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75阅读
  • 8回复

[扫盲贴]:关于“活血化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无知行者
 
发帖
3285
啄木币
147
鲜花
28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9-02-11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
[1]止痛的作用。适用范围很广,如瘀阻于心所致的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所致的胸痛咳血;瘀阻于肝所致的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所致的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瘀阻于肢体所致的局部肿痛青紫;瘀阻于脉络所致的半身不遂等。常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蒲黄、乳香、没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等。活血化瘀常同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行气、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临床上具体使用该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瘀血证有轻重,治疗时应选用不同的方药。②祛瘀过猛,易于伤正,因此常辅以益气养血之品,使祛瘀而不伤正。③本法能促进血行,故凡出血证,妇女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

  活血化瘀,不能从字面理解,通俗的理解是: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或者因为外力使局部血脉不通,导致在人体某一部位或组织血行不畅,引起疼痛甚至形成肿块等组织上的变化。中药活血化瘀是一种综合调理作用,可调整脏腑功能,疏通血脉,消除疼痛,使病变部位恢复正常。

    速效救心丸堪称运用活血化淤理论治疗冠心病的经典方剂。


[注]经:指的是经脉。
[ 此帖被rainmanjh在2009-02-11 20:45重新编辑 ]
1条评分
doctor_li 鲜花 +2 优秀文章 2009-02-11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无知行者
发帖
3285
啄木币
147
鲜花
283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2-11
“活血化瘀”四个字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和西医所讲的“血运重建”不在一个层面上
离线无知行者
发帖
3285
啄木币
147
鲜花
28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2-11
活血化淤的历史沿革
  中医活血化淤治疗法是针对血淤证而设立的,其形成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自古以来,即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因此,了解活血化淤治法的形成与发展,寻求源流,考其宗祖,推其演变,求其发展,对中医医疗及科研工作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就其源流与发展作如下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1 《武威汉代医简》首提活血化淤治法
  《武威汉代医简》是远在《黄帝内经》之前约一世纪中叶成书的一部木质简牍。据专家考证,这些木质简牍医方和马王堆汉墓医书系我国同时发现最古老的医书。简牍共92枚,其中记载活血化淤治法的就有9枚。简文中所载治“淤”的具体方药体现了对后来中医学中“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理论的具体运用。对于久淤之患则以活血化瘀峻药-虫类药物搜剔络道,增强通经活络作用,显示了其治法用药上的多样性。同时表明《武威汉代医简》最早应用了活血化淤治法。
  2 《内经》奠定了活血化淤理论基础
  《内经》中虽无淤血一词,但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着”等30余种近似淤血名称的记载,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了淤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在治疗上,《内经》指出了以疏决通导为主的基本治疗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o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去菀陈痤”。《灵枢·小针解篇》曰:“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以上可以认为是活血化淤治法的理论雏型,形成了活血化淤的基本概念,从而为后世医家研究发展活血化淤理论、创制活血化淤方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伤寒杂病论》首创淤血的辨证论治
  汉·张仲景是血瘀理论的奠基人。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各科疾病,开后世淤血证之先河。久病入络,淤血内阻,加重病情,治当活血化淤。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叙述了淤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及脉象,且在其它篇章中谈到了淤血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在《伤寒论》的太阳和阳明病篇中,对血淤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首创了淤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淤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地鳖虫丸、旋覆花汤、温经汤、当归芍药散等方剂。张仲景所用活血化淤诸方,可谓用药精当,法度严谨,配伍巧妙,旨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其指导临床遣药组方意义深远。开拓了杂病、伤寒和妇科淤血论治的新领域,为后世应用活血化淤药树立了典范。
  4 唐宋时期的补充
  汉之后,经过唐宋以至金元时代,活血方得到进一步发展与补充。随唐时代,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将淤血作为一个证候,并在有关疾病(如血证、积聚)的病机中阐述,使活血化淤治则在理论、方剂、药物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以仲景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为基础加减化裁出治妇女月经不通的桃仁汤、芒硝汤、桃仁煎,并以仲景大黄虫丸加减化裁出桂心酒方,用治妇女月经不通,结成症瘕。宋、元时代,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于“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救”者,以药性平和、善能活血化淤止痛的五灵脂与蒲黄同用,组成失笑散一方。由于该方有良好的化淤止痛之功,故后世对其运用有较大的发展。朱丹溪重视解郁散结,创立气、血、湿、痰、食、热六郁之说,其中以气血之郁尤为重要,他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他所谓的郁,可看作是血淤的早期或轻症。
  5 明清时期的完善
  明、清时期,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淤血的认识不断深入,使活血化淤治法日益发展与完善。如明·朱棣等编的《普济方》,已注意到淤血的危害,该书诸血门谓:“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调血……用药川芎、莪术、桃仁、灵脂、生地、大黄为要,呕甚者多加生姜,以此先利诸淤。”清代,血淤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叶天士、王清任 、唐容川三位医家,对此作出较大的贡献。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他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淤”,提出“久病入络”的理论,倡导“通络”之说。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对痹证、郁证、积证、症瘕、疟母、噎嗝、便秘及月经胎产等多种病证,广泛应用了活血化淤通络的药物,对淤血严重及有干血内结者,还常使用蜣螂、蛰虫、水蛭等虫类逐淤药。叶氏治疗出血病,提出“入血尤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观点,对近世治疗出血病证,如弥漫性出血、流行性脑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凝血等应用清热凉血化淤之法,颇有指导意义。至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对活血化淤治法尤有心得,创制了诸多良方,从而使活血方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与发展。在王氏所创活血方中,有代表性的当为五逐淤汤:血府逐淤汤、通窍逐淤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淤汤、身痛逐淤汤。这些方药为后世医家临床治疗淤血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王清任对淤血证治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其所创制的体现气虚血淤理论的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王氏对于中风半身不遂的病机,首次提出是元气亏损,半身无气的结合,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根据其“气虚血淤”理论,将补气与活血化淤合用,从而创制了益气活血通络的补阳还五汤,开创了补气法治疗中风的先河。继王清任之后,唐容川对淤血学说也有较大的贡献。他所著的《血证论》详述了各种出血证的证治,同时,阐明了淤血和出血之间的关系,把消淤作为活血四法之一,并认为祛淤与生新有着辨证关系,主张“凡吐血衄血,不论清、凝、鲜、黑总以祛淤为先”,大大地扩大了活血化淤治法的应用范围。
  6 现代创新与发展
  近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对活血化淤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活血化淤药物在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凝血、抗凝以及微循环功能、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大量有效的活血化淤方药,应用于临床,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特别是近年来对活血化淤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主持完成的精制血府胶囊及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预防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如何从单位药中提取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并阐明其作用机理仍是当前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活血化淤治法源远流长,可以说起源于秦汉以前,发展于后汉,补充于唐、宋、金、元,完善于明清,创新于现代。同时,我们深信,在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借助现代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在不远的将来会给活血化淤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离线无知行者
发帖
3285
啄木币
147
鲜花
283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2-11
活血化淤,治冠心病
  冠心病的治疗,近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医学界的难点和热点,而目前,中西医治疗各自取得了一定进展。
  西医治疗临床常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这些药物紧急使用可能会让一个濒临死亡的冠心病患者起死回生,但冠状动脉如果长期依靠药物扩张,娇嫩的血管壁会变得非常脆弱而容易破裂,随时有生命危险。
  单纯扩张血管的药物可以暂时改善症状,但还是难解决冠心病的根本问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以,世界心脏病协会理事孙传新博士说:谁能解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问题,谁就找到了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中医称冠心病为“胸痹疼痛”、“厥心痛”,属“血淤证”范畴。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新药业历经三代人、四十余年的努力,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血淤证———活血化淤”的基础上,以冠心病为突破口,提高疗效为目的,对“血淤证及活血化淤治法”,从临床、基础及理论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现代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2004年,血淤证与活血化淤项目一举获得国家最高学术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速效救心丸堪称运用活血化淤理论治疗冠心病的经典方剂,临床应用23年来,经上亿人次服用证实了该药的神奇疗效。当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胸闷憋气等症状急性发作时,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15粒,就能达到快速打通被堵塞血管,解除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中氧气含量,迅速给“呼救”心脏供血、供氧的作用。
  速效救心丸含有大量纯天然,且疗效确切、安全的植物药物成分,其中以川芎嗪类生物碱、阿魏酸类成分作用更为突出。
  许多患者长期服用速效救心丸后,发现血黏度、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都下降了,不用服用阿司匹林,小血栓也不形成了。
  这些让人欣喜情况的出现,都要归功于川芎嗪类生物碱。它先将血管壁里沉积下来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清理出来,达到“清道”的目的;再将血管壁内和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一并溶解,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遇上血小板们“聚众闹事”,搞得血液黏在一起,血管通道不畅时,川芎嗪类生物碱就会起到血管“交通警察”的作用,驱散血小板,防止血栓形成,还督促胆固醇、甘油三酯们快些跑动起来,防止它们再偷偷潜伏到血管壁里,引起动脉硬化的再次形成。
  阿魏酸类成分协助川芎嗪类生物碱,长期致力于保护各脏器血管壁以及神经的工作。它会抓住并清除血液里的特务“氧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引起器官老化、脆化。它对肝肾的保护作用,更是速效救心丸受到众多患者喜爱的原因之一。有些患者失眠状况有所改善,这很大程度上与速效救心丸中阿魏酸类成分改善微循环、改善大脑供血供氧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看到,速效救心丸之所以能够对冠心病症状及发病因素达到应急缓解与长期治疗的作用,都是因为川芎嗪类生物碱、阿魏酸类成分与冰片等通力合作,共同达到降脂、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肝肾、预防血栓、快速供血供氧等作用的结果,这也是速效救心丸不同于普通心血管药物的非常突出的地方!希望速效救心丸能让那些冠心病患者远离久治不愈的烦恼,重新点燃希望的火花!▲
[ 此帖被rainmanjh在2009-02-12 13:39重新编辑 ]
离线忘忧草
发帖
660
啄木币
1004
鲜花
8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2-11

貌似LZ是有针对而来的。
又多学一点……

发帖
7611
啄木币
1
鲜花
59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2-11
知识普及贴。学习之
离线无知行者
发帖
3285
啄木币
147
鲜花
283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2-12
每天顶一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离线han25
发帖
3749
啄木币
1247
鲜花
376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2-12
阿魏酸钠

我也不知道

没觉得丢人


不是自己专业的

完美的全科医生,不信
离线无知行者
发帖
3285
啄木币
147
鲜花
283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2-12
医生需要不断的学习
学无止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