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44阅读
  • 2回复

[杏林风采]休斯医学研究中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zuifengxia
 
发帖
62
啄木币
190
鲜花
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8-04-24
HHMI之所以近两年牛的不得了,连哈佛医学院,杜克医学中心,德州西南医学中心,加大
旧金山分校医学院,UCLA的Sida Sinai医学院都自叹弗如,关键是在于这是一所私人资助
的机构,代表了美国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目前全
美共有341位,其中10人是诺贝尔奖得主。与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仅有
的两位华裔不同的是,这里是华裔牛人盘踞的地方


1. Dr. Morgan Sheng http://web.mit.edu/bcs/people/sheng.shtml

英国牛津大学本科,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加大旧金山分校医学院postdoc,现任麻省理工
学院教授。据统计,Dr. Sheng 的研究领域为近十几年以来最热门的基础学科之一(诺贝
尔奖得主及院士云集, 论文占据了一流综合性期刊 (Since, Nature, PNAS)和专业性期
刊(Cell, Neuron, Nature Neuroscience)相当可观的篇幅.曾获美国总统科学奖(PECA
SE),同时担任Neuron,J of neuroscience,Current Opinions in Neurobiology,Physiol
ogical Reviews,编委。



2.Yuh Nung Jan 詹裕农&Lily Y. Jan叶公杼夫妇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
ors/janyn_bio.html夫妇俩就不要说了,均为全美家喻户晓的生命科学至尊级的人物,均
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医学院,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毕业于台湾大学本科(物
理学),一年后赴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攻读硕士(物
理)和博士(生物物理与物理)。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加大旧金山校
区生理系教授。Jan教授的Ph.D. 训练是以理论物理开始的,以后,在导师(Dr. Max Del
brck, 1969年医学或生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的支持与鼓励下,转入生物学研究。耳濡目染
经年,简教授亦养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即致力于难度大,开创性而又无人问津的研究课
题,以解决根本问题,硕果累累,尤其对钾离子通道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物物理学研究更是
斐声国际,根据本人对医学生物学实验室的评估(profile, ISI-SCI etc.),近15年以来
,在一流科学论文数量上(Nature, Science, Cell, Development, Neuron,PNAS),夫
妇俩的实验室稳居全球前十名。



3.Yi shi Jin http://www.biology.ucsc.edu/faculty/jin.html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
加大伯克莱博士,麻省理工博士后,现任加大圣克鲁兹(Santa Cruz)分校教授,并因首
次鉴别与线虫神经通路 -neural circuitry 有关的基因而获美国总统奖和斯隆奖(创立者
阿尔佛莱德斯隆(Alfred Pritchard Sloan,1875-1966,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EE)曾任通用
汽车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董事长。金实验室利用线虫(C. elegans)研究神经系统发育
,在该领域已具相当知名度。其论文档次很高
其中2004年的一篇 Nature(神经再生) 被 Nature 和 HHMI 誉为“意义深远的重大发现
”。(三位2002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奖得主(加大伯克莱-剑桥大学-剑桥大学)就是利用
线虫作为实验模型)



4 韩珉 Min,Han http://www.colorado.edu/MCDB/HanLab/真不知道科罗拉多大学Boulde
r分校生物系没了Dr Han会是什么样子,北京大学学士,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博士(UCLA-
分子生物学),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韩实验室利用线虫(C elegans)进行细胞分化,器
官形成及脂质代谢的机制研究。其杰出贡献在于首次确立了某种致癌基因(Ras-MAP激酶
)的体内通路。成果不多,在HHMI算是菜鸟级的人物,可是已经被国内的复旦之流被捧上
了天,在大陆已经所向披靡。



5.Liqun,Luo http://www.hhmi.org/news/luo.html

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Brandis大学博士,加大旧金山校区博士后,斯坦福大学教授。
师从简教授(除了钾离子通道外,Dr. Jan YN 在神经生物学方面亦造诣颇深)。曾获神经
科学联合会(SFN)青年科学家奖(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和McKnight基金会的神经
科学技术创新奖(Technology Innovation Award in Nuroscience)。Luo教授发明的神经
追踪技术改进了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经典方法,将对大脑发育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HHMI特
为此发了评论,称之为遗传学的重大进展。Luo实验室论文水准很高, 其中Cell, Nature 系
列, Development 占很大的比例。



6.Li-Huei Tsai http://www.hms.harvard.edu/pathol/tsai/index.html
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中兴大学学士(兽医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硕士(
肿瘤学-分子生物学),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博士(病毒学),师从Dr. Brad Oz
anne. 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和哈佛-麻省总医院博士后 (M
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蔡教授成长于台北,少年时对小提琴情有独衷,曾多
次参与正式剧场演奏和各级竞赛。大学时期亦活跃于学生组织,心仪赴非洲与大型野生动
物为伍。完成兽医课程后,为进一步扩展视野,遂申请赴美。博士后期间她鉴别了数种与
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激酶。目前,蔡教授正以独到的方式研究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理,仅
今年就有两篇上乘佳作问世(Cell).──这里参考了哈佛及台北的众多网站及数种简历版
本。



7.许田 Tian,Xu 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xu_bio.html

复旦大学学士(遗传学), 耶鲁大学博士(发育生物学), 师从Dr. Spyros Artavanis-T
sakonas。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博士后, 师从Dr. Gerald Rubin. 曾获结节性脑硬化协会奖
(Tuberous Sclerosis Alliance's Rothberg Courage Award). 许教授以非常独特的遗
传学方法(model)研究肿瘤发生与转移的遗传学基础, 探索发育与疾病形成的内在联系及
潜在的药物治疗方式。许实验室的系列力作(Cell, Nature 等)在其领域已独树一帜(北
京土话叫作有您一号)。许教授亦致力于建立耶鲁与母校复旦之间的卓有成效的协作, 其
与韩min和庄原 (科罗拉多大学-HHMI 和杜克大学)共同创立的复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已
具相当水准(得到了中国政府及众多中美院校与机构的大力支持).
【注:由中国遗传学开山鼻祖谭家桢先生(苏州大学学士, 燕京大学硕士, 加州理工学院
Ph.D.-1936, 师从Dr. 摩尔根)创立的中国第一个现代遗传学专业 (复旦, 始自1952院系
调整)已是桃李满天下,三位海外赤子的奉献更使其如虎添翼。】



8. 钱泽南(Tjian, Robert)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tjian_bio.ht
ml美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教授(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
物学),加大旧金山校区兼职教授(生化与生物物理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学士(生
化),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数个网站将三位顶尖级大师称作加州钱
氏三杰,-钱泽南,钱永佑 (Richard Tsien,美国科学院院士, 斯坦福大学教授, 曾在斯
坦福创立美国第一个分子生理学系. 在今年初联邦某机构的科技政策研讨会上, 作为科学
顾问做了一次极其精彩的演说:T-型钙离子通道20年,从发现到临床应用
, 现身说法,将科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至,限于篇幅,将令文介绍)。其族叔之大名更是如
雷贯耳, "一个人顶几个师" 的留美先辈的钱学森)。钱永健(Tsien, Roger),美国科学
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教授,HHMI -另文介绍。钱教授为吴越钱氏之后,据钱氏
宗谱记载,钱氏后裔尊一千一百年前的武肃王为一世祖。武肃王以下,支派繁衍,在国内
有据可寻的就有一百多支。钱氏世代诗书传家,高
官显宦辈出,自1949年以来,仅大陆一地,省部级官员,二级以上教授及两院院士达数十
人之多(钱穆,钱伟长,钱其琛…).钱氏名人录钱氏家训节录: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
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
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
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
权。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9.钱永健 (Tsien, Roger)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tsien_bio.htm
l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教授(药理,化学与生化)16岁即
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获美国威斯汀豪斯科学天才奖(The Westinghouse scien
ce Talent)。20岁获哈佛大学学士(化学和物理,Witha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剑桥大学博士及博士后(生理学)。曾获沃而夫奖(Wolf Prize in Medicine,2004)
, 全美化学学会, 蛋白质学会等多项大奖。1952 年出生于纽约市一个“工程师之家", 其
父为机械工程师,母舅为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教授, 族叔(钱学森)为加州理工空气动力
学实验室创建人之一. 成长于新泽西ivingston,学习化学纯属偶然,“因为父母期许的正
统专业已被兄长们占尽先机”,再加上自幼患哮喘只能禁步家中,幼子多淘,曾在家中地
下室作化学实验用黑火药炸飞了乒乓球台。钱教授发明了一批分子探针(calcium, cAMP,
and nitric oxide), 用于测量和控制活细胞内钙离子的动态变化,而后者与生命基本活
动,多种神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衰老息息相关, 故被广泛的跨学科采用。其以60项专利
雄居学科之首,经久不衰,对人类战胜疾病,益寿延年贡献匪浅,功德无量。钱博士实验
室曾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过一篇过于荧光蛋白的论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数种颜
色的荧光蛋白全部用拥有对应颜色的水果命名。
【本文参考了美国科学院, HHMI, 加州大学, ISI, 专利机构等网站】



10. David R. Liu 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liu_bio.html

David Liu 1973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1994年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
本科期间曾参与固醇合成研究,师从Corey教授。199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博士(有机化
学)。在Peter Schultz教授指导下从事核糖核酸研究,并自主首次开始活细胞遗传密码的
研究。同年被哈佛大学任命为助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曾获斯隆奖,国家科学基金会
,全美化学协会,海军青年科学家研究等众多奖项. 并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列入全球
Top 100 青年发明家(35岁以下),“大众科学”亦将其列入全美Top 10 最具才气的青
年科学家。



11.陈志坚 Zhijian,Chen http://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chen_bio.html
博士生长于中国南方一个偏远的村庄,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 (生物学),以第一名通过吴
瑞项目考试 (见注), 赴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校区攻读博士。 在达拉斯,陈博士如鱼得
水, 发现了ubiquitin 的新通路,进而领先于业内。Ubiquitin 信号主要与免疫及肿瘤相
关。
【注:华裔分子生物学家、康乃尔大学的吴瑞教授 (Ray Wu)发起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
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Examin
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 简称CUSBEA项目), 在中国国内选拔学生赴美国学习生
化和分子生物学。开辟了国内大规模地选派优秀学生到美国学习生命科学的通道。经吴教
授的不懈努力, 全美40多所一流学府同意参与这项计划. 由北大牵头, 按国际标准进行了
极其严格的考试。自1981年以来,这个计划将数目可观的中国学生送入了国际一流实验室
,相当一部分近年在美加崭露头角的华裔生物医学学者均出自这个项目(将吴瑞项目名单
与几个版本的北美华裔专业名人录对比,包括上文提及的许教授), 而且很多人亦在国内
兼职。还有些人回国效力或在北美行医。 Min Han, Ph.D.,Univ. of Colorado 亦为吴瑞
项目学生. 】



12.王晓东 Xiaodong,Wang被大陆已经捧的不能再红了,历史上最年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博士(1991),同年继续博士后研究(1991-1995)获美
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2004),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杰出成就奖(2004)等众多与癌症研
究有关的奖项。王博士的研究很有特色,即首先走出导师的光环,围绕自己独创的实验模
型作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因此,他的论文少而精(为入选ISI高度引用学者文章最少的科学
家之一),但档次可读性及引用率均很高,其中一篇 cell 被归入近10年最佳论文之列 (
top 20, ISI- Apoptosis). 王实验室今年又有重大突破, 发现了一个与癌症发病相关的
酶(Mule),使人类对癌症发病机理的了解及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又迈进了一大步。该实验
室的另一标志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凡有发现,必有专利申请跟进,他的多项专
利发明就像其研究生涯的每一步脚印,继往开来,延绵不断。



13.张仪 Yi,Zhang http://www.hhmi.org/news/zhang.html北卡罗来纳大学 Chapel Hi
ll 校区副教授(癌症,生化和生物物理学)。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和硕士,佛罗里达州立大
学 Tallahasse 校区博士(分子生物物理学)。在实验胚胎学(与DNA序列本身无关的基因
表达机理)领域享有盛誉, 其研究论文与综述文章均具相当水准。曾获美国癌症协会 Ger
trude B. Elion 癌症研究奖和Sidney Kimmel 基金会癌症研究学者奖.

我一个同学在该校,据他讲,此君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准备回母校开一个实验室了,不知道是
好事还是坏事!



14.庄晓威Xiaowei Zhuang http://www.hhmi.org/research/invest...zhuang_bio.html

庄晓威是本人喜爱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大陆90年代赴美留学的科学家。哈佛大学副教授(化
学与化学生物学,物理)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物理-1991),加大伯克莱博士1997-2001斯
坦福博士后(当年出炉2篇Science,1篇PNAS),师从美国科学院朱棣文院士(Steven Ch
u,诺贝尔奖得主, 现任劳伦斯柏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2001-哈佛助理教授。曾获麦克
阿瑟奖(MacArthur Foundation Fellowship)及斯隆奖,并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列入
全球 Top 100 青年发明家。庄博士利用自己开发的超灵敏的光学成像技术来监测单一生物
分子和联合体在体外或活细胞内的瞬时行为,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解病毒如何进入细胞及核
酸-蛋白质相互作用。



15.Linda C. Hsieh-Wilson, Ph.D. (Linda C. Hsieh 蔡)http://www.hhmi.org/news
/hsieh-wilson.html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化学与化学工程)耶鲁大学本科(化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博士生物有机化学),师从Peter G. Schultz 院士。洛克菲勒大学博
士后,师从 Paul Greengard 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0-生理学或医学)。曾获斯隆
奖,贝克曼青年学者奖 (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国家科学基金会生涯奖
(NSF CAREER Award)和美国化学联合会(2005)等多项大奖。蔡博士以有机化学与
神经生物学结合来探索学习与记忆及运动控制的化学基础,鉴别与突触传递有关的细胞表
面(黏多糖)和细胞内(蛋白质)物质,以了解其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 及神经元冲动对细胞内蛋白质的调制作用。
【注:蔡氏为黄帝支裔,起自河南,台湾的蔡姓开基者, 是明末万历年间郑成功的一位蔡
姓部属。他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达台湾, 居住在云林县,开垦荒野,成为台湾落基的
蔡姓第一人。蔡氏是台湾的第八大姓,集中在台南和嘉义两地,蔡氏族人蔡万霖曾以85亿
美元身家位居全球第6 (财富-1995),其子蔡宏图 (与陈水扁同窗于台大法律系, 达拉
斯 SMU 法学博士)秉承父业,目前仍贵为全球华人首富。蔡万霖和山姆沃尔顿(沃尔玛创
始人)曾被媒体并称为最聪明的富人-在天国仍使家族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用遗嘱巧妙地避
免身后因手足反目而导致家道中落)。蔡氏集团一贯乐善好施,为教育及社会公益慷慨解
囊。】
本文参考了HHMI,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洛克菲勒大学,诺贝尔基金会,财富,台大
及蔡氏宗谱等诸网站。


16.郑逸仙 Yixian,Zheng
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 (博士-分子遗传学),师从Dr. BERL R.
OAKLEY, 尽管初时分子生物学功底不足,但凭藉坚实的遗传学基础与勤奋,终于在果蝇发
现一个与微管蛋白(gamma tubulin, 对细胞结构与基本功能至关重要) 有关的基因 (m
ipA gene of A. nidulans encodes -Cell, 1991). 加大旧金山校区博士后,师从 Bruc
e Alberts 院士(美国科学院院长),在导师的指导下分离和鉴别了嘎玛微管蛋白环形复
合体(gamma tubulin ring complex,Nature 1995)。



17.Yi Lu http://www.hhmi.org/news/professor-lu.html伊利诺依大学香槟校区(UIUC)
化学系副教授(生物物理与计算生物学中心,化学,生化与生物物理)北京大学学士(19
86),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博士, 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师从Dr. Harry B. Gray (美国
科学院院士),曾获斯隆奖,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AREER A
ward) 及贝克曼(the Arnold and Mabel Beckman YoungInvestigator Award) 等多项
研究与教学奖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httper
发帖
34
啄木币
203
鲜花
13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5-10
没有实体吧
离线我的九月

发帖
7303
啄木币
80
鲜花
1085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11-19
很强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