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53阅读
  • 11回复

医学大平台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 zt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5-04
--------------------------------------------------------------------------------

日期:2006-4-21 16:32:45   来源:   编辑: 23
  建立知识学习体系,应该是朝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重能力”这个角度来实现。如果说我站在大医学平台角度,把医学相关的课程,医学相关的学院,或者说专业,如药学、预防、口腔、护理、临床医学归成一个大医学平台的话,可以分成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就是基础课程,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精修文理,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将来有创新潜力。我们学科这一块效果没有达到,如我们的化学、物理,还是开的医用化学、医用物理,而且还是我们原来西校区教这些课的老师在教,而且教材对学生来说太easy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提高要求,在第一个板块,我希望除了给大家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之外,还能实现很好的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给他们要求很低的话,他就觉得大学就是天堂了,真舒服。所以一旦开始专业基础课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到承受不了压力。另外就是师资配备方面,我刚才已经提到了,我觉得我们确实值得讨论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有一支专门教公共课的队伍,尤其是对长学制的,他们数理化的课程、生物课程,应配备跟专业课师资力量相当的师资。这是第一个模块。
  第二个是专业基础课模块,这也是西校区所有的学院都有的一个模块。这个模块应当说,模式很成熟,打破了专业学院的界限,配备的师资力量都一样,因为都打通开课,也同时实现能力培养。这几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实验室的共享,也就是说我们建了很多教学实验室,但是我们的教学实验室是面向多个学科,多个学院,多个层次在开课。我想举两个实验室为例子。一个形态学,它每年要向三个学科组织胚胎学、寄生虫、病理解剖开课。机能学,它面向四个学科开课,仅本科生,每门课程至少涉及两个学院九个班级,那么最多的是五个学院十七个班级。至于这种共享的程度,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但是并不是说这个板块没有问题。有,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然后考试之前就背,背完以后就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不可能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措施吗?有,减少讲授,增加讨论。比如PPI模式,但是我们确实是有很多制约瓶颈。第一,我们面对这么多学生,我想说一点,在我们医学院的师资队伍里,在我们医学院编制的是363人,其中教师258人,但是这里有76人是与医院编制的老师一块参加临床教学,也就是说真正来担任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只有182人,而且我们每年至少有30人在搞学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无奈,都是大班上课,有的班是100人,更甚者是200人。200人一个班级的讲课要采用讨论式,恐怕没人能做到。第二个制约瓶颈,我想说一下,医学院的在校学生是4000多人,本科生是2300多人,我们有很多研究生,统招的是1800人,另外还有200多名留学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另外的四个学院,也就是说在医学的这个大平台上面,西校区的这个教学场所允不允许我们做这个教学改革,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有难度。但是今年我们还是申请了部分课程的改革,这是第二个板块。
  第三个板块就是专业课,专业课我想把它分成两类,一个是临床,因为医学相关的都要学临床课,就是我们所说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等。我想说一下这个板块,临床医学课程主要由我们医学院来组织,各临床教学医院在开课。在这个问题上,这几年我们确实也接受了专家的呼吁加强技能培养,采取了很多措施。这一块有问题吗?我提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面对四个学院在开课,有五个医院参加开课,这就有个组织和协调问题。实际上我们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很难让大家都满意。我们整个医学院办公室编制的管理岗只有11个岗,我已经派了4个到医院,再加上一个在医学院的教学岗,还有几千个研究生,所以在这么少的人员情况下,让每个学院都满意,每个医院都满意,确实是很难做到的。建议学校适当考虑增加一下管理人员。而且我最近对这个问题困惑得很厉害。因为我们的教师队伍应该说这几年没有达到学校的高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总的来说还是有进有出,而且进大于出,但是我们的管理岗一直在减。因为工作压力这么大,待遇又不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从教研室调过来的人都不愿意到这儿来干,连技术系列都不愿意到院办来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是说学校怎么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临床教师怎么处理好医、教、研的关系。当然这个是师资队伍的问题,去年我们在人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搞的临床职称改革,还是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尽管一开始给樊校长造成了很大的困境,但是现在慢慢大家已认识到这一点了。当然这个制度有待完善,我们在给教师开拓的同时,还能给他们什么,这也就是第二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像复旦大学那样让各个医院筹集一个医学教育发展基金,鼓励一部分老师参加教学。专业特色课我就不说了。我想谈医学大平台,我觉得在这一块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在这一块做得比较好的,一方面便于学生的交流,另外一方面确实真正实现了宽口径,虽然现在在国内外做得很好的学生,很多是预防学院和护理学院毕业的,包括下个月要来的海外校友访学团的团长是预防的,但现在确是做临床的,所以宽口径对于学生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一下,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除了学生所在学院的努力以外,还需要更多相关学院的努力,只有大家劲都使到一点上,我们才能真正从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当然,除了教师和实验室这两个支撑体系以外,我还想强调的另外一个支持体系,就是图书信息系统,它不仅仅对医学来讲,对所有的学科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学校虽然各方面经费都很困难,但是这方面还是应该加强的。
  只有通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包括学生,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更有创造力,关心自己,更关心他人,关注自己,更关注社会,成为让人民满意的医学人才。
  (根据龚瑶琴教授在3月16日举行的“山东大学教学质量与评估总结表彰暨2006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录音整理,内容有删节)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5-04
建议学校适当考虑增加一下管理人员。

僚官大大的。
没看到什么实质的做法,除了增加管理人员之外。
[ 此贴被merck在2006-05-05 10:27重新编辑 ]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5-05
领导倒是意识到了学校招人招的太多了,但怎么没说减少招生呢
离线xyzmoon
发帖
7033
啄木币
8336
鲜花
1059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5-05
引用第2楼sdum2006-05-05 09:32发表的“”:领导倒是意识到了学校招人招的太多了,但怎么没说减少招生呢


扩招是学校的政策吧
院里插不上手的吧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5-05
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楼上帖子没有特别的措施,唯一的创新点发现就是提到这个“大平台”,基本还是原来山医的体制,医学大平台就是“医学部”的意思,就是相对独立的意思,增加山医自主权,山医各学院(基础,临床,公卫,护理,药学等学院)重新组合起来,提高独立性。她提到的第一个版块就是强化自己的基础课教学,物理,化学之类的,不能过分依赖山大的扶持;第二版块实际就是教学不能承担现在的招生规模,所以需要减少招生来解决;第三版块就是增强附属,教学医院的联系,提高教学医院的积极性。

不过里面没怎么提到和山大学科融合,人文教育等等这些山大提倡的口号。建议龚院长下次再提一下提高人文的事情,大家多学习文艺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知识。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5-05
这个就不用提了吧~~~学校不会忘的吧,应该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5-05
引用第1楼merck2006-05-04 22:40发表的“”:僚官大大的。没看到什么实质的做法,除了增加管理人员之外。


感觉有欠考虑了
离线liu_redsnow
发帖
3119
啄木币
13806
鲜花
633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5-05
引用第5楼sdum2006-05-05 12:04发表的“”:这个就不用提了吧~~~学校不会忘的吧,应该


要提!
这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里不可缺少的东西
无论何种专业,人文教育都是需要加强的
似乎在医学专业 这方面应该尤其重视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5-06
专业似乎更应该关注些............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5-06
引用第7楼liu_redsnow2006-05-05 17:13发表的“”:要提!这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里不可缺少的东西无论何种专业,人文教育都是需要加强的.......

人文教育不等于让一些学文学,哲学的来开一些无关痛痒的文科课程。医学的人文修养应该是立足于医学活动,结合本身特点,使同学加深对于医疗工作的理解,培养医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应该更多的请医疗工作中德艺双馨德大家来给同学们讲述其身体力行的学习工作体验,感受,让同学更有亲切感,感觉更有可行性。

面上一些泛泛的文科课程并不能提高什么人文修养,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而且请一些本身并不为医学生所佩服的人来讲授,其影响力和说服力也有限。

有资格说医学生人文修养不行的人本身应该是医疗工作中医德出众,医术高超的人。否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本身不懂医,不了解医学生的学习,工作,那么就算是诺贝尔文学界得主,那么对于医学生医德培养,人文修养的指导也是有限的。

例如下面的活动就没有山医参与,给人感觉,山大对于医学生的人文修养有”叶公好龙“之感。

医学大家进校园不讲练刀讲做人
  ■背景:

  大型公益活动“2005医学大家校园行”,近日在全国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拉开帷幕。活动期间,裘法祖院士、吴孟超院士、王忠诚院士、胡亚美院士等9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名家,受邀分别走进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5个城市的8所著名医学院校,向数万名医学院学生进行以“弘扬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校园巡讲。■说道:

  医学,是一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学问,大技艺,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古德有云: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中华医学历史悠久,代有名家。古代的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医学名家。

  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医学界也诞生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名家。

  而名家不止在技术领域,更多的是表现在良好的医风医德。■影响:

  裘法祖院士被誉为“中国的外科学之父”,在医学界享有崇高威望,他向与会者讲述了自己70余年的从医感言,表达了对弘扬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支持与关切,同时也向在座的所有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发出了号召。一名叫李雅峰的学生听过报告后说,我是北大医学部的一名学生,于此深受感动和教育。■根源:

  去年国庆长假期间,一位农民工因为施工工地发生事故负重伤住进了山西省灵石县人民医院,到了晚间病情加重,值班大夫却因为睡觉而不愿意理睬。在入院22小时后,病人死亡。这里面涉及的问题,说大一点是有没有医风医德,说白一点是有没有恻隐之心的问题。唐朝的孙思邈说过,医生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

  我们的医生们但凡有一点病患的痛苦意识,先贤的教诲也不至于如此轰然倒塌,而医患关系也不会如此紧张。据新华社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5-06
随 机 事 件红运当头,好运档不住!你中了彩票,获得啄木币92


医学大家进校园


  一个以“弘扬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2005医学大家校园行” 11月20日上午在北大医学部礼堂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公益活动是由卫生部、教育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活动期间,裘法祖院士、吴孟超院士、王忠诚院士、胡亚美院士、中医泰斗邓铁涛等十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名家,将受邀分别走进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五个城市的十所著名医学院校,向数万名医学院学生进行以“弘扬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校园巡讲。同时,还将围绕这一主题举办医学大家与医学院校广大师生及中青年医生的交流研讨会。
  卫生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朱庆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雷召海,北大医学部党委书记敖英芳,协和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的相关领导,还有裘法祖、严仁英、吴蔚然、吴孟超、王忠诚、邓铁涛等十位著名医学家,以及来自北京医疗单位的一百多位医生和近千名北大医学部的学生,共同出席了本次大型公益活动的启动仪式暨裘法祖院士首场报告会。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小丫、曲向东联袂担纲主持。
  在启动仪式一开始,作为“2005医学大家校园行”活动的具体承办方,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制片人问题介绍了此次公益活动的发起原因、宗旨和活动形式。随后,卫生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朱庆生致词,他首先感谢裘法祖等老一辈医学大家不顾年迈、不辞辛苦到年轻学子中讲述他们从医多年的感悟和高尚的医德风范,教导年轻学生如何成长为合格的医务人员,同时感谢中央电视台积极组织这一非常有意义的校园系列活动。朱庆生指出,当前医疗系统的医风医德建设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医院进行职业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医学大家们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教育引导新一代医务工作者和广大医学生,对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他号召各地医学院校和卫生部门,以及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踊跃参与和支持本次公益活动,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面对面地感受大家风范,体会大家品质,感悟大家精神,不断完善世界观,并以实际行动弘扬医德医风,使人民群众受益,创造和维护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雷召海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称赞这次由卫生部、教育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的“医学大家校园行”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公益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很有推广意义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让学生面对面近距离地聆听医学大家的教诲、他们从医大半生的感悟,这种方式能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他希望不仅仅是医学大家走进校园,更多其它领域的名家泰斗也应该走进学校,让“校园行”活动走得更远,也让大家风范传播得更远。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也发表了讲话。他谈到卫生部门针对我国医疗状况的实际,提出弘扬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一重大命题。而央视作为新闻媒体,作为国家电视台,能支持此项工作并参与到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行动当中,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采访了许多医学界的当代大医,此次发起并具体承办“医学大家校园行”活动,是电视宣传通过其他方式在社会中的一次很好的延伸。
  启动仪式上,卫生部新闻办主任邓海华还宣读了卫生部高强部长为此次活动发来的贺信。高强部长在信中对此次由卫生部、教育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医学大家校园行”活动表示支持,并祝愿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他还代表卫生部向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的十位医学大家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也专门为此次活动发来了贺信。
  卫生部新闻办主任邓海华代表卫生部向全体医务工作者发出了倡仪宣言。宣言中提到“为医者,必当怀有仁者之心,善待生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友爱之手。为医者,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维护医学的神圣,守护医生的职业尊严。无德不成医,先学做人后学行医,医者仁心仁术,弘扬大医风范,共创和谐医患关系。”严仁英、裘法祖、吴蔚然、吴孟超、王忠诚等十位医学大家率先在倡议书上签下了他们的名字,以此表达他们对这一倡议的支持。十位大家还就这一倡议现场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他们出自肺腑的发言博得了在场人员的阵阵掌声。
  随后在启动仪式现场举行了《大医精诚》图书及光盘的赠送仪式。这套《大医精诚》图书及光盘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为配合此次活动特别编辑出版的,内容收录了《大家》栏目从开播至今制作播出的十七位医学大家的访谈节目及文字。来自北大医学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的领导向医学部学生赠了这套精美的图书及光盘。北大医学部的学生代表发言表示感谢,并代表全体医学学生表达了他们对此次活动的响应与支持。热情赞助本次医学大家校园行活动的爱康网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司张黎刚也到会以示祝贺。
  启动仪式结束后,本次“2005医学大家校园行”的首场报告会,即裘法祖院士的报告会随即开始。裘法祖院士被誉为“中国的外科学之父”,在医学界享有崇高威望,他不仅是著名的外科学家、桃李满园的医学教育家,更是一位医德高尚,对患者充满同情心的仁者仁医。这位如今已九十二岁高龄,曾经荣获“医德风范终生奖”的医界泰斗,向与会者讲述了他七十余年的从医感言,表达了他对弘扬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支持与关切,同时也向在座的所有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发出了号召。裘老平实恳切、语重心长、却又时时充满风趣的讲话,让台下不时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本次“2005医学大家校园行” 活动时间自11月20日开始,计划历时一个月。启动仪式及首场报告会后,其它九场报告会将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医学院校陆续展开。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也将对本次活动进行采访报道。另外作为本次公益活动的具体承办方,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将全程跟踪报道此次活动,并将制作播出“弘扬医德医风 大家在行动——2005医学大家校园行”特别节目。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5-06
嗯,有同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