增高企图将异物冲出 (如同咳嗽一样)。若施救者手较小或婴儿较大,施行上述程序有困难时,可将婴儿置于施救者大腿上,头于膝部,用手可靠地固定住头部并保持头低位。在行5次拍背后,翻转过来进行5次胸部冲压。
⑥ 如果气道仍梗阻,可以重复上述操作,直到异物解除或患儿神智转清。
对神智不清无呼吸的患儿施行拍背及胸部冲压前,应使患儿嘴张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舌和下颌并将其提起,一方面可以使后坠的舌离开咽后壁,部分缓解阻塞,另一方面使异物容易排出,当看见异物时,直视下小心用手取出。在婴儿和儿童不要盲目的用手指去清除异物,避免将异物推向气道深部,造成进一步阻塞。随后采用仰头提颏手法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呼吸无效,重新放置头部位置后人工呼吸。如呼吸仍然无效,施行拍背及胸部冲压,直到异物清除、气道通畅。如人工呼吸有效,应检查循环情况,必要时继续心肺复苏;如果患儿自主呼吸循环情况良好,放置于恢复体位。
(2) Heimlich手法
适合于神智清楚的小儿。参照成人心肺复苏相关章节
(3) 卧位腹部冲压法
适合于神智不清楚的小儿
① 将患儿置于仰卧位,用拇指与食指提起下颌及舌,使患儿口张开,检查咽部有无异物,如有异物,在直视下用手指将其去除。
② 采用仰头提颏手法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呼吸无效,重新放置头部位置后人工呼吸。
③ 如人工呼吸仍然无效,考虑气道异物。施救者取跪姿双膝位于患儿一侧或跨骑于髋部,按下述方法进行腹部冲压。
④ 将一手的掌根放于小儿腹部正中线脐稍上方剑突下,另一手压在这只手上。
⑤ 两手同时用力在腹部快速冲压5次,冲压方向向头侧而不要向腹部两侧,每次冲压为确切、间断的动作。
⑥ 重复步骤1 ~ 5,直到异物清除或人工呼吸有效。
⑦ 如人工呼吸有效,应检查循环情况,必要时继续心肺复苏;如果患儿自主呼吸循环情况良好,放置于恢复体位。
通过以上A (气道通畅)、B (呼吸支持)和C (循环支持)可以给心搏呼吸骤停患儿提供基本生命支持,有可能恢复其自主呼吸和心搏。这一阶段ABC三步骤,任何人稍经训练即可掌握操作方法,所以基本生命支持方法除医务人员外,急救人员、家长、教师、保育人员、幼教人员都有应学会,一旦发现心搏呼吸骤停的患儿可立即采用,尽量缩短心脑完全缺血缺氧的时间。这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减少复苏后并发症是非常关键一环。
二、小儿高级生命支持
  高级生命支持是在基本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如面罩一气囊正压通气、人工呼吸机、心电监护、除颤仪和药物等)建立更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
(一) 给氧和通气
1. 吸氧
  对气道通畅的患儿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吸氧浓度与氧流量、呼吸量及潮气量等有关。选用合适的口咽气管可以防止舌后坠引起的上气道阻塞,但放置时刺激咽部可引起呕吐,因此对清醒患儿不适用。鼻咽通气管可用于清醒患儿。小婴儿腺样体较大,放置鼻咽通气管较困难,且可引起损伤、出血,应予注意。
2. 面罩一气囊正压通气
面罩一气囊正压通气可提供各种浓度的氧气。复苏时自动充气复苏囊一般比麻醉气囊好,不管是否有氧源,自动充气复苏囊均可充气,但需配备储氧器才能提供高浓度氧。要选择适合患儿大小的面罩,为了提供合适的潮气量,小儿所用复苏囊的容积至少为450ml。
  操作时应注意开放气道、保持面罩与患儿面部严密接触、提供合适的潮气量。当面罩密闭固定后,另一手则挤压复苏囊直至胸廓抬起。面罩一气囊正压通气也可由2人实施,尤其在有明显气道阻塞或肺顺应性差时2人实施更有利,1人固定面罩并保持气道通畅,另1人挤压气囊。2人均应注意观察胸廓的起伏程度。
  面罩一气囊正压通气时可使气体进入胃内引起胃膨胀,对神智不清患儿可于环状软骨加压以减少胃膨胀的发生,并防止胃内容物返流,但压力不可过大,以免气道受压阻塞。
3. 气管插管
  经气管插管可提供最有效最安全的辅助通气方法。
(1) 气管插管适应征:
  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呼吸动力减弱或呼吸停止。
  ②功能性或解剖性气道梗阻。
  ③由于呼吸功增加导致呼吸肌疲劳。
  ④需要应用较高的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以保证有效肺泡换气。
  ⑤缺少气道保护性反射。
  ⑥在一些诊断试验中使用镇静剂和肌松剂时。
  (2) 气管导管选择
  儿童气道不同于成人,从新生儿至年长儿声门大小有较大差别,因此必须根据年龄选择适宜的气管导管,推荐的导管内径及插入深度。8岁以下儿童一般用无套囊导管,8岁以上需使用带套囊导管。可以根据患儿小指粗细估计气管导管内径大小。2岁以上患儿所需导管内径 (mm)亦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 年龄(岁)/4 ] + 4 = 内径 (mm)
  (3) 插管方法
  由于小儿气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不同于成人,故气管插管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有熟练技巧的医务人员操作。插管前应给予吸氧,以改善全身缺氧状态,辅助呼吸只用于呼吸功力不足的患儿。如果准备采用快速顺序插管法(见下文),尽可能不用辅助呼吸,因为可以引起胃膨胀,增加呕吐及误吸的可能。插管过程中最好要有持续经皮氧饱和度监测。
  ① 经鼻气管插管
  宜2人密切配合操作,助手固定患儿,使其仰卧,双手持头部使之略后仰,双前臂压住患儿肩关节,同时注意监护仪所示心电变化并及时通知术者。2岁以上小儿头置于一小枕头上(轻微地弯曲其颈部),使喉处于良好位置易于插管。婴儿和2岁以下儿童插管时不需要弯曲颈部,头要放在一个平面上。如果有头颈外伤,插管前应固定颈椎。
  术者位于患儿头侧,将导管用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湿润后,插入一侧鼻孔并向前下方推进,导管前端将经后鼻孔达咽部。术者左手持喉镜,将叶片从患儿右口角进入,用叶片将舌推向左侧,同时将叶片前推。当用直叶片时,叶片尖端通过舌面到达会厌,可以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当用弯叶片时,叶片尖端可插入舌会厌窝处(舌根和会厌之间的空间),舌会厌韧带受压,则会厌自行上抬,暴露声门。在直视下用插管钳将导管送人气管,使管端位于气管隆突上1 ~ 2厘米处。应当注意,小儿声带下环状软骨处是气道最狭窄部位,这是气管导管最难通过的地方。
  插管操作不应超过20秒,并且要连续监测心率,若心率变慢(婴儿每分钟低于80次,儿童低于60次)或小儿面色不好,经皮氧饱和度下降至不能接受的水平,应停止插管操作,用面罩气囊正压通气给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面罩一气囊正压通气并不能完全缓解缺氧,即使在有紫绀和心动过缓的情况下也应立即插管。
  小儿总气管短,留置气管内的导管也相对短,为了使导管深度合适,必须正确计算插管的长度。插管长度的计算是自门齿至插管顶端的距离。在婴幼儿气管插管时,插管通过声门后,根据不同年龄将插管推进2 ~ 5cm左右。
  一旦气管插管完成,给予正压呼吸,注意观察胸部运动并听诊双侧呼吸音。若气管导管位置正确,胸部随着正压通气均匀抬起并很容易在肺野和腋下听到呼吸音,此时上腹部听不到呼吸音,测呼出的二氧化碳有助于确定导管位置。由于婴幼儿气管短,插到右侧支气管内比成人多见,应注意避免。最后用胶布固定导管,并记录插管深度。摄胸片确定导管位置。
  ② 经口气管插管
  经口气管插管时,先用喉镜暴露声门,然后将导管直接插入声门。用管芯可使气管导管坚硬一些,易于弯成曲棍状,但使用时应注意其尖端要离气管导管顶端1 ~ 2cm,以防损伤气管。安放牙垫,再用胶布将导管妥善固定,余同经鼻气管插管。  
  ③ 快速顺序插管法(Rapid Sequence ln-tubation, RSl)
  RSI使用药物以保证最佳的插管状态,减少紧急气管插管的副作用如颅内压升高、反射性心动过缓、气道损伤、疼痛、胃返流及误吸、低氧血症等。其适应症与气管插管指征一样,但不适用于心搏停止和需要立即插管的深昏迷患者。对以下患儿也应慎用:考虑气管插管及面罩一气囊正压通气有困难者;面部及咽喉部有严重损伤、水肿及畸形者;自主呼吸的维持有赖于上呼吸道肌肉张力者。该方法由两种基本技术组成:诱导全身麻醉和直接喉镜插管。
  1) 评价:根据病人情况如有无头颅外伤、气道有无畸形及插管的难易程度。
2) 准备:除了常规气管插管应备物品外,还应准备阿托品、麻醉药(硫喷妥钠、咪唑达仑、氯胺酮)和肌松剂(琥珀酰碱、维库溴铵、泮库溴铵)。
  3) 吸氧:保持合适的插管体位,吸100%浓度氧2至5分钟以增加肺内氧储备减少插管过程中的低氧血症。
  4) 术前给药:为了防止插管过程中反射性心动过缓,尤其在使用琥珀酰胆碱时应用阿托品,有颅脑损伤时用利多卡因。对体重大于20公斤或年龄大于5岁的患儿准备使用琥珀酰胆碱作肌松剂时,可预先给小量维库溴铵或泮库溴铵以防止肌纤颤。
  5) 麻醉诱导及使用肌松剂:应根据患儿情况选择药物。用完麻醉药,患儿意识丧失后压迫环状软骨,以防止胃内容物的被动返流。但是如患儿出现呕吐时应及时松开,以防止食道破裂。环状软骨压迫一般应持续到插管成功并判断位置正确后。
6) 气管插管:在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

(二)维持和改善循环
(1)继续基本生命支持
  经过基本生命支持处理后,尚未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在采取进一步生命支持的同时,应继续胸外按压的人工呼吸。
(2)胸内心脏按压
  动物实验及成人研究显示,与胸外按压相对比,胸内心脏按压时的心输出量及心脑血流更高,但在小儿并没有发现心输出量更高,可能是由于小儿的胸廓顺应性好,胸外胺压更有效。在成人的非外伤性心搏骤停,胸内心脏按压可能有效,但小儿缺乏相关研究。目前,小儿心搏骤停不提倡使用胸内心脏按压。
(3)膜肺
  即体外循环膜式氧合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目前,关于心搏骤停后用ECMO支持循环的临床经验非常有限。多数报道都是关于在小儿心脏手术后或进行心导管检查时,出现心脏骤停使用ECMO的情况。有报道显示,小儿心脏术后常规心肺复苏时间超过50分钟,使用ECMO仍能使患儿长期存活。但需要专门的设备及有经验的医务人员。
在成人心肺复苏时使用的胸外按压机械装置、腹部按压法、抗体克衣(裤)不用于小儿心肺复苏。

(三)建立和维持输液通道
(1) 静脉通道
  静脉通道是给药和补充液体最重要的途径,但在小儿不容易建立。在心肺复苏时应选择最大和最容易穿刺的静脉,并且在穿刺时注意不要中断复苏措施。有经验的急救医务人员可以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在年长儿)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股静脉穿刺可能是最安全最容易的。外周静脉(如头皮静脉、手足静脉)穿刺成功后也可以提供理想的途径。经外周静脉给药后需立即注入5 ~ l0ml生理盐水,以促使药物进入中心静脉。在成人,从中心静脉给药比从外周静脉起效更快,血药浓度更高;在小儿,这种差别不明显。但是中心静脉给药更安全,尤其是对一些渗漏进组织后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如肾上腺素、钙剂和高张碳酸氢钠等。
  心肺复苏期间应确定建立静脉通道的方案,规定穿刺静脉的顺序和时间,如先穿刺哪个静脉,失败了再穿刺哪个静脉。这样可避免临时决策的忙乱如犹豫而浪费时间。对于需要紧急给药输液的重度休克或心搏骤停患儿,如静脉途径不能迅速建立,应采用骨髓内途径。对已经气管插管患儿,心肺复苏时可暂经气管内通道给予脂溶性复苏药物如肾上腺素,但任何血管途径都比气管内给药更好。
(2) 骨髓内通道
  骨髓内不会塌瘪的髓静脉丛是一快速、安全、可靠的给药途径,骨髓内通道通常可以在30~60秒内建立。一般用骨髓刺穿针或标准18号针在胫骨粗隆内侧以下1~1.5cm处进行穿刺,也可以在股骨远端、内踝和髂前上棘穿刺。急救药物、液体和血液可以通过骨髓内通道安全地给予,连续肾上腺素输注也可以通过此通道。1次给药的起效时间和血药浓度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为了大容量和快速给予液体或液体粘度较大,可以用输液泵加压给予,以克服骨髓内血管阻力。骨内输注的并发症发生率据报道低于1%,并发症包括胫骨骨折和骨髓炎,若操作细致这些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3) 气管内通道
  血管通道建立前,可经气管内途径给予脂溶性药物,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和纳洛酮,非脂溶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和钙)不能用这个途径。心搏停止后,肺泡和支气管粘膜对药物的吸收率变化较大,因此气管内途径用药的最佳剂量尚不清楚。动物实验和对成人的研究表明,经气管内给予肾上腺素,其血药浓度仅为静脉给药的10%以下。因此,复苏时气管内给肾上腺素的剂量要比静脉内或骨内给药提高10倍,其他急救药可能也要提高剂量。当气管内给药时,用生理盐水将药物稀释至5ml直接经气管导管注入,随后给予正压通气,也可以将药物稀释于1~2ml生理盐水,用1根细导管插入气管从其远端伸出,尽可能注入到支气管树深部。两种方法效果一样,但前者较方便。
(4) 静脉输液
  复苏期间,特别是外伤性低血容量休克、脱水或感染性休克的患儿,需要扩容。休克患儿按20ml/kg输入等晶体液如乳酸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可根据情况反复多次使用。外伤伴明显失血的患儿需要输血。尽早补充循环血容量是非常重要的,可预防出现难治休克和发展为心脏骤停。
在心肺复苏时,要保持静脉道路,并持续输液以便给药和使药物迅速进入中心静脉循环。输液可用乳酸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不宜用于小儿复苏,因为大容量含糖溶液可造成高血糖,继发渗透性利尿和潜在的神经系统不良后果。是否有低血糖,可在床边取一滴血快速诊断,若有则可予以葡萄糖溶液纠正。

(四)复苏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复苏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参考成人心肺复苏相关章节。

(五)除颤、电复律和外部整律
(1) 除颤
  除颤所用电极板大小取决于胸壁的阻抗,同时还取决于电流量。成人电极板通常直径为8 ~ 10cm,可用于10kg以上小儿,体重小于10kg的婴儿需用儿科电极板。
  小儿除颤的最合适电能尚无结论性意见。建议首次剂量为2 J/kg,如室颤持续存在可增加至4 J/kg,如仍无效,可再用一次4J/kg,应密切注意每次除颤后的复律情况,如需要应迅速进行下一次操作。连续3次除颤仍无效,应注意纠正酸中毒、低氧血症和低体温,给予肾上腺素后再用4 J/kg除颤。如果第4次除颤仍无效,可给胺碘酮、利多卡因或大剂量肾上腺素,在用每种药后的30至60秒内用4 J/kg除颤。每次给药后可除颤1次,即CPR一药物一除颤一CPR一药物一除颤,也可以连续除颤三次,即CPR一药物一除颤—除颤一除颤一CPR一药物一除颤一除颤一除颤。
  若除颤成功节律恢复后又恶化回到室颤并不表明需要增加除颤电能,这时使用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可以提高再次除颤的成功率并防止反复。
  院前急救中,由于自动体外除颤器所提供的电能超过小儿所需的2 ~ 4J/kg,因此儿科应用经验不多。一般认为年龄大于8岁、体重大于25公斤的患儿在院前可以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医院内均应使用可调节电能的除颤器。
(2) 同步电复律
  同步电复律是使心肌细胞同步去极化以恢复稳定节律,它用于治疗伴有灌注不足、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等症状的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除颤器的同步电流必须在每1次电转复前启动,最初能量通常为0.5 ~ 1 J/kg,需要时剂量可以增加至2 J/kg。如果2次电复律失败,或复律成功后心动过速又反复,在进行第3次电复律前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注意纠正低氧血症、酸中毒、低血糖或低体温。
(3) 非侵人性(经皮)
  非侵人性经皮起搏用于治疗成人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已有多年,儿科实践尚有限,主要用于对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无效的顽固症状性心动过缓,尤其是由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所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非侵入性起搏需要用1个体外起搏器和2个大粘附电极板,若小儿体重小于15kg,用儿科(小的或中等的)电极板。负极放于前胸心脏上,正极放在背部心脏后面,若背部不能使用,可将正极放于前胸右侧锁骨下,负极放在胸左侧第4肋间腋中线处。起搏器可提供心室固定率或室抑制节律,通常要调节起搏器的输出功率以保证每个起搏信号皆造成心室除极化。若用小的电极板,输出功率需要增加。若实行室抑制节律,须调整起搏器对心电的敏感度,以便感知心室电活动。

(六)小儿延续生命支持
  心搏呼吸骤停的患儿经过前二阶段的抢救,取得复苏初步成功即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循环后,即需进行心肺复苏的第三阶段:延续生命支持。
  复苏后首先要使病人稳定,转移到儿科ICU,并在儿科ICU中给予监护。经骨髓输液管应改为经静脉,所有静脉管要很好固定。当患儿心肺功能初步恢复,保证给氧、通气和循环稳定后,要仔细检查患儿的骨、关节和皮肤有无创伤,并对神经系统仔细评价。详细了解病史(包括过敏、患病、用药和免疫等情况) 和其他器官的情况(肝、肾功能)并进行评价。仔细查找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反复进行各生命体征评价,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病情反复。注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此阶段尤其要重视加强对脑的复苏和保护,这是能够有效维持自主循环、呼吸及其它重要脑器功能的重要条件。
(1) 维持呼吸功能
  复苏后,应继续保证有效通气和维持氧供应。所有小儿均要给氧,保持气道通畅。如自主呼吸不稳定,出现烦躁、紫绀、低氧血症等,应给予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插管深度要合适,可用X线胸片确定其位置。对躁动病儿应给予镇静剂(安定或速眠灵)、肌松剂(潘侃罗宁)或麻醉药(吗啡、芬太尼)。这样可保持最佳通气,并减少气压伤和气管导管脱出。插管患儿病情突然恶化时考虑:气管导管移位或阻塞、气胸和设备故障。
  实施机械通气,开始时给100%氧,频率在婴儿为30 ~ 40次/分钟,小儿为20 ~ 30次/分钟。吸气峰压2.7 ~ 4.0Kpa(20 ~ 30cmH2O),呼气末正压0.4 ~ 0.7Kpa(3 ~ 5cmH2O),呼吸比为1:1至l:1.5,潮气量的调节以合适的胸廓起伏为度。机械通气后30分钟作动脉血气分析,并据此调节呼吸机参数。最好应采用经皮氧饱和度和呼出气CO2监测,但临床评价是很重要的,监测仪器可能不正确,特别是在低湿、低灌注和代谢性酸中毒、一过性低血氧或低通气等情况下,仪器测定更可能出现误差。
(2) 维持有效循环
  复苏后常可见到顽固的循环功能不全,需要连续地临床评价以及时发现心排量不足和休克。循环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包括毛细血管再充盈减慢、末梢脉搏缺乏或强度减弱、精神状态改变、肢端发凉、心动过速、尿量减少和低血压等。心排量不足或休克可继发于血容量不足、外周血管张力丧失、或心肌功能不全。治疗上应该补充液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调节血管阻力,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纠正低氧及代谢异常。要连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临床评价至少每5分钟1次。小儿袖套血压计测定的结果可能不准确,对于持续存在心血管损害的病人,应尽快地建立直接动脉压监测。外周灌注、心率和精神状态都是非特异性指标,可受环境温度、疼痛、恐怖或神经功能的影响。即使存在休克,血压也可能正常。排尿量是了解循环灌注状况最敏感的指标,应用导尿管进行监测。病人循环状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清电解质、糖、钙水平。若存在代谢性(乳酸)酸中毒提示心排量维持不足,胸部X线片上观察心脏大小可以帮助评价血管内容积,小心脏为低血容量,大心脏为血容量过多或心肌功能不全。
(3) 维持肾功能
  小儿尿量少于1.0 ml/(kg.h)、青少年尿量少于30ml/h即为尿量减少,它可因肾前原因 (循环灌注不足)或肾缺血损害引起,或二者并存。应尽快测定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值以便评价肾功能。血容量不足时要补充液体,心肌功能不全可用儿茶酚胺类药物输注。有肾毒性或通过肾排泄的药物应避免使用或谨慎地给予直到肾功能好转。
(4) 维持胃肠功能
若肠鸣音消失,有腹胀,或患儿需要机械呼吸,都要插胃管以预防和处理胃膨胀。有严重面部创伤的病儿禁忌盲目经鼻插入胃管,否则有可能误放颅内。
(执笔:蒋 健、黄子通、沈 洪等)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little
发帖
7018
啄木币
660
鲜花
697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2-02
哥哥,等你发完了,偶给你整理下,弄成一个帖子,方便查阅。
离线zzg12121212
发帖
274
啄木币
432
鲜花
21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2-03
我也想弄成一个帖子,但好像有字数限制,只好分开发
离线兰色人鱼
发帖
39
啄木币
172
鲜花
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7-07
是个好帖子,学习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