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07阅读
  • 5回复

[杏林风采]最后的教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车驰
 

发帖
4860
啄木币
13466
鲜花
153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8-04-14
他不能教书了,但是却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教科书,从骨骼到人格,都展示给了学生,并站在那里注视着后来人的一举一动。


  “1959年因肾结石切除右肾。20多年来左肾功能逐渐代偿过程中所取得变化(大体和微体)……T5锥体几乎完全烂去,请检查:……肱动脉明显硬化。注意:可能肱动脉高位分岔(双侧)……”这是篇《病理解剖重点》,作者沈福彭教授一生写过无数此类教案,这次所解剖的对象是他本人。沈老在遗嘱上向学生与同事们说,自己多病缠身,可谓研究资料俱全的难得标本。在该份材料后还特别注明:“角膜可以用。”

  1982年2月21日,青岛医学院第四解剖室的手术台上停着一具清瘦的老年尸体,六七位解剖学教师围在本教研室创始人的身边,刀下得格外沉重。解剖结果:主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动脉瓣膜病,全心肥大,二尖瓣闭锁不全,右肾已切除,左肾干酪性结核性病变,多发性囊肿形成……沈教授带着这样的病体走完了一生,而灵魂健康无比。他自称人才“垫脚石”,而且要让学生“踩得稳,站得住”。解剖学无名无利,但每一个学医的人都要过这个门槛。“没有基础,就没有尖端”,他说。

  晚年的沈教授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只有0.04,但是他依然借助放大镜审读研究生论文,审校其他学者的书稿。去世前两天,他还在为解决尸体运输问题致信陈老师,信后连写“快!快!快!”。去世当天,老爷子预感到今后不能参加教研室的会议了,让子女备好录音机,把想法口述下来。他致函省领导,感叹“未能展我所学,对国家贡献太少,引以为憾”。这就是一代良知的愧疚,其实社会更应愧疚于他。1957年被打成“右派”以后,沈教授失去了正常的工作机会,但他没时间抱怨,只能快马加鞭地追回岁月。无奈国家刚刚恢复元气,他便耗尽了元气。来自国内的委屈,沈教授都忍了,但来自国外的一点儿也不忍。当年在比利时实习,犹太教授可汉看了他填写的病历后大怒,对住院医师说,“这么重要的病历,为什么让中国人来写?”沈福彭也大怒,抗议道:“你是先生,我是学生,我写得不好,你可以批评,为什么侮辱我的祖国?”那位傲慢的白种权威不得不向矮小的中国青年道歉。

  今年恰逢沈老诞辰100周年。他1908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医生家庭。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旋即负笈西欧,1939年获布鲁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当时华北、上海、武汉相继沦陷,他不愿隔岸观火,毅然回国赴云南大学医学院教书。抗战胜利后,他的老师推荐他到美国杜克大学任教,他的老同学童第周邀请他到青岛帮助组建医学院,他婉拒前者,谢应后者。沈老曾任青医附院院长,省政协委员,逝世后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表彰。他精通英语、法语,熟悉意大利语、德语与俄语,此一大用之才没有充分用好,可惜了,可惜了。

  沈老辞世26载,但至今还在;我与沈老素昧平生,但依然常见。

  沈福彭在遗嘱中表示,要为自己所倾心的岗位“继续站岗”,希望同事与学生们将解剖后的遗骨穿成骨架,放在标本室中。他不能教书了,但是却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教科书,从骨骼到人格,都展示给了学生,并站在那里注视着后来人的一举一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到青岛大学视察,面对沈教授的骨架,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来自各地各专业的教授们自发地集体鞠躬致敬。

  这副骨架没有生命,却生机盎然。
2条评分
诸葛笨笨 鲜花 +1 2008-04-14
west 鲜花 +1 2008-04-14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k歌之王
发帖
2251
啄木币
2079
鲜花
151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4-14
敬礼
离线ycr911
发帖
429
啄木币
391
鲜花
5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4-14
这是值得我们肃穆的一位长者
离线lscoolfire
发帖
279
啄木币
248
鲜花
22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4-14
生当如是  死当如斯
离线west
发帖
159
啄木币
169
鲜花
13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5-12
前辈楷模,致敬!
离线爱生活
发帖
1351
啄木币
510
鲜花
115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5-12
我做不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