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77阅读
  • 6回复

[杏林风采]科学史上著名公案——密立根事件(《经济观察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erck
 
发帖
7064
啄木币
5576
鲜花
10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8-05-07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密立根事件

                        ·方舟子·

    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的颁发经常引起争议,但一般认为科学领域
的诺贝尔奖还是比较名副其实的。其实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错过了该得
的人,或错发给了不该得的人也屡见不鲜。即使是那些公认该得诺贝尔
奖的获奖者,其学术道德也不是无可指摘的。1923年因油滴实验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文科生可能会对密立根油滴实验感到陌生,但是理科生在高中物理
电磁学部分都学过甚至在实验课重复过这个实验。这是一个设计极为巧
妙的实验,不仅证明了电荷的不连续性,而且测出了电子基本电荷的精
确数值。

    这个实验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用喷雾器将油滴喷入两块平行电极
板之间,观察油滴的运动情况。先不给电极板加上电压,这时油滴在重
力的作用下加速下降,下降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和空气浮力的阻挠,
加速度越来越小,最终,向下的重力与向上的阻力、浮力达到平衡,这
时油滴将做匀速下降运动。然后给电极板加上电压,油滴经喷射后一般
都带电,在电场的作用下将加速上升,最终,向上的电场力、空气浮力
与向下的重力、空气阻力达到平衡,油滴将做匀速上升运动。通过测定
同一个油滴不加电场时的匀速下降速度和加电场时的匀速上升速度,就
可以算出这个油滴所带的电荷。对许多不同的油滴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
油滴所带的电量总是某一个最小固定值的整数倍,这个最小固定值就是
电子所带的电量即基本电荷。

    密立根是在1907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开始做测定基本电荷的实验
的。他一开始用的是水滴。在1909年他首次报告了用水滴测定的基本电
荷的数值。但是用水滴做实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水滴很容易挥发,只
能对它们的运动情况做几秒种的观察。

    这时研究生哈维·弗雷彻加入了密立根实验室。在参与讨论如何防
止水滴蒸发的问题之后,弗雷彻建议改用油滴做实验。在一天之间,弗
雷彻制作了油滴实验的设备,并在当天就进行了实验,获得了一个比较
靠谱的基本电荷数据。那一天密立根不在实验室。密立根在第二天回到
实验室后,看到了弗雷彻的实验设备,非常兴奋。此后两个人一起工作,
对实验设备进行了改进。6周后,公布了实验结果。

    很显然,这个实验的论文应该由两人联合发表。但是密立根提醒弗
雷彻,根据学校的要求,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必须单独署名,不能有合作
者。密立根建议,弗雷彻可以在以后的某篇论文单独署名做为其博士论
文,但是做为交换条件,这第一篇论文必须只署密立根一人的名字。弗
雷彻虽然感到失望,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同意了这一安排。于是
在1910年密立根做为唯一作者发表了第一篇油滴实验的论文,并最终获
得诺贝尔奖。弗雷彻则在第5篇论文中做为唯一作者。1982年,弗雷彻
死后发表的文章中才披露了这个秘密。

    这个安排虽然是两人协议的结果,而密立根在第一论文中也提到实
验是由他和弗雷彻一起做的,但是不管以什么理由或交换条件,剥夺研
究生在参与设计和实验的论文的署名权,仍然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不
能拿论文的署名权做交易。密立根如果大度一点的话,完全可以让第一
篇论文两人共同署名,这与让弗雷彻以后在某篇主要由他一个人完成的
论文中单独署名,一点也不冲突。论文的作者必须是对实验做出了实质
性贡献的所有的人,不能多也不能少。然而,即使是在今天,实验室的
“老板”不看对论文的实质性贡献,利用权势决定谁是论文的共同作者,
这仍然是相当常见的。

    密立根的问题还不限于此。在密立根的论文发表后,其他实验室试
图重复其实验。其主要对手是维也纳大学的菲里克斯·厄仑霍夫特。在
1911~1913年间,厄仑霍夫特重复了油滴实验,但是却未能发现像密立
根所说的油滴所带的电量总是某一个最小固定值的整数倍。1913年,密
立根发表了一篇论文,其数据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基本电荷的存在,并算
出了基本电荷的精确值,从而结束了争论。

    密立根油滴实验果真像其论文显示的那样清晰、精确吗?1981年,
阿兰·富兰克林研究了密立根的实验记录本,发现密立根在记录本中对
其观察结果进行打分,从“一般”到“最好”。根据记录本,密立根在
1913年发表的论文依据的是140次观察,然而他把其中49次观察的数据
舍弃不用,只根据91次他认为较好的观察结果的数据进行计算。但是,
在论文中,密立根却声称该论文“代表了所有的油滴实验”。如果密立
根把所有的观察数据都包括进去,虽然不会影响其结果,却会加大误差。
这样,密立根通过有选择性地删除数据,获得了漂亮的实验结果,并且
在论文中误导读者。像这样对实验数据进行修饰,不论是少报还是多报
实验次数,不论是删除不利数据还是增添有利数据,都是一种严重的学
术不端行为。

    现在看来,密立根当时获得的基本电荷数值偏低,因为他在计算空
气阻力时使用了不准确的空气粘滞系数。1974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
曼在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典礼发表的演说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密立根
之后物理学家测定的基本电荷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大,每次只
增大一点点。费曼认为这是由于后来的物理学家在测定基本电荷时,如
果获得的数值比密立根的数值高得多,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测错了,
回头去找原因,舍去这些“高得离谱”的数据,只保留那些比较接近密
立根数值的数据。看来干修饰数据勾当的物理学家还不在少数呢。

2008.2.24

(《经济观察报》2008.3.3)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灵犀一点
发帖
6537
啄木币
7085
鲜花
586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5-07
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才是人的本性
离线霍普金斯
发帖
2287
啄木币
4053
鲜花
31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5-07
老外也不是什么好鸟~
离线270173
发帖
1385
啄木币
18
鲜花
22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5-07
现在都崇洋媚外了,没办法,尤其是学术方面。K,整的老外放的屁都比中国人香,哎。
离线wintermine
发帖
470
啄木币
3441
鲜花
11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5-07
很难有人会看轻名利,老外也一样。
离线fllowerist
发帖
351
啄木币
470
鲜花
9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6-26
俺也是理科的
那个“著名”的油滴试验咋没实践过……
离线庸人在线
发帖
1256
啄木币
150
鲜花
42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10-21
一般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