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15阅读
  • 0回复

[转载]活着就要幸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坤周
 
发帖
20
啄木币
39
鲜花
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0-03-30
  
在消费与欲望的无止境追求下,人们与幸福的距离越来越远,幸福似乎变成了大家追求的幻象。拿起本书,您将在大师如诗的箴言里唤醒灵魂,感受对生命的忠诚告诫与祈祷,幸福感由此纷涌而至。这本箴言集并不像某些书籍,适合一口气读完,反而更像那种即使一次读不完,也会长期放置身边的书。书中文字宛如诗般的箴言,无一不是在为所有的生命祈祷。禅师畅谈无所有、自由、单纯与简朴,阐述独处、沉默、 通往幸福之路以及对存在的反省,字里行间满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作 者:  [韩]法顶禅师  
出 版:21世纪出版社
1第一部分
曾有位黑衣妇人,强忍住啜泣,在饭桌旁坐了下来与我们一同用膳。她替刚过世的儿子做完四十九日祭(四十九日祭,又称“七七祭”。即在人死后第四十九天举行的祭奠),随后在寺庙住持的引领下,走进房间与众人同坐。她的出现,使空气中弥漫着哀伤的气氛。
第1节:活着,就要幸福(1)  
第2节:活着,就要幸福(2)  

第3节:活着,就要幸福(3)  
第4节:活着,就要幸福(4)  

第5节:活着,就要幸福(5)  
第6节:活着,就要幸福(6)  

第7节:活着,就要幸福(7)  
第8节:活着,就要幸福(8)  

2第二部分
我们每天都应做到死后重生。如凤凰历经死亡的痛苦后,进入涅槃而重获新生,生命焕发出全新的光彩。生与死,如同日与夜。没有永恒的白昼,也没有永恒的黑夜。日渐斜则夜来,夜渐深则日近。
第9节:活着,就要幸福(9)  
第10节:活着,就要幸福(10)  

第11节:活着,就要幸福(11)  
第12节:活着,就要幸福(12)  

第13节:活着,就要幸福(13)  
第14节:活着,就要幸福(14)  

第15节:活着,就要幸福(15)  
第16节:活着,就要幸福(16)  

第1节:活着,就要幸福(1)


  序言

  活着,就要幸福

  曾有位黑衣妇人,强忍住啜泣,在饭桌旁坐了下来与我们一同用膳。她替刚过世的儿子做完四十九日祭(四十九日祭,又称“七七祭”。即在人死后第四十九天举行的祭奠),随后在寺庙住持的引领下,走进房间与众人同坐。她的出现,使空气中弥漫着哀伤的气氛。

  她的儿子于留学归来不久,正准备入伍的某日,出门去和朋友吃晚饭,却在回家的路上因心脏麻痹猝死。失去唯一挚爱的儿子,妇人日日痛苦得以泪浇心,万般痛楚。现在的她虽然忍着不让泪水决堤,言行举止却都宛若悲泣。

  我回头看着法顶禅师,心想这时禅师应该会安慰这位妇人,说些这样的话:“因为因缘,您的儿子来到您身边,今又离去,这只是上天暂时将他交给您照料,随后又将他带走而已。请节哀顺变……”

  但是法顶禅师只是默默地吃饭,间或给她夹些小菜,并劝她多吃点。妇人继续诉说自己儿子的往事,禅师用心听着,不时又夹些菜放到她的面前。

  直至用膳将尽,禅师也不曾说什么安慰的话语,但妇人的脸上开始浮现出安定、平和的表情。

  我无从理解那是什么力量,使得妇人的内心在倾刻间产生了如此曼妙的转变。回想起刚才吃饭的情景,禅师一刻也未曾怠慢这位妇人。其实,大家都是为了拜见难得下山一趟的禅师才在这里齐聚一堂,但禅师的目光却一直没有离开过她,其他人根本无法介入其中。或许就是这种强烈的关注,让妇人得到了安慰,进而使她对生命的痛苦感为之升华。彼时,法顶禅师就像为病痛缠身的患者进行治疗的医生,渐渐引导她走出悲伤。

第2节:活着,就要幸福(2)


  午饭后,我们一同走出房间,在洒满初春阳光的寺院里散步。一直走在法顶禅师身旁的妇人似乎在回想着什么,她的表情渐渐变得明朗,似乎濒死的灵魂再度获得新生,眼中的泪水不再充满哀伤,而是满含安心与感激。

  我们在庭院的尽头与她道别,随后朝寺院前方的房间走去。回首远望,她依旧双手合十站在那里,目送着法顶禅师远去。

  之后我们又多次与她共度了些时光,因为法顶禅师每次从江原道的山上下来时,都会通过寺庙的住持和她取得联系,让她得以常来拜访禅师。随着时光流逝,法顶禅师对她的关注渐次淡化,她也渐渐适应了独居的生活。

  某一天我准备搭飞机前往纽约时,竟在机场与她邂逅。她开心地跟我打了招呼。直到登上飞机后,她那爽朗的笑容还在我的脑海中盘桓不去。

  回教神秘主义诗人鲁米曾写道:

  人生如同小小的旅店,

  每天清晨都有新的客人到来。

  喜悦,绝望,悲伤,

  还有些许瞬间的领悟,

  都像是意外的访客到来。

  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客人吧。

  纵然他们曾在你悲伤之时,

  粗暴地劫掠你的家园,

  夺走你的所有财物。

  即便如此,也应尊重每一位客人,

  因为这样能令你有重获新生的喜悦。

  又有另一位女子。

  某年的秋天,我和法顶禅师在佛日庵同住了一段日子。佛日庵位于松广寺的后山,是一个下车后还得步行三十多分钟的陡峭山路才能抵达的偏远之地。从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九二年,禅师曾在那里独自修行了十七年。如今,禅师舍弃火田民(从前韩国贫苦农民往往将放火烧山、开垦田地的人,称为火田民)的身份,搬到江原道的小屋后,每年都会为了探望旧居而回到现今弟子们依止的佛日庵,偶尔我也会和禅师一起沿着山路步行到那里。

第3节:活着,就要幸福(3)


  那日清晨,秋霜染白了山石缝隙里的苔藓,禅师与我正坐在房间里喝茶,一位年过五旬的妇人沿着山路前来拜访。之前我曾在寺庙里见过她几次。她说,昨天听寺庙的住持说禅师去了佛日庵,于是今天就赶过来了。

  如果要在清晨到达这里,大概天亮之前就得出发,我想她一路上一定走得很急,因为连长在山路上的苔藓也被她带进了房间。我们连忙迎她入室,煮了红薯给她当早饭。秋阳洒入摆放着红薯与热茶的雅静房间,让人觉得这真是一个闲静的早晨。

  然而,妇人突如其来的哭声迅即划破了宁静。她方才还只是一位来访的妇人,现在看上去却像一只受尽煎熬的迷途羔羊。原来,她的丈夫因为误信他人,以致赔上了毕生的积蓄;而大学毕业的儿子不知受了什么打击,突然把自己关进房间,数月不肯跨出门槛一步;她本人则罹患重病,看似简单的动作对她来说都很费力,能这样一路走到这里,连她自己都觉得是个奇迹。

  “我该怎么活下去?”妇人大声问道。她并不只是在问未来该怎么办,同时还传达出想要摆脱痛苦、解决问题、继续过安生日子的渴求。

  茶与红薯渐渐凉了,禅师听毕她的哭诉后点点头:“既然已经上山,您就在这里住一晚吧。”他就这样结束了清晨的谈话。接着,我们来到后院,将自己投身于秋日山林的怀抱中。

  那天,她捡拾木柴,在给房中的火炕生火后,就与我们一起在秋收过后的田埂间绕着小屋散步,如是度过了一整天的时间。到了晚上,我们与禅师席面而坐,静静地喝茶。

  佛日庵有这样一条戒律:欣然款待访客,并在太阳下山之前送他们下山。严禁与女子一起共用晚餐,也不得留宿她们。但是禅师打破了这条规矩,不仅腾出一间房间让那位疲惫不堪的妇人过夜,还为她准备了一床被褥。这虽然只是一点点的付出,可对此时的她来说却是极大的恩惠与安慰。

第4节:活着,就要幸福(4)


  第二天,妇人下山去了。禅师陪着行动不便的她一直走到山下的车站。这或许是禅师的一日修吧!而对妇人日后的生命意义而言,那一天却成为生活的动力。

  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在人生道路上,亲切的关怀却可以搀扶起跌倒的人。之后,我在别的地方再次遇见她,互相问候时,她面带微笑,说现在过得很好。我并不太清楚她是如何解决家庭困难和改善自身健康问题的,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但是从她的回答中,我可以了解到,现在的她已经学会以平静的心态来接受人生的种种变故,也了悟到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自己的内心。也许她明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吧。

  犹太教神秘主义学者哈西德曾流传下一则寓言:人类死后,灵魂将前往天国,而在通往天国的大门外矗立着一棵非常高大的树,这棵树被称为“悲伤之树”,树枝上挂满了写有人们生前各种悲伤故事的纸条。来到此地的灵魂,都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悲伤故事,挂上枝头后,牵着天使的手,绕这棵巨树飞行一周,逐一阅读他人的故事。最后,天使许诺他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最不悲伤的故事,从那里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大多数灵魂都选择从自己的故事继续下一次的旅程,那是因为看过了“悲伤之树”上的各种故事后,他们才明白,自己过去的人生就显得不是最悲惨的了。

  记得那妇人下山的那天正是月圆之日。我和禅师早早用过晚饭,来到漆黑的院子里等待月亮升起。夜空里繁星闪烁,我们在沉默中等待。满月在前方山顶上探出了脸,那是天地间凝聚月光精华的庄严瞬间。我和禅师一起,面朝那轮圆月,双手合十,各自在心中祈祷。月亮大概能听见人们许下的愿望吧,我为禅师的健康祈祷,愿他长久引领我们。

第5节:活着,就要幸福(5)


  转眼间月亮已经升上山顶,散发出皎洁的光芒,俯瞰着众生的世界。回房前,我问禅师祈祷了些什么。禅师说:“愿世间的众生都能幸福。”

  作为声名远播的自然主义思想家与实践家,法顶禅师在年少时出家,大半生在山中独自修行。他对一味强调“拥有”和“发展”的世俗理念深表质疑,并不断呼吁人们从清贫简朴的生活中,发现生命的本质。

  他被尊称为韩国的梭罗,如同东方隐士,后来因为有太多人慕名而来,使得他迁往山里,独自隐居。三十余年间,禅师通过每月写一篇文字与众人交流,指陈物质不能让所有的人满足,反而会使人们失去自由。原本是自身拥有之物,却反受其摆布,这种人生幻象,是我们应该舍弃的。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此贪欲而争斗不休的过程。人为了满足己欲,不只是物品,甚至连同类都想占为己有,这就是法顶禅师对人类历史的看法。现代社会以消费为指向形成的单一文化,促使全世界都在一直强调若要寻求幸福,必须先拥有和消费。但我们若是这样想,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三十余年间,禅师宛如诗般的文字,无一不是在为众生祈祷。他畅谈无所有、自由、单纯与简朴,阐述独处、沉默、通往幸福之路以及对存在的反省,字里行间都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他的文字之所以能成为醒世箴言,是他长久的精进修行所致。某些读者读完禅师的文章后说:“我觉得自己如同不劳而获的人,禅师修行多年,而拥有超凡的洞察力,我们却能通过禅师的文字轻松获益。”我也有同感。我至今仍觉得他是为了对我们有所助益,才会坚持过着严格修行的生活;此外,受到禅师的文字感悟而修正人生方向的人,真是何其之多啊。
第6节:活着,就要幸福(6)


  禅师还曾指出:“不要去做未经深思熟虑而只是模仿别人的事情,那是猴子们才会有的行为。如果你不想成为某人的复制品,就要真正依循自己的轨道前行。”

  即使独处,禅师也始终如一,就像屹立在同一处的大树一样,他的文字蕴涵着生命的真理和哲学思想。每次来到佛日庵,我都会指着院子里的那棵高大的樟树问:“这棵树都多大年纪了啊?”

  其实我不是想知道这棵树的年龄,而是想对始终屹立在此的它表示感恩。

  禅师的文字充满灵性,阅读时仿若沐浴在清静的松林中,进而洗去心上的尘杂。在逐页翻书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听到禅师的声音;以此观之,禅师并非独自隐居,他已经通过文字将自己与世间万物相连。

  有读者说:“法顶禅师于天地间孤寂地生活,终日隐居山中,是象征他想与世间万物休戚与共。”

  法顶禅师出家修行至今已有五十余年,他说,真正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岁月夺不走证悟的灵魂,我们将生命视为己有,所以才恐惧它的消逝。但生命并不是我们的财产,而是始终存在的状态。我们应该担心的不是衰老,而是锈蚀的人生。

  “活着的时候忠于生命,全心全意地活着;死亡的时候忠于死亡,全心全意地死亡。”

  我们向着自己的内心深处提问:“在自己的世界里,你身处何方?”

  这本箴言集并不像某些书籍,适合一口气读完,反而更像那种即使一次读不完,也会长期摆在身边的书。我的房间里摆满了很多书籍,但法顶禅师的书却与众不同。他的书并不只是一本书,而更像一位心灵导师,与我长相左右。“法顶”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山,就是山中那小小的房子,充满清净之感,因为他不管身在何处,都毫无挂碍,自由自在。
第7节:活着,就要幸福(7)


  柳时华

  活着,就要幸福

  幸福的秘诀

  相较于对世界妥协,

  我们更需警惕的是,

  向自己妥协。

  我们一旦变得执着,

  把某事当做人生的全部,

  就会受其禁锢,

  如同腐臭的死水。

  能够放下,并且离开,

  才能活出自我。

  每一次都这样开始,才是生活。

  摘去古老的面具,

  跨过腐朽的藩篱,

  从腐旧的思想中释放自我,

  才能真正地重新开始。

  无论多么贫困,

  只要用心,我们就可以分享。

  当我们相互分享着内心——

  这个最为根本的事物时,

  世俗物质自然会如影随形。

  这样,生命将会变得更加富有。

  倘若以世俗的演算法计较分享,

  我们将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越来越少,

  但从脱离世俗的观点来看,

  我们分享越多,拥有的也就越多。

  人往往容易在物质的富有中流于堕落。

  然若内心清明,即使贫穷,

  却也可拥有平和与正确的思想。

  幸福的秘诀,不在于拥有多少必需的东西,

  而在于能从不需要的物件中获得多少自由。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寻求幸福的方法就在我们心中。

  需要一个,就只拿一个。

  拿了两个,连最初拥有的感动也会失去。

  人若被关进那个名为“占有”的小房间,

  灵魂之门就不会为他敞开。

  我们应满足于“小”与“少”,

  这正是清贫的美德。

  与万有引力同理,

第8节:活着,就要幸福(8)


  若我们内心灰暗,

  阴郁即会随之到来。

  但若内心开朗、积极乐观,

  人生将会更加光芒万丈。

  自?在

  陷溺于不安与哀伤中的人,

  就拘泥于已逝的过往。

  惧怕未来而彻夜难眠的人,

  已预支了未来。

  在过去与未来间东张西望,

  就会浪费当下的人生。

  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只有不断相续的现在。

  现在若能尽己所能地奋斗、生活,

  对生死将无所畏惧。

  每个人都活出真实的自我吧。

  静?默

  我欣赏懂得保持沉默的人,

  初次见面,或者熟识后,皆然,

  话多的人不能信任。

  与我见面的人很多,

  遇到沉默寡言的人,

  反而更想对他敞开心扉。

  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不是言语,

  我们应该言之有物。

  因为没有耐心去思考自己想说的话,

  只急于一吐为快,

  这是恶习。

  未经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

  使内在备感空虚,言语乏味。

  要懂得利用沉默筛拣语言,

  让意义更精简。

  佛经有云:

  寡言少语,愚亦成智。

  应忍受想要说话的冲动。

  若只图一吐为快,

  语言中就不会有什么内涵与分量。

  没有分量的话语,

  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

  今时今日,人类的语言被视为噪音,

  是因为不理解沉默是金,

  是把噪音和语言混为一谈的结果。

  我们常常不是因为没说出口而后悔,
第9节:活着,就要幸福(9)


  反倒是说出口后才感到更加后悔。

  为此,我欣赏懂得保持沉默的人。

  死即生

  我们每天都应做到死后重生。

  如凤凰历经死亡的痛苦后,

  进入涅槃而重获新生,

  生命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生与死,如同日与夜。

  没有永恒的白昼,也没有永恒的黑夜。

  日渐斜则夜来,夜渐深则日近。

  我们同样应该每时每刻地重生。

  活着的时候就应全心全意忠于生命。

  一旦生命殆尽,就该毫无依恋地放手。

  果实成熟后自会坠落,

  如是方能孕育出新芽。

  倘若每分每秒都能重生,

  让日日皆焕然一新,

  人生也将充满徐风与清香。

  应时时观照,

  我们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

  日日为新

  幸福是什么?

  我们能因外在的事物感到幸福,

  但发自内心、散发着花香般的幸福,

  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非来自繁多与硕大之处,

  而是源于极其微小的所在。

  感受小小的温暖、喜悦与感激,

  便是幸福。

  不过度依赖现代文明,

  偶尔在夜晚关掉电灯,

  试着点燃蜡烛。

  即使不在山中,

  亦能间接感受山中的幽静。

  与三两亲友一起啜饮清雅的绿茶,

  畅谈恬淡的话题,

  生命也会散发馨香。

  偶尔放下手中的电话,不看报纸,

  用三十分钟,哪怕十分钟也好,

  舒展筋骨,面墙而坐,

  问问自己:“我是谁?”

第10节:活着,就要幸福(10)


  这样扪心自问,

  能证悟生命的根源。

  远离文明的喧嚣,

  一天之中哪怕只有一瞬间,

  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生活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万物皆逝

  坐在溪畔侧耳倾听,

  就会重新认识到,

  不只是水,

  世间万物都在流逝不止。

  好事也好,坏事也罢,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

  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万事万物都会变化,

  看似永恒的岁月与人心,无非如此。

  在人的一生中,

  喜悦与愤怒,

  快乐与悲伤,

  都不过是暂时的情绪,

  世事本无常。

  所谓人间百态,

  往往经历时痛苦得难以承受,

  再回首,才会明白,

  当时发生的事自有其意义。

  世上没有无因之果,

  自己掘出的陷阱,

  也只有自己才会掉进去。

  从前所经历的痛苦,

  以及为克服痛苦而做的努力,

  日后将结为硕果。

  用何种方式来克服困难,

  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祈?祷

  修行者视祈祷为灵魂的食粮。

  祈祷,是上天赐予人类的资产。

  当无法依靠理性时,

  祈祷将会帮助我们。

  祈祷只是一种虔诚的祝福,

  而不是要企求得到什么。

  祈祷并非通过声音,

  而是通过内心的真诚来实现。

  话语若非出自真心,

  就无法得到回应。

  若要探寻自我的源泉,

  应先虔诚地祈祷。

  真正的祈祷无需宗教仪式,
第11节:活着,就要幸福(11)


  有一颗虔诚的心即可。

  时时诚心地祈祷,

  你的灵魂将得到安抚。

  祈祷还需要沉默。

  言语滋生妄念,使精神涣散。

  神圣的沉默是心灵的语言,

  可使身心内外和谐一体。

  某位印度禅师曾说:

  “如同人的身体需要食物,

  我们的灵魂也需要祈祷。”

  祈祷是开启清晨的钥匙,

  是关闭夜晚的门闩。

  一粒种子

  心中涌出某种信念时,

  应将它收藏于内心深处,

  化作一粒种子。

  这粒种子会在心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成长为一棵大树。

  默默地祈请吧。

  每个人都有神圣的灵魂。

  在这崎岖艰险的人世上生活,

  若能侧耳倾听那清澈透明的心灵,

  就不会误入歧途。

  无论多么珍贵的东西,

  一旦张嘴倾吐而出,

  内心就会如旷野般空无一物。

  将思想深藏心底,

  它将成为一粒种子,

  生根发芽,抽枝长叶,

  继而绽放花朵,结得硕果满树。

  无法结果的种子只是个空壳。

  一粒种子结出了果实,

  也就有了全新的意义。

  人,是孤独的存在

  花鸟从不与他人攀比,

  只是尽情展示自我,

  让宇宙更为和谐。

  不与他人攀比,

  只过自己的人生时,

  生命也就变得纯粹。

  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富皆有定数,

  应对此感到知足,

  并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

  戒贪戒躁。

  我这辈子将会一直这样吗?

第12节:活着,就要幸福(12)


  现在的我是否活出了真我?

  应对此进行反思。

  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又希望实现什么目标?

  应该这样自问。

  有谁会为我打造人生?

  我的人生只能由我自己去开创。

  就此而言,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谁不是伴着自己的身影,

  步履蹒跚地行走大地!

  天?空

  “人也能像天空一般清朗,

  我曾在一个人身上嗅到了天空的味道。”

  你可曾在谁的身上嗅到过天空的味道?

  只有自身也散发出那种味道的人,

  才能嗅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不断流逝的岁月令人倦怠。

  竭尽全力地付出,

  却没有任何改观,

  人生就这样渐渐被时间锈蚀。

  为了避免自己的人生锈迹斑斑,

  应时刻保持清醒,

  倾注全力地内省,以提升自我。

  每个人都要学会独立,

  但也应与他人交流。

  如同某位诗人所言:

  “要像那一根根彼此间隔却不分散的琴弦。”

  琴弦因为彼此间有距离才能发出声响,

  紧贴在一起就拨弄不出任何声音,

  距离太宽又会失去音准。

  幸福源于节制。

  如果言行过于执着,

  幸福就会被侵蚀。

  人际交往也应有所节制。

  当心灵感到温暖时,

  当思念漫溢时,

  当灵魂的馨香渗入时,

  再和朋友见面吧。

  频繁见面,就无法积累友情和幸福。

  或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

  看到庭院中沾着露水的西葫芦,
第13节:活着,就要幸福(13)


  想要摘下来送给朋友。

  漫步在田间小径或是山路上时,

  看到盛开的鲜花,

  想要将心中对于美的悸动传递给朋友。

  拥有这种经历的人,即使相隔甚远,

  也能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

  益友是人生最珍贵的宝藏,

  去结交这样的朋友,

  将人生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吧!

  遗?书

  虽然平时已经力行不懈,

  但在生命的火焰燃尽前,

  独居者皆应严格自律。

  若上了年纪就有所松懈,

  这一生会变得寒酸不已。

  人不只在年轻时,才能如花朵般绽放。

  如果上了年纪也能坚持装点自己的人生,

  那么每一天,都可以绽放出全新的花朵。

  奢华绚烂的春花固然美,

  但秋霜下绽放芬芳的菊花,

  与其他花儿相比更显珍贵。

  最近时常想,

  生活应当每日常新。

  无论读者是谁,

  我都要尽己所能,

  以写遗嘱的心态,

  写下人生的真章。

  贫穷的托钵僧

  “我是贫穷的托钵僧。

  我有纺车、教养院的饭钵、羊奶罐、

  几条破旧的毛毯、毛巾,

  以及再普通不过的板凳,

  仅此而已。”

  这是圣雄甘地在一九三一年九月

  赴伦敦参加第二次圆桌会议途中,

  向马赛的海关人员展示随身物品时说的话。

  读到《甘地语录》中的这段话时,

  我感到羞愧万分。

  因为我拥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至少现在是这样的。

  最初出生时,
第14节:活着,就要幸福(14)


  不带一物来。

  要离开这个世界时,

  也将两手空空地离开。

  岁月渐长,

  我拥有了很多东西,

  那些当然可以称为日用必需品,

  但它们都是必须拥有的吗?

  整理一下,

  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可有可无。

  让内心充实

  如果内心充实,

  生命即变得富有,

  我们应该充实自己的内心。

  虔诚地祈祷,

  自然能感到内心充裕,

  种种苦闷也将就此消散。

  有的人外表光鲜亮丽,

  内在却依然贫困空虚。

  因为他们想要得到更多,

  以致错过了眼前的美好。

  幸福的条件是什么?

  是关爱、体贴与感激。

  一杯恬淡的香茶,

  也能让我备感幸福。

  走在山路上,

  不经意看见一朵绽放的丁香花,

  我也会感到无比幸福,

  并由此汲取了一整天的精神食粮。

  有时,听到朋友亲切的声音,

  即使只是一通电话,

  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

  幸福藏于如此细微的寻常小事,

  而非来自显而易见的特殊大事。

  拥有的比别人少,

  却能从单纯与简朴中,

  享受生活的纯真和喜悦。

  这才是真正懂得清贫之道。

  生活清贫,却能感受到纯真与喜悦,

  这不是贫穷,

  而是富有。

  活在当下

  珍视眼前,

  活在当下,

  我们应时刻如此警醒。

  人生路上,不要东张西望,

  做事情时不要心猿意马,

第15节:活着,就要幸福(15)


  与人交流时不要被蒙蔽。

  应向内审视自我,

  珍视每一个当下,

  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轨道。

  人生需松弛有度,

  太紧张就会失去弹性,

  以致无法继续前行。

  应把每一天都视为生命的起点,

  奋勇向前。

  无所有的生命

  无所有并不是要你抛弃所有,

  也不是要你一贫如洗,

  而是不拥有不必要的东西。

  当你明白无所有的真正意义,

  生活即变得轻松自在。

  我们所选择的清贫,

  比富贵更有价值,也更为珍贵。

  这并不是消极的生活态度,

  而是充满智慧的人生抉择。

  如果不知足,

  内心时常犹豫不安,

  是因为我们无法融入世界。

  我们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不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分子。

  无论是否看到对方,

  是否有血缘关系,

  每个人都是相互牵扯,

  彼此关联的。

  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寂?寞

  并非独居的人才会感到寂寞。

  大多数人都在与自己的影子相伴度日。

  回首去看自己的身影,

  谁不感到孤寂?

  不觉寂寞的人,是麻木的。

  太过寂寞,也不妥当。

  犹如两肋间轻拂而过的微风一般,

  偶尔寂寞,

  可以净化与升华自我。

  所以偶尔,

  我们也应如感觉到饥饿那般,

  本能地体会孤寂。

  存在之境

  言语,

  是承载思想的容器。

第16节:活着,就要幸福(16)


  思想纯净透明,

  言语亦然。

  思想粗鄙,

  言语也就显得粗鲁。

  通过言语可以洞察人品。

  通过言语可见存在之境。

  没有永恒

  世事无常。

  任何艰辛或快乐都不会永续。

  倘若终其一生皆是艰难险阻,

  有谁愿意忍受呢?

  恐怕都会选择放弃。

  好事不恒常。

  否则,人容易奢骄。

  越是身处困境,越要乐观向上。

  应当明白:

  只要存在,便有价值。

  一生中弥足珍贵之物,

  并非身份地位,亦非财物,

  而是能够明了自己是谁。

  “我到底是谁?”

  与任何时候相比,

  身陷困境之时,

  更应如是确认自身的价值。

  地位、金钱与才能,都不重要,

  只有对待生活的态度,

  才能界定人生的价值。

  惭愧心

  有的人,

  拥有的财物比我少得多,

  但从未失去快乐与纯真。

  面对他们的时候,

  我总是自惭形秽。

  有的人,

  拥有的财物比我多得多。

  面对他们的时候,

  我却不会感到气短。

  令我感到惭愧与寒酸的是,

  遇到比我拥有更少,

  却还不忘在单纯与简朴中,

  体悟生命的喜悦与纯真的人。

  同一颗心

  我们的心,

  并非各自独立地存在,

  而是同一颗心。

  犹如同根生的枝条,

  我们有同一颗心。

  听闻对方的不幸际遇时会流泪,

  原因也在于此。

  若有一方遭逢苦痛,

  另一方怎能不感同身受?

  拥有清澈透明的心,彼此相通,

  才能寻获内在的平和安定,

  这是通往幸福与自由的捷径。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