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消化性溃疡是是一种划界清楚的局限性粘膜组织缺损,发生于有盐酸-胃蛋白酶胃液的胃肠道中,累及粘膜、粘膜下层和肌层,可见于食管下段、胃、十二指肠、胃肠吻合术后毗邻部位的小肠,以及含有功能性胃腺的Meckel憩室等部位,最常见于胃和十二指肠,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
消化性溃疡是人类的常见病,呈世界性分布。在美国,男、女性一生患病率分别为12%、10%,国内尚无大规模统计数据。临床上DU较GU多件,两者之比约3:1,但GU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DU好发于青壮年,GU发病年龄较迟,多在30-40岁。消化性溃疡的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常见。
DU多发生在球部,前臂较常见;GU多发生在胃窦粘膜和胃体粘膜交界处的小弯侧,约占95%。
2、病因与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是侵袭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和粘膜防护、修复因素间的失衡,是几种因素的结合。GU 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DU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DU患者的Hp感染率高于90%,GU为80%--90%。Hp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粘膜的防御、修复机制,另一方面Hp感染可增加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
(2) 胃酸和胃蛋白酶
(3)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
(4) 遗传因素
(5) 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6) 应激和心理因素 通过迷走神经机制影响为时胃十二指肠分泌、运动和粘膜血流的调控。
(7) 其他:吸烟、饮食(酒、浓茶、咖啡,高盐饮食等)、病毒感染
3、临床表现与诊断
多表现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发作与缓解交替、节律性上腹痛的特点。
DU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典型的溃疡症状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与饮食有关,并有季节性,疼痛的部位多在剑突下,较为局限,疼痛的性质为烧灼痛、隐痛、钝痛。一般在餐后2~4小时疼痛发作,或呈饥饿痛、夜间痛,进食或服用碱性药物、制酸药物后可缓解。少数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背部,提示溃疡可能穿透胰腺等脏器。体格检查可剑突下有固定而局限的轻压痛。
GU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但其节律性不如DU明显。进食后多数疼痛不缓解,多为餐后0.5-1小时起开始痛,持续1-2小时不等。不少患者诉稍食即饱,常伴恶心、食欲不振、甚至呕吐,以致患者进食减少,体重减轻。发作的周期性较DU为长。体检可能无特殊发现,有时上腹有轻压痛。
典型的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痛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线索。典型症状以及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阳性可以确诊。
4、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避免并发症
一般治疗 生活要规律,工作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强调定时进餐,避免辛辣、过咸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牛奶和豆浆所含钙和蛋白质能刺激胃酸分泌,不宜空腹饮用。
戒烟、禁酒,停服NSAIDs类药物或改为肠溶性,避免长期服用。
药物治疗 根除Hp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药治疗、保护胃粘膜治疗等,常用药物有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硝唑或替硝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硫糖铝和胶体铋剂等
手术治疗 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