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亏无损大节-评《赤壁》
看了吴宇森执导的诗史巨片《赤壁》,虽然只是上半部,许多人物和情节只是来了个铺垫,真正精彩的大戏尚未开锣,但起严谨的制作和气势磅礴的场景让人不禁热血沸腾,到底是在好莱坞吃过洋面包的名导演,对场面的把握,对情节的铺垫和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远不是陈凯歌之流可以相提并论的。俺以为,这是国产大片中毫无争议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杰作,即便里面《英雄本色》式的个人打斗风头出得太过,即便个别台词经不起推敲,但仍然是没有任何一部国产大片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的(《见龙卸甲》除外,因为我没看过,不敢乱说)。
虽然万达影城的座位不如中南影城的坐着舒服,但最让我不安的还是空间太大,座位太多,而这就意味着看电影的过程中…… 哎,不说了,列位自己去体会吧。
除去一些必要的铺垫,电影真正的开场是从长坂坡开始的,虽然英雄们都有仍了自己的成名兵器去抢人家手里家伙的怪僻,但总的来说无论是气势、效果还是打斗场面,都达到了好莱坞大片的水准,7000万美元烧得不算冤枉。其中的花絮--光盾阵估计灵感来自阿基米德镜子阵的传说,虽然有点无厘头,且破绽较多,但和《三国演义》里张飞喝退曹兵相比,还是显得更合逻辑一些的。
然后就是诸葛亮到东吴见周瑜,说服孙权的情节。这段笑场不断,颇为人诟病,我认为实在是有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嫌疑。
首先是“冷静”说,吴导显然是想幽默一下活跃气氛的,三国英雄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国人就对教条框框以外的东西就这么不能容忍呢?
“听笛”估计是吴导精心安排的得意之笔,通过一支短笛就把江山的壮丽,英雄的胸怀与责任,“曲有误,周郎顾”的对音律极其精通与敏感的真实的周瑜,在不经意间描绘得淋漓尽致,实在是高超的手法。对此居然也有人要横加指责,我就只能以无知者无畏来评价批评者了。
“接生”段,我前面的一位女士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差点就要满地打滚了,我也不是很明白,既然诸葛亮“躬耕陇亩”,又有知识,给牛马接生过也是很正常的事,虽然“萌萌”和荆州的关系我也搞不清楚,但我并不以为有什么特别好笑的地方,当然,也不排除我本人感觉特别迟钝的可能。
“对琴”几乎被一致指为“断背”,应该是麻将思维,可能很多精英的脑子里是没有“合作”、“欣赏”和“惺惺相惜”的概念的,“吃住上家,看住下家,一吃三”,这些才是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猎虎”太假了,完全是弑君,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算是一个败笔吧,莫不是吴导考虑到全球发行,故意用洋思维去吸引蓝眼球?
曹操发动战争的原因,呵呵,太低估曹操了。
最后一段,联合成功,周瑜探营(历史上张飞真的是书法家,想不到吧),小试牛刀。一如既往的大气磅礴,只是八卦阵围个区区两千人还要大将们轮番上阵,最后连主帅都差点挂掉,阵法的作用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应该是片中最大的败笔,而曹军渡江陆路包抄的战术也让人质疑水战的必要性,除此以外,白鸽的运用恰到好处,曹营踢球又不失时机地把足球的发源地交待了一下(YY,呵呵),特技和场面都还不失水准,在国产片里算是经典之作了吧。
人物的演绎上,关羽的形象有点单薄,赵薇的演技毫无进步,除此以外,其他的表演虽然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倒也还算得中规中矩。
总的来说,宏大的构思足能撑起整个场面,是国产电影中首屈一指的杰作。作品虽有硬伤,但因为结构太过庞大,出些纰漏应属正常,瑕不掩瑜。导演为周瑜翻案,还其历史本来面目的根本目的基本达到。能把历史、娱乐和商业功能糅合到这个地步,实属难得,看客们不妨多一点包容之心。
期待《赤壁》下部早日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