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598阅读
  • 1回复

[真情]南方周末: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百年艰辛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5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5-11-26
南方周末: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百年艰辛路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14:41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 李 梁

  □实习生 许桐珲

  11月16日,全球CEO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财政部部长金人庆透露,中央财政将全面
支持农村明年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他明确表示,明年要给农村的孩子免去全部学
杂费,对于特别贫困的还要由政府提供免费的书本和住宿费用。

  细心的人注意到,金部长的讲话将农村地区实现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的时间表提前
了3年。

  11月10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其中的措词是:“争取到2007
年全国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
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相隔不过6天,出现两个不同版本的时间表。11月17日,本报记者致电财政部办公厅
新闻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委婉地表示,“这只是财政部原则性意见。”

  知名教育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得到的信息是:“财政部目前正在主持时
间表的测算工作,正式方案需上报国务院办公会议通过后才能产生。最终的时间表,估
计要到明年1月宣布。”

  实际上,不管时间快慢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实行了20年的收费“义务教育”,
正在接近历史终点。

  义务教育的本义即是免费教育。以义务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制度,百年前在华夏
大地生根发芽,在中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历程中历经种种曲折,今天终将返璞归真。

  百年教育强国梦

  如果追本溯源,中国的义务教育梦,要回到1901年,时任大清头等专使大臣张百熙
出使英国归来,被派为管学大臣。这对他而言,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出使英国期间
,他一直在细细考察:此弹丸小国,为何船坚炮利,一跃为世界经济大国?

  张百熙将此归结为“教育”。被任命为管学大臣不久,他便将酝酿已久的教育振兴
计划进呈朝廷。

  1904年,清政府颁定《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岁入
寻常小学修业3年。埃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7年教育,然后听其
任为各项事业。”义务教育自此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中华民国成立后,很快接受了义务教育“免费”的观念。1912年9月29日,教育部公
布《学校征收学费规程》16条,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并对
高小、中学、大学、实业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的收费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对成绩最优者
,还由学校减免学费。

  许多学校成立后,仿发达国家给学生添置校服,令贫寒学生苦不堪言。1919年6月,
北京政府教育部向各省区发文,要求学生不必一律制服:“国民学校施行义务教育,以
普及为主旨,实无一律着制服之必要。”

  时值内忧外患,各级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举步维艰,直到1930年代,现代学校仍然堪
称凤毛麟角。安徽大学教授张德元说,“一般来说一个县里只有一所中学,小学有两所
就不错了。”而在百业凋敝的农村,生活稍像样的农民,也只能把孩子送到私塾,念上
两年“子曰诗云”。直到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也仅20%。

  学校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上得起。张德元教授的父亲当时进了县立高级学校(相当于
今天的初中),一年下来也要几十块大洋。农村的孩子就读于私塾,只要一年给先生交上
三四斗米,中秋春节时上上贡即可。

  民国义务教育面虽窄,但政府财政在学校经费投入和老师待遇上却较高。张德元举
例,“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两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在国立小学,校长一个
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普通老师拿的俸禄比校长少,但要多过县长。”

  不过自新式教育开办以来,对其“食洋不化”的批评就一直存在:代价昂贵、普及
教育遥不可及,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内在精神并未更新,等等。平民教育家陶
行知曾激烈抨击为“培养小姐、少爷、‘高级废物’的教育”。

  为普及新式教育,1935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修正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
纲》及《民国24年度中央义务教育经费支配办法大纲》。计划拟于10年期内使全国学龄
儿童逐渐由受一二年制义务教育而达于四年制之义务教育。

  计划还未行,八年抗战始。

  1939年7月28日,抗战相持,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毕业生服务规程》21条
。其中规定:“6岁至12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已逾学龄未受
基本教育之人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

  国民政府还规定:“教育经费之最低限度,在中央为其预算总额15%,在省区及县市
为其预算总额30%,其依法律独立之教育基金并予以保障。贫瘠省区之教育经费,由国库
补助之。”战祸连绵,这一规定,最终并未执行。

  直到近10年后的1948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各省市教育厅局:遵照宪法第164
条之规定,即教育、科学、文化经费,中央不得少于总预算之15%,省级不得少于25%,
县市级不得少于35%。但这只能是纸上文章——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已是风雨飘摇。

  人民公社撑起“免费”教育

  新中国奠基,私塾此后被全面取缔,中国开始仿照苏联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教
育。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为了实现迅速普及初等教育目标,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将工农速成学校、业余学校、识字学校等正式纳入学校系统
,形成工农速成教育、成人业余教育和正规教育三足鼎立之格局。

  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49.2%,小学毕业生升学
率高达96%。“这一指标,已经和改革开放后的同类指标相当。”张德元教授说。

  1956年1月,面对国内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教育部印发雄心勃勃的《十二年教育事
业规划纲要》,准备“7年内在全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到了9月份的中共八大,基本
上普及更变成了“普及义务教育”,时间也延长到12年。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是一段好时光。“当时中小学教育收费低,公共保障好,由
上级政府负责教育经费,村民象征性交点钱,即使交不起,中小学也有助学金可以申请
。”张德元说。

  人民公社成立后,教育、卫生医疗到水利建设,全由公社包干,“免费”教育的“
好时光”仍然持续,一直到“文革”结束。

  期间惟一的波折发生在1960年代初——当时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在“大跃进
”风潮中急剧膨胀,教育规模瞬间扩充数倍,随后“三年自然灾害”,教育规模又急剧
萎缩,大批学生被迫失学,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由1952年的96%骤降到1962年的42.6%。


  1964年,毛泽东发表著名的甲辰谈话,对农村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提出批评。而
在“文革”中,大批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从城里下放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农村学校大量
设立,民办教师也大量出现,全国农村迅速形成了大队办小学,公社办初中,区委会办
高中的新格局。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陡然攀升,前者从1962年的56.1%上升到
1976年的97.1%,后者则由42.6%升至94.2%。

  “当时的教育基本免费。”在“文革”中度过小学时代的张德元教授说,“我上小
学的时候,一个学期学费是两毛钱——语文和算术两本教材,每本一毛钱,算起来只相
当于农民抽的两三包烟钱。”

  而教师工资同样由县财政负担。“文革时期公办老师工资由县财政全包,民办老师
收入分两部分,一部分为补贴,从7元涨到14元、21元钱,由县财政局出,另一部分算工
分,由生产大队负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说,“老师工资占教育经费80%的
比例,县财政承担下来很能解决问题,所以当时尽管工资水平低,但基本不拖欠。”

  虽然学生上学近乎免费,但教学质量却低。“文革”时期的中小学,一半以上的时
间上课,主要是语文、算术,另一半时间用来学工、学农、学军:随贫下中农下地,到
工厂劳动,或者扛着红旗和部队一样拉练,一天步行三五十公里。

  “义务教育”推开收费大门

  张德元教授1978年上高中,学费每年5块钱,数年不变。1981年上大学,更是享受到
了“国家全包”的待遇:从洗脸盆、茶缸到床上的被子,全是公费。除此外,一个月还
发17.5元,足够他一人伙食费。“当时工人一个月才30元钱。”张德元说。

  1978年,庞大的中国社会主义航船从计划经济的航路上回转,大包干拉开了经济改
革的大幕,教育战线随之开始“拨乱反正”。

  大包干改变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
产突飞猛进,但过去由公社负责的教育医疗和农田水利等公共产品,却一下子无人提供
了。

  自1978年肇始的教育改革,重点放在重建高等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农村地区的
中小学被大幅撤销和合并,教学人才和资金迅速向城镇回流,造成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
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持续下降。当时中央在改革过程中迅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连续
发文要求加强农村小学教育。

  面对这种情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要求:“把发展
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中小学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此后的义务教育法对免费的表述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
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但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直接定为“免费”。

  但全国60%到80%的中小学都在农村,义务教育的重担由乡镇和县级政府承担,他们
的经费从何而来?这部法律开了一个政策口子,允许他们“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在城乡
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而在1990年代初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的
口子固定下来,从那时到现在,杂费以各种名目在学生们的缴费单上出现,成为农村乃
至城市居民的主要开支之一。

  “收费”拨乱反正

  乡镇政府的财力匮乏确是现实,自1989年到1993年间,国家建立乡(镇)级财政预算
后,乡镇财政入不敷出,县财政会予以少量补助,1994年“分税制”改革完成后,财权
上移,县乡政府财源剧减,深陷教育经费不足困境。

  此时,国家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
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要达到4%以上。

  1992年后,乘着第二轮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开始驶入快车道。2000
年基本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一宏伟
目标摆上桌面,但对基层而言,这也是一道紧箍。

  自1995年起,基层教育收费风开始愈演愈烈。弱小的乡镇财政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
育的需求,政府向农民征收教育费用成为常态。

  有关部门曾清理过教育收费的名目,除教育附加费、杂费和课本费外,还有赞助费
、考试费、补考费、住宿费等;一些重点中小学还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择校费,强制代收
保险费等。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教授估算,上世纪90年代10年间,全国对农民征收的“教
育附加费”和各种“教育集资”,最保守的估计也在1500亿元。

  而1993年《纲要》规定的4%以上的目标,一直未能实现,根据国家公布的资料,实
际上在《纲要》公布当年,这一指标比上年还有所下降,此后一直徘徊在2%到3%左右。


  在农村,许多学校是农民自己建起来的,老师的工资和办公费用也由农民来分担,
但令他们尴尬和无奈的是,他们的孩子,仍然不能顺利就读——许多家庭为供孩子上学
,终年生活在贫病之中。

  1998年,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风行大陆,为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教育,刻
下了一个深切的注脚,片中反映乡村教育的凋敝和老师学生的艰辛,令人嘘唏。

  新世纪的努力

  2001年1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如期实现“两基”的战略目标。但随之而来的是一
场关于教育收费和教育公平的论战,不免费的义务教育成为焦点。

  此后,中央政府顺应民意,通过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民身上的教育附加费。农民负担
开始减轻,但对乡镇政府而言,财政状况也是“雪上加霜”。张玉林说,乡镇财政困境
,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无法承受的教育经费。

  与张玉林的判断相印证,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发现,农村义务教育
实际上是农民自己负担,全部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高达78%,县财政负担
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

  税费改革后,“乱收费”的新名词迅速进入人们的眼帘。国家发改委多次统计显示
,教育乱收费举报,连续数年居价格举报首位。从中央各部委到各级地方政府,紧急通
知、调查组、举报电话再加上三令五申,一年年治理风暴刮过,效果却有限。

  中央制止“乱收费”的行动,最后演变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央电视台报
道称,8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公开场合把乱收费的矛头直接指向地方政府:“
我调查的结果是,中小学乱收费主要是地方政府的乱收费。不是学校在乱收费,都是地
方政府逼着学校乱收费。”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不仅对中央部委的相关规定置之不理,连取消教育附加费都
在暗中抵制。

  对收费“义务教育”的广泛批评浪潮中,制度变革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引起了
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2001年起,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重心开始从乡镇一级上移到县级政府,教
师工资由县财政发放。但积弱已久的县级财政同样无法承受义务教育的重担,相关的改
革仍在继续,中央和省市政府,有望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今年3月5日全国人代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重点
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
在全国农村普及这一政策。

  而对义务教育法的重新修订,也成为义务教育向免费回归的重中之重。

  按教育部明确的时间表,“十一五”期间实现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从进展来看,
各种利益主体的博弈仍在继续——8月份征求意见稿中“不得收取学费、杂费”的条款,
到了10月份修订草案中措词是“逐步免收杂费”。

  此外,修订草案中对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没有作硬性规定。杨东平教授的
看法是,“修订草案比征求意见稿明显有了后退。”

  种种迹象显示,虽然人们的心情已迫不及待,但受制于国情,免费义务教育的恩泽
,惠及全国的孩子仍需时日。

  可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先行一步。广东在该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开始
免费义务教育试点,并在2008年秋季推广到全省农村。江苏也酝酿从明年起,在经济薄
弱的农村地区进行免费义务教育试点。

  苏州是第一个宣布为义务教育全面“埋单”的地区。市委书记在9月8日宣布从2006
年秋新学年开始,苏州市享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不仅免学费、杂费,教科书费也将全免。


  免费义务教育,一场跋涉了100年的路,终点毕竟在望。

  (本文采访得到安徽大学张德元教授帮助,谨致谢意;本报编辑郭光东对本文亦有贡
献?)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renjiantian
发帖
40
啄木币
461
鲜花
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5-11-26
随 机 事 件哈哈,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天上掉下 29 个啄木币砸在你头上!


唉,中国什么义务教育阿,比私人教育还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