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的当然是爱情故事,两男一女,平日和你,周六和他,主要的青春都在城市里过了。高晓松的审美,把城市做花园,把树木变天蓝,把房间置草原,与其说是探索,不如说是那从大学校园里来的萦绕心间的苦缠不断的文化情绪终于带进了电影,而且到最后也没有化解。



年轻的爱情就像手指间滑过的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不论我们曾经为此陪葬了多少欢笑与眼泪,如今它已经被风吹散,淡淡地洒落在回忆的只字片语里。
关于真爱的追寻注定要将欢子、张扬和高举这三个年轻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而那种近似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也许就是贯穿于每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记忆的一根生命线。对于未来我们也许会有无限的不肯定,但是绝对没有失败,所以他们曾经愉快地约定,也痛苦地经历挣扎,甚至允下生死的誓言,可是爱与成长一样无处逃避,青春被点燃的一刻就注定会有熄灭。
--一部雪藏三年的电影《那时花开》终于揭开了它的帷幕,果不出所料,这是部个人情结远高于故事情节的表现主义影片,而那些花儿曾几何时绽放于每个一路从青春走来的人心间。故事叙述了一段如风而逝的爱与青春,其情节颠覆了现实,年代淡出而背景高斯模糊,唯有贯穿于影片始末的美丽和哀愁一定是最真实的。
"高举像双眼睛,而张扬则是个孩子"19岁的欢子如是说。我很喜欢这句台词,一句话点破了本质。十八九岁的爱情能够映射出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样子,那股年少无畏的热情足以让人摒弃很多浮于表面的东西而执着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也恰是因为那份涉世未深的单纯和任性让稚嫩的情感终于敌不过结局的残酷,湮灭在作别了青春后的人来人往里。
[ 此贴被0o水幺o0在2006-05-02 13: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