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61阅读
  • 20回复

[音乐]定论: 刻录牒音质和原版牒音质无任何区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ehehe

发帖
2455
啄木币
8
鲜花
336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5-12-20
嗯~!看来不从基本组件说起很难让大家理解数字音乐的正理

现在把硬件划分两部分来讨论
1-光盘数字信号刻录/读取 D/D (非原版碟片上D/D/D的表达意图)
2- 数字信号还原为人耳能听懂的模拟信号 D/A (人最终只听见A信号)

第一部分中确实存在Jitter等等可变量问题,12年前的一代CD机当时还没考虑到盗版问题,默认每张光盘都是完美原厂货,所以当时的电机马达被固定在150kb/s转速下,这种单速机确实存在严重的缺点,当牒面刮花后无法保正150kb/s的基本输出要求,出现爆音在所难免。时代在改变,人在进步,牒机在不断升级,2000年后推出的牒机无论如何都能保证150kb/s的标准输出,为保证150kb/s采用了很多新工作模式,Jitter等问题基本可以忽略,碟机工作重点早已转移D/A上——结论:稳定/正确/无忧

第二部分D/A,就是把150kb/s的数字信号转化为人耳能听见的声音,这部分难点在如何解决“预算成本不断下降”而“音质不断提高”的矛盾,这确实是最难解决的,音响界经历近百年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所花费的代价非常巨大,一套2万元的设备只好过1万元不足5%的效果,而5万元的设备只比2万的强1%,前级放大器NE5532俺手头几块(10年前自摸机时购买的5元/块),可是现在拆开 飞利浦**牒机后可以看到,TMD是块比NE5532还要差的4***,时间过去那么多年这料愣是不给换。
离线hehehe

发帖
2455
啄木币
8
鲜花
336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5-12-20
大们,所争为何?
首先,我要说的是cd片上记录的本身就是转换出来的二进制的数据信号,不管是在电脑上放,还是在十万元级的cd机上。谁转换的?电脑设备啊,不管用在音响上还是直接就叫电脑的,里面都有一个叫cpu的东西;其次,电脑复制的是二进制,复制后不用你说,它自个儿就要检验,确保无错。数据无错何来音质差别?
至于jitter那是你碟机的事,所有片子都有好读和不好读的差别,差的容易发生,说明你碟机仍需努力。
关键在APE的格式上,它是怎样记录的CD数据,又是怎样还原CD数据的。这个我没谱,不好说。
如果用克隆的办法作的,我认为就是一样的。至于放的好和坏是你机子的事和数据无关。
希望有人能好好说说APE的原理,其余的不说也罢。
离线hehehe

发帖
2455
啄木币
8
鲜花
336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5-12-20
CD里不光有CPU,还有ROM,碟上的数据传到这缓存后再到D/A那儿,所以碟上的坑大小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是没差别的,这就好比你写的“大”是“大”,我写的“大”也是“大”,字体虽有不同,但仍是一个字。这一点磁带机是没得比的,它们在原理上就是完全的两种东西。
说明一下,我本身就是个Hi-fi,十几年的烧龄。
大家还是说说APE的原理吧。
离线hehehe

发帖
2455
啄木币
8
鲜花
336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5-12-20
同样。。。为什么某些CDR标上了 FOR AUDIO 和FOR DATA的标志。。。
我第一个感觉就是 这是厂家在玩花样。。
第二个感觉是 可能染料确有不同,但区别不会太明显
所以。。到底还是厂家在玩花样。。

还有 我刻盘8年 始终认为 绿盘比金盘好噢。。。虽然当年金盘贼啦贵
离线小5
发帖
3552
啄木币
8476
鲜花
159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5-12-22
????
这么深奥
就我自己的耳朵来言
是有差别的
离线cyer
发帖
161
啄木币
787
鲜花
22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5-12-22
你也用CD听么?

看你的id,莫不是真的用的小5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