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三 惨 案
五三惨案,又称济南惨案,指 1928年于山东济南发生的中国外交官员蔡公时被日本军杀害事件。
五三惨案是发生在国民党北伐后期的中日冲突。日本为了维护其在华北、蒙满的特殊利益而出兵山东:一方面可能是希望左右北伐的成功,另一方面则是要向快将统一中国的国民党显示力量。不同于之后日本对华的入侵,在1928年的当时,日本国内尚有反对出兵的声音,英美的行动亦是日本政府主要的考虑。而日军借词占据济南,然后屠杀军民的行为,仿如日本以后侵华的样板前奏。中国方面,以"国民革命"、"收回列强特权" 为己任的国民党,首次正面面对"列强"的拳头。在敌我力量悬殊,北伐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不欲正面对抗。除了在口号标语上抗日,纪念“五三惨案”及“蔡公时”以外,实际行动上亦只能是“先安内,后攘外”。
1927年5月,国民党北伐军抵达徐州,迫近山东。日本田中内阁以保护山东日本侨民为由,首次派兵二千到山东,从青岛登陆并准备开赴济南。北京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同时向日本提出抗议。国民党通令中国各地民众,对日作示威运动,进行经济绝交。同年8月,日本跟随英国从中国撤军的决定,从山东撤兵。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正式继续北伐。4月,日本再向山东派兵。5月1日,北伐军抵达济南。日军在街道上设置防御工事,并与北伐军发生冲突,与北伐军互相射击。据国民党的说法,两军冲突是由于日军武官酒井隆故意制造事端。
5月3日,国军战地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外交处主任,山东交涉员蔡公时与十八名随员到济南,于经四纬六路成立外交部特漘员交涉公署。当天晚上,日军即以武力攻入公署。蔡公时及随员被杀。
蔡公时被杀后,蒋介石一方面防止事件扩大,先令各军禁止冲突,然后令国军退出济南,绕道继续北伐。另一方面则从外交交涉,分别向日军司令,日本外交部严重抗议,并要求日军同时撤出济南,同时请求英美协助调停。但日本并未有停止行动,继续从日本本土向山东增兵一万余,并于5月10日在空军,炮击掩护下占领济南全境。日军入城后屠杀平民及伤兵。据事后中国的调查,中国人于事件中死伤余万人。之后经多轮外交谈判,日军于1929年3月撤出济南。
“五三”纪念园,位于西护城河南段,1986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而建。1928年,国民革命军进占济南,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日侨,出兵干涉。5月3日,凶残杀害国民政府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等17名外交人员,进而强占全城,恣意杀戮中国士兵和市民近万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五三惨案”。紧靠西城根外的顺城街,房舍悉数被烧,居民无一幸免,事后改称“五三街”。“五三”纪念园即建于此。
河东岸,竖一石碑,四棱锥体形,上刻“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九字,系仿照当年(1929年5月)山东省政府建于泰安岱庙的纪念碑原样制做。碑的南、北侧,桧柏簇拥,花廊相映。碑的东侧,为1995年9月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新落成的“五三惨案”纪念碑。该纪念碑由卧碑和浮雕墙两部分组成,呈南北走向,高4.25米,长17米,黑色花岗石砌就。东侧为卧碑,南北东三面围以铁索护栏。碑体上刻当代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济南惨案遗址”六个大字。卧碑的正中是凸起的巨型白色大理石台历,右页镌刻“五三惨案”发生的年月日期,左页镌刻《济南惨案纪略》,由武中奇书丹。台历左右两边,饰以汉白玉雕刻的花圈。碑西侧为浮雕墙,面西,上刻《国耻》浮雕。该浮雕采用汉画像石刻艺术技法,运用纪实、象征、寓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济南“五三惨案”的场景。两端雕刻的洪钟,上勒“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八字。
河西岸,多植雪松、腊梅、翠竹。园内,清溪中备有小舟,浓荫下设置石桌石凳。在凭吊之余,游人可荡浆畅游,饱览两岸秀丽风光,亦可坐在石凳上小憩。
"五三"纪念园是为纪念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而建,在原五三街旧址、环城公园西景区内。纪念园东端为"五三"惨案纪念碑,建于1995年。纪念碑正面向东,呈台历状,右页镌"五三"惨案发生日期--"1928年5月3日",左页镌《济南惨案纪略》。台历两边饰以汉白玉石雕花圈。碑西背面利用地势落差建有高4.25米,长17米的浮雕墙。墙面用黑色花岗石砌成,墙上浮雕再现了"五三"惨案的场景。墙西侧为一小型广场,广场中有一方锥形纪念碑,上刻"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系仿照1929年山东省政府于泰安岱庙前所建纪念碑制作的。在不远处的护城河西岸,建有"五三"惨案纪念亭。此亭原于1932年建在中山公园附近,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拆除,1998年于现址按原样重建。亭呈圆形,双顶重檐,由8根石柱承托。8根石柱为保存下来的原物,各柱均刻有槛联。亭额嵌"五月三日"石刻。此亭简朴庄重,壮观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