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开播以来,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形象深入人心,各电视台一遍遍的复播,可以说创下战争剧的收视奇迹,李幼斌演活了这个灵魂人物,说是看《亮剑》的,不如说是看李云龙的个人魅力的。在大家心里李幼斌就是李云龙,李云龙就是李幼斌,个人高超的演技令人折服。这部战争体裁剧讲述了抗日战争国共有限合作的微妙关系,比较公正的反应了当时的历史,包括对国民党抗日事迹的认同,没有像以往那样丑化国民党。两党微妙的关系中,国共将领的睿智和对各自意识形态的服从,简直就是一本谅解备忘录。当然里面骂娘,称老子的镜头很多,观众非常欣赏李云龙粗鲁又狡猾的个性,给此剧增色不少,似乎大家都期待着每一次李云龙离奇的闯祸。
《红日》电视剧,出于对《亮剑》的怀恋和对李幼斌演技的崇拜,我连天加夜消化了此剧。不知是不是审美疲劳了,纵观《红日》剧的表现手法,心中总有着一丝丝的遗憾。
第一集开场我们看到了李幼斌成功的反串了原《亮剑》国民党优秀将领楚云飞的同类角色张灵甫,刻化的入木三分,没有令人失望。战争场面如同看国外的大片,气势恢宏,效果逼真。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好多场景仿佛似曾见过,因为《亮剑》的成功在先,包括沈振新左一句老子右一句老子,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别扭,当沈振新跟上级闹着要老搭档政委时(粗人与细人搭配),跟《亮剑》如出一折,我知道,《红》再也无法走出《亮》的怪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红》剧以下一些不合理的剧情设计,显然将开头史实般的思想抛开了,开始为了小说而小说。
这部剧将国民党方面的场景表现的非常棒,但对共产党的表现力没有达到理想。开始就吃败仗,特别是用兵用计明显低于国军,前两集以沈振新袭击师部突围成功来表现我军的勇敢和智慧。而国军张灵甫命令朝自己开炮,沉着冷静的大无畏精神被无限的放大,我军设计的情节显然没有国军强悍,表现严重失衡。后面几集我军的胜利那是必然的,我现在讲的仅指两军的刻化上。国军讲纪律,听命令,视死如归,张灵甫的警卫营长张小甫对命令是那样的尊重,将命令视为了生命。而沈振新军长的警卫员是那样的油腔滑调,军长的命令如同废纸,军长还得忍耐,开头此剧树立的军长虎威形象何在?倒是军长为了保住自己的胳膊用要毙了卫生员,火发的莫名其妙,不近人情,戏有点过了。《亮》剧上同样表现首长与警卫员的关系上,就与《红》剧有很大的不同,和尚有时也跟李云龙嘻皮笑脸,但所有的命令是必须服从的,这种嘻皮笑脸是亲情的表现,《红》的油腔滑调是没大没小的表现。所以《红》这样表现并不利于突出军长雷厉风行的性格。
花木兰从军的场面出现太戏剧化,军长如此关心这位花木兰,以至后来大张旗鼓动的相恋,如同韩剧,还有点唯美,军长是个粗人,导演可能忘了。这点设计不如《亮》剧李云龙那种土老冒的无奈、含蓄真实。如果说《红》是部小说,但观众并不一定认可,反正我是当史实来看的,稍一不恰当的夸张,都会造成失望。最争议的是闹钟连长石东根与超漂亮哑女的离奇闪电恋情,战争年代啊,军长与连长两集之内各获一段超赞爱情,佩服我军儿女情长之功力,哪是打仗啊。
军长与连长神奇死而复生,雨将死连长淋活了,酒将晕迷的军长弄醒了,从奄奄一息再瞬间活力四射,反差太大,不符合常理。至于那段“关公刮骨疗伤”的离奇情节,毫无创意,用最痛苦的表情演了一段让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笑,编剧真的思维枯竭到如此程度?剧中穿帮的镜头也有些遗憾,王胡子背着连长从坡上滚下来,机枪落在坡上,然后王胡子在坡下用草了埋了连长,顺手就拿起了机枪走了。当然每部剧里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如果都认真起来啥也不要看了。突围时时间是那样的紧、追兵是那样的近,军长在那里从容的做手术,让我着实捏了一把汗。这里不能不说《红》剧里面演员们的演技,基本发挥正常,实力的演技只是遇到了部分非合理的剧情而已。其它内容就不多评了,大家以自己的感受为准。
《亮剑》VS《红日》到底谁最亮?两部戏体裁类似,场景气势磅礴,人物性格突出。表现手法各有千秋,雷同不可避免,《亮》的艺术成就使《红》剧难以超越。有种既生《红》,何生《亮》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