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整理过的内容,现重新加以整理,原帖请见:
http://www.zhuomu.cn/bbs/read.php?tid=4247&fpage=0&toread=&page=11、 简介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
据统计,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感染率概况是:抗HBc及/或抗HBs阳性者约为60%,HBsAg阳性的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为10%.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各种急性、慢性乙肝病人以及HBsAg携带者。由于HBsAg携带者常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因此HBsAg携带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性的强弱与病毒的复制状态有关。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为HBeAg 、HBV-DAN,此二项阳性者传染性强.HBV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等传染。由于病人或携带者血液中HBV含量较高,而在体液和分泌物(如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中含量很微,因此HBV以血液传播为主。
我国HBV感染的
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围产期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蚊、臭虫等吸血昆虫在HBV传播中的作用尚无确实的证据。
对乙肝病毒无抵抗力、易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称为高危人群。
主要包括:母亲是HBV感染者的婴儿、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吸毒者、性传播疾病病人、血液透析病人、监狱犯人、部分医护人员等。
2、大\小三阳&各项检查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免疫学检查的五项指标:
1 表面抗原--HBsAg :HBV现症感染,但未必是急性肝炎或者慢性病变活动
2 表面抗体--HBsAb :感染后免疫;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或HBIG的被动免疫
3 E抗原--HBeAg :反映HBV复制,有病毒血症,血液高传染性
4 E抗体--HBeAb :阳性说明乙型肝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低或很少
5 核心抗体--HBcAb :低滴度表示过去感染;高滴度表示现行感染
第一、三、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称“
大三阳”
第一、四、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称“
小三阳”
以前认为“大三阳”表示乙肝病毒感染,复制活跃,有传染性。“小三阳”则表示肝炎病情好转,乙肝病毒复制停止,没有传染性。大量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出现由“大三阳”转向“小三阳”并不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完全停止,大多数情况下只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减少。少数“小三阳”病人其血清HBVDNA持续阳性,病毒复制活跃,病情较严重,病情进展迅速,见于病毒变异。
肝功能:主要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反映肝细胞损伤
HBV-DNA:即乙肝病毒遗传基因DNA
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为HBeAg 、HBV-DAN
3、治疗 急性乙肝 应早发现,早治疗,对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充分休息,合理饮食,忌烟酒,避免病情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者慢性肝炎
慢性乙肝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心理、对症治疗等。由于病毒的持续感染导致肝炎慢性化,继续发展可能导致肝硬化和HBV相关性肝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治疗目的:1)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病毒清除
2)减轻肝脏炎症及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
3)阻止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
4)减少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率
5)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6)缓解、减轻临床症状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不宜从事饮食和托幼工作,避免传染给他人,家庭成员应注射疫苗;劳逸结合,合理营养,忌烟酒;避免滥用药物而损害肝功能;最重要的是应每三个月到医院复查肝功能及有关病毒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4、乙肝疫苗 除新生儿外,接种前应检查血清HBsAg和抗-HBs,若二者均为阴性,就可以注射乙肝疫苗,若其中一项是阳性,则不需要注射。
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一般注射方法:分别在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10μg。
母亲是HBsAg单阳性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密切接触者,高危医务人员以及无条件检查HBsAg的地区,应首次注射30μg,即分别是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30、10、10μg。
母亲是HBsAg和HBsAg双阳性的新生儿应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方法是在出生后0、6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1支,并在2、3、6 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10μg。
凡发热、患有肝炎、急性感染或其他急慢性严重疾病者禁用;有过敏史者禁用。
不良反应:很少,偶见接种部位红肿或疼痛、发热和头痛,不需任何处理。
5、乙肝病毒(HBV)致癌机制 乙肝病毒(HBV)致癌机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子途径使肝细胞生长失控而导致癌变。HBV感染↘肝脏炎症↘坏死↘再生↘硬化↘肝癌是常见的发病模式。
全世界有乙肝病毒携带者3亿多,每年可确诊25万-100万新的肝癌病人,大量流行病学的资料证实,HBV感染与肝癌关系十分密切,资料表明,HBV阳性标志越多,发生肝癌的危险愈高,说明HBV与肝癌存在剂量效益关系。前瞻性观察结果,凡有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其肝癌发生率比阴性者高202倍,而HBsAg携带者与其他肿瘤无关。
HBV感染的致癌性有:(1)病毒整合。(2)X基因的反向激活。(3)抑癌基因P53变异。(4)癌基因或生长因子异常。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多种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是多种基因异常的结果。
通俗一点:
关于乙肝病毒致癌的机理现在认为有以下几种:
(1)肝炎病毒的基因融合于肝细胞的基因中了,我们在医学上称之为“基因的整合”。使肝细胞发生变异。
(2)肝脏炎症的不断刺激,使肝细胞发生变异,不断地再生,即“再生过度”。
(3)正常的肝细胞也是不断地新陈代谢的,衰老的细胞死亡,被新的细胞代替,这叫做“细胞调亡”。如果应该凋亡的细胞由于肝脏炎症的刺激而不凋亡,就形成了肿瘤。
(4)正常机体的免疫功能会不断清除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如免疫功能异常,不能清除异常细胞,则发生肿瘤。
因此,积极治疗肝功能异常、调节机体免疫,清除体内病毒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