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07阅读
  • 7回复

[贴图]《三国演义》中的不世出高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501
啄木币
177
鲜花
1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5-12-17
— 本帖被 欣宇 从 :: 精品贴图 :: 移动到本区(2015-08-29) —
近日重读《三国演义》,突然冒出了“谁是当时武功天下第一”的想法,按说这个不应该成为疑问,吕布嘛!但是偶从不以吕布为然,于是上网google了一下,发现有好几种说法:

  一、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他最光荣的记录了,但是“三英”实际是关、张二英,我看刘备上不上阵效果都是差不多的。而且“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吕奉先实际是抵挡不住,从最薄弱的刘备处杀出来败下去了。
  再反观吕布其它大大小小的对阵记录,实在找不出“天下第一”的证据,况且,吕布很多次全身而退大多占了赤兔马的便宜。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发帖
501
啄木币
177
鲜花
123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5-12-17
二、关羽:
  关羽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例,比如“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但关羽杀颜良是偷袭,诛文丑是因为文丑听说颜良死后“心怯”。与庞德战一百多合不分胜负,结果还被庞德射了一箭。和黄忠打也没占到便宜。更羞辱的是,与纪灵打了30合不能取胜,而张飞10合就把纪灵刺死了。
  关公之所以能被封为“武圣”,更多的是他的“忠义”为人所动,作者及后人赞赏关羽之处主要也在于此。
发帖
501
啄木币
177
鲜花
12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5-12-17
二、关羽:
  关羽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例,比如“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但关羽杀颜良是偷袭,诛文丑是因为文丑听说颜良死后“心怯”。与庞德战一百多合不分胜负,结果还被庞德射了一箭。和黄忠打也没占到便宜。更羞辱的是,与纪灵打了30合不能取胜,而张飞10合就把纪灵刺死了。
  关公之所以能被封为“武圣”,更多的是他的“忠义”为人所动,作者及后人赞赏关羽之处主要也在于此。
发帖
501
啄木币
177
鲜花
123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5-12-17
三、赵云:
  赵云是人们心目中的“常胜将军”,赵子龙的单挑从无失败记录。网上有讨论赵云为天下第一的专门文章,列举理由如下:
  1.正当少年,与已经成名的猛将文丑战50合,不分胜负;
  2.在汝南与许褚战30合,不分胜负;
  3.在汝南一枪就挑了河北四大名将之一的高览;
  4.同样在汝南,与张郃战30合,张败走;
  5.长坂坡百万军中,怀抱小儿杀了个七进七出,“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6.汉水一战勇不可挡,张合、徐晃两员大将居然不敢迎敌;
  7.老年时仍能战平姜维,杀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父子五人;
  8.没有什么好马,武器也一般,占不了客观条件的便宜。
发帖
501
啄木币
177
鲜花
123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5-12-17
四、张辽
  张辽绝对是曹操将林中的头号巨星。在《三国演义》里,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最经典的表现是威震逍遥津,差点活捉孙权,吓得江东的少年儿童们听到张辽大名,连哭都不敢哭。张辽与关羽还是好哥们儿,所以尊蜀派对他还是有好感的。历史上,张辽比《演义》里还要厉害。他曾一个人跑到敌军大营,硬是说降了敌军将领;他曾在白狼山亲扛军旗,突袭阵列不整的乌丸军,杀了乌丸单于;他曾不怕兵少道险,强攻天柱山,全歼敌军;尤其是合肥一战,以数千兵马把孙权十万大军杀得人仰马翻,给东吴广大群众带来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机智果敢是他最大特点,“自古用兵,未曾有过”是对他的最大褒奖。
  可惜,张辽先是吕布的手下,后来归降了曹操,在以蜀汉为正统的小说中,对张辽的描写远远比不上关张赵等人,要革命,却站错了队,这便决定了他根本无法成为《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将。
发帖
501
啄木币
177
鲜花
123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5-12-17
能争“天下第一”这个称号的,好象就这四人。至于张飞、黄忠、马超、典韦、许褚、张辽、夏侯敦、甘宁、太史慈、孙策等人,则只能称作一流高手,无法争夺No.1的地位。
  综合以上观点,在成名武将中,赵云基本可以戴上“天下第一”的桂冠,我国民间也历来有“一吕二赵”的说法。但他在长坂坡能全身而退的主要原因是曹操希望收伏这员骁将,不愿致其死命,况且赵云在这一战中杀的都是淳于导、夏候恩等无名鼠辈。
发帖
501
啄木币
177
鲜花
123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5-12-17
请看原书第15回:孙策引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共十三骑出寨到神亭岭汉光武庙上香,被刘繇的侦察兵发现。太史慈自告奋勇要去捉孙策,“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
  这个无名小将与太史慈到岭下截住孙策等十三人后,书中对他再无描写,似乎看不出此小将的能为,也不知其所终。
  原书中孙策和太史慈交锋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相斗50合——太史慈诈败——又斗50合——近身肉搏——双方援军赶到,罢战”,引文如下:
  1、“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
  2、“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乃佯输诈败,引孙策赶来……竟转过山背后。”
  3、“策哪里肯舍,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
  4、“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两个弃了枪,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
  5、“……程普等十二骑冲到。策与慈方才放手。”
  孙策和太史慈的这一场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后三句。试想,孙策是程普等十二将的“主公”,这十二个人属于孙策的心腹爱将,更是他的亲热弟兄,他们看到孙策被太史慈引走,岂有不追随而去保护之理?
  我们假设刘备和别人打架,关张旁观。即使他二人不参与,那么看到刘备赶到山背后不见了踪迹,他们能沉住气不去继续观战吗?十二将情同此心、心同此理。

  可是十二将根本没有及时追来,居然直等到策慈二人又斗了50回合,近身搏斗大半天,刘繇的大队援兵杀来之后才迟迟赶到。原因何在?
  哈哈,这便是那名无名小将的功劳!
  无名小将看他们人多势众,太史慈好不容易把孙策赚到了另一边,如果让这十二个大将追去岂不难堪?于是小将立马横枪把十二员大将拦在道边,大战20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东吴众将竟无一人能突破小将的拦阻,此小将真神人也!(200多回合理由是:策慈二人战50合加追赶、肉搏的时间至少相当于80回合,古将场一个回合标准是二马错镫两次,而众人战一人则完全不能以此衡量,在这种混战情况下,一回合至少相当于平常数个回合。)
  十二人久战小将不下,却远远发现刘繇近千人马前来增援,众人生恐主公吃大亏,于是死战得脱无名小将前去保护,才救出了小霸王孙策。

  熟悉三国的朋友知道,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五人是东吴的主力大将,虽不能与张飞、关羽等一流高手相比,至少四五个斗他们一个不成问题,打得时间长了,恐怕关张也未必能保全;另外七名战将能够成为孙策的心腹,也必然是勇贯三军之辈。而无名小将居然与东员的十二名首席大将血战200回合,武功之高,匪夷所思,他才是三国勇将第一人!!!

  这名小将后文失去了踪迹,有人可能会说:“他是不是被程黄等人杀了啊?”我看一定不会。因为能够力抵十二人几百回合,就算打不赢他们,也必有全身而退的能力。这员小将之所以不再出现,是因为反正刘繇这边也没人知道他大战十二将的功劳,正合小将不求名逐利的性格。此后不久刘繇兵败,太史慈归降孙策,小将也于乱军中失散,从此归隐不出。

  我之所以给无名小将冠以“三国第一勇将”的称号,还有一个原因。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中,无论评话、小说、评书等,最厉害的往往不是作品主人公,也不是其它经常出场的敌友,而是惊鸿一瞥的世外高人。如《水浒》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说岳全传》中与陆文龙一同归顺大宋的曹宁,金庸小说也延续了这一引人入胜的写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龙八部》中的扫地神僧,此外还有《射雕》中的王重阳、《神雕》中的独孤求败、《倚天》中的黄衫女子等等。这些人的共性要么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声,要么是只见其声不闻其名。总之,用一句话归纳,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啊!
离线sdum
发帖
1490
啄木币
3792
鲜花
61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5-12-17
有意思,呵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