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79阅读
  • 2回复

[杏林风采]深切缅怀吴英恺教授,努力建设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纪念吴英恺教授诞辰100 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bevan
 
发帖
1175
啄木币
2943
鲜花
21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0-06-09
转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报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胡盛寿
2010年5月8日,是吴英恺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日。4月26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几代专家和医护人员汇聚在吴英恺教授诞辰100周年学习座谈会上,缅怀他为奠定和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做出的贡献,重温他的治院、治学、育人思想。为此,我们特开辟专版,与读者共同回顾吴英恺教授一生走过的光辉历程。
  2010年5月8日,是吴英恺教授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思念之情,纪念这位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防治事业伟大的医学家。
  吴英恺教授,是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流行学的奠基人之一,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创始人。他热爱祖国,心系人民,一生不懈攀登医学高峰,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结束了中国医生不能做食管癌手术的历史;开展国内第一例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缩窄性心包炎切除术,开创了中国心脏外科的先河。他大力提倡心血管疾病预防,不顾70岁高龄在中国率先开展心血管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的研究,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心血管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研究室。他坚持科学育人理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胸心外科和普通外科人才。吴英恺教授还勇挑重担,一生创建了三所医院、两个研究所和五个心胸外科,为奠定和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的一生,为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在胸心外科和心血管病防治领域乃至整个医学界是不朽的。
  作为吴英恺教授的后辈人,我们缅怀吴英恺教授,是要追思他为人民健康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品德和风范,继承和发扬他的思想,建设好、发展好医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老一辈“阜外人”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靠技术和质量的优势做好排头兵,为人民群众服好务”
  吴英恺教授从童年时代就立志学医。1927年,吴英恺考入沈阳奉天医科专门学校(“小河沿医学院”),从此走上学医和行医的漫长道路。吴英恺教授认为,“一名好医生就要刻苦专研业务,努力进取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他在临床实践中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技术,认真总结经验,提炼出新的见解和方法,不断进行临床技术创新。1940年,年仅30岁的他作为第一术者完成了我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及胸内食管胃吻合术,翻开了我国食管癌外科新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中央医院,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于1944年成功地施行了中国第一例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是我国心脏外科的先声。1947年,在天津中央医院他又主持完成我国第一例慢性心包炎心包切除术。吴英恺教授的科学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服务人民健康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共和国刚刚成立之时,百废待举、百业待兴。1956年初,吴英恺教授积极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提出“向科学进军和发展专科学术”的办院方针,把“发展胸心外科专科新技术、集中精力为人民搞好医疗服务”作为阜外医院发展的首要任务,大量开展了胸廓成形术、肺切除术、食管癌切除术、以及低温直视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不断填补了技术空白。即使在文革期间,阜外医院的专家们仍开展了我国第一例室壁瘤切除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人工生物瓣置换术等新技术,奠定了“阜外”在胸心血管外科领域的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阜外医院抓住机遇,又陆续创造出新生儿大动脉转位调转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诸多新技术。以后,又开展了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等一系列微创心脏外科手术,解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阜外医院建院50多年来,一直秉承吴英恺老院长发展技术和质量的优势,逐步实现了在心血管疾病诊治领域的排头兵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社会上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医疗质量、盲目扩大规模的医院发展模式,以及随之带来的是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医疗费用上涨和医德医风滑坡等现象,也在无形中影响着阜外医院的发展。
  在这种环境下,阜外医院的历届领导班子和专家们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共识,那就是要继承吴英恺教授“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不能变”的思想,提出了“适度规模发展,靠技术创新与服务质量领先”的医院发展指导思想,始终把优化医院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作为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勇做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排头兵,一方面不断创新技术、以一流的技术解决疑难杂症,提升解决关键问题的治疗水平;另一方面以一流的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针对急危疑难心血管病人在阜外医院就诊不断增加的情况,医院大力倡导和开展了年度临床创新技术评选活动,继续发扬吴英恺教授“不断创新技术、为人民服好务”的思想,相继开展了治疗危重心血管病的心脏移植、并体心脏移植、机械心室辅助、细胞移植、心肌块移植等新技术,治疗复杂大动脉转位的双动脉根部调转术新技术,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闭锁、左主干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一站式复合技术新技术,满足了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减少手术创伤,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同时,阜外医院不仅通过开设夜间门诊和简易门诊、实行急诊患者分流路径管理、成立住院二部和海淀分部等方法,改善医疗服务流程,让患者享受周到便捷的医疗服务。还对医疗质量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医管处,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并在推行医疗工作病房主任负责制和推进医学图像传输存储系统(PACS项目)等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监督和执行力度,实行医疗、护理缺陷管理,建立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全面监督管理医院的医疗质量,提升了医护服务质量与水平,保证了患者医疗安全,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阜外医院实现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双提升。2009年,完成心血管外科手术8800例,心脏介入总数20857例,治疗好转率达到98.7%,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死亡率0.5‰,单纯性冠状动脉搭桥术死亡率0.56%,连续5年保持在1%以下。心血管病综合诊治实力居国内第一,各项医疗技术质量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阜外医院已成为名符其实世界最大的心脏病诊治中心之一。
  致力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让人民群众少得病”
  吴英恺教授虽然是胸心外科专家,但他同时还考虑人民群众胸心疾病预防工作。吴英恺教授说:“我开了一辈子刀,能治好多少患者?百姓都懂得预防知识,不得病了,医生失业了,我也欣慰。”他常常告诫医生,“高明的医生首先是防病,然后才是治病。要把自我保健的知识教给群众,预防可以四两拨千斤啊!”。
  吴英恺教授身先士卒,早在1959年就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等四省一市开展了食管癌科研大协作。同年,他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揭开了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科研工作的序幕。1969年,吴英恺教授带领专业人员率先走出医院大门,到首都钢铁公司,开展高血压等常见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形成了著名的防治研究经验“首钢模式”。70年代,他率先建立我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室,以北京石景山区为基地,组织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90个城市及208个农村地区高血压病普查工作。实践证明,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不能局限在医院里,需要走出医院,深入农村、厂矿、机关等广大居民中,进行现场诊治和预防。这是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一大创举。
  进入新世纪,我国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全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还不健全,各地的防治网络还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专业的防治队伍。为此,2004年,卫生部在阜外医院成立了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中心,承担组织、协调和推进全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和研究工作的职责。面对新情况,我们继承吴英恺教授“大医治未病”理念,明确提出,阜外医院未来的发展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患者的治疗,还要从社会层面、人群层面来考虑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控制、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心血管疾病专业服务网络,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监测、预防控制能力,有效保障居民健康状况。
  近几年,阜外医院坚持心血管疾病防控“前移和下移”的策略,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控制、社区防控模式、发布权威信息、防治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与国际接轨,开展了中国心血管疾病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先后牵头组织多项大规模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人群防治研究及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有力促进了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发展。
  目前,全国高血压防治网络已经覆盖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2个县区级单位,实现了人群综合防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创造了心血管疾病社区防治新模式,在北京市五城区一郊县建立了社区防治心血管疾病“前筛基地”、“后疗基地”、“健教基地”;搭建全国心血管疾病信息咨询平台,出版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指南》,为国家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提供了技术指导与标准评价。值得告慰吴英恺老院长的是,国家已于2009年11月正式批准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并落户在阜外医院。阜外医院将继续继承吴英恺教授开创的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为减少中国心血管病的流行而努力奋斗。
  临床科研并重,倡导“做学术性医师”的意识吴英恺教授经常教育医生不要做单纯的“手术匠”,一个理想的外科医生必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医术,及时总结经验,积累学术资料。他说,“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与诊断科室和基础科室的协作,二靠掌握国内国际的学术动态,三靠根据自己的实际和条件,开展新方法、新技术,从而取得临床水平的提高和学术上的进步和创新。”
  吴英恺教授在临床工作中,要求自己除了工作和读书之外,必须抓科学研究工作,从临床实践中找课题,每年要写1-2篇文章。在1936-1943年间,参加食管癌等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了11篇胸心外科论文,其中5篇在国外一流外科杂志上刊登。60-70年代,在复杂国内环境下和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他带领学生们从事科研工作,开展了“心脑灌注的半身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等临床研究,以及“多国家心血管病流行动态及其决定因素(MONICA)”等心血管病流行学与人群防治研究等课题工作。
  吴英恺教授还坚持倡导科研工作中的“国际学术交流”意识,鼓励学生和医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早在50年代,他就组织了解放后我国首次心胸外科全国学术会议,并曾六次参加国际外科学会大会。在他的影响下,阜外医院和他的众多学生积极与国际主流协会合作,不断开展心血管病防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吴英恺教授身体力行做学术性医师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科研实践,在吴英恺教授创造的多项医疗新技术和编写的众多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我们应对当前一些医生偏重追求经济收益、缺乏严谨扎实科研作风的不良现象提供了思想武器。
  近些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新技术在全国逐步推广以及新材料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但是,却形成了一种风气,医生和医院只要多做手术就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部分医生不从事科研、只做“手术匠”。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阜外医院的一些医生当中,他们只满足于做“导管医生”、“手术匠”,缺乏搞科研的动力。科研学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赶超世界一流心脏病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培育强大的科研实力,才能变“跟跑”为“领跑”,实现科研与临床的良性循环发展。
  为此,阜外医院几届领导班子坚决贯彻吴英恺老院长倡导科学研究的思想,坚定走研究型医院发展道路。几年来,对科研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打破过去医院研究所小而全的格局,投入1500万进行平台建设,分别建立了中心实验室、病理生理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三个技术平台,构筑了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创新研究体系。为了培育青年人才,投入500万设立青年项目资助基金和医院重大项目基金,鼓励原创性研究。建立各级医师技术档案,强化临床和科研等工作的考评,考评结果与医师的晋升、晋级挂钩,不断提高技术能力与科研水平。同时,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遗传病学、分子生物学、再生医学领域形成了创新基地。去年还实行了医院领导下的学科发展中心主任负责制,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带头人在技术准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经过不断的努力,医院现在拥有了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面向全国开放的技术平台;主持了国家“973”、“863”、“十一五”等重大项目;多次组织了国际间心血管病防治交流与合作,具有较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循环》、《柳叶刀》等国际知名学术杂志和AHA、ACC、AATS等国际主流心血管病会议上都有来自北京阜外医院专家的声音;每年平均发表SCI收录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和多项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引用,成为我国的心血管疾病科学研究的国家级基地,保持在国家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领先地位。
  “传、帮、带”,重塑中国心血管技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在人才培养上,吴英恺教授坚持“三风”、“三基”和“四多”,即“医风、学风和文风要端正,根本的问题是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掌握;多看、多思、多帮,从而达到多能。”他强调,培养人才要尊重科学规律,反对技术垄断,鼓励老同志做好青年人的“传、帮、带”。吴英恺教授关于科学育人的思想对我们培养心血管新一代的心血管技术人才发挥着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整体诊治水平发展仍然不平衡,真正能够形成规模开展心血管手术的医院还是不多,并且由于人才培训体系和技术推广体制单一,不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医师队伍,导致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无法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难以满足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就医需求。
  阜外医院几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大人才观”理念,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开展招聘进修生和研究生,为全国各地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心血管技术协作网络以及开展对口支援等方式,向全国各地派出专业医疗技术人才队伍,为当地培养众多优秀的心血管专业人才。
  20多年来,医院先后与全国26个省(市)103家医院形成技术协作网络,促成全国44家医院成立了心外科,使30家医院的心外科得以复苏,29家医院已解体的心外科得以重组和发展,解除了数十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痛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心血管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自1977年恢复招生至今,医院共培养29名博士后、570名博士、591名硕士及11900名进修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1970-2009年中,医院共输出了477名心血管病专业技术骨干,他们已经陆续成为各地心血管专业的领军人物,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心血管疾病整体救治水平。现在,国内众多胸心外科的主任都来自阜外医院或者是在阜外医院学习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吴英恺教授离开我们已经7年了。1958年,在阜外医院成立大会上,时任首任院长的吴英恺教授提出了“要把阜外医院办成全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院”的发展目标。我们可以告慰吴英恺教授的是,经过陶寿淇、郭加强、朱晓东、高润霖等几代院领导和几代“阜外”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现在阜外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家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世界最大的心血管病诊治中心、国家级医学教育与医学研究中心。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及我国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的第一大慢性疾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为了更好地防治心血管疾病,国家批准阜外医院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阜外医院需要协调国内同行,制定全国心血管病防治规划,为各级医院和医师制定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和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要创新临床诊疗技术,建立服务全国心血管临床创新技术和转化医学平台;要建立国家心血管病及其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和随访信息系统,发布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报告;要开展心血管病基础、临床、预防及管理的培训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这是作为“国家队”的阜外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打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创建人民满意科研型医院的历史重任落在我们肩上。这更需我们继续学习吴英恺教授,学习他精湛的医术水平,高尚的医德医风;学习他名利淡泊、献身医学的思想境界;学习他勇于攀登的胆识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并使之成为推进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进一步激励全院职工投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建设实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开创心血管病防治事业新局面,让人民群众看上病、看好病、少得病,实现用我们的爱心让人民群众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
  我想,这不仅仅是吴英恺教授衷心期望的,同时也是对吴英恺教授最好的纪念。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抱琴
发帖
1484
啄木币
0
鲜花
19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06-09
深切缅怀~
离线小小习
发帖
18
啄木币
9
鲜花
2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0-12-16
深切缅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