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033阅读
  • 17回复

[资料][新闻]十大巨头占据全球半壁江山80%的增长来自于“重磅炸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5-11-05
荷兰皇家帝斯曼公司(DSM)

  前身是成立于1902年的荷兰国有矿井公司,到1970年,公司2/3的销售来源于化学产品、肥料,国有煤矿在1975年被关闭。经历了3次重大转型,帝斯曼目前立足于生命科学、营养产品,高性能材料、工业化工品领域,年销售收入90亿欧元,在全球拥有员工2.6万名。2003年2月,斥资20亿欧元并购瑞士罗氏维生素与精细化工部,成为新的“世界维生素之王”。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5-11-05
2004年排名前十位的制药公司是:
1.辉瑞
2. 葛兰素史克
3.赛诺菲安万特
4.强生
5.默克
6.诺华
7.阿斯利康
8.罗氏
9.百时美施贵宝
10.惠氏。
十大巨头2004年的总销售额占到全球药品市场48%的份额。
  当前,全球制药巨头对“重磅炸弹”药品的依赖依旧严重。据估计,过去十年来全球十大制药公司80%的业绩增长来自于“重磅炸弹”药品。
  2004年,“重磅炸弹”药品主要集中在占全球药品销售额33%的十大领先治疗领域。其中,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癌药、抗精神病药物以及癫痫症治疗药物等五大治疗领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离线xyzmoon
发帖
7033
啄木币
8336
鲜花
1059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5-11-05
禽流感来了
罗氏的产品又要大显身手了
今天特意看了一下达菲
75mg装的
25.83元
看似不算特别贵
但是貌似从治疗的角度来说
一支两支是不够的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5-11-05
[list]禽流感来了
罗氏的产品又要大显身手了
今天特意看了一下达菲
75mg装的
25.83元
看似不算特别贵
但是貌似从治疗的角度来说
一支两支是不够的[/list]
这个不怕,达菲结构式已经公开,有消息说,中国正在秘密仿制,一旦与罗氏谈判不成,那么中国的达菲马上搞定上市。
离线xyzmoon
发帖
7033
啄木币
8336
鲜花
105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5-11-05
[list][list]禽流感来了
罗氏的产品又要大显身手了
今天特意看了一下达菲
75mg装的
25.83元
看似不算特别贵
但是貌似从治疗的角度来说
一支两支是不够的[/list]
这个不怕,达菲结构式已经公开,有消息说,中国正在秘密仿制,一旦与罗氏谈判不成,那么中国的达菲马上搞定上市。[/list]

中国似乎很习惯于仿制啊
据说中国自己还没有真正搞出来过
一种药物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5-11-05
谁说的?谁说的?
譬如..........六味地黄丸等等 :D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5-11-05
[list][list][list]禽流感来了
罗氏的产品又要大显身手了
今天特意看了一下达菲
75mg装的
25.83元
看似不算特别贵
但是貌似从治疗的角度来说
一支两支是不够的[/list]
这个不怕,达菲结构式已经公开,有消息说,中国正在秘密仿制,一旦与罗氏谈判不成,那么中国的达菲马上搞定上市。[/list]

中国似乎很习惯于仿制啊
据说中国自己还没有真正搞出来过
一种药物[/list]
中国建国以来一类新药有60多种。
一次会议上听过lilly的研发专家说过,在美国,
创新药物上市需要2个“10”-10年,10亿(美圆)。
国外2期临床完美,3期临床失败,或者干脆没有通过临床试验的创新药物很多,这方面中国药物研发能力总体上来说也不能和前面所列举的10大超级巨人相比。
中国独立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太少。
其实看看我们自己药学院在做的研究就知道了。就算中科院药物所,协和药物所,研发一类新药的难度也相当大,通过3期临床的少之又少了。
默沙东的万络,拜耳的拜斯廷等等因为撤市而赔偿几亿,几十亿美圆的官司,国内的制药企业更是没法承担。

中国的制药业要走的路太长了。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5-11-05
简直是烧钱呀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5-11-05
[list]简直是烧钱呀[/list]
应该说,简直是摇钱树。
他汀类药物(阿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就是超级炸弹。
2000年所有他汀类药物全球销售额达150亿美元,2005年预计可达250亿美元。

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他汀类药物是美国默克公司研制开发的洛伐他汀,于1987年在美国上市。80年代末上市的他汀类药物还有1988年在瑞典上市的辛伐他汀,1989年在日本上市的普伐他汀。目前全世界已上市的他汀类药物还有氟伐他汀、阿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柏伐他汀、尼伐他汀等等。在中国市场上也有多种他汀类药物上市。
  
??他汀类药物面世以来,其市场销售就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洛伐他汀上市后,每年的销售额都大幅增长,上市仅数年,销售额即突破10亿美元大关。90年代初已成为世界十大畅销药物之一,在世界十个最畅销的心血管药物中列第五位。到90年代中期,已经有三种他汀类药物进入世界十大最畅销的心血管药物行列。90年代以来,他汀类药物的年销售额每年都以20%的平均增长率高速增长。1997年仅美国市场上他汀类药物的销售额就达12亿美元。1998年普伐他汀全球销售额达到16亿美元,洛伐他汀达到7亿美元,阿伐他汀达到18亿美元。特别是美国辉瑞公司1997年投放市场的阿伐他汀,每天仅口服一次,单一用药即可调节多种血脂,临床验证该药的疗效明显优于其它他汀类药物。因而该药一上市就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市仅1年多就占据了他汀类药物30%的市场,发展势头直逼美国默克公司的王牌产品辛伐他汀,使默克公司不得不打一场辛伐他汀的市场保卫战。
  
??1999年辛伐他汀在全球的销售额高达44亿美元,普伐他汀达到17亿美元,阿伐他汀超过40亿美元,成为全球销售增长最快的畅销药物,其它他汀类药物的销售也不错,全年全球他汀类药物销售额高达100多亿美元。2000年一季度,阿伐他汀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1%,达到11.4亿美元,全年可望达到50亿美元。据英国权威机构预测,到2002年阿伐他汀将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药品,年销售额可望达到57亿美元。
http://www.39.net/nursing/jiangzhi/ttlyw/19111.html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5-11-05
[list]简直是烧钱呀[/list]
http://www.bioon.net/Archive_view.asp?boardID=88&ID=80999
阿托伐他汀销售稳步增长



阿托伐他汀最先由美国华纳兰伯特研制成功,现已是辉瑞的主力产品,1997年片剂“立普妥”在英国首市,在我国由大连辉瑞攻占高端市场。同品种“阿乐”由北京红惠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独家生产,保护期8年,红惠主攻高、中端市场,并已经进人角色。



2003年全国16城市样本医院用药表明,阿托伐他汀在8个城市样本医院成绩不菲,均已进人前200位内,其中沈阳、石家庄、西安已进人前100位用药之内,分别为第57位、95位和98位。而武汉、成都、广州、杭州、郑州也创下较好的业绩。阿托伐他汀在京、沪名落孙山,其直接原因是未能进入社会医保报销目录有关。2003年,阿托伐他汀国内销售额约在1.3亿元左右,比上一年增长了80%,其中北京红惠生物制药占据了25.2%的市场,大连辉瑞占据74.8%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内,这两家厂商的阿托伐他汀药品垄断了国内市场。



辛伐他汀阵地固若金汤



辛伐他汀进人中国较早,默沙东的舒降之已为国人所接受,在我国以先入为主的优势,在他汀类药中技压群芳。2003年全国16城市样本医院用药金额全部进人200位之内,其中在上海、广州、北京、哈尔滨、石家庄5市进入前100位。从销售额排行榜看,辛伐他汀销售旺盛的地区,阿托伐他汀势力薄弱,但也有特例,石家庄的辛伐他汀排名在48位。



辛伐他汀由杭州默沙东制药于1997年引入中国,目前仍占据着60%以上的份额。此外,国内还有浙江新昌京新、瑞邦、海正等30家企业具有生产能力,其中兼能生产原料药的企业为15家,制剂已达13个品规。据医药经济报数据表明,2003年我国辛伐他汀产量为50多吨,其中出口量约占61.4%,出口值达6319万美元。



国内市场销售的品牌较多,主要有山东鲁抗医药的幸露、浙江瑞邦的西之达、浙江京新的京必舒新、北京万生的忆辛、哈尔滨三精的利之舒、扬州三药的正文、广州南新的辛可、福建兴安的剑之亭、四川海蓉的新达苏、一洲制药的旨泰、湖北丝宝的理舒达、天津红日的博占同、安徽三超的捷芝等。



回顾辛伐他汀制剂市场,2000年该药约占整个国内降脂药市场的29.3%,其中舒降之占83.8%,其他国产品牌份额占16.2%。而2001年,辛伐他汀的国内医院销售总额约为53152万元,其中舒降之占70.12%;2002年为62464万元,舒降之占64.14%;2003年上半年为29210万元,全年销售额已达7.78亿元。总体上来看,辛伐他汀的产销基本上步入正常的运行轨迹,在一定的气候下,平价销售已指日可待。



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市场波澜不惊



普伐他汀由日本三共研究成功,1989年率先在日本上市,百时美施贵宝获得许可权在全球共同开发,于1991年经FDA批准后在欧美多国上市。1995年上海施贵宝的普拉固在我国上市,2001年三共株式会社平冢工厂的制剂已获准进口销售,2004年上海三共制药的美百乐镇也获准上市。该品受行政保护制约,SFDA尚未批准国内企业作为药品上市,2003年全国16城市样本医院用药表明,该药只在上海、武汉、成都进人前200位之内。



国内市场上的氟伐他汀商品名“来适可”,主要是北京诺华生产的胶囊剂,以及西班牙Novartis Famaceutica的进口胶囊,2003年全国16城市样本医院用药表明,只在上海和沈阳进人前200位之内。这两个产品在全国调脂市场上约占8%的份额。



洛伐他汀队伍整装待发



美国默克公司的洛伐他汀于1994年进人我国市场,带动了国内的开发,并将其列入“八五”攻关计划项目。国产洛伐他汀于1996年后生产,据SFDA公布,已有26家企业获准生产洛伐他汀,其中原料药9家,25家具有生产片剂、胶囊、颗粒剂和分散片能力。



2003年国内洛伐他汀产量较大,据报道约在150吨左右,其中部分出口外销,部分为原料半合成而成辛伐他汀,另外一部分加工成多种制剂产品。2003年全国16城市样本医院用药排名中,洛伐他汀并末列人前200名之内。市场上主要品牌是浙江瑞邦的洛之达、浙江海正的海立片、哈药总厂的苏尔清、重庆大新的雪庆、广西金嗓子的都乐、丽珠制药的乐福欣、齐鲁制药的艾乐汀、上海天赐福的乐活、四川抗菌素所的明维欣等。

——医药经济报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5-11-06
那民族制药企业是不是只能亦步亦趋呢,听说国内得都盯着国外得技术,人家一出新药立即仿制.......
有什么超越得好的案例么?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5-11-06
那民族制药企业是不是只能亦步亦趋呢,听说国内得都盯着国外得技术,人家一出新药立即仿制.......
有什么超越得好的案例么?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5-11-06
[list]那民族制药企业是不是只能亦步亦趋呢,听说国内得都盯着国外得技术,人家一出新药立即仿制.......
有什么超越得好的案例么?[/list]
新药都有专利保护的,国内可以仿制的只能是专利过期的药物。我们现在国产的大都是二类,三类新药或者仿制专利失效的药物,如氧氟沙星,青霉素,各种头孢等等
失去专利保护的药物就没有很高的研发成本,二类,三类,四类新药只是做了一些小的结构修改,母核的修改国内很少有成功的。

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内没有几个像样的大药厂,比较强点的就是石家庄的华北制药,上海的信谊,山东鲁抗,新华,瑞阳等等,哈尔滨的那些药厂就靠广告卖他们的仿制药,可以知道国内的水平了吧。

国内真正的大户都是前面的10大药厂,另外还有一些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制药厂在中国的分部。像无锡阿斯利康,杭州默沙东,上海罗氏,上海施贵宝,西安杨森(强生旗下),天津史克,北京诺华,大连辉瑞,杭州赛诺非-安万特,等等等等

国内的制药企业如果没有国家保护,根本就很难抵抗国外的攻势。

要知道,国外大公司兼并势头非常强劲。如果某个公司发明了一种有前景的一类新药,大公司一般不会直接购买这种药物的专利,因为新药的专利太贵,需要数亿或更高,那么大的制药公司就采取更简单的方法-把这个公司买下!

下面是我以前的签名档,也是三大公司的兼并历程,要知道每个兼并的公司原来业都是超级大公司:
世界第一:
[辉瑞+华纳兰伯特=辉瑞(2000)]+{[法玛西亚+普强=法玛西亚普强(1995)]+孟山都=法玛西亚(2000年)}=辉瑞(2003)
世界第二:
[格兰素+威康=格兰素威康(1995年)]+[史克+必成=史克必成(1989年)]=格兰素史克(2000年)
世界第三:
[赫美罗+罗纳普朗克乐安=安万特(2000年)]+[赛诺菲+圣德拉堡=赛诺菲圣德拉堡(1999年)]=赛诺菲-安万特(2004年)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5-11-06
哦..........
好像前几天又有一次兼并
唉,甚为担忧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5-11-06
[list]哦..........
好像前几天又有一次兼并
唉,甚为担忧[/list]
BUSINESS.SOHU.COM 时间:2005年11月06日11:03 来源:《中国经营报》
近日,荷兰抗生素巨头帝斯曼集团明确将挟13亿元参股华药集团及其上市公司,并在维生素和抗感染领域组建合资公司。这桩跨国巨头与国内龙头药企间的产业整合将成就本年度医药行业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一直在中国市场谨慎前行的帝斯曼医药业务战略正在发生异变。
帝斯曼医药生产和技术向中国的双重转移,及华药的生产成本优势和销售网络,将使帝斯曼和华药谋取到维生素和抗生素两大领域的更大话语权。业内人士分析,双方的联合将有力地冲击国内抗生素产业格局,并对国内畅行其道的“印度货”销路产生影响。

  帝斯曼13亿豪赌华药

  目前,产品老化、药价下降及强势竞争对手的崛起等诸多因素正把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北制药推入市场失意的煎熬期。

  根据银河证券分析师刘彦明的统计,华北制药曾于1998年及1999年占据医药行业流通市值的第一位,现在已经滑落至25名以外。日前,华北制药发布全年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05年全年度业绩亏损。

  然而,维生素和抗生素产业巨头帝斯曼眼中,同样拥有两块核心业务的华北制药依然是一块有潜力可挖的“香饽饽”,帝斯曼正在筹划着更大的维生素和抗生素产业集群。

  帝斯曼公司董事长兼CEO艾赋鼎于今年9月正式拜访河北省政府高层后,帝斯曼全面渗入华药的计划终于和盘抛出。相关协议明确:帝斯曼参股华药集团,华药集团则由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国有控股外商投资公司;帝斯曼参股上市公司华药股份公司;华药股份公司与帝斯曼在维生素和抗感染领域组建两个新的合资公司,帝斯曼分别拥有49%的股权。帝斯曼总计将在华药投入现金1.64亿美元?折合13亿元人民币?及其在中国境内的3个抗感染合资公司的部分股权,同时将其在维生素和抗感染业务上的相关技术无偿授权合资公司使用。

  两处被疏忽的细节

  企业转折总是与高管震荡如影随形。正当华药上下为之兴奋之时,华北制药集团的“二号人物”——华北制药集团总经理刘寿文却于11月1日向集团递交了辞呈。记者向华北制药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赵忠询问时,赵解释为刘辞职是由于“健康原因”,同时赵表示,刘的继任者正在按程序产生。刘的辞职抛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刘是在给帝斯曼方的管理人员“腾位子”?赵忠对此猜测未置可否。

  帝斯曼与华药的合作,外界有意无意地疏忽了两处重要细节:帝斯曼在国内已有的3个抗感染合资公司的部分股权向华药转移以及帝斯曼将持有多少华北制药上市公司的股权,而这两个细节将很有可能影响双方从协议到实际操作落实及推进时间进度。

  从1995年起,帝斯曼先后在国内成立了3家抗生素企业,帝斯曼分别持有51%、50%和37%的股权。帝斯曼公司该笔并购项目的负责人汉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帝斯曼计划把现有的三个合资公司中的股份带入到与华药的交易。然而,这一产业整合能否得到哈药集团、新华制药、张药集团这些老合作伙伴的支持,将对帝斯曼和华药的协议落地提出挑战。

  帝斯曼企业传播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帝斯曼将以2500万美元争取华北制药5%~10%的股权——而在此之前,帝斯曼与华药已达成了帝斯曼以2500万美元收购华北制药7.64%股权的最初协议。尚未最后确定的股权比例仍在考验着双方的谈判技巧和议价能力。

  形成新诸侯割据局面?

  与以往谨慎、保守的尝试性投资相比,帝斯曼整合产业布局的计划正在对国内外抗生素和维生素产业产生影响。

  在抗生素高端产品方面,帝斯曼拥有国内企业并不具备的“绿色酶法”工艺技术,而该技术有可能成为业内新的标准。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新的合资公司引入“绿色酶法”工艺,将有可能打破国内青霉素市场过度竞争的拉锯战状态,产业有可能进入新一轮的洗牌。同时,也将有力地打击印度高端原料供应商的国内销路。由于国内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高于国外,帝斯曼进入华药后,也将加强其维生素的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帝斯曼相继关闭了其在荷兰和英国的多处生产基地,将其国外的生产线向中国转移。借助华药的生产优势和销售网络,帝斯曼及华药的市场份额将得以扩大。同时,帝斯曼的国外网络也有助于华药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

  国内资深专家、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顾问俞观文认为,帝斯曼重金投资华药,很有可能将从传统的原料药业务转型到原料、制剂并举的轨道,以谋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汉斯在接受采访时肯定了俞观文的分析。

  刘彦明认为,帝斯曼与华药的结盟,有可能使华药一挽颓势,对其他企业形成强力冲击,甚至有可能形成产业格局洗牌。

  但俞观文并不如此认为。俞分析,帝斯曼与华药的最终竞争优势还得看帝斯曼引入了什么样的技术以及技术的先进程度。另外,国内抗生素企业中,石家庄制药集团和哈药集团均有不俗实力,尤其是石家庄制药集团,其内蒙古生产基地已经具备了年产1万吨青霉素工业盐的生产能力,其产品结构最终是否向高端产品转移将是留给抗生素产业格局的一个悬念。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随着帝斯曼中国攻略的改变,今后抗生素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新的“诸侯割据”局面将有望形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